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3 个结果
  • 简介:现代文学的起讫时间长期以来都是定位在1917年至1949年,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台湾的哈佛学者王德威的那篇《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发表,让现代文学这个词变得暧昧不清,本文拟围绕现代、现代性、文学现代性,以及王德威和其他学者观点的逻辑出发点和归宿等问题展开讨论,回应"现代"到底该起于何处以及文学史家应该注意的问题。

  • 标签: 王德威 文学的现代 现代文学史 现代性 边界
  • 简介:《环球人物》十月号(上),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专访,云:“他的初衷很简单,听说写书有稿费,就能吃饱肚子。于是他开始在破旧的煤油灯下看书写字。”

  • 标签: 文学史 微观 收入 诺贝尔文学奖 煤油灯 莫言
  • 简介:在两岸文论的竞技场上,以“务实行动派”著称的李瑞腾是左右开弓的高手。他一边从事行政工作,一边著书立说。由33本组成的《台湾文学长编》^①,便是他担任台湾文学馆馆长期间策划出来的赫赫战果。

  • 标签: 文学史研究 台湾地区 行政工作 著书立说 竞技场 文学馆
  • 简介:诗集《女神》已经成为一个关于文学记忆的历史存在,而在《女神》存在的历史进程中,其版本、文本的衍变,则是一个重要的构成。文学的叙事方式和研究模式,对于《女神》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新文学在其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形成之初,对于《女神》的阅读,恰恰忽略了版本、文本衍变的因素。这是从学术意义上去回顾《女神》研究所值得思考的问题。

  • 标签: 《女神》 文本 文学史 阅读
  • 简介:法国20年代(1917--1928)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不同。前期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把光在观察事物和展示事物过程中的首要作用看做艺术的精髓,这与19世纪末绘画中印象主义的美学观很接近;1925年之后,对电影艺术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则倾向于抽象化,所以将1925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

  • 标签: 先锋派电影 印象派 超现实主义
  • 简介:一下了四天雨,积雨云仍然低悬,空气里弥漫着凉浸浸的水汽。夜格外黑。四人在山间夜行。领头人拎着马灯,灯身罩着黑布,只留下方一小截透出黄色光晕,勉强照亮泥泞的山路。后面三人得脚挨着脚走,不然一片漆黑里,完全不知该往何处下脚。他们走得慢,身上的铁器又缠了布,起脚时除了稀泥的粘黏声,几乎没有一点声响。从远处看,这只是一个微弱的红点,缓慢移动在离地二三十米的夜幕里。其轨迹,勾勒出隐藏在黑夜里的山路曲线。他们一声不吭地走了一刻钟,从一道山脊拐弯,转到山的另一面。目光不自觉地往下

  • 标签: 月清 缓慢移动 一刻钟 男人五十 满脸通红 铁峰山
  • 简介:<正>日本小说家石坂洋次郎战前凭借一部脍炙人口的《年轻人》在日本文坛声名鹊起,战后则以《绿色的山脉》等一系列广受好评的作品奠定了其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作品被冠称为"青春物""中间小说"等,大多属于大众文学的范畴。然而石坂洋次郎的文学之路并不是始自大众文学,而是纯文学(即私小说)。一个原本决意投身纯文学创作的文学青年缘何中途放

  • 标签: 石坂洋次郎 文学世界 大众文学 私小说 葛西善藏 日本作家
  • 简介:讨论了新西兰近百年来几家重要文学杂志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新西兰本国华人作家英文作品的介绍,以及中国文学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新西兰文学杂志的。

