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胰腺肿瘤(PCN)是一组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及恶性潜能的胰腺病变,在临床中经常被分为两类:黏液PCN,主要包括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和黏液肿瘤(MCN);另一类包括非黏液的浆液肿瘤(SCN)和其他罕见的瘤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和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检出率逐年升高。而针对PCN患者最佳的监测、治疗、随访等策略,也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本综述主要总结了黏液PCN诊断、治疗和管理的最新进展,比较了相关PCN诊治指南间的异同,供临床决策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胰腺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s,PCNs)的检出率不断增加,其诊治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PCNs是一组异质肿瘤,不同病变病理类型生物学行为差异大,因而PCNs的精确诊断对于临床决策制定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PCNs的精确诊断仍面临挑战。超声内镜结合了超声与内镜优势,在PCNs诊治中发挥了巨大优势,超声内镜检查及其引导下系列诊断技术提高了PCNs的准确诊断率。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和文献报道,介绍超声内镜及其引导下系列检查技术在PCNs诊断中的价值。

  • 标签: 胰腺囊性肿瘤 胰腺囊性病变 超声内镜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腺浆液肿瘤(SCN)伴胰管扩张影像学误诊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21例胰腺SCN伴胰管扩张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25~74岁,年龄(57.4±13.4)岁。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影像学特征、误诊情况。结果21例患者临床主诉为腹痛11例、腰胀1例、黄疸1例、消瘦1例、乏力1例,体检发现6例。1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行胰体尾切除术,2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1例行全胰腺切除术。肿瘤位于胰头11例、胰体尾10例。肿瘤长径23.0~92.0(45.8±17.8)mm。21例患者均为SCN上游胰管扩张,下游胰管不扩张,扩张胰管内径4.0~11.0(7.1±2.0)mm。13例T1加权成像呈低信号,18例T2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13例弥散加权成像无受限。11例CT诊断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5例、胰腺SCN 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胰腺癌1例、胰腺囊肿1例,CT误诊率72.7%(8/11)。18例MRI诊断为IPMN 9例、胰腺黏液肿瘤3例、胰腺SCN 3例、胰腺癌2例、胰腺假乳头状肿瘤1例,MRI误诊率83.3%(15/18)。结论胰腺SCN伴胰管扩张影像学易误诊为IPMN或胰腺肿瘤肿瘤下游胰管不扩张可与IPMN相鉴别,T2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和弥散加权成像无受限可与胰腺肿瘤相鉴别。

