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人受佛教的影响大体可分为二类:一是皎然、贯休、齐已、灵彻、灵一、护国、栖白、归仁、虚中、清尚、无可、可止等诗僧,二是有明显爱佛倾向或写有与佛教相关作品的诗人,如东晋初、东晋末、晋宋之际的孙绰、支遁、慧远、谢灵运等,南齐竞陵王萧子良及沈约、谢胱等“竞陵八友”,梁、陈时期的徐陵、江总等,初盛唐的王勃、杨炯、陈子昂、王维、张说、李白、杜甫等,中唐时期的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晚唐的李商隐等。因篇幅所限,现着重论述后三方面的影响。

  • 标签: 唐五代 佛教 诗人 先秦 晋宋之际 中唐时期
  • 简介:“五四”文学语言变革倡导白话代替文言,“活”语代替“死”语,而当时国语尚处于建设过程中,白话的成分相当复杂的。除了胡适所说应该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如《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对来自不同区域的作家来说,“活”语与其各自秉持的方言因子难分难解。

  • 标签: “五四”时期 文体建构 方言 新诗 “五四”文学 《儒林外史》
  • 简介: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言道:“盖有自东汉末年之乱,首都洛阳之太学,失其为全国文化学术中心之地位,虽西晋混一区字,洛阳太学稍复旧观,然为时未久,影响不深。故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

  • 标签: 学术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 风尚 士族 洛阳太学 东汉末年
  • 简介:关于"五四",王奇生教授曾有一篇名文:《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该文所关注的"运动",乃指"‘新文化’由涓涓细流汇成洪波巨浪"的过程中,"‘运动家’的文化传播策略与社会环境"之间所发生的互相激荡。本文题目为"‘社会’如何‘运动’",这一标题并非有意为之的"戏仿"。与王文类似,本文也试图追究"思想演变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说王奇生教授所试图追究勾勒的“运动”,指的是作为舆论事件的“新文化”如何在具体的物质和历史关系中衍为巨观,那么本文所希图探讨的“运动”,则仍旧根植于某些“陈旧”的历史解释方式。

  • 标签: 文化政治 互动关系 传播策略 思想演变 社会环境 戏仿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戏曲政策在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曾发挥巨大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党对戏曲政策更加重视,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7月17日下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52号),“52号文件”为戏曲传承发展出台了21条政策措施,此文件的出台,是继1951年“五五指示”以来的又一次从国家层面出台的专门针对戏曲发展的文件。

  • 标签: 戏曲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政策 民主革命时期 国务院办公厅 传承发展
  • 简介:2015年6月2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第49期青年文艺论坛,本期论坛主题是"市场化时代的劳动美学——新时期以来关于劳动的想像与书写"。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崔柯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刘岩、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洪喆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以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的30多名青年学者出席了本期论坛。论坛围绕新时期以来一些与劳动相关的文艺作品,对劳动的内涵和形态、劳动所凝结的社会关系、劳动的空间和场景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中劳动、劳动者地位的变化及其深层原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新格局中重新理解劳动、恢复劳动应有的价值和尊严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种"劳动美学"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刊特刊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 标签: 劳动美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艺论坛 新闻传播学院 《平凡的世界》 刘岩
  • 简介:文学作品的读者来信,是读者在读过作品之后,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把自己的感想、看法表达出来的信函式写作。它具备诸多功能,其一是直抒胸臆。文学的读者来信有直接的针对性,它面对的是文学作品,是虚拟的非实存的人生故事,所以这"胸意"更多的是读者个体对作品的感想。其二是上传下达。列宁更把报纸的读者来信称之为"最好的政治晴雨表",关于文学的来信虽说并非是政治政策性的读解,但同样有意识形态的味道在其中,特别是在社会的转型期或某个政治时期的发生发展阶段。

  • 标签: 新时期文学 《人民文学》 当代文学 《文艺报》 中国作协 崔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