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干眼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趋于一种多因素共同参与的恶性循环机制。泪液分泌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共同调控,神经纤维末梢分泌神经递质、神经肽,参与维系眼表稳态。因此神经调节异常可致泪液分泌异常、眼表稳态失衡,进而引起干眼。同时,干眼患者泪膜持续异常可损伤眼表正常修复机制,使眼表和泪腺处于一种慢性炎症状态。干眼患者角膜对温度变化和机械刺激敏感,眼痛症状可能与慢性炎症影响角膜疼痛传导通路有关。目前,活体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角膜知觉测量仪等仪器可评估干眼患者角膜神经形态及功能状况。使用神经相关因子营养角膜,通过刺激神经或相关受体促进泪液分泌等方法有助于完善干眼的综合治疗。本文就神经调节、神经感受异常与干眼的联系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不同年龄高度近视眼患者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资料完整的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研究,共75例(150只眼),其中男性23例,女性52例,年龄(28.99±7.26)岁。按照年龄分为两组:低龄组(18~34岁)40例(80只眼),高龄组(35~48岁)35例(70只眼)。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裸眼近视力(UNVA)、等效球镜度数、调节幅度、负相对调节(NRA)、正相对调节(PRA)、单眼和双眼调节灵敏度(AF)、调节反应、远近水平隐斜、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以及视觉满意度问卷调查评分等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及差异性。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者再行最小显著性差异法两两比较;两组间的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检验。结果术前和术后12个月低龄组调节幅度分别为(8.88±2.27)和(9.51±1.34)D,高龄组分别为(7.67±2.36)和(6.56±2.63)D,两组调节幅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F=15.044,P<0.05),同一时间比较两组的调节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678,P<0.05),高龄组调节幅度在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低龄组。两组间NRA比较,术前及术后低龄组NRA均优于高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459,P<0.05),两组内NRA随时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88,P=0.141)。PRA术前及术后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447,P=0.233),各组随时间亦无显著性变化(F=1.762, P=0.146)。两组单眼及双眼AF比较,随时间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296,21.839,P<0.05),两组单眼AF及双眼AF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显著性提高。各时间点低龄组单、双眼AF均优于高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0.327,43.08,P<0.05)。两组调节反应比较,高龄组由术前(0.12±0.32)D增加到术后12个月(0.38±0.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52,P<0.05);而低龄组内术前术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10,P=0.151)。AC/A术前及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89, P=0.505),术后组内随时间变化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1.049, P=0.309)。结论高度近视眼患者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调节幅度及AF都有显著提高,术后调节功能显著改善,视觉满意度高;低龄患者的提高优于高龄患者。(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13-121)
简介:摘要将眼表组织及其细胞、细胞外基质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成分融合为一个整体,统称为眼表微环境,其稳态对于维持眼表健康发挥关键作用。干眼的发生往往起始于眼表微环境成分改变,导致眼表稳态失衡。本文基于眼表微环境对干眼的病理生理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临床正确诊断和精准治疗干眼。
简介:摘要亚洲干眼协会(ADES)是亚洲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干眼研究学术组织。在国际泪液与眼表协会(TFOS)2007年发布的DEWSⅠ、2017年发布的DEWSⅡ等干眼诊疗指南文件的基础上,ADES进一步结合亚洲干眼人群的特点对干眼的定义、诊断、分类及治疗方法进行了7年的系统研究,于2020年形成了新的亚洲干眼分类共识。亚洲干眼共识的发布有助于眼科医生和患者对干眼发病机制的理解,使得干眼的诊断、分类和治疗的可操作性更具体、可行,促进了干眼精确性治疗研究的进展。2017年ADES在The Ocular Surface发布的《关于干眼定义和诊断的新观点:ADES的共识报告》及2020年在Eye and Contact Lens发表的《关于干眼分类的新观点:ADES的建议》是亚洲地区干眼诊疗的指导性文件,本文对这2个文件中关于亚洲干眼的新定义、诊断、分类及治疗共识进行详细解读,为广大眼科医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理论和知识提供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对首诊的干眼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干眼诊断标准诊断干眼与亚洲干眼诊断标准的符合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4个临床研究中心连续纳入首次就诊的干眼患者141例141眼。所有患者均自行完成中国干眼问卷,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和干眼相关生活质量评分问卷(DEQS)调查以评估干眼相关症状,患者均接受泪膜破裂时间(BUT)、角结膜荧光素钠染色、睑板腺形态和功能检查、无麻醉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试验)检查以评估干眼相关体征,评估受检眼干眼症状与体征之间的关联;根据有无角膜荧光素染色将受检眼分为角膜染色阳性组和角膜染色阴性组,采用各问卷评分方法评估两个组受检眼干眼症状情况。