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R.E.N.A.L.评分10分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6年2月至2021年3月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23例R.E.N.A.L.评分10分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7例;年龄(55.0±16.4)岁;体质指数(25.4±3.6) kg/m2。肿瘤位于左侧12例,右侧11例;肿瘤最大径(3.5±1.4)cm。完善检查后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阻断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达到"三连胜"(即同时满足切缘阴性、阻断时间≤25 min、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的情况等。结果本研究23例中,19例手术顺利完成,4例中转开放肾部分切除术。23例手术时间中位值153(99~346)min;阻断时间中位值27(14~60)min;术后住院时间中位值6(4~11)d。术后7例出现并发症(5例出现发热,1例肠梗阻,1例术后输血同时合并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有9例(39.1%)达到"三连胜"。19例完成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中位值151(99~303)min;阻断时间中位值28(18~60)min;术后住院时间6(4~11)d;术后4例出现发热;共6例(31.6%)达到"三连胜"。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2(3~62)个月,无复发或转移患者。结论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R.E.N.A.L.评分10分的肿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短期随访无复发,达到了最大限度保留单位的目的。如技术条件允许,可考虑采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高度复杂肿瘤

  • 标签: 肾肿瘤 腹腔镜 肾部分切除术 高度复杂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全息影像技术建立肿瘤手术难度评分系统,探讨其在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4例临床分期为cT1~T2期肿瘤患者的资料。男110例,女74例;年龄中位值55(47,62)岁;体质指数23.7(21.8,26.4)kg/m2;肿瘤最大径3.9(2.9,5.2)cm;伴高血压病60例,糖尿病24例,高尿酸血症7例;中位R.E.N.A.L.评分8(6,9)分,中位PADUA评分9(8,10)分;中位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9.7(83.4,114.2) ml/(min·1.73m2);cT1期153例,cT2期31例。184例行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切除术。根据患者术前CT或MRI检查进行全息影像重建,综合考虑肿瘤最大径(D),肿瘤压迫分支血管程度(C),肿瘤窦体积的比率(O),肿瘤外生率(M),我们提出了基于全息影像技术的肾部分切除手术难度评分系统(DCOM评分系统)。根据DCOM总评分肿瘤手术复杂程度分为低度复杂(4~6分)、中度复杂(7~8分)、高度复杂(≥ 9分)。以切缘阴性、热缺血时间<20 min、无围手术期重大并发症3项指标均实现(达到MIC)为评价手术效果的主要指标。比较不同复杂程度组患者的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种不同评分系统(R.E.N.A.L.评分、PADUA评分、DCOM评分)预测达到MIC的能力。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各评分系统对于肾部分切除术达到MIC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中14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43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包括3例由肾部分切除术中转为根治术患者)。肾部分切除术患者DCOM评分6(5,8)分,根治性切除术患者DCOM评分10(9,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度、中度、低度复杂组中分别有23例(37.7%)、39例(88.6%)、79例(100.0%)行肾部分切除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度复杂组和高度复杂组患者DCOM评分预测未达到MIC的风险分别是低度复杂组的1.76倍(P=0.005)和8.88倍(P =0.001)。中度复杂组和高度复杂组患者PADUA评分预测未达到MIC的风险分别是低度复杂组的3.41倍(P=0.006)和4.86倍(P =0.005)。中度复杂组患者R.E.N.A.L.评分预测未达到MIC的风险分别是低度复杂组的3.11倍(P=0.003)。预测达到MIC的ROC曲线显示,R.E.N.A.L.、PADUA和DCOM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7、0.655和0.764, DCOM评分明显高于R.E.N.A.L.评分(P = 0.025)和PADUA评分(P = 0.009)。结论基于全息影像技术建立的DCOM肿瘤手术难度评分系统可以预测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效果,但结论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 标签: 肾肿瘤 肾部分切除术 全息影像 评分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S-ReSC和S.T.O.N.E.评分系统对经皮镜取石术后结石清除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接受F24标准通道经皮镜取石术治疗的113例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结石是否清除分为结石清除组82例和结石残留组31例。根据S-ReSC和S.T.O.N.E.评分系统分别对患者进行S-ReSC和S.T.O.N.E.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ReSC和S.T.O.N.E.评分系统对结石清除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结石清除的因素。结果结石清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结石残留组(t=2.325、2.726、2.301,P<0.05);结石清除组S-ReSC评分和S.T.O.N.E.总评分低于结石残留组(t=10.673、5.147,P<0.05),两组S.T.O.N.E.评分中结石最大截面积、皮通道距离、肾积水程度、累及盏个数四项评分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96、4.543、4.292、8.533,P<0.05),两组结石密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5,P>0.05);S-ReSC评分、S.T.O.N.E.总评分、结石最大截面积、肾积水程度、累及盏个数与结石清除状态有相关性(P<0.05),而皮通道距离、结石密度与结石清除状态无相关性(P>0.05);S-ReSC评分、S.T.O.N.E.评分预测结石清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5(95%CI:0.796~0.953)、0.751(95%CI:0.655~0.847),S-ReSC评分预测结石清除的AUC大于S.T.O.N.E.评分(Z=2.117,P=0.0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S-ReSC评分和S.T.O.N.E.评分是结石清除的影响因素。结论S-ReSC和S.T.O.N.E.评分系统均是预测经皮镜取石术后结石清除率的有效方法,S-ReSC评分的预测准确性更好。