  • 标签: 新西兰 文学杂志 中国文学 华人作家的英文写作
  • 简介:之所以在此把《人民文学》、莫言、文学传播等几者扯到一起,是因为它们的关系确实紧密。在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对莫言的重头推出,没有《人民文学》至高的地位与发行量①,没有《人民文学》当年适时地参与电影《红高粱》②的编剧工作,那么文学的莫言将不会传播得如此之快,莫言也不可能继《透明的红萝卜》之后进一步确立与巩固了他的文坛地位。作家的创作、期刊的发表与电影的文学传播在当时起到了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 标签: 《人民文学》 文学传播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红高粱》 编剧工作
  • 简介:人类是天生的哺乳者,但不是天生的喝牛奶者。人类喝牛奶的最早记录出现在6000年前古巴比伦一座神庙中的壁画上。同在那个时期,古埃及人已经使用牛奶作为祭品,埃及神话中象征丰产和爱情的神哈索尔就长着一颗奶牛的头。

  • 标签: 牛奶 中国人 古埃及人 古巴比伦 天生 人类
  • 简介:清人的“词”观念是在传统诗学启发下的一个词学话语,是南宋以来词的尊体运动的延续。南宋词人已有“词”意识的自觉,主要表现在:一、辛派词人以“入世”的态度写词,词人情怀常因事而起,时有词作与重要事件相关联;二、南宋中后期在复雅风气的指引下,强调词的比兴特质,词人常有意识地借怀古、咏物对现实加以褒贬;三、宋元之际,出现刘辰翁“用经用”的词学观,强调词的社会价值,其词常以词评事、以词评人,已初步具备了“词”的文学特质。

  • 标签: 南宋 词史
  • 简介:只要我们细心发现。文学无时无刻不在给予我们取之不竭的温情和力量。它让身处荒原却走不出荒原的我们,在痛苦和无奈之中寻找到生命的依靠和灵魂的栖息之所,使生存的庄严和自由成为可能。

  • 标签: 文学的价值 荒原 无奈
  • 简介:到了现在的年龄,回想起自己过去说过的一些话,真的有一些脸红。比如,我过去曾经跟人宣称,文学是自己毕生的信仰。现在想来,自己那时候就扯了谎,至少是说了过头话,少年不知愁滋味,有了骆驼不吹牛。因为信仰这个东西,可不能是说有就有,说变就变的。我记得很早以前有个叫饶阶巴桑的藏族诗人说过,没有弄懂教义,剪掉头发就太早了,没有弄清姑娘的心,说知心话就太早了。在刚刚开始去品尝文

  • 标签: 抄书 中短篇小说集 高中语文 三十岁 八十年代 《毛诗序》
  • 简介:两年前,照例在某个文学的研讨会上见到了身边一文学刊物的编辑,握完手,寒暄了两句,双方似乎都有些疲惫,往日激情的晤面顿时消失了,交谈也显得有点多余.对视几秒钟,他突然冒出一句话:"你不写了?"我先是一震,慢慢总算回过神来:"啊,不写了.""你好像也不写了?"他嘿嘿一笑:"没感觉."我说:"你可不敢怠慢,现在负责刊物,正应该到处开花呀!"他还是"嘿嘿".朋友的赧颜,差不多说明了一切,于是,我们言归正传.我的"不写",与他的"不写",别人不一定明白,我们两人之间当然是有默契的.

  • 标签: 之外书 文学中 文学之外
  • 简介: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和史学家,被后人敬称为“圣”。司马迁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流传千古的《史记》。另外,司马迁还有其他的文学作品,如《报任少卿书》(又名《报任安书》)、《汉书·艺文志》中的8篇赋、《悲士不遇赋》等作品。司马迁被后人尊称为“历史之父”,的确,他对这个称号当之无愧。本文着重论述司马迁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贡献。

  • 标签: 文学作品 文学贡献 司马迁 《报任安书》 纪传体通史 西汉时期
  • 简介: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文学批评”部分,开宗明义把文学批评定义为“文学讨论它自身”这样满含哲学意味的话语。要搞清楚这看似简单自明的表述,不能不首先明晰:老舍眼中的文学是什么?作为对象的文学和作为评判手段的文学之间如何相互阐明?文学批评如何由解释文学到对生命的思考?对以上命题的分析与说明构成了老舍讲义中的文学批评观。

  • 标签: 《文学概论讲义》 文学批评观 老舍 述评 哲学意味 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