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尝试采用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剥离的方式对回族民居进行梳理和呈现,即从全国范围内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到'围寺而居,以坊而治'的传统聚居社区组织方式,再到'形散,神不散'的具体民居建筑,三个层面呈现回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三大特征。

  • 标签: 回族 民居 建筑文化
  • 简介:本文梳理了中国回族清真寺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及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点,并以牛街清真寺为个案,对建筑格局、内部装饰等进行细致分析。本文认为,兼具统一性与多元性是群体及其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伊斯兰教作为他们共同的宗教信仰是其维护族群特点、保持群体内部社会文化统一性的基础;回族族源的多元性及其人口分布的广泛性,又使其社会文化必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回族建筑当中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标签: 回族 清真寺 建筑文化
  • 简介:本文首先根据世界各国和中国萨满文化遗产项目情况指出萨满文化的碎片化现状和各地选择萨满文化作为文化遗产的一般动机。接着在萨满文化遗产和民间保留的一般萨满文化之间进行比较,提出它们在认同象征与"迷信"文化、在遗产项目展演和萨满日常实践方面的不同。最后在"活力"问题上提出萨满文化遗产的观察视角,希望摆脱对萨满文化的工具性利用,并在萨满文化世界观和科学时代的人类需求方面真正认识萨满文化的遗产价值。

  • 标签: 萨满文化遗产 民族认同 萨满实践 文化活力
  • 简介:白先勇先生监制的新版《玉簪记》是昆曲当代化进程中的经典作品,其佛教文化意蕴丰富了剧作的哲理内涵,增强了剧作的艺术魅力。在舞台美术上,新版《玉簪记》运用白描观音画像,法眼观物,谛视着剧中的悲欢离合;作为在寺庙中发生的爱情剧,整个剧作游走于色与空、圣与凡的辩证之中;且该剧书法、舞美、服饰、灯光的简淡,都合于禅宗隽永空灵的审美意趣。对此问题展开探讨,庶几可为佛教文化如何与舞台艺术相结合,如何更好地走向大众,提供有益的借鉴。

  • 标签: 佛教文化 新版《玉簪记》 昆曲
  • 简介:本文针对边政学与边域研究中汉人主体的缺失,以清季民国新疆汉人研究,补缺边政研究和汉人社会研究;论述近代新疆汉人源流和其文化认同,以及汉人主体的社会生成;抽绎此研究的历史与学理意义。

  • 标签: 边政学 清季 民国 汉人社会 主体文化
  • 简介:'一带一路'的建设带来文化发展与交流的新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交流为'一带一路'的兴盛提供可持续动力,但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是'一带一路'发展的核心,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追溯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阐释,反思永顺老司城的土家族摆手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足,认为应在'社会继替'中通古今之变,在'推己及人'中实现'文化自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标签: 一带一路 “文化自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土家族摆手舞
  • 简介:中国大地上各式各样精彩纷呈的民俗礼俗,是中华文化丰富和多元的表现,既表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证明了民间文化的活力。每一位基督徒,都受惠于中华礼仪文化的滋养。但近些年,一些借助商业和金钱催生出来的不良风俗野蛮生长,影响了社会整体的民情秩序,尤其表现在婚丧嫁娶等事情上。比如为争面子而大操大办婚丧之事,加重了人情负担,扭曲了温良敦厚的人伦关系。更有甚者,本应肃穆的丧葬场合上出现了跳脱衣舞的丑俗陋俗。这些游走在法律和道德边缘的现象,因为其发生在公共空间里,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基督徒作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参与者,既应该也能够在移风易俗方面做出自身积极而独特的贡献。

  • 标签: 文化观念 礼俗 中华文化 美好生活 民间文化 礼仪文化
  • 简介:从两个研究平台的交错,我们渐渐地形成如下研究方法。第一,横向研究:敦煌与榆林窟普贤变比较,比如象牙数的变化、普贤形象的变化坐姿的变化、大象位置的变化等。第二,纵向研究:敦煌西夏壁画中的“普贤变”与唐代“普贤变”的区别,在构图框架、颜色,比如乘象普贤的出现与法华信仰的关系、《法华经》的翻译和乘象普贤的出现的时间差。第三,纵横向研究:敦煌壁画《法华经》与《华严经》普贤变比较,一个是区域性的普贤变比较,一个是不同经变普贤形象的比较。佛教艺术经变在敦煌壁画中的展现,可以为纵横向视野的文化转场研究提供生动的资料。我们关注的研究论题框架是:文本与艺术是如何转场的?艺术的特点与文本的特点是什么?时间上和内容上的相异性如何?

