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叙述,是古已有之的人类特有的行为,也是一切文学艺术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在中国,从《周易》、《尚书》到《春秋》、《左传》再到诸子百家,叙事现象纷繁复杂。但在中国,长时期以来叙事学研究却远远跟不上叙事行为的实际发展。直到本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叙事学传人我国,才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近年来,傅修延先生积极致力于以西方叙述学理论应用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工作,成就卓著。1990年以来,他发表了数十篇叙事学论文和一部专著《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对于中国小说叙事理论形成的阐释,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最近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傅修延先生

  • 标签: 史论 《先秦叙事研究》 傅修延 西方
  • 简介:时期文学无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应冷静做一些反思:一、以爱情为轴心的新创作模式,使文艺创作跌入僵化的深谷。文革十年几乎没有爱情,而后来十年爱情又到处泛滥。不论什么体裁、题材和主题,不论写领袖、英雄或普通人,概莫能外。二、艺术商品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艺术创作脱离了艺术规律的轨道,而受了经济规律的支配。缪斯女神跟着财神爷私奔了,审美王国一片凄

  • 标签: 新时期文学 文艺创作 创作模式 艺术商品化 十年 变态心理
  • 简介:<正>一、用世界意识审视中国当代文学现象如何评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我国新时期文学的思想、艺术价值以及它今后发展的历史走向,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具有宏观的艺术视野,树立起真正的现代意识,世界意识,全球意识;只有把历史转型时期的我国当代文学的变革,设置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审视,许多问题的实质便有可能看得清楚些.

  • 标签: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小说 转型时期 文学变革 新时期文学 西方现代小说
  • 简介:<正>第七章学生势大校长生戒心蒋介石对戴笠的不放心,其实从军统组织成立10周年的大庆活动时就有了。1942年4月1日,是军统组织成立1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充分展示军统的十年发展史,从这年的年初开始戴笠就指示抽

  • 标签: 蒋介石政府 胡宗南 周佛海 陈诚 史迪威 军统局
  • 简介:<正>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经50周年了,半个世纪以来,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就是在《讲话》的思想教育和指引下成长起来的.那时正是抗日战争中期,全党正掀起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以毛泽东为首的许多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理论研究中国革命实际,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导思想、当时毛泽东同志在其著作中,对中国革命战争作了许多科学的论述,后来,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加速全国人民的解放;以《新民

  • 标签: 影片 革命战争 毛泽东文艺思想 新时期 《讲话》 审美实践
  • 简介:<正>第四章、处心积虑组建特务军戴笠在复兴社特务处建立的初期,就想建立一支归属自己直接掌握指挥的特务武装,但由于蒋介石历来对军队的事防范很严,他始终没有敢向蒋介石提出来。所以当蒋介石在“福建事变”平息后不久,把南昌行营调查科并入了他管理的范围,这是戴笠绝对没有料想到的。南昌行营调查科是蒋介石坐阵南昌“剿共”时而特设的,内设一室三组及两个侦察队,在华中

  • 标签: 蒋介石政府 梅乐斯 调查科 军事委员会 特务武装 军统局
  • 简介:一第五代:在“寻根”中搁浅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所谓“新时期”文艺的主要特征,在于随着整个社会的拨乱反正,价值观念的调整,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进人社会的精神层面,扮演起社会良知的角色,并担当起文化和精神启蒙的责任。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反思文学、主体性探讨等等,无不展示着文艺开始重新将意义问题提了出来,对人的尊严的尊重被重新强调,理想主义的旗帜重新飘展,崇高和激情、痛苦和寻找、良知和独创……这些久违了的精神价值成了此一时期最为夺目的光采。此时的中国电影,在文化轨迹上,经过了“反思”和“消解”两大阶段。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之为“伤痕电影”或“反思电影”以及“寻根电影”

  • 标签: 国产电影 中国电影 新时期 电影艺术 电影传统 人道主义
  • 简介:张爱萍在中央苏区工作期间,特别是到少共中央总队部工作之后,笔耕不止,大获丰收。张爱萍戎马生涯六十多个春秋,兵戈之余,写下了大量的诗文,享有“马上诗人”与“儒将”之称。但是如果按阶段论,这一时期却是他写作的黄金时期,也可以称之为他写作

