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3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上半期的外国文学翻译,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重视西欧文明国家文学的泽介,二是关心与中国同样处于民族危机的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而对韩国学作品的译介,则受3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很深:弱小民族意识形态、抗日民族主义、无产阶级文学思潮。这3种意识形态,从作家/作品的选择和翻译策略上直接影响了韩国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介绍,并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弱小国 意识形态 抗日民族主义 无产阶级文学 转译
  • 简介:一日本心性·性善说的展开日本受到汉字文化圈的大量恩惠,从此进入历史文明时代。各种各样的恩惠中,我想最大的就是性善说。学习汉字,获得了记录语言、思想世界的手段。学习政治制度,接受佛教,感受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掌握生产、生活技术。无论哪一项都是以汉字文化圈的交流为契机出现历史的飞跃。

  • 标签: 人类中心主义 宗教思想 家族制度 天皇制 性善说 朱子学
  • 简介:<正>《上海文学》1994年9期“批评家俱乐部”以对话方式刊出《民间文化·知识分子·文学史》一文,其中陈福民说:目前对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过度贬抑,除了多种现实原因外,我认为还与中国文中的反智主义传统有关,知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价值原则,关于艺术、社会进步的乌托邦情怀,都是这个传统蔑视、嘲讽的对象.近代以来一个要害问题就是“农民对知识分子的拒绝”.启蒙的失败有某种历史合理性,可是对这种合理性的认同不能成为知识分子自弃、自罪的合法根据.个人与历史、美与进步的悖论关系已经成了现代知识分子无法治愈的精神创伤,

  • 标签: 现代知识分子 中国文化 精英文化 民间文化 历史合理性 精神创伤
  • 简介:<正>我曾经采访过日本劳工,也曾经采访过对日索赔的慰安妇,我也曾到过日本。珠海事件发生时我在深圳出差顺便到珠海去玩,当时珠海老百姓非常义愤。世界上有3种文化类型,海洋文化、大陆文化和岛国文,日本是典型的岛国文。了解与日本有关的事件或者日本,

  • 标签: 大陆文化 海洋文化 文化类型 我在 文化心态 中国女人
  • 简介:国文学虽然历史不算长,但不少经典人物,从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到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老人,都以鲜明的特色成为了许多读者的文化友伴。此外,美国文学中的许多经典场景,如弗罗斯特那“未被选择的道路”。还有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郡”,也已经成为许多中国读者和作者启迪心灵和激发写作灵感的源泉之一。

  • 标签: 跨文化对话 美国文学 《老人与海》 辞典 中国读者 桑提亚哥
  • 简介:异质文化的碰撞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化格局,又隐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对立。本文以异质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两部著名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母女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突到相互沟通理解的分析,展示了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

  • 标签: 异质文化 华裔美国文学 《女勇士》 《喜福会》
  • 简介:赛义德的《东方学》被介绍到中国来以后,学者们都关注起了西方人心目中被歪曲的中国形象问题。但实际上问题还存在着另一面,就是被我们自己所构造出的中国形象也可能受到自我偏见的影响。在新文化运动时代,人们心目中的中国文

  • 标签: 中国 文化形象 自我偏见 文化乐观主义 文化特色
  • 简介:全国高校国际汉学与中国文外译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5月12至14日在南开大学隆重举办,该会议由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研究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承办。

  • 标签: 国际汉学 学术研讨会 中国文化 研讨会综述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外译
  • 简介:<正>刘心武这个名字对所有经历过新时期文化的变化和发展的知识分子来说,是无法回避和摆脱的,他以他的《班主任》、《如意》、《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钟鼓楼》等文本标帜了一个我们仍然处在它的巨大影响中的时代。刘心武赐于了那个时代以形象,而那个时代又似乎无可争议地以刘心武和他的那些同辈作家作为它的表征。刘心武这个名字已经伴随着我们走过了整个新时期的历史,而他的作品为这个新时期留下了巨大的文化和精神的存留,这些存留不仅可以提供见证,也可以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

  • 标签: 刘心武 文化转型 新时期文化 知识分子 当代中国 寓言化写作
  • 简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也是我们讨论当代文化时首先遇到的语境障碍.一方面从生活时尚和各种新生阶层角度看,它可以说是天翻地覆面目全非,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样感慨"曾几何时面目已不可复识矣";另一方面从深层结构和"沉默的大多数"立场看,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对于过于丰富复杂的生活本身来说,实际上任何东西都是"一言难尽",也是不可能以一种宏大叙事来概括出本质的.