  • 标签: 肾造口术,经皮 S-ReSC评分 S.T.O.N.E.评分 结石清除率
  • 简介:摘要超声因实时动态、全方位、多角度、无辐射等优势成为卵巢肿瘤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综合评分系统为卵巢肿瘤术前明确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信息,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超声检查 卵巢肿瘤 诊断 评分系统
  • 简介:摘要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上有多种针对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预测评分系统,但多数评分系统并不适用于预测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本文就Nottingham评分(NHFS评分)如何建立、计算方法、应用扩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评价进行综述,阐述NHFS评分在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情况。

  • 标签: 髋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死亡率 预测 Nottingham评分 老年人 综述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行输尿管软镜(FURS)治疗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测量影像学相关数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肾盂盏高度(H)、盏漏斗部长度(L)、肾盂容积(P)、结石密度(E)和结石表面积(S)与结石清除率密切相关。根据上述因素构建H.L.P.E.S.评分系统,预测FURS术后结石清除率。H.L.P.E.S.、S.O.L.V.E.评分系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1、0.754, H.L.P.E.S.评分系统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肾结石 输尿管软镜 评分系统 结石清除率
  • 简介:摘要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肿瘤的最主要方式。鉴于保留单位对患者的长期生存更有益,局限性肿瘤的手术切除逐步倾向于肾部分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的施行需要着重评估热缺血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肾功能等围术期相关指标。为评估手术复杂程度及预测术后疗效,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了一系列肿瘤评分系统。文章通过比较各评分系统与肾部分切除术围术期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评估其临床指导能力,为临床医师选用适合的肿瘤评分系统进行手术方案的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肾肿瘤 肾部分切除术 评分系统 围术期
  • 简介:摘要胎盘植入性疾病(PAS)是指胎盘绒毛生长并黏附或侵入子宫肌层的一类疾病,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孕产妇出现子宫破裂、围产期出血、感染,甚至危及生命。随着剖宫产术及宫腔操作的增多,PAS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孕妇预后。超声检查是产科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也是鉴别和评估前置胎盘和PAS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均有建立超声评分系统的文献。本文对国内外各种超声PAS评分系统应用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做一比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太地区结直肠肿瘤筛查(APCS)评分系统在结直肠肿瘤筛查中的优化策略。方法选择2016年2至12月和2018年3至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结直肠肿瘤伺机性筛查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病例在行结肠镜检查前行APCS评分(低危0~1分,中危2~3分,高危4~7分)、BMI测量、粪便隐血试验(FOBT)和血浆甲基化Septin9基因(mSEPT9)检测,以结肠镜检查和活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以上方法在结直肠肿瘤筛查中的效能,确定优化APCS评分系统筛查效能的策略。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筛查对象494例,其中结直肠息肉133例,包括结直肠腺瘤86例(非进展期腺瘤82例,进展期腺瘤4例)和非腺瘤性结直肠息肉47例。APCS评分高危筛查人群结直肠腺瘤检出率(33.3%,33/99)分别是中危(16.5%,39/237)、低危(8.9%,14/158)人群的2.02和3.7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Bonferroni校正法,P均<0.016);BMI>23.9 kg/m2筛查人群中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高于BMI≤23.9 kg/m2人群[22.2%(59/266)比11.8%(27/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6,P=0.003);而血浆mSEPT9表达阳性筛查人群中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与血浆mSEPT9表达阴性人群比较[22.4%(15/67)比17.3%(47/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3,P=0.378)。