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报告3例下腰椎神经神经细胞瘤伴脊柱不稳或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第1例患者因腰骶部疼痛不适10余天就诊。术前诊断为L5S1椎间不稳、L5双侧峡部裂、L5S1左侧椎间孔占位性病变待查术中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5S1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2例患者因左腰腿部疼痛不适1个月就诊。术前诊断为L4-5椎间不稳、L4-5椎间盘突出症。术中探查发现L5左侧神经肿物,手术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4,5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3例患者因右侧腰腿部酸痛不适4 d就诊。术前诊断为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术中探查发现S1右侧神经肿物,呈浸润性生长,且被神经纤维紧密包围,部分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4-5、L5S1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细胞神经瘤。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脊神经细胞瘤主要起源于原始神经脊细胞移行分化形成的交感神经细胞,亦可起源于交感神经及外周神经,多见于腹膜和纵隔内,腰骶神经细胞神经瘤较少见,临床上与椎间盘突出症很相近,鉴别困难,常在术中发现,术前能够明确诊断的较少。手术切除是治疗细胞神经瘤的主要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创伤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一种经历或目睹危及生命的创伤产生的慢性焦虑障碍,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星状神经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被尝试用于治疗PTSD。文章介绍了PTSD的诊断标准及SGB的适应证,通过总结早期的个案报道、回顾性研究和近年的随机对照试验,阐明了SGB可改善PTSD患者的主观感受和量表评分,探讨了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交感神经和大脑杏仁核活性以及抑制星状神经神经生长因子等相关,并简述了新技术改革大幅提升了SG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PTSD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星状神经节阻滞 交感神经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腹膜神经瘤合并恶性心律失常2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结合文献,探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瘤的典型或不典型临床表现。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副神经节瘤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中年女性的喉副神经瘤(laryngeal paraganglioma,LP)。患者女,34岁,因“咽部异物感3个月”就诊。喉镜检查提示声门上区以左侧杓会厌壁为中心可见一紫红色黏膜下肿物;增强MR检查和颈部CT血管造影(CTA)提示肿物血供丰富。考虑为动脉型血管瘤,不除外副神经瘤。术前行血管造影并放置弹簧圈阻塞供血动脉后行支撑喉镜下喉肿物大部切除,残余部分肿瘤行博来霉素注射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副神经瘤。遂二次手术行全身麻醉下颈外径路喉副瘤切除术,术后1周顺利出院,出院半年复查显示肿瘤无复发,双侧声带运动对称,闭合良好,患者发音正常。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神经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肿瘤外科收治的24例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腹膜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外科治疗情况。结果24例腹膜神经瘤患者中10例术前无症状,14例术前有高血压、头晕、头痛、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腹盆部增强CT扫描显示肿瘤最大径为3.4~13.0 cm,平均(6.9±2.5)cm,所有肿瘤均分布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旁。2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与术中血压平稳患者相比,术中血压明显波动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更多、术中输血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16~52个月,1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并且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外科手术切除是腹膜神经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前充分地评估及准备可能有助于降低患者围手术期风险。

  • 标签: 副神经节瘤 腹膜后肿瘤 病理学,临床 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病膀胱功能障碍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目前认为,糖代谢的紊乱、局部组织缺血、超氧化物诱导的自由基产生以及轴突转运障碍等多病因共同参与糖尿病膀胱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氧化应激被认为是上述病因的核心机制,它可能通过干扰细胞内氧化与抗氧化平衡、神经营养因子代谢及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等,影响细胞核内转录及翻译过程,导致细胞内多条重要细胞通路功能障碍及细胞膜稳定性下降,最终可能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因此,纠正血糖,改善背根神经细胞周围的微环境,保护线粒体膜的稳定性或许是治疗糖尿病膀胱神经功能障碍的潜在方法。

  • 标签: 高糖 糖尿病性膀胱 背根神经节细胞 线粒体 糖尿病并发症
  • 作者: 严敏 刘小立 王林 陶蔚 张咸伟 王锁良 李亦梅 李玉兰 韩冲芳 姚旌 冯刚 黄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杭州市 31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疼痛科,石家庄市 05001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贵阳市 550004,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神经外科,深圳市 51811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疼痛科,武汉市 430030,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西安市 710061,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乌鲁木齐市 830054,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兰州市 730000,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麻醉科,太原市 030032
  • 简介:摘要星状神经阻滞(SGB)是目前疼痛科与麻醉科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多种疼痛及非疼痛类疾病如头面部、耳鼻喉、口腔、颈肩部及上肢的疼痛,对于难治性心绞痛、心律失常、抑郁症等疾病也有一定疗效。过去常用体表定位法进行阻滞,近年来超声在疼痛科普及应用后,超声引导下SGB逐渐成为主流。本共识总结多位专家临床经验,从星状神经的解剖、SGB适应证及禁忌症、阻滞方法、药物选择及疗程、疗效评价、并发症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来介绍此项技术,供指导临床应用。

