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孟东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4-16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9期
  • 机构:河南省夏邑县人民医院,河南商丘476400
  • 简介:免疫组化,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医院病理科中进行病理检查的一种技术手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抗原抗体产生特异性反应后,从而鉴定出某种特异性抗原或某种化学物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形态、组织来院、分化程度以及组织亚型等情况。临床上开展免疫组化,能够有效帮助鉴别肿瘤的性质,并且能够判断肿瘤的原始细胞,因此临床上在进行普通病理检查后,若是不能判断所检测的标本的性质,就需要进一步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通过采取免疫组化检测,能够进一步增加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免疫组化;特点;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ER-2染色在两种不同免疫组化染色平台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方法收集2019年1—9月本院病理科存档的肿瘤标本40例,25例浸润性乳腺癌和15例胃癌在Roche Ventana XT和Leica Bond Max全自动免疫组化仪上分别进行HER-2染色,其结果严格参照HER-2检测指南进行判读。结果25例浸润性乳腺癌HER-2在Roche Ventana XT和Leica Bond Max全自动免疫组化仪的染色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值0.135,一致性较差。15例胃癌HER-2在Roche Ventana XT和Leica Bond Max全自动免疫组化仪的染色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值0.186,一致性较差。结论不同免疫组化染色平台染色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提高病理切片质量,推进规范操作流程,针对不同的抗体选用合适的染色平台。

  • 标签: 染色平台 免疫组织化学 HER-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梅毒螺旋体在二期梅毒皮疹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并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确诊的二期梅毒患者41例,分析皮损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结果,并以此为分组依据,分析不同组间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的差异。对连续数据使用t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评估两间差异;对分类数据使用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来评估间差异。结果免疫组化检查显示,42份二期梅毒皮损切片中,68.3%存在梅毒螺旋体,主要分布于表皮下部及真皮浅中层。以斑疹为主的二期梅毒疹的梅毒螺旋体阳性率[80%(16/20)]较以丘疹为主的二期梅毒疹[50%(11/22)]高(P < 0.05)。在10种病理特征中,免疫组化阳性较阴性更常表现出皮突延长(P < 0.05)、基底细胞液化变性(P < 0.05)、角质层中性粒细胞浸润(P < 0.05)、苔藓样浸润模式(P < 0.05)、点状角质形成细胞坏死(P < 0.05)。免疫组化显示有较多数量梅毒螺旋体的切片表现出更多病理特征(H = 17.914,P < 0.001)。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有大量(8份)、中量(14份)及少量(5份)梅毒螺旋体的切片分别平均有8种、7种及6种梅毒特异性组织病理特征;15份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阴性的组织切片平均只有4种病理特征。结论免疫组化可以显示梅毒螺旋体在二期梅毒皮疹中的分布,梅毒螺旋体含量较多的组织切片显示更多的梅毒特异性病理特征。

  • 标签: 梅毒 诊断 苍白密螺旋体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过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染色与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肺鳞状细胞癌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ALK)蛋白的表达。方法抽取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诊断为肺鳞状细胞癌的90例石蜡固体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标本ALK蛋白表达情况,对检测结果中呈阳性表达的标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进一步检测,观察阳性标本信号分离显示情况。结果90例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共有11例标本呈阳性表达,其中ALK蛋白呈强阳性3例(3.33%),中等阳性3例(3.33%),弱阳性5例(5.56%)。对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呈阳性的11例标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进一步检测,弱阳性及中等阳性标本未检测出EML4-ALK基因融合;强阳性表达标本检测结果显示超过15%细胞出现信号分离,具有EML4-ALK基因融合。结论EML4-ALK基因融合在肺鳞状细胞癌中少量表达,分子检查中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判断ALK结果较为困难,对其阳性表达判断不准确;荧光原位杂交对不同类型的ALK染色标本检测,只有免疫组化结果呈强阳性表达的标本才显示EML4-ALK融合基因,该法为临床病理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免疫组化染色 荧光原位杂交法 肺鳞状细胞癌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免疫组化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20年6月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例高分化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均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对其手术切除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判读免疫组化结果。