在同时行BMI测量、FOBT和血浆mSEPT9检测的158例中低危(APCS评分≤3分)人群中,BMI>23.9 kg/m2者结直肠腺瘤再次检出率高于BMI≤23.9 kg/m2者[17.8%(16/90)比5.9%(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7,P=0.030);BMI>23.9 kg/m2且FOBT阳性者结直肠腺瘤再次检出率高于BMI≤23.9 kg/m2且FOBT阴性者[28.1%(9/32)比8.0%(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2,P=0.027);FOBT和血浆mSEPT9表达均阳性者结直肠腺瘤再次检出率高于两者均阴性者[5/14比12.9%(1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8,P=0.045)。结论APCS评分系统应用于结直肠肿瘤序贯筛查时,优化选择BMI替代或联合FOBT可改善患者依从性,提高筛查效能,在结直肠肿瘤早期诊治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 标签: 人体质量指数 亚太结直肠肿瘤筛查 甲基化SEPT9 粪便隐血试验 优化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uy's分级系统、S.T.O.N.E.评分系统及SHA.LIN评分系统在经皮镜取石术(PCN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密红星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间行PCNL治疗的142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Guy's分级系统、S.T.O.N.E.评分系统及SHA.LIN评分系统分别对患者的术前结石特征进行量化分级和评分,分析并比较三种评分系统与结石清除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手术时间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结石清除率为66.9% (95/142),43例(30.3%)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三种评分系统与术后结石清除率、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具有相关性(P<0.05),仅SHA.LIN评分系统与预测出血量有相关性(P=0.023)。Guy's分级系统、S.T.O.N.E.评分系统及SHA.LIN评分系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2、0.828、0.894。结论三种肾结石评分系统均具有完善病情评估的能力,三种评分系统与术后结石清除率、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具有相关性,而SHA.LIN评分系统在预测出血量方面优于Guy's分级系统和S.T.O.N.E.评分系统

  • 标签: 肾结石 肾造口术,经皮 结石清除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因素对双胎妊娠自然分娩成功概率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权重进行量化评分,分析双胎妊娠自然分娩评分系统的产前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产前检查、有自然分娩意愿并最终于本院分娩的所有双胎妊娠孕妇114例。纳入标准为第1胎为头位,非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非其他复杂性双胎。根据是否成功自然分娩,包括自然分娩组96例,试产过程中中转剖宫产术组18例。产前因素包括:(1)双胎的绒毛膜性、第2胎的胎位(包括头位和非头位)、双胎的体重及体重差异等胎儿因素。(2)孕妇年龄、分娩孕周、产次、体质指数、妊娠期增重是否合理、是否为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及是否有妊娠期合并症[如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母体因素。(3)接产医师的职称、临产方式(自然临产还是引产及引产方式)、分娩过程中是否应用分娩镇痛等其他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绘制列线图,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验证,并确定界值。结果(1)产前因素分析显示,孕妇年龄、合并GDM(是否GDM与是否使用胰岛素)、妊娠期增重是否合理、产次及胎儿2体重<胎儿1体重,共5个产前变量对双胎妊娠自然分娩的成功概率有明显的影响。对影响权重进行量化后,各因素的影响如下:孕妇年龄<35岁为64分;无GDM为100分、合并GDM不使用胰岛素为47分、合并GDM使用胰岛素为0分;妊娠期增重正常为82分;产次≥2次为58分;胎儿2体重<胎儿1体重为57分。(2)绘制出相应预测双胎妊娠孕妇自然分娩的成功概率的列线图。(3)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 1,约登指数的最大值为0.564 7,对应的评分为168分。结论孕妇年龄、妊娠期增重是否合理、GDM情况(是否GDM、是否使用胰岛素)、产次及胎儿2体重<胎儿1体重是影响双胎妊娠孕妇自然分娩的产前因素,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进行赋值后,总分达到168分自然分娩的成功概率明显提高。