  • 标签: 文化转场 敦化经变画 早期佛经汉译
  • 简介:在海南话中,'老爸'一般是指上了年纪的中老年男性,'老爸茶',顾名思义是上了年纪的'老爸'喝的茶,是指一种风靡全岛的平民佳饮。一壶茶,一碟花生,或一二个小吃,陈旧的桌凳,围着三两个穿着'朴素'的茶客,闲闲静静地'吃'着茶(1),聊着天,构成了海南特别是海口最常见的市井画面,折射出了海南独特的地方文化——老爸茶文化。可以说,一壶老爸茶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海南社会史。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老爸茶'的'社会生活'与'象征生活'的考察,来探寻'老爸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探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与海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以下简称'双创')的双重背景下,作为海南市井文化代表的'老爸茶'该何去何从。

  • 标签: 饮食文化 老爸茶 市井文化 文化认同
  • 简介:文化是否会像经济一样,形成全球文化,是当前学术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认为,文化是可分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民族性较强的文化,一类是世界性较强的文化。民族性较强的文化具有保守性、排他性、渐变性和相对性等特点;世界性较强的文化具有流动性、全球性和速变性等特点。复兴中华文化,应正确处理保守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的关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仅要保守而且要创新民族性较强的文化,以维护作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以维护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不仅要大量引进世界性较强的国外先进文化,而且要积极主动地输出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促使东西文化取长补短,构建一种综合东西文化的长处、既不同于西方也有别于东方的一种新型的全球价值观、普遍伦理和行为规范,作为世界各国新的共识和准则。

  • 标签: 文化 民族性 世界性 全球化
  • 简介:通过对部分剪纸传承人的调查,结合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胶东传统剪纸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着传统褪色、功利色彩浓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累积形成很大的负面力量,阻碍胶东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要在制度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传承体系;二是建立胶东剪纸文化博物馆;三是对传承人的有效监管;四是营造理性产销环境。

  • 标签: 胶东剪纸 传承 现状 对策
  • 简介:太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与发展,大多与晋商文化息息相关,后太谷诸多文化要素均围绕着晋商文化组成了文化有机体,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文化生态区域。以太谷晋商文化为核心的地方文化,承载它的载体是太谷的古城,是大宅院、古民居,是那些林立于乡间的寺庙建筑,丰富的文化与建筑空间相融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调查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保护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由于操作上的需要,将原本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文化生态人为地加以切割,分段、分区、分对象地施以"保护",这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化和碎片化,其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 标签: 太谷 非物质文化 遗产 晋商
  • 简介:赵紫宸先生曾在谈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时,虽谦言自己浅学而不敢给中国文化下一个定义,但认为中国文化有其荦荦大端,可扼要归纳为三端,即中国的人生观、中国的艺术、中国的宗教。这样的归纳可能过于简约,但也不无道理。在赵先生看来,中国文化首先的倾向是对人生观的重视。中国人的人生观大体而论不过是儒家的人生观,且是孔孟之所传的人生观。

  • 标签: 中国文化 基督教 人生观 中国人 归纳 宗教
  • 简介:禳解仪轨"垛"(gto)是苯教重要的仪轨传承,迭部地区的民俗节日"垛"是此宗教仪轨民俗化、节日化的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象征意涵和现实功能。本文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记述了迭部地区垛节的详细过程,并尝试对其宗教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与讨论。

  • 标签: 迭部藏族(The bo) 垛(gTo) 苯教(Bon)
  • 简介:“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交流是国与国关系中极为重要的桥梁,对于推动民众相识相知,促进双边关系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阿拉伯国家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文化的交流互鉴对于推动中阿战略合作关系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与在阿拉伯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伊斯兰文化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

  • 标签: 文化交流 阿拉伯国家 战略合作关系 伊斯兰文化 双边关系 合作伙伴
  • 简介:自民国以来,不少基督徒学者曾主张通过同中国大乘佛教的对话来加强基督教的文化适应性,并由此淡化其“洋教”色彩。随着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融会或吸纳大乘佛学的思想资源来诠释自身的经典教义,甚至尝试建立一种有别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大乘神学”。虽然这一高度开放性的佛耶对话研究迄今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透过他们的理论尝试,可以看到大乘佛学的智慧对于促进当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佛耶对话 大乘佛学 基督教中国化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要求,高瞻远瞩,为我国宗教健康发展指出一条光明宽广的道路,我们宗教界人士衷心拥护,积极响应。

  • 标签: 中国化 中华文化 伊斯兰教 宗教工作 社会主义社会 宗教界人士
  • 简介:彝族先民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把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视为神灵所主宰,这样也就形成了彝人与神灵较为亲密的关系。现今,彝族的宗教信仰是一个以祖先崇拜为中心,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于一体的多神教宗教体系。作为毕摩教中的祖灵观念影响着彝族诗人的创作,形成了诗人们独有的生命观、死亡意识和伦理精神。本文从彝族的祖灵信仰来探究诗歌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认为送祖归灵、祭祀祖先等仪式传递了对祖先的尊重,由此衍生出来的"孝"文化及其与他人、自然等的和谐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 标签: 吉狄马加 阿库乌雾 毕摩教 祖灵观
  • 简介:天主教唐山教区博物馆坐落于河北省唐山市高新区黄花港村天主教堂院内,博物馆一期工程综合馆于2016年4月9日动土开工,同年11月25日整体竣工,建筑面积274平方米,11月30日接受唐山市民宗局及五大宗教的联合检查,并试开馆。天主教唐山教区博物馆选址在黄花港村天主堂院内,一是该堂区为唐山教区百年堂区,教区第一座教堂就在这里诞生,二是黄花港村为唐山教区唯一一个教友村,多年被省市民宗厅局评为先进单位。

  • 标签: 天主教堂 宗教文化 唐山市 博物馆 教区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