  • 标签: 胰腺肿瘤 肿瘤,囊性,黏液性和浆液性 误诊 胰管扩张 影像学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胰腺腺泡转化。该病变非常罕见,是一种良性非肿瘤性病变。临床可有腹痛、消化不良、触及腹部肿块等非特异性表现,但大部分病例无临床症状。诊断需与较多见的胰腺肿瘤性病变鉴别。治疗上可以随访或采取保守手术,避免误认为恶性肿瘤而过度手术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脏黏液肿瘤是一种、上皮肿瘤,罕见,每年每20万~100万人中发生1例,占肝脏囊肿约5%,几乎只发生于女性,发病年龄28~76岁,完全切除后,预后良好。我们报道2例肝脏黏液肿瘤,总结临床特征,探讨鉴别诊断要点。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2和64岁,均予手术切除。组织学呈结构,壁衬覆黏液上皮,呈单层柱状、立方或扁平状,上皮下为卵巢样间质,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聚桂醇消融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lauromacrogol ablation,EUS-LA)治疗胰腺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s,PCNs)二次消融的有效和安全。方法前瞻纳入2015年4月—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疑诊PCNs且仅行EUS-LA治疗的74例患者,其中15例接受二次消融。以影像学随访中病灶体积变化作为疗效评估标准,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为安全评估标准。结果15例接受二次消融患者年龄(51.5±17.6)岁,男9例、女6例。13例完成二次消融术后影像学随访,其中8例获得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例仍为稳定。二次消融术后完全缓解率与初次消融术后相比明显提高(8/13比0,P=0.002)。第2次消融术后中位病灶直径由术前的22.0 mm减少至15.0 mm(Z=-2.666,P=0.008),中位体积由2 419.7 mm3减少至1 099.5 mm3(Z=-2.134,P=0.033)。第2次消融并发症发生率2/15,与第1次消融并发症发生率相同。结论对于单次消融效果欠佳者行二次消融可提高消融有效率,且二次消融不增加消融风险。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腺囊性肿瘤 聚桂醇 内镜超声检查 二次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外膜泡(OMVs)肿瘤疫苗对胰腺癌小鼠肿瘤细胞增殖和CD8+ T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卵清蛋白(OVA)慢病毒载体质粒pLV-EF1a-hluc-P2A-mNeongreen-CMV-OVA-3Xflag-P2A-puro构建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采用大肠杆菌来源ClyA-Catchers-OMVs(CC-OMVs)与标签化抗原肽SpyTag-OVA制备OMVs肿瘤疫苗;应用OMVs肿瘤疫苗刺激小鼠CD8+ T细胞生成,采用体外细胞杀伤实验(OMVs肿瘤疫苗刺激T细胞组和对照T细胞组)、小鼠皮下胰腺癌成瘤模型(OMVs肿瘤疫苗组和对照组)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分析OMVs肿瘤疫苗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刺激CD8+ T细胞浸润的效果。观察指标:(1)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鉴定情况。(2)CC-OMVs形态观察情况。(3)OMVs肿瘤疫苗特异性T细胞对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增殖抑制情况。(4)OMVs肿瘤疫苗对小鼠胰腺癌的抑制情况。(5)OMVs肿瘤疫苗刺激小鼠胰腺癌组织CD8+ T细胞浸润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率表示。结果(1)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鉴定情况。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感染OVA慢病毒载体质粒pLV-EF1a-hluc-P2A-mNeongreen-CMV-OVA-3Xflag-P2A-puro的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表达mNeongreen绿色荧光。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以小鼠胰腺癌Pan02细胞为参照,Pan02-OVA细胞Flag蛋白表达率为90.7%。(2)CC-OMVs形态观察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CC-OMVs呈均匀球形,直径<50 nm。(3)OMVs肿瘤疫苗特异性T细胞对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增殖抑制情况。细胞增殖毒性检测结果显示:OMVs肿瘤疫苗刺激T细胞组小鼠胰腺癌Pan02-OVA细胞450 nm吸光度为0.41±0.12,对照T细胞组为1.05±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4,P<0.05)。(4)OMVs肿瘤疫苗对小鼠胰腺癌的抑制情况。OMVs肿瘤疫苗组小鼠背部皮下肿瘤组织质量为(81±10)g,对照组为(153±17)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P<0.05)。(5)OMVs肿瘤疫苗刺激小鼠胰腺癌组织CD8+ T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OMVs肿瘤疫苗组小鼠背部皮下肿瘤组织中CD8+ T细胞染色数目为(28.7±3.5)个,对照组为(9.3±1.5)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4,P<0.05)。结论细菌OMVs肿瘤疫苗可抑制胰腺癌小鼠肿瘤细胞增殖并提高肿瘤组织中CD8+ T细胞浸润数目。

  • 标签: 胰腺肿瘤 细菌外膜囊泡 肿瘤疫苗 免疫治疗 动物模型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回顾研究2009年1月至2021年3月经病理确诊的30例无功能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胰头部10例,胰体2例,胰尾部18例。临床症状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脏肿瘤切除术2例,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胰腺中段切除术2例,胰腺体尾部切除术18例(联合肺叶切除术1例,联合脾脏切除术14例,保留脾脏4例)。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瘤体直径1.5~12 cm,淋巴结转移7例,侵犯脾脏1例,肝转移2例,肺转移1例。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为胰瘘。本研究显示无功能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多缺乏临床症状,微创与开腹手术均安全可行,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为胰瘘。