  • 标签: 妊娠,双胎 自然分娩 妊娠 体重增长 胎儿体重 产前暴露迟发效应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侧重手术及麻醉相关指标的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风险评估系统,并评价其预测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于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1 086例,男493例、女593例,年龄(76±5)岁(范围60~94岁)。随机选取其中543例用于老年髋部骨折评分系统的建立,男253例、女290例,年龄(75±6)岁(范围60~92岁)。以患者的术前生理学因素评分和手术风险因素评分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并发症及死亡为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老年髋部骨折评分系统;以另外543例进行验证,男240例、女303例,年龄(74±7)岁(范围60~94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比生理学和手术严重度评分系统(the physiological and operative severity score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POSSUM)、大坪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aping orthopedics operative risk scoring system for senile patient,DORSSSP)和老年髋部骨折评分系统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评估对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老年髋部骨折评分系统预测模型方程为:lnR1/(1-R1)=-7.13+0.112×PS+0.148×OS;lnR2/(1-R2)=-6.14+0.124×PS+0.136×OS[R1为并发症发生率,R2为死亡率,PS(physiology score)为术前生理学因素评分,OS(operation score)为手术风险因素评分]。用于老年髋部骨折评分系统、POSSUM及DORSSSP比较的543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72例、死亡36例。老年髋部骨折评分系统模型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为12.05%±6.34%(范围6.18%~61.29%),预测发生并发症64例;预测死亡率为6.05%±3.26%(范围2.45%~58.36%),预测死亡29例。POSSUM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为25.36%±13.95%(范围9.16%~76.34%),预测发生并发症126例;预测死亡率为10.46%±5.31%(范围6.23%~59.34%),预测死亡54例。DORSSSP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为19.34%±9.67%(范围8.36%~70.85%),预测发生并发症99例;预测死亡率为10.12%±5.16%(范围7.35%~57.54%),预测死亡52例。在预测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老年髋部骨折评分系统、POSSUM及DORSSS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0.82、0.75,灵敏度分别为0.89、0.83、0.85,特异度分别为0.80、0.86、0.92,符合率分别为0.94、0.93、0.94;在预测死亡率方面,老年髋部骨折评分系统、POSSUM及DORSSS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67、0.71,灵敏度分别0.85、0.69、0.75,特异度分别为0.73、0.94、0.95,符合率分别为0.94、0.93、0.94。结论老年髋部骨折评分系统与POSSUM、DORSSSP相比,预测手术风险整体性能更高,预测老年髋部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

  • 标签: 老年人 髋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死亡率 预测
  • 简介:利用计算机来批改学生作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本论文主要介绍C语言程序题自动评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该系统能自动分析学生C语言程序大题,并给出公正准确的分数。

  • 标签: 自动评分系统 答案评分 程序信息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术前预测临床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手术切除的113例肝癌患者,经术后病理学证实35例有MVI,78例无MVI。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最大肿瘤直径(OR:1.028,95% CI:1.001~1.005)、包膜边缘光滑程度(OR:0.208,95%CI: 0.062~0.699)、循环肿瘤细胞(CTC)阳性(OR:3.728,95% CI:1.029~13.501)及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OR:1.001,95% CI:1.000~1.002)为MVI的危险因素。给予每项危险因素赋值1分构建临床评分,所对应的面积、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0.906、74.29%和92.31%。临床评分0、1、2、3、4分预测MVI阳性率分别为0(0/26)、9.09%(3/33)、28.57%(6/21)、77.78%(14/18)、85.71%(12/14)。结论肿瘤最大直径>62 mm、PIVKA-Ⅱ异常凝血酶原>115 mAU/ml、肿瘤包膜不光滑、CTC阳性是MVI患者的独立高危因素。