  • 标签: 星状神经节 交感神经 超声引导 神经传导阻滞 专家共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DRG)持续受压(CCD)DRG中膜联蛋白A2(ANXA2)的表达及分布规律。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0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4只)、CCD模型7 d组(30只)、CCD模型14 d组(24只)及CCD模型28 d组(24只)。3组大鼠采用"U"形棒制备CCD模型。采用机械痛刺激仪和热痛刺激仪测量各组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辐射缩爪反应潜伏期(TWL)。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DRG中ANXA2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CCD模型7 d组大鼠DRG中ANXA2和神经元标志物微管蛋白β3(TUBB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CD模型7 d组、CCD模型14 d组大鼠的MWT与TWL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CD模型7 d组大鼠DRG中ANXA2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CCD模型7 d组大鼠DRG中ANXA2的免疫反应性较对照组增强。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显示CCD模型7 d组大鼠DRG中ANXA2主要表达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中。结论CCD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与热痛阈下降,受压侧DRG内ANXA2蛋白表达上调及免疫反应性增强,ANXA2可能参与CCD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

  • 标签: 背根神经节 膜联蛋白A2 持续受压 神经病理性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星状神经阻滞联合阿普唑仑治疗脑卒中睡眠障碍(PSSD)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2月至2021年2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PSSD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单一组,每组38例。单一组采用阿普唑仑治疗,联合组采用星状神经阻滞联合阿普唑仑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睡眠多导图参数(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水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因子水平[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4.74%,36/38)高于对照组(76.32%,2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组SRSS、AI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组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联合组睡眠潜伏期较单一组短,睡眠总时间较单一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组血清ACTH、Co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组血清5-HT、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联合组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阻滞联合阿普唑仑治疗PSSD效果显著,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水平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因子水平,改善睡眠多导图参数,提高睡眠质量,减轻睡眠障碍。