  • 标签:
  • 简介:摘要胰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胰腺癌尤其是胰头癌标本结构复杂,取材方式多样,为提高胰腺上皮肿瘤的诊断准确和可重复性,亟需建立统一的取材及报告规范。本共识提供了胰腺占位各种手术标本的取材和报告规范,及常见胰腺上皮肿瘤的病理诊断特点,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病理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胰腺性病变(PCL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1例行至少1次EUS检查且病理诊断明确的PCL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EUS影像特征、液生物化学检验结果以及病理诊断结果。将病变归纳为黏液性病变(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黏液腺瘤)和非黏液性病变(胰腺假性囊肿、浆液腺瘤、实假乳头状瘤、胰腺内分泌肿瘤);恶性病变(胰腺导管腺癌或发现异型细胞及癌细胞者)和良性病变。根据黏液与非黏液性病变液CEA水平、良恶性病变液淀粉酶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液CEA及淀粉酶的鉴别诊断效能;比较良、恶性病变患者EUS影像特征及EUS联合液基细胞学、组织病理学的诊断效能。结果211例PCLs患者中,201例次穿刺获得液,其中188例(93.5%)行细胞学检查,确诊33例,确诊率17.6%;41例次穿刺获取组织条行组织学检查,确诊23例,确诊率56.1%。良性病变45例,其中黏液性病变22例,非黏液性病变23例,CEA水平分别为1458.16(19.80,1500.00)、4.40(0.50,341.1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CEA<10.15 ng/ml诊断非黏液性病变的灵敏度为89.5%(95%CI0.686~0.981),特异度为66.7%(95%CI0.438~0.837)。胰腺良、恶性病变的液淀粉酶水平分别为379.00(50.00,18405.50)、42.0(13.50,340.0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淀粉酶>747.50 U/L诊断良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1.7%(95%CI0.646~0.996),特异度为48.0%(95%CI0.300~0.665)。EUS显示,恶性病变患者病灶壁增厚、主胰管扩张及内含实成分的占比显著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病灶壁结节和腔内分隔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US联合液基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对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达80%。结论PCLs液CEA水平有助于鉴别诊断黏液与非黏液性病变,液淀粉酶水平可辅助鉴别病变良恶性。EUS联合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对恶性或潜在恶性PCLs的诊断价值高,存在高危因素者建议尽早行EUS-FNA检查。

  • 标签: 胰腺 囊性肿瘤 腔内超声检查 内镜超声引导细针穿刺 癌胚抗原 淀粉酶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胰腺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并进行初步药效实验。方法将新鲜胰腺恶性肿瘤组织样本(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种于裸鼠皮下,构建胰腺癌PDX模型。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挑选1例胰腺癌PDX模型进行药效学评价,将裸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AG)组、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FOLFOX)组,每组各5只。记录不同时间移植瘤体积,给药第27天后处死裸鼠,评价2种化疗方案对该胰腺癌PDX模型的肿瘤抑制效果,并与该患者临床用药进行比较,组间的数据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成功构建出11例胰腺癌PDX模型,成瘤率达到73.3%(11/15),原代肿瘤与移植瘤病理学形态及关键蛋白的表达相似。实验结束后对移植瘤进行称重,AG组(0.12±0.05) g、FOLFOX组(0.20±0.09) g移植瘤湿重显著小于模型组(0.65±0.31) g (F=13.41,P<0.05),AG组肿瘤抑制率约为(79.94±0.08)%,FOLFOX组肿瘤抑制率约为(67.90±0.03)%,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32.48,P<0.05)。结论成功构建胰腺癌PDX模型,并进行初步药效学实验,实验结果与临床基本相符。