  • 标签: 张爱萍 中央苏区 春秋 诗人 诗文 文艺活动
  • 简介:<正>蒋孔阳、张德兴在《西方美学与中国新时期文艺思想》(《上海文学》88年7期)一文中指出: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即已提出人性、人道和人道主义问题,强调个性的解放和个体的主体意识,历经启蒙运动、十九世纪,一直到二十世纪,都是他们文化思想其中包括美学思想和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可以说是他们的一个主流。但我们不了解,一直当成资产阶级人性论来批

  • 标签: 西方美学 美学思想 蒋孔阳 人性论 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艺思想
  • 简介:一就像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它的起因一样,小说家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作者对所处的时代深刻理解以及对当下社会生活的丰富感受上.因而,新时期小说的审美观照在90年代初向着世俗化倾斜,它体现了适时的当代气息与社会生活中人的意念,尽管它所反映的社会理念并非是社会大多数人的精神企求,但部分作者的理性思考先于时事或者与时代合拍,不能说这是一种捕风捉影.

  • 标签: 新时期小说 当代 小说家 审美观照 作者 倾向
  • 简介:<正>恐怕很少有人会将刘心武视为1976年以后中国最杰出最有艺术深度的作家,但同样也很少有人会否认刘心武是这一时期中国最有社会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我想这种“代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层意义上:第一他是个迄今为止“贯穿始终”的人物。中国文学在“文革”后的真正转机便是发表于1977年11月号《人民文学》上的刘心武短篇《班主任》,到1985—1986年,他又以一系列社会小说新作推动了“纪实小说热”的出现并使其成为目前最新的文学动

  • 标签: 刘心武 新时期小说 伤痕文学 新时期文学 班主任 作家
  • 简介:<正>武侠片曾存在于三个地域空间和历史时期:旧中国上海1927年——1937年间,由《火烧红莲寺》一片的成功引发上海滩片商纷纷移资开拍武侠神怪片,一时大为流行。《火烧红莲寺》一气拍了十八集,《关东大侠》十一集,《荒江女侠》十一集,其他单本如《儿女英雄》、《五鼠闹东京》、《狸猫换太子》等也热闹纷纷。并出现了精于此道

  • 标签: 武侠片 《狸猫换太子》 历史时期 红莲 流变 女侠
  • 简介:<正>刘心武在《近十年中国文学的若干特性》(《文学评论》88年1期)一文中指出:到1980年左右,绝大多数中国作家都彻底冲破了原有的以阶级斗争模式,以阶级分析手段,以群体意识结构作品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框框,而使中国文学汇入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学所遵循的探索人性、人情,不仅表现社会人生这“第一宇宙”并且楔

  • 标签: 中国文学 文学现象 文学评论 中国作家 阶级斗争 刘心武
  • 简介:<正>一我们所说的社会学批评,当然是指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特殊分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在欧洲各国开始活跃的三十年代,恰恰也是在中国开始奠定基础的时期。到了四十年代,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评逐步完成了一个“中国化”过程。自此而后,作为唯一允许存在的一种统一的批评模式,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评左右中国文坛几近半个世纪之久。

  • 标签: 社会批评 社会学批评 理论批评 中国化 三十年代 四十年代
  • 简介:<正>一小说的话语和意蕴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尽管在一部作品中它们紧密交织在一起,当我们在阅读和分析时难以机械地把它们硬性分割开来作解剖式的展示。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阅读中,都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它们分属不同范畴而存在着。读小说不同于看美术或听音乐,让欣赏者直观艺术世界。在小说中,总有一个人在向读者讲述,不管这个叙述人处于什么位置。读者只有首先倾听叙述人的话语,然后才能把握小说的意蕴。“话语是内容(所发生者)籍以被传达的手段”。对话语层次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个从发生者来看。在小说中,叙述人可以运用多种手段:站在不同的视点,设置不同的环境,塑造不同的人物,组织不同的结构等去进行叙述。这些

  • 标签: 话语形式 叙述人 现实主义小说 新时期小说 新写实小说 三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