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鲁迅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由于“五四”特殊的时代原因,鲁迅从“立人”、“立国”的终极关怀精神出发,采用文化——历史批判视角,对儒家文化的各个层面作了整体性批判;另一方面,本着文化重建的目标,鲁迅对儒家文化又加以批判性继承。正是将颠覆与重构,整体批判和正本清源两相结合,使得其批判更易触及实质与要害,更全面和深刻,也为民族文化的重建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 标签: 鲁迅 儒家文化 历史语境 整体批判 文化抉择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儒家生死观。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强调人世间有重于“生”者,为了国家和民族,应“舍生取义”,超越死亡,死而不朽。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死亡观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先秦儒家的生死观成为评价人们面对生死的一个标准,并对后世人们的生死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 标签: 先秦哲学 生死观 渊源
  • 简介:中华传统文化,就其观念形态说,有三大系统,即儒家、道家和佛家.这三大系统的文化,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从东汉开始,此三大系统文化,既相抗衡,又相影响,以至于相互补充,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传统.就共同点说,三家皆以爱与和谐作为人际关系的准则.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倡“爱人”,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知和日常”,佛家则以慈悲为本,普济众生为宗.三派提出的理念,对中国和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起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西方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那样

  • 标签: 儒家文化 儒家创始人 慈悲为本 伊斯兰世界 西方基督教 中华文化传统
  • 简介:人际之和思想是先秦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达到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人际之和思想由先秦宗法社会制度中派生而来,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要求以伦理道德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先秦儒家的人生理想,先秦儒家体“仁”、实践“仁”就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 标签: 先秦儒家 人际之和 宗法社会 伦理
  • 简介:儒家思想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孔子的“仁”为以人为本奠定了人本主义思想基础;仁民爱物的传统环境伦理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源采;孟子的“仁政”强调重民,要求“制民之产”,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资扬弃的执政理念。

  • 标签: 仁民爱物 仁政
  • 简介: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主流思想,儒家德治理念形成了中国道德至善的优秀文化,但儒家德治是在西周君主天命论的基础之上发展延伸的,君主依托"天命"而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特权,从而决定了"德"的走向,形成了古代"有权即有德"的政治与社会局面。君主拥有特权以及导致的不平等,本身是与"德"相违背的。

  • 标签: 儒家 德治 权力
  • 简介:先秦时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围绕义利问题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义利观的主流.现如今义利关系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重提先秦儒家义利观对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标签: 先秦儒家 义利观 现代启示
  • 简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近千年来,这句格言一直影响、教育着后人,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廉洁自律,自强不息。他的忧乐观内容博大精深,蕴涵了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忧患意识、入世精神,这些思想对现代人仍然有着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 标签: 范仲淹 忧乐 文化 民本 入世
  • 简介: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入世精神。它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它是探讨“人生的方向”,它触及的是人们“心灵”和“心性”的最深层次,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真性情、真生命、真智慧。对它的理解与把握,取决于你对人类,对民族的命运关切所达到的深度。儒家追求的是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统一与和谐。这对于21世纪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这对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中局部与总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相沟通相统一的发展模式和方法论有重大意义。

  • 标签: 儒家 教育思想 现代价值 思想传统 人文精神
  • 简介:儒家思想大体作为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为期一千七百年之久。说到传统文化,首要地是指儒家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儒家思想系统中的某些成分显然过时而当扬弃,但其相当大的一部分具有永久性价值。在社会急剧变化、思想观念纷纭复杂的今天,给青少年以儒家思想精华的熏陶十分有益于青少年良好道德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根据对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了解以及具体的教育引导经验,我们认为儒家思想中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弘扬。

  • 标签: 儒家思想 道德教育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道德素质 社会意识形态
  • 简介:本文首先对由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的儒家伦理思想大致的得失分别作了探讨;对儒家伦理思想在现代的地位作了评析;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作了评估:在当今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可以并应该继承儒家伦理思想中积极的因素及合理的成分,但它决不会也决不能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立足点,而只能起到添砖加瓦的辅助作用。

  • 标签: 儒家 伦理 思想 价值
  • 简介:儒家教育思想中有重论辩、轻实践,重伦理道德教育、轻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面,对中职教育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中职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还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精忠爱国、勤俭节约等思想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儒家思想 中职教育 关系 初探
  • 简介:东亚地区在文化传统上与儒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儒家传统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深深地影响、制约着它所辐射的国家和地区。儒家文化虽然有它的博大精深之处,有些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进入和成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体系,并在东亚经济发展的初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其文化模式和观念体系而言,它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负面影响不可避免。

  • 标签: 东亚经济 儒家文化 积极因素 负面影响
  • 简介:儒家思想注重对"普遍和谐"的价值追求。"和"实际上是儒家最高思想境界,其核心是追求人之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和"的思想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 标签: 儒家“和”的思想 和谐社会 作用
  • 简介:在对民族历史的勾画中体现出明显的对儒家文化的反思和思想.其代表人物白嘉轩、朱先生等,"演绎"了"仁义"儒学及其体现于白鹿原这块土地上的封建秩序--宗法观念、家族观念等.小说在展现儒家文化的同时,也显示了它的渐趋没落的态势.

  • 标签: 白鹿原 儒家文化 宗法 家族
  • 简介:汪曾祺的小说中蕴涵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显示了他对儒家性善思想、中庸之道,以及弘毅的人生态度和入世精神的深刻体会和认识,也显现出其小说创作的寻根意识。

  • 标签: 汪曾祺小说 儒家文化底蕴 仁爱 中庸 弘毅
  • 简介:《周易》起初作为卜筮书,经过早期儒家学者的阐释注解,易道与儒家思想巧妙地融合,中道思想就是融合的产物。早期儒家学者以中道思想阐释《周易》主要是因为:阐释卦辞意义;纳入儒学体系;教化民众守正。同时,《周易》的中道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周易》由卜筮书转向哲学;提供儒家人伦关系标准的依据;构建古代社会思想文化范式。

  • 标签: 《周易》 中道思想 儒家思想
  • 简介: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片面追求智育而忽视德育、片面追求西方文化而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以社会道德实践为基础的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深厚的德育教育资源,不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育原则,优秀传统文化都为今天的高职德育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强高职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其中蕴涵的伦理和人文思想,无论是对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还是对高职生本人的德育素养培育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高职德育教育的现状入手,指出加强儒家思想教育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加强儒家思想教育的几个主要途径。

  • 标签: 高职院校 德育 儒家思想
  • 简介:楚骚文化是建立在楚地文化风俗基础上的一种独特文化,蕴含着意蕴沉厚的美学思想,并积淀于汉代艺术的文化精神的深层,对汉代儒家情性关学的发展及演进具有极大的影响。文章通过研究楚骚文化对汉代儒家“情性”思想影响的发展轨迹,进一步审视汉代个体抒发其情性的文化美学现象。

  • 标签: 楚骚文化 汉代儒家 发愤抒情 发愤著书
  • 简介:儒家教育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含义广泛的概念,一般说来,它是指我国奴隶社会末期直至封建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实际和以孔子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思想家所创造的以立足于文化教育事业而积极从政为特点的教育理论。本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探讨儒家教育思想。

  • 标签: 儒家思想 教育思想 孔子 教育目的 教育对象 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