  • 标签: 胰腺癌 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 精准医疗
  • 简介:摘要细胞外泡(EV)能够携带包括核酸、蛋白和小分子代谢物在内的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目前对于EV内含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NA和蛋白质上,对于最能直接反映细胞状态的小分子代谢物在EV中的作用尚不明确。近年来EV代谢组学在肿瘤研究中逐渐受到了关注,尽管由于前处理复杂且代谢物含量较低,EV代谢组学研究仍存在诸多挑战,但其在调控肿瘤进展及作为肿瘤标志物方面的价值已逐步显现,有望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细胞外囊泡 代谢组学 肿瘤
  • 简介:摘要消化道重复畸形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多在新生儿或儿童时期被确诊,至成年时期才被确诊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表现的成人十二指肠重复畸形患者的诊治过程,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消化系统畸形 十二指肠囊性重复畸形 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pNEN)是一类具有特征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渐提高;pNEN异质强,手术治疗是目前根治该病的唯一方式。由于缺乏高质量大规模临床研究数据,pNEN的手术治疗中仍存有一些争议性问题;本文归纳了目前pNEN手术治疗的热点问题与研究现状,以期为该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是一类高度异质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理学分为分化良好的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s)和分化差的胰腺神经内分泌癌。pNETs的生物学行为是肿瘤预后和治疗反应的根本决定因素,在此指导下,外科医师需要筛选低危患者开展减瘤术,以及针对根治术后复发转移高危人群施行辅助治疗。针对原发肿瘤长径<2 cm和功能pNETs 2个特殊亚群,在拟定外科干预策略时需兼顾肿瘤学获益和功能症状控制原则。近年来,下一代测序和类器官技术的进步为揭示pNETs的基因突变背景和微环境特征提供了有效工具。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组蛋白修饰、端粒长度调控、DNA损伤修复作为pNETs发生发展的4大核心通路,在推动其个体化精准治疗发展的同时可用于指导新药研发。pNETs的经验治疗和临床试验研究是矛盾统一体,需要在治疗中总结规律,并在总结中发展学科。笔者查阅相关文献,探讨近年pNENs的相关热点问题,旨在为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肿瘤综合治疗 热点 思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根治手术后初始复发部位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间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172例行胰腺癌根治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为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肿瘤初始复发或转移部位分为无复发、局部复发(残余胰腺或肠系膜血管、胰肠吻合口周围组织等处复发)、肝转移、腹腔或后腹膜转移、多部位复发及其他部位转移等。采用COX风险比率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复发部位及复发后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生存期差异。结果172例患者术后12例局部复发,69例肝转移,25例腹腔或后腹膜转移,17例多部位复发,5例其他部位转移,44例未复发;中位随访时间15.5个月(3~69个月);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19个月(95% CI 16.273~21.727);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0%、27.8%、2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水平、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辅助化疗、初始复发转移部位与患者总生存期显著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30 IU/ml(OR=2.669,P=0.001)、脉管侵犯(OR=1.736,P=0.028)、肿瘤低分化(OR=1.604,P=0.027)、辅助化疗(OR=0.439,P<0.001)、初始复发转移部位(P值均<0.05)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172例患者的中位无瘤生存期为9个月(95% CI 7.075~10.9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水平、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与患者无瘤生存期显著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25水平(OR=1.640,P=0.026)、肿瘤大小(OR=1.774,P=0.011)、脉管侵犯(OR=1.563,P=0.034)是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其他部位转移、腹腔或后腹膜转移、多部位复发、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22、21、15、14个月,其中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生存期最长,显著长于多部位复发(P=0.035)和肝转移(P=0.007)患者,腹腔或后腹膜转移患者生存期也显著长于肝转移患者(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8例复发患者中26例患者未予治疗,其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95% CI 6.877~13.123);68例采用单纯化疗方案,其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95% CI 13.013~16.987);34例采用化疗结合再次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其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95% CI 15.100~22.900),显著高于未治疗和单纯化疗患者,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胰腺癌根治手术后肿瘤初始复发部位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相比于局部复发和腹腔或后腹膜转移,多部位复发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复发后综合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