结果18例送检标本显微镜下见细胞多排列成细小梁状,并常有假腺管样或腺泡状结构,细胞层次≥3层。18例患者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7、细胞角蛋白20均阴性,细胞角蛋白8阳性18例,磷脂酰肌醇聚糖3(GPC3)阳性10例,18例CD34血管弥漫阳性、肿瘤血管数量增加、均匀分布,6例CD10毛细胆管阳性、呈特征性的细胞间小梁状、分支状及逗点状着色,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阳性5例,甲胎蛋白阳性4例,癌胚抗原阳性7例。结论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病理具有一定特征,但需与其他肝脏良恶性肿瘤相鉴别,免疫组化CD34、GPC3和STAT3具有较好特异性,联合应用一免疫组化抗体有助于诊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

  • 标签: 肝脏 肿瘤 高分化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基因突变的醛固酮瘤(APA)患者的临床生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特征。方法纳入接受单侧肾上腺切除的APA患者206例,搜集其临床和生化资料。通过Sanger测序对其术后标本行KCNJ5等基因的突变检测,以及对标本进行11β-羟化酶(CYP11B1)和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染色,并进行H-score定量评分。结果206例APA患者中,166例(80.6%)检出基因突变,其中158例为KCNJ5突变,2例ATP1A1突变,5例ATP2B3突变,1例CTNNB1突变。突变APA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程、血钾均显著低于无突变(P<0.05);其女性患者比例、收缩压、舒张压、醛固酮/肾素比值(ARR)和盐水负荷试验(SIT)后血浆醛固酮水平(PAC)均显著高于无突变(P<0.05)。亚组分析显示,ATP酶(ATP1A1和ATP2B3)突变APA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和左心室肥厚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KCNJ5突变(P<0.05);其SIT后PAC和肿瘤直径均显著低于KCNJ5突变(P<0.05)。在免疫组化水平,不同突变的APA中CYP11B2染色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H-score分析显示KCNJ5突变APA的CYP11B1的H-score评分显著高于ATP酶突变[160.0(127.5,193.5)对80.0(27.5,152.3), P=0.020],而CYP11B2的H-score评分显著低于ATP酶突变[155.0(123.0,190.0)对240.0(140.0,270.0), P<0.01]。结论APA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其临床生化表型和分子病理表型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醛固酮瘤 基因突变 11β-羟化酶 醛固酮合成酶 临床生化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术前评估乳腺癌患者免疫组化表达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术前接受光谱CT胸部扫描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共纳入70例患者,根据免疫组化分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或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阳性或阴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或阴性、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阳性或阴性。采用Philips工作站及Spectral Diagnostic Suite软件分析所有图像,记录病灶CT值及碘浓度(IC)值,病灶动、静脉期有效原子序数(Zeff),并计算动、静脉期标准CT值(NCT)、标准化碘浓度(NIC)值、keV-CT值曲线斜率(K)以及动静脉期CT差值、动静脉期IC差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免疫组化指标阳性与阴性患者能谱参数的差异,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能谱参数鉴别诊断不同免疫组化指标阳性与阴性的效能。结果ER阴性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Zeff、NIC、K值、CT值、IC值和静脉期NCT均高于ER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患者静脉期Zeff、NIC、K值、IC及动静脉期CT差值、动静脉期IC差值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患者动脉期K值大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动脉期K值=1.22作为阈值,其鉴别诊断ER阳性与阴性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791,灵敏度84.00%,特异度65.00%);以动静脉期IC差值为0.47 mg/ml作为阈值,其鉴别诊断HER2阳性与阴性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736,灵敏度76.32%,特异度65.62%)。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乳腺癌患者免疫组化表达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乳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DNA倍体分析联合细胞免疫组化方法在膀胱肿瘤二次电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48例尿路上皮癌行二次电切的患者纳入观察,另选取53例血尿患者纳入对照,两均接受尿脱落细胞DNA倍体分析和细胞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观察的DNA倍体分析异常的阳性率为18.75%(9/48),高于对照[1.89%(1/53)](P<0.01)。