  • 标签: 90年代 中国 文化研究 文化语境
  • 简介:2008年12月1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文发展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文化部部长蔡武、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莅临研讨会。文化部相关司局领导,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各高等院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化发展战略 国家文化 软实力 学术研讨会 文化部
  • 简介:本文称韩国阳明学为'实心与感通的阳明学',对郑齐斗和江华学派以及对郑寅普的思想特征进行了考察。毋庸置疑,阳明学是从中国传至朝鲜,但是朝鲜阳明学的形成和展开并非仅仅是对中国阳明学的简单因袭和教条主义的追随。在朝鲜阳明学是根据朝鲜的现实,尤其是阳明学者们为了解决自身生活的时代所直面的实际问题提出和确立的新方案。更为重要的事实是朝鲜的阳明学是朝鲜性理学和中国阳明学相融合之产物。若追寻实心与感通的根源,可追溯至成浑与李珥。朝鲜阳明学者一方面继承成浑与李珥的性理学,另一方面接受中国的阳明学,不同于性理学和中国阳明学的朝鲜阳明学亦由此产生。可以说,朝鲜阳明学具有开放性、主体性和创造精神。不仅如此,朝鲜阳明学者并未停留在观念的知性游戏之层面,从实心出发诊断时代问题,感受百姓的痛苦为己身之痛苦,试图通过权道来解决时代问题,不仅努力推进制度改革救济苦难中的百姓,更是以身力行。由此可以见得其'实践精神'和'爱民意识'。朝鲜阳明学所具有的'开放性'、'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精神'和'爱民意识'正是'实心与感通的韩国阳明学'的特征。实心是完全去除虚伪和利己之心,是天赋的、真实的心。这便是王守仁所谓'良知''仁心'。实心的关键点在于实心是感通的主体。有实心,则无彼此和内外的间隔,民众的苦难和痛苦可感知为己身的痛苦。因为感受到痛,便不能无视民众的痛;正因为不能无视,所以才努力通过制度的改革,或通过实质的实践行为来救济民众于痛苦之中。郑齐斗、郑寅普是用实心来直面现实,批判当时拘泥于虚伪的名分与形式的既得权力者,与百姓相感通,时而通过制度的改革,亦通过实践来关怀百姓之疾苦,致力于救济百姓。实心与感通并非是过去的遗物。今天的市场经�

  • 标签: 实心 感通 韩国阳明学 郑齐斗 江华学派 郑寅普
  • 简介:家族与乡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潜文化景观透视何向阳从来,家族情结都是作为一种文化复合体,补偿或平衡着文明象征同时也是文明遗失物的文学,随着工业社会的加速度推进,这种状况,在二十世纪更加凸显。正仿佛是我们在前行同时不得不弃掉包袱而在弃掉时又不能不为这历...

  • 标签: 家族小说 中国文学 二十世纪 文化景观 《白鹿原》 家族主题
  • 简介:老实说,这次奉派到韩国去做一回交换教授,我可是压根并没有想到要开什么比较文学的课程。理由很简单,我是去对方的中文系任教。在外国,所谓中文系当然是属于外文系科的范围,因此我的主要工作实际上就是国内大学校园中人们熟悉的“外教”,也就是教点什么汉语写作,汉语会话之类的基础性课程,了不起再加上点什么中国文学或文化概论之类。以国外本科学生那点中文能力,用中文讲正经的学术问题,岂不是为难他们吗。别说我不懂韩文,就算是懂,一个中国老师在韩国中文系的课堂用韩文讲课,难道不是本末倒置?你就等着学生来挑刺吧,他们正为你老是挑他明摆着授人以柄的事我可不干。更何

  • 标签: 韩国 比较文学 交换教授 中文系
  • 简介:编入本期的论文多数是中青年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严绍(汤玉)的《日本"记纪神话"变异体的模式和形态及其与中国文的关联》,立论严谨,内容充实,写法生动。

  • 标签: 中国文化 体模式 变异体
  • 简介:朝鲜儒学史的主流不可否认是性理学,尤其是朱子学。但是儒学史的一个部分分明有阳明学思潮的位置,韩国阳明学的存在,对于以朱子学为中心的韩国性理学的发展和巩固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阳明学通过其他学问间接体现的情况。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在包括史学、数学、力学、诗文、书画、音韵、实学等诸如史学界、文学界以及思想界等多个领域。

  • 标签: 韩国阳明学 《霞谷集》 朱子学
  • 简介:整个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界,几乎是在西方话语的覆盖下度过.眼下都是21世纪了,我们还要像过去那样,臣服于西方话语霸权过日子吗?于是民族理论创造的主体意识觉醒了,上世纪出现的一个自嘲式的概念"理论失语症",便是这种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同时,西方理论发展到后现代阶段,自身已经陷入重重矛盾和深深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西方文化固有的矛盾,看来是不可能由这种文化自己加以解决的.我们如果再跟着西方走,就成了盲从!这样,处于不同文化圈的华夏文化和中国古代文论,就成了克服西方文化和文论危机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比照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悬置差异,从中西文论的公约性、相同性和互补性入手,走向融合和建设,可以说是摆在每个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面前的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很大,牵涉问题太多,这里仅就中西融合与中国文论建设的关系问题,谈一点浅见.

  • 标签: 中西融合 中国文论建设 “中国特色” 民族理论 主体意识 “理论失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