  • 标签: 癌,肝细胞 肿瘤侵润 循环肿瘤细胞 术前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胃癌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对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Ⅱ、胃泌素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将其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完善胃镜检查,比较三组早期胃癌、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的检出情况。结果最终纳入1 513例,其中低危组893例(59.02%),中危组469例(31.00%),高危组151例(9.98%)。共检出44例胃癌,其中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31%(20/1513),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的早期胃癌检出率分别为0.34%(3/893)、2.13%(10/469)、4.64%(7/151),中危组、高危组早期胃癌检出率高于低危组(P=0.001、0.001),但中危组与高危组早期胃癌检出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筛查人群中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医院就诊人群中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早期胃癌 评分系统
  • 简介:摘要心搏骤停是心脏性猝死的第4个时期,特征是心电活动停止,循环呼吸迅速衰竭,往往预后不佳。如何有效预测心搏骤停是诊疗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近些年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心搏骤停中应用的研究不断突破,从最初根据一定数量的样本制定出仅包含基本生命体征指标的传统评分系统,发展到不断增减变换参考指标、增加样本量制定出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的改良评分系统。如今,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评分系统的制定过程中引入了机器学习技术,突破了既往评分系统的局限性,在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外不同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相关研究和前沿进展,总结了研究成果、空白点及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我国分级诊疗政策,论述了心搏骤停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未来在我国的发展应用方向。

  • 标签: 心搏骤停 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研究现状 展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了一种预后评分系统,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135例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随访至2020年2月1日。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70例)和死亡组(65例)。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根据HR值构建预后评分系统,并将患者按低、中、高死亡风险进行划分,比较不同死亡风险患者的预后。结果13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1(3~7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51个月。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预后营养指数(PNI)和C-反应蛋白(CRP)是影响E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低死亡风险患者1、3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7%、77.7%、65.2%,高于中死亡风险患者的91.7%、75.6%、37.1%及高死亡风险患者的87.9%、42.2%、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62,P < 0.01)。结论该评分系统是ESCC患者预后的有效评估系统,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给予个体化治疗。

  • 标签: 食管肿瘤 癌,鳞状细胞 预后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留诊观察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舟山市妇幼保健医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急诊留诊观察患儿68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采取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进行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消退时间(1.09±0.72)d,留诊时间(3.21±1.16)d,留诊观察费用(3.09±1.28)千元,转入相关科室住院准确率96.76%(329/340);对照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消退时间(2.85±1.45)d,留诊时间(6.88±2.87)d,留诊观察费用(4.85±2.13)千元,转入相关科室住院准确率90.00%(316/34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534、9.102、10.328、12.545,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47%(5/340),护理满意度评分(95.88±1.97)分;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5.59%(19/340),护理满意度评分(89.31±4.23)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或χ2=3.881、14.552,均P<0.05)。结论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应用在留诊观察患儿护理中可以缩短留诊时间,提升转入科室准确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护理 急诊室,医院 危险性评估 早期诊断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高风险胃间质瘤的术前预测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8年在西京医院行内镜或外科切除治疗的275例直径≤5 cm的胃间质瘤患者资料,经多因素分析找出高风险胃间质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其回归系数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赋分,建立术前预测评分。以评分系统为检验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肿瘤直径>1.75 cm(OR=6.474,95%CI:2.335~17.948)、肿瘤不规则形态(OR=3.548,95%CI:1.745~7.216)和溃疡(OR=2.412,95%CI:1.154~5.041)是预测直径≤5 cm高风险胃间质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评分系统设置:溃疡为1分,不规则形态为2分,肿瘤直径>1.75 cm为3分。评分系统的AUC值为0.781,最佳截断值为4;将评分0~3分定义为低危组,4~6分定义为高危组,低危组的高风险胃间质瘤发生率为13.3%(26/196),高危组的高风险胃间质瘤发生率为48.1%(3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266,P<0.001)。结论对于≤5 cm的胃间质瘤,肿瘤直径>1.75 cm、肿瘤呈不规则形态和溃疡,这3个因素构建的术前评分系统具有较好的高风险个体预测能力。

  • 标签: 危险因素 预测 胃间质瘤 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