  • 标签: 胰腺肿瘤 外科手术 肿瘤复发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管内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描述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17例胰管内PNE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为(47±13)岁。患者术前行胰腺CT或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胰管内PNET的影像学表现包括①CT检查影像学表现。②MRI检查影像学表现。(2)胰管内PNET的治疗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胰管内PNET的影像学表现。①CT检查影像学表现:17例患者术前均行胰腺CT增强检查,肿瘤位置为胰头部9例、胰颈部5例、胰体尾部3例。17例患者肿瘤长径为(8.7±2.5)mm,范围为5.2~15.5 mm,肿瘤形态均为类圆形。17例患者肿瘤CT检查平扫均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持续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17例患者肿瘤均位于主胰管扩张的截断处,主胰管形态呈突然截断,无“鸟嘴样”表现。扩张的主胰管内径为(11.4±5.3)mm,范围为4.5~22.5 mm。17例患者肿瘤其他影像学表现,11例胰腺实质萎缩,伴有潴留囊肿、伴有胆总管扩张、肿瘤钙化各1例,肿瘤均无变和出血。②MRI检查影像学表现:17例患者中,14例行胰腺MRI增强检查,其中T1加权成像呈稍低信号、显示不清晰分别为5、9例;T2加权成像呈低信号、稍高信号、显示不清晰分别为5、2、7例。14例患者中,弥散加权成像呈弥散受限9例,无弥散受限5例;增强扫描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9例,增强扫描显示不清晰5例;14例均显示主胰管扩张。(2)胰管内PNET的治疗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1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胰体尾脾脏切除术4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4例。17例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G1级10例、G2级7例,其中G2级伴淋巴结转移1例、G2级伴淋巴结和肝转移1例。17例患者肿瘤大体观:主体生长于胰管内,并阻塞胰管,上游胰管扩张,胰腺腺泡萎缩,纤维组织增生;肿瘤切面呈灰黄色或棕红色,实,质地中等,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17例患者肿瘤显微镜下表现:肿瘤大部分位于胰腺导管内,均有周围胰腺实质侵犯,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核居中,核分裂象罕见,细胞质呈嗜酸性或透明肿瘤间质主要为胶原纤维,含丰富毛细血管网。结论胰管内PNET影像学特征为肿瘤体积小、增强后明显强化、阻塞主胰管伴上游主胰管扩张和胰腺实质萎缩。

  • 标签: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患者男性,82岁,因"突发上腹痛1 d"入院,CT提示脾破裂、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入院后行急诊剖腹探查及全脾切除术,术后发生胰瘘及梗阻黄疸,先后共行3次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成功解决梗阻黄疸与胰瘘。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主胰管型IPMN恶变,并以罕见的脾破裂为首诊表现。

  • 标签:
  •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IPMN)是一种具有广泛疾病谱的潜在恶性肿瘤,目前普遍认为胰腺IPMN是胰腺癌的癌前病变,术前对其进行恶性程度评估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传统影像学方法包括CT、MRI、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影像组学通过高通量提取和定量分析影像特征为肿瘤定性提供了新方法,可对胰腺IPMN恶变潜能进行有效评估,现已逐步应用于胰腺IPMN恶性程度分级、预后预测及疗效评估等方面。本文就影像组学在胰腺IPMN恶性风险分层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恶变潜能 影像组学 影像基因组学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超声内镜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嗜酸细胞乳头状肿瘤(IOPN)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21年8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为胰腺IOPN的12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胰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回顾分析该12例胰腺IOPN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情况、主诉症状、肿瘤相关指标、既往病史),CT和MRI表现,手术方式,病理结果。采用描述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胰腺IOPN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范围)为(54.0±13.0)岁(31~75岁)。主诉症状为腹痛3例,黄疸1例,余8例为无症状经健康体检发现。血清糖类抗原19-9升高3例,癌胚抗原升高2例。1例胰腺IOPN患者有胰腺炎病史,3例胰腺IOPN患者有糖尿病病史。病变部位位于胰头部6例,胰体尾部5例,全胰腺1例。分支胰管型5例,主胰管型2例,混合胰管型5例。10例胰腺IOPN患者呈肿块,肿瘤最大径(范围)为(50.3±31.1) mm(28~127 mm),6例患者壁增厚,9例患者内有强化壁结节或实肿块,均未向壁外生长;2例患者呈实肿块,位于状扩张的胰管内,肿瘤最大径(范围)为(25.5±0.5) mm(25~26 mm);实肿块的CT平扫检查表现为稍低密度,MRI的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弥散受限,CT和MRI增强扫描后均呈轻度强化。11例胰腺IOPN患者的主胰管扩张,主胰管内径(范围)为(10.5±8.1) mm(3~28 mm)。4例胰腺IOPN患者胰腺实质萎缩,4例患者发生钙化,1例患者胰周淋巴结肿大。12例胰腺IOPN患者均无周围血管、器官侵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胰体尾加脾脏切除术4例,全胰腺切除术2例。病理级别为IOPN伴浸润癌7例,伴重度异型增生4例,伴轻度异型增生1例。结论胰腺IOPN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影像学多表现为实肿块,胰管扩张,实肿块位于状扩张的胰管内,未侵犯周围组织。

  • 标签: 胰腺 导管内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