观察尿脱落细胞免疫组化检查异常的阳性率为16.67%(8/48),高于对照[1.89%(1/53)](P<0.05);术后观察DNA倍体分析异常诊断膀胱癌的确诊率为75.00%(9/12),而尿脱落细胞免疫组化检查确诊阳性率为66.67%(8/12),两者均高于对照(均为0)(均P<0.01)。结论尿脱落细胞DNA倍体分析联合细胞免疫组化方法的检查结果可为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提供手术依据。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DNA倍体分析 尿脱落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ZEB1蛋白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及宫颈癌血管生成拟态(VM)的关系。方法使用免疫组化对30例宫颈癌标本、30例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标本和30例正常宫颈组织的ZEB1和VM、EMT相关指标的表达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宫颈癌患者ZEB1和Vimentin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上皮内病变宫颈和正常宫颈,而E-cadherin则表达较低;此外,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ZEB1和Vimentin表达的阳性率也高于正常宫颈,且E-cadherin低于正常宫颈。经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ZEB1与E-cadherin呈负相关,而与Vimentin呈正相关。高表达ZEB1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有VM形成。结论宫颈癌组织中ZEB1的高表达参与了上皮的EMT现象,并与VM有关。

  • 标签: 宫颈癌 免疫组化 血管生成拟态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消化道间质瘤(GIST)和平滑肌瘤(LM)在超声内镜(EUS)、多层螺旋CT(MSCT)和免疫组化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评价EUS、MSCT、免疫组化对二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9年6月经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通胃镜及EUS检查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切除的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为GIST或LM,分析资料记录完整的67例患者病变在胃镜及EUS、MSCT、免疫组化的特点,并评价EUS、MSCT与病理的符合情况。结果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LM 43例、GIST 24例,其中,44例病变EUS诊断与病理结果相符,符合率为65.7%(44/67)、GIST和LM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7.2%、71.6%。23例诊断与病理不符(EUS将17例LM误诊为GIST、1例GIST误诊为LM、5例EUS未明确分类,术后诊断GIST 4例、LM 1例)。分析GIST和LM病变在EUS下病变平均大小、形状、分叶、表面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部位、起源层次、回声、生长方式、钙化上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7例病变,其中56例(LM 35例、GIST 21例)行MSCT检查,EUS诊断符合率58.9%(33/56)高于MSCT符合率17.9%(10/56)。LM的Desmin、SMA阳性率高于GIST,GIST的CD34、CD117、DOG-1阳性率高于LM(P<0.05) 。结论GIST和LM在EUS下诊断易被混淆,EUS对二者诊断准确率相近,但EUS对LM和GIST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MSCT,MSCT对于GIST的诊断准确率高于LM,免疫组化可帮助鉴别LM和GIST。

  • 标签: 消化道 间质瘤 平滑肌瘤 超声内镜 多层螺旋CT 特点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120例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提高对前列腺癌的临床和病理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前列腺疾病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穿刺活检样本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经病理确诊检测前列腺癌(PCA)患者45例,占37.5%;前列腺上皮瘤变(PIN)Ⅰ级3例,占2.5%;良性前列腺增生症55例,占45.8%;不典型腺瘤样增生5例,占4.2%;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2例,占10.0%。病理结果显示,前列腺癌腺体结构紊乱,复杂多样,间质浸润,部分侵犯神经等病理形态改变。通过Gleason评分法进行分级,45例前列腺癌患者中,6例高分化腺癌(<5分),25例中分化癌(6~7分),14例低分化癌(≥8分)。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前列腺癌患者p63和CK34βE12表达为阴性,P504S和PSA表达为阳性。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对前列腺癌诊断具有安全、准确、操作简便,是有效的诊断方法。可通过对临床病理特征与免疫组化分析进行综合判断,有助于前列腺疾病的鉴别诊断,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活组织检查,针吸 前列腺 超声检查 直肠 病理学 免疫化学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是国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全球发病率持续上升且死亡率高。肝脏基因的畸变会导致细胞恶性转化以及肝细胞癌的发生,这也是潜在的治疗靶点。肝细胞癌微环境中不同免疫细胞的成分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可以促进肿瘤进展,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破坏肿瘤细胞。细胞中不同的特征基因表型可以促进或抑制免疫耐受,这能够解释肝细胞癌患者对免疫治疗敏感或耐药的潜在原因,为探索新的免疫治疗靶点提供参考。