  • 标签: 脑卒中 睡眠障碍 星状神经节阻滞 阿普唑仑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 单胺类神经递质因子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ark7基因编码的DJ-1蛋白对小鼠视神经钳夹损伤(ONC)视网膜神经细胞(RGC)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37只和116只分别随机分为正常组、ONC 2 d组、ONC 5 d组、ONC 7 d组和对照组、Park7组、Park7-ONC组、ONC组、绿色荧光蛋白(GFP)-ONC组。ONC 2 d组、ONC 5 d组、ONC 7 d组小鼠分别于建立ONC模型2、5、7 d处死取材,进行后续实验。Park7组、Park7-ONC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敲低Park7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1 μl,GFP-ONC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仅带有GFP的rAAV 1 μl;注射4周观察病毒转染情况。ONC组、Park7-ONC组、GFP-ONC组玻璃体腔注射23 d,建立ONC模型,建模5 d取材进行后续实验。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RGC平均密度变化;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测各组小鼠a波、b波和明视负向反应(phNR)潜伏期及振幅变化和振荡电位(OPs)振幅变化;视动反应(OMR)检测小鼠视敏度;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中DJ-1、Bax、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 (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t检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ONC 2 d组、ONC 5 d组小鼠视网膜DJ-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10、5.628,P<0.01、<0.05)。病毒转染4周,Park7组小鼠视网膜RGC层、内丛状层可见强GFP表达。与对照组比较,ONC组小鼠视网膜RGC密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20,P<0.000 );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视网膜RGC密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74,P<0.01 )。随刺激光亮度增加,对照组小鼠暗适应a波、b波潜伏期逐渐缩短,振幅逐渐增大。刺激光亮度3 cd·s/m2,对照组、Park7组、Park7-ONC组、ONC组、GFP-ONC组小鼠暗适应a波、b波潜伏期及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潜伏期:F= 0.503、2.592,P=0.734、0.068;振幅:F= 0.439、1.451,P=0.779、0.247 );与对照组比较,ONC组小鼠Ops、PhNR振幅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7、12.80,P<0.000、<0.001);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Ops、PhNR振幅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2、5.062,P<0.05、<0.01);各组小鼠PhNR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27,P=0.287 )。与对照组比较,ONC组小鼠视敏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20,P<0.000 );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视敏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9,P<0.05 )。Park7组与对照组、Park7-ONC组与ONC组比较,小鼠视网膜中DJ-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40、26.920,P<0.000、<0.000);ONC组与GFP-O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739,P=0.983 )。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视网膜中Bax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60、9.710,P<0.05、<0.05);Park7-ONC组Bcl-2/Bax相对表达量比值明显低于O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20,P<0.01 )。结论敲低Park7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DJ-1表达下调,加重ONC模型小鼠RGC损伤以及视网膜电生理反应及视功能下降。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电描记术 动物实验 DJ-1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探讨面神经膝状神经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为面神经膝状神经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面神经膝状神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膝状神经血管瘤7例,神经鞘瘤6例;男8例,女5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3~118个月,平均5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具有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及动态增强MRI检查,手术具有详细的方案,且术后至少随访1年。结果颞骨HRCT显示,膝状神经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的蜂窝状骨质改变(4/7),6/6的神经鞘瘤和3/7的血管瘤表现为膨胀性骨质改变。在动态增强MRI上,膝状神经血管瘤(7/7)表现为特征性的“点到面”强化方式,神经鞘瘤(6/6)表现为特征性的“面到面”强化方式。对于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Ⅱ~Ⅳ级的5例血管瘤患者,采用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面神经解剖完整保留,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HB分级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1例)。2例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Ⅴ~Ⅵ级的患者,面神经与肿瘤不可分,采用肿瘤切除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均恢复至HB分级Ⅳ级。6例神经鞘瘤患者手术时面神经功能均大于或等于HB分级Ⅲ级,根据术前听力,肿瘤累及范围、面神经麻痹时程采用颅中窝径路手术3例、迷路径路手术1例、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1例、乳突径路手术1例,其中2例患者因术前完全性面神经麻痹3年以上,肿瘤全切未行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无改善,3例在肿瘤全切除后行一期面神经重建,术后1年的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Ⅲ级1例、Ⅳ级2例,1例(术前HB分级Ⅲ级)因肿瘤侵犯迷路段,且听力正常,为不影响听力,行肿瘤部分切除和面神经减压,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分级Ⅱ级。结论颞骨HRCT联合动态增强MRI可帮助膝状神经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为术前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根据患者的听力情况、肿瘤累及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极其必要。对于膝状神经血管瘤,早期手术可提高面神经解剖完整率,从而提高术后面神经功能,而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具有微创、美观等特点,是值得考虑的方案之一。对于神经鞘瘤,在肿瘤完全切除的同时,因不可避免引起面神经解剖完整性的中断,建议一期行面神经功能重建。

  • 标签: 面神经 膝状神经节 血管瘤 神经鞘瘤 面神经麻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咽旁间隙迷走神经神经瘤(vagal paraganglioma,VP)的临床特点,总结和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理确诊为VP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4~50岁。9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颈部包块,次要症状为刺激性干咳、饮水呛咳及吞咽哽噎。主要体征为一侧颈动脉三角区触及边界清晰类圆形肿物,质地较韧,伴或不伴有同侧口咽侧壁隆起及声带固定。9例肿瘤均位于咽旁间隙;7例位于颈动脉分叉与颈静脉孔区之间,2例突入颈静脉窝。9例患者均行头颈部增强CT和MRI检查。7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及球囊闭塞试验。影像学特征为咽旁间隙富血供肿瘤病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与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关系密切。结果9例患者中8例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颈外入路肿瘤切除术,其中7例肿瘤完整切除,1例行大部分切除;1例转至血管外科治疗后行肿瘤部分切除手术。7例肿瘤完整切除无复发,2例部分切除术后肿瘤缓慢增长。2例术后出现组颅神经损伤,1例因术中结扎颈内动脉导致脑卒中。结论VP为咽旁间隙富血供肿瘤病变,与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及组颅神经关系密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充分暴露术野,切除肿瘤同时保护颈内动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副神经节瘤 迷走神经 头颈部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男性,11个月。生5个月出现发育倒退,随后出现四肢无力和对响声的异常惊吓反应,求医2个月诊断不明,转诊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发现患儿双眼眼底黄斑樱桃红斑,以此为线索进一步基因分析显示GLB基因出现复合杂合子突变,酶学检查结果显示酸性β-半乳糖苷酶明显低于正常值,确诊GM1型神经苷脂沉积症。

  • 标签: 神经节苷脂累积病,GM1型 代谢疾病 黄斑 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