根据《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标准将受检眼分为水液缺乏型干眼组、蒸发过强型干眼组、混合型干眼组和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组,比较组间受检眼干眼相关体征的差别。结果受检眼中国干眼问卷总评分为12.00(7.00,16.00)分,OSDI问卷总评分为25.00(17.50,36.93)分,DEQS问卷总评分为32.02(15.77,52.34)分。最常见的症状是受检眼中有眼干燥感者130眼,占92.2%;有眼疲劳症状者109眼,占77.3%;有异物感者108眼,占76.6%。眼干、异物感、畏光评分与角膜染色评分均呈弱正相关(r=0.177、0.297、0.172,均P<0.05);受检眼眼痛不适、畏光、视力波动评分与泪液分泌量呈弱负相关(r=-0.178、-0.197、-0.174,均P<0.05)。43.3%(61眼)患者使用视频终端。蒸发过强型干眼75眼,占53.2%;混合型干眼43眼,占30.5%;水液缺乏型干眼18眼,占12.8%;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3眼,占2.1%。结论首次就诊的干眼患者以轻中度干眼为主,症状与体征具有一定关联。蒸发过强型干眼是最常见的干眼类型。中国干眼诊断标准诊断干眼与亚洲干眼诊断标准的符合率为97.2%。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视性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的屈光状态、眼压及眼前节参数的差异。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南昌爱尔眼科医院屈光手术门诊的近视患者1 145例(2 290眼),男698例(61.0%),女447例(39.0%),年龄18~35岁。记录双眼主觉验光、眼压、基于Pentacam的眼前节参数结果,并采用卡洞法确认主视眼眼别。使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检者右眼主视796例,占69.5%,左眼主视349例,占30.5%,主视眼的球镜度数较非主视眼更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5,P=0.019);主视眼柱镜度数比非主视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0,P=0.011);主视眼中央角膜厚度较非主视眼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85,P<0.001);主视眼前房角较非主视眼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4,P=0.004);主视眼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力大于非主视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78,P=0.005);主视眼眼压较非主视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3,P=0.031)。不同屈光参差度组(0<|ΔSE|≤0.5、0.5<|ΔSE|≤1.5、|ΔSE|>1.5)间主视眼SE较负者与主视眼SE较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56,P=0.007)。结论:注视性主视眼较非主视眼近视程度重,散光程度低,且结构上存在差异。
简介:摘要眼局部和全身用药均有可能导致药物相关性干眼,已成为干眼的重要病因之一,临床易漏诊、误诊。为引起眼科医师对此类干眼的重视,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等相关学术组织的专家在《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的基础上,结合该领域新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实践经验,在其名称、定义与分类、危险因素、相关药物种类、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等方面形成共识意见,以提高我国药物相关性干眼的规范化诊疗水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34-742)
简介:摘要随着眼外伤救治技术进步和经验不断积累,我国濒危眼外伤的救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既往需要摘除的眼外伤无光感眼,约30%可以获得解剖修复并恢复光感以上视力。探查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内解剖结构修复理念的提出、形成和不断推广,已使相当数量的眼外伤无光感眼得到挽救。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在眼外伤无光感眼的救治过程中仍需对Ⅰ期合理处理和Ⅱ期适时眼内解剖修复进行规范化。为了进一步明确并规范复杂眼外伤无光感眼的救治原则和方法,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经过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共识性意见,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15-819)
简介:摘要干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反复是其主要特点。既往认为泪液渗透压升高及眼表炎症是导致干眼的重要因素,最新的研究提出免疫反应及神经异常也参与了干眼的发病机制。随着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目前主要包括物理、药物、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占重要地位。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将治疗干眼的药物分为两大类。其一增加泪液质量,改善泪膜稳定性:包括泪液替代治疗(补充水液成分、黏蛋白成分、脂质成分的人工泪液,以及维生素类制剂、自体血清等),促泌剂(促水液分泌剂以及促黏蛋白分泌剂)及omega-3脂肪酸补充剂;其二针对病因治疗,改善眼表微环境:包括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黏附因子抑制剂、其他新型抗炎模式、抗生素、重建微生态平衡、抗氧化剂、神经保护剂等。(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31-339)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主导眼和非主导眼与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确诊为双眼慢性PACG患者44例88眼。采用卡洞法检查双眼的主导眼别,分为主导眼组和非主导眼组;采用眼部A型超声测定双眼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以分析双眼解剖的对称性;通过视野平均缺损评估慢性PACG中的严重眼,并分析慢性PACG严重眼与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关联性。结果慢性PACG患者主导眼组和非主导眼组视力(LogMAR)分别为0.39±0.24和0.43±0.29,前房深度分别为(2.53±0.26)mm和(2.54±0.29)mm,晶状体厚度分别为(4.96±0.31)mm和(4.92±0.33)mm,眼轴长度分别为(22.58±0.61)mm和(22.73±1.11)m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43、-0.797、1.867、-1.345,均P>0.05)。