进一步加深对肝细胞癌中基因与转录特征的认知以及认识其与免疫治疗的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硬化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染色体多态性在年龄、性别上的分布情况及对生长发育、生殖的影响和相应的临床效应。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送检郑州金域临床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的13 500例外周血标本进行培养、染色体制备及分析,从中筛选出90例D染色体多态性标本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在90例D多态性标本中,共检出6种核型,其中pstk+49例,占54.44%;ps-14例,占15.56%;ps+13例,占14.44%;cenh+8例,占8.89%;inv4例,占4.44%;pss2例,占2.22%。在D多态临床效应中不孕不育45例,占50%,其次为发育异常30例,占33.33%。D多态性的人群分布中女性略高于男性,年龄分布以21~30岁为主,共45例,占比50%,其次为0~10岁,29例,占32.22%。结论在90例D多态性标本中,共检出6种核型,以pstk+最多见,其次从高到低依次为ps-、ps+、cenh+、inv、pss;其临床表现多样,以不孕不育为主,其次为发育异常;人群分布女性略高于男性,年龄分布以21~30岁为主,其次为0~10岁。

  • 标签: D组染色体 多态性 随体 随体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基绿对比染色法在含黑色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应用。方法含黑色素肿瘤30例,其中蓝痣10例,黑色素瘤20例,构建组织芯片。采用高锰酸钾氧化草酸漂白法脱黑色素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用1%甲基绿对比染色进行比较,应用Eli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MB45、Melan A、S-100蛋白、SOX10的表达,分析两种方法对含黑色素肿瘤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判读的影响。结果经过高锰酸钾氧化草酸漂白法脱黑色素处理后,部分病例出现破片、脱片现象;HMB45的染色效果与1%甲基绿对比染色后HMB45染色效果基本一致;SOX10出现假阴性;Melan A大部分病例出现表达减弱或阴性表达;S-100蛋白表达良好。经1%甲基绿对比染色后黑色素被染成绿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棕黄色形成对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定位准确,易于判读。2例含重度黑色素的病例组织由于色素覆盖厚重,影响不同指标的显色结果判读。结论含黑色素的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采用1%甲基绿对比染色法,在解决轻-中度含黑色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判读上相对比传统的高锰酸钾氧化草酸漂白法脱黑色素方法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富含黑色素的肿瘤染色方法进行改进,探索一种新的非脱色素的黑色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质量。方法对5例含黑色素丰富的黑色素肿瘤进行5种不同方法染色,包括3种当前使用的染色方法及改进的硫酸亚铁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染色抗体包括鉴别诊断中常用的Ki-67、Melan A、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比较上述抗体经5种不同方法染色的效果。结果未脱色素染色结果因黑色素与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染色结果互相重叠,难以区分;高锰酸钾脱色素由于氧化的作用,导致组织易脱片、抗原丢失致染色弱等问题;3-氨基-9-乙基咔唑(3-amino-9-ethylcarbazole,AEC)染色虽然能较好区分黑色素与肿瘤细胞染色,但染色较弱,且不利于长期保存;硫酸亚铁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能很好地将肿瘤细胞染成棕黄色、黑色素染成墨绿色,既不会导致抗原丢失,又便于区分。结论硫酸亚铁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能很好地将肿瘤中黑色素与肿瘤细胞的DAB显色结果区分开来,且不影响染色强度,显著优于现有的黑色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处理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甲基蓝对比染色法在黑色素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存档的黑色素瘤组织4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苏木精对比染色后,用亚甲基蓝染液对比染色(实验)和未用亚甲基蓝对比染色(对照)2种方法,应用EnVision法检测Melan A、HMB45、S-100蛋白、SOX-10和Ki-67的表达,分析2种方法对含黑色素的黑色素瘤组织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结果判读的影响。结果经亚甲基蓝对比染色处理后黑色素被染成了墨绿色,与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的棕黄色对比鲜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定位准确,易于判读。黑色素和肿瘤细胞染色对比度和染色清晰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组织完整度方面的评分和对照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少量黑色素含量的组织中,Melan A、HMB45、S-100蛋白、Ki-67和SOX-10的免疫染色中黑色素与DAB的区分度均较明显,实验和对照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富含大量黑色素的组织中,因为黑色素与DAB的显色相互重叠,区分度有限,其评分和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亚甲基蓝对比染色法是一种具有耗时短、操作简单、对比鲜明、不影响抗原表达及不破坏组织结构等优点的具有较高应用和推广价值的处理黑色素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少量黑色素含量肿瘤组织中推荐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及国家病理质控中心的要求,省级病理质控中心应在本省定期开展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的室间质量评价(EQA,又称为室间质控)。