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日语从句的时态的用法不像单句那样单纯,它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有主句的时态的影响,又有说话人当时所处的时间的影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棘手的问题,其中尤以动词作谓语的从句最为复杂。本文就以动词从句为中心,从决定从句时态的视点入手,探讨一下这类从句时态的用法规律。

  • 标签: 日语 时态 语法 关系从句 决定从句 定语从句
  • 简介:随着认知科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的深入发展,动态语言学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lwasaki的“多重语法假说”理论和金水敏、定延利之的“角色语言”理论。笔者从动态语言的视角出发,围绕角色语言与话语角色之间的内在联系,考察了日本年轻人爱用的副词。结论是使用符合规范语法的副词还是使用年轻人赋予了特定意义的副词,取决于说话人要扮演的“话语角色”。当年轻人在扮演“成人”角色时,使用符合规范的副词;而当其要扮演“年轻人”角色时,则会使用赋予特定意义的独特的副词,本文将这类副词定义为“若者”副词。

  • 标签: 动态语言 角色语言 话语角色 “若者”副词
  • 简介:日本与中国自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由此得以延续。然而,战后七十年间,日本社会对战争历史观的修正,使得中日及日韩两国间的外交关系因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问题一次又一次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在对日本人历史观形成和变化的研究中,日本历史教科书作为塑造战争后代历史观的工具,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便被作为核心对象,频繁地运用于研究与讨论之中。本论文将国际关系学与叙述学和记忆学相结合,为剖析日本战争后代的战争记忆和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别树一帜的角度。通过对1972年至2016年中日关系的归纳与总结,观察每一个年代的日本历史教科书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描写及其相应的变化,目的在于:第一,厘清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与历史教科书的关联;通过观察历史教科书叙述的变化,对日本历史教科书研究的着眼点进行调整与纠正;第二,为现阶段中国的日本教科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并为未来中日关系的改善提供新的思考。

  • 标签: 中日关系 日本历史教科书 叙述 战争记忆
  • 简介:本文以《国语学》杂志1999~2003年5年间刊登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日本世纪之交国语研究的动态进行一个概观及展望。《国语学》杂志是日本语言学界几大学会的会刊杂志中历史较长、也较具主导作用的代表杂志。笔者所选论文刊登的期间正值“国语学会”及其会刊《国语学》进行大幅调整的重要过渡期,密切关注它在研究领域、方向、内容以及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动态,不仅对我们了解日本国内日语研究的沿革、发展及其趋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日语学习和研究者在研究方法及理论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 标签: 国语 日语学习 日本语 日语研究 语言学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