主导眼组垂直杯盘比为0.55(0.40,0.80),明显小于非主导眼组的0.80(0.63,0.90);主导眼组视野平均缺损为-6.54(-16.70,-3.85)dB,明显小于非主导眼组的-18.77(-28.19,-8.55)dB;主导眼组眼压为21.00(17.00,27.75)mmHg(1 mmHg=0.133 kPa),明显低于非主导眼组的24.50(19.00,36.25)mmHg,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81、-3.528、-2.126,均P<0.05)。慢性PACG青光眼严重眼在非主导眼上的发生率为84.09%,高于主导眼的1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09,P<0.001),非主导眼与慢性PACG的严重眼的关联性较强(Pearson列联系数r=0.563)。结论慢性PACG的严重程度与非主导眼的关联性强于主导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对中重度干眼及无干眼者IOL-Master 700生物测量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招募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门诊就诊的中重度干眼患者作为中重度干眼组,同期选取无干眼者作为无干眼组,每组各40例,均以右眼为试验眼。所有受试者分别于质量分数0.1%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前、点眼后5、10及15 min行IOL-Master 700生物测量,分析2个组玻璃酸钠点眼前后不同时间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曲率、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变化。结果中重度干眼组CCT、K1和K2均大于无干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重度干眼组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后5 min和10 min,AL、CCT及IOL度数较点眼前增大,K1较点眼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点眼后5 min,17.5%(7/40)中重度干眼患者的IOL度数增大0.5 D。点眼后10 min,22.5%(9/40)的中重度患者IOL度数增大0.5 D或1.0 D。点眼后15 min,各IOL-Master测量参数与点眼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干眼组点眼后5 min AL和CCT较点眼前增大,IOL度数较点眼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点眼后10 min及15 min,AL和CCT较点眼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但IOL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后5~10 min IOL-Master生物测量中重度干眼患者IOL度数增大,点眼后5 min内无干眼者IOL度数减小,该结果对临床上IOL-Master的正确使用有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一款干眼理疗仪治疗干眼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2018年7—11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苏州九龙医院和江南大学附属医院3家符合条件的轻、中度干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滴0.1%玻璃酸钠滴眼液4次/d,每次1滴,持续治疗4周[(28±5)d]。试验组使用干眼理疗仪1次/d,每次持续时间至少15 min,持续治疗4周[(28±5)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和4周对患者的眼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其有效性;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对患者的干眼主观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Ⅰ试验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情况进行评估后计算症征总积分,分析有效率。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构成比及有效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非劣效验证,设定非劣效界值为Δ=10%,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之差的95%可信区间下限大于-Δ(-10%),则推断试验组的疗效非劣于对照组。结果:共11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41例,女71例;每组各56例;112例中109例患者完成随访。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前右眼与左眼的主观症状总分(右眼:t=0.15,P=0.880;左眼:t=0.19,P=0.850)及症征总积分(右眼:t=0.20,P=0.840;左眼:t=0.43,P=0.6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症征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4.8%,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72.7%,2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1例不良事件,试验组出现2例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眼理疗仪治疗干眼有效率达72.7%,非劣于0.1%玻璃酸钠滴眼液,且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黏蛋白是泪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功能可分为分泌型黏蛋白和跨膜型黏蛋白。分泌型黏蛋白主要由结膜杯状细胞分泌,功能包括维持泪膜稳定性、清除及抗菌作用、保护眼表;跨膜型黏蛋白主要由眼表上皮细胞表达,承担泪膜稳定性的维持、屏障及信号转导功能。黏蛋白质和量的异常都会引起泪膜稳定性下降,进而导致干眼的发生,而干眼可导致眼表上皮完整性破坏,进而加重黏蛋白的异常。黏蛋白的检测手法包括泪液蕨样变检查法、眼表染色法、印迹细胞学检测、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泪膜破裂模式检查及黏蛋白定量测定。临床上改善黏蛋白分泌的药物有P2Y2受体激动剂和黏蛋白分泌激动剂两类。眼科临床医生应了解眼表组织中黏蛋白的基本特征及功能,关注目前眼科黏蛋白的临床检测方法及其与干眼的关系,跟踪或参与黏蛋白相关研究和黏蛋白异常型干眼的精准诊疗研究,并更好地对混合型干眼、中重度干眼或免疫相关干眼进行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