广东省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开展IHC染色室间质控工作已有10余年,在质控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本文着重介绍开展IHC染色室间质控的目的、意义、主要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尚未开展或者正在开展IHC染色室间质控的省级或者地级市病理质量控制中心的质控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更好地显示肺腺癌中弹力纤维的变化及其与肿瘤细胞的关系,应用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和全自动特殊染色平台对30例肺腺癌组织细胞进行角蛋白(CK)7和弹力纤维双重染色,结果显示在双染切片中CK7免疫组织化学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与单独染色基本没有差异,两者相结合除可以特异性显示胸膜受侵的情况,还观察到多数厚壁血管弹力纤维的增生和血管壁的重构,以及更多CK7和弹力纤维单独染色难以观察到的肿瘤细胞早期浸润血管壁的现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9版中国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检测指南对浸润性乳腺癌免疫组化(IHC)检测HER-2(++)患者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判读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5—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69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根据2014版和2019版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IHC检测结果判读均为HER-2(++)。进一步行HER-2/17号染色体着丝粒(CEP17)双探针FISH检测,分别根据2014版和2019版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对检测结果进行判读,分析2019版指南对HER-2检测结果判读的影响。结果根据2014版指南判读,569例患者中,HER-2阳性139例(24.43%),HER-2阴性363例(63.80%),不确定67例(11.78%)。根据2019版指南判读,569例患者中,第1115例(20.21%),第29例(1.58%),第315例(2.64%),第467例(11.78%),第5363例(63.80%); HER-2阳性130例(22.85%),HER-2阴性439例(77.15%)。与2014版指南比较,根据2019版指南判读后HER-2阳性率由24.43%(139/569)降低为22.85%(130/5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94,P=0.577);HER-2阴性率由63.80%(363/569)增加到77.15%(439/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92,P<0.05)。43例IHC不完整的弱至中等强度细胞膜染色、根据2014版指南判读为HER-2(++)、根据2019版指南判读为HER-2(+)的患者,其FISH检测结果根据2014版指南判读,HER-2阳性1例(2.33%),不确定6例(13.95%),HER-2阴性36例(83.72%);根据2019版指南判读,43例患者均为HER-2阴性。结论按照2019版指南判读IHC检测HER-2(++)患者的FISH检测结果,部分患者由根据2014版指南判读的HER-2(++)变为HER-2(+),使FISH检测的HER-2阳性率出现小幅度降低,HER-2阴性率升高,并消除了FISH检测不确定的结果,为筛选HER-2靶向治疗获益患者提供了更为明确的参考。

  • 标签: 乳腺肿瘤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9版中国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检测指南对浸润性乳腺癌免疫组化(IHC)检测HER-2(++)患者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判读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5—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69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根据2014版和2019版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IHC检测结果判读均为HER-2(++)。进一步行HER-2/17号染色体着丝粒(CEP17)双探针FISH检测,分别根据2014版和2019版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对检测结果进行判读,分析2019版指南对HER-2检测结果判读的影响。结果根据2014版指南判读,569例患者中,HER-2阳性139例(24.43%),HER-2阴性363例(63.80%),不确定67例(11.78%)。根据2019版指南判读,569例患者中,第1115例(20.21%),第29例(1.58%),第315例(2.64%),第467例(11.78%),第5363例(63.80%); HER-2阳性130例(22.85%),HER-2阴性439例(77.15%)。与2014版指南比较,根据2019版指南判读后HER-2阳性率由24.43%(139/569)降低为22.85%(130/5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94,P=0.577);HER-2阴性率由63.80%(363/569)增加到77.15%(439/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92,P<0.05)。43例IHC不完整的弱至中等强度细胞膜染色、根据2014版指南判读为HER-2(++)、根据2019版指南判读为HER-2(+)的患者,其FISH检测结果根据2014版指南判读,HER-2阳性1例(2.33%),不确定6例(13.95%),HER-2阴性36例(83.72%);根据2019版指南判读,43例患者均为HER-2阴性。结论按照2019版指南判读IHC检测HER-2(++)患者的FISH检测结果,部分患者由根据2014版指南判读的HER-2(++)变为HER-2(+),使FISH检测的HER-2阳性率出现小幅度降低,HER-2阴性率升高,并消除了FISH检测不确定的结果,为筛选HER-2靶向治疗获益患者提供了更为明确的参考。

  • 标签: 乳腺肿瘤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