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6 个结果
  • 简介:说是右派要平反了。那是1978年,先是4月份,中共中央有个11号文件,决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后来9月份,中共中央又有个55号文件,说对于过去错划了的人,要坚持有错必纠的原则,做好改正工作。在那之前,1978年春天的时候,蒋祖林从上海去北京开会,在北京听到中央组织部开始平反冤假错案的消息,

  • 标签: 晚年 丁玲 口述 陈明 中共中央 中央组织部
  • 简介:我表示同意去学习。于是他们给我拿来一套西装。把我的旧衣服换下来。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又住了三天,一位穿便衣的人来领我登上了东去的列车。这个人不会说汉语,我们无话可说。

  • 标签: 口述历史 史事 个人
  • 简介:  对我而言,我对大学时代的回忆就是从开始的.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候的没有现在的漂亮和成熟,但却是我们的最爱.因为它,我们成了学校书报摊的常客.……

  • 标签: 说说
  • 简介:  我是厂图书阅览室的管理员,每天要和很多报刊打交道.最给我添麻烦的是.大家伙儿给她取了个昵称:"小小".天天一开门,就是此起彼伏的询问:师傅,"小小"来了吗?我也只好一遍遍回答:还没呢,甭急啊.本来,阅览室订了两份,外借也是允许的,她却总是迟迟不肯归"家".……

  • 标签: 说说
  • 简介:1.在我身上既有大院孩子的清高和优越,又有街道孩子的顽皮和野性。无论大院孩子的优越,还是街道孩子的野性,都让我变成了一个蔑视规矩的人臧杰:听说你刚刚从青海回来,对现在的西宁是什么印象?杨志军:西宁我是每年都去的。便利的交通让它已经不像一个边远城市了。虽然经济仍然不发达,

  • 标签: 杨志军 青藏高原 青海省 青岛 藏传佛教 写作
  • 简介:金又新(1931~1997)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哈尔滨。1948年夏考入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今上海戏剧学院).1949年任青岛青年文工团导演。1950年任中国纺织工会青岛市委员会文教部干事,次年参与创办中纺青岛第一职工业余中学并任教导处副主任。

  • 标签: 上海戏剧学院 口述 汪洋 1949年 1948年 1950年
  • 简介:时间/2016年4月16日下午地点/青岛海口路栾纪曾寓所栾纪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山东省作家协会理事,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41年农历正月十四生于山东高密。当过农民,读过矿山开采,当过兵。1965年开始在《解放军文艺》发表诗歌。1968年退役,分配到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任文艺编辑、新闻记者。出版诗文集十种。

  • 标签: 诗歌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 模糊 地图 口述 作家协会
  • 简介:仉正雨下得有点儿急,顺着风,斜扫过光秃秃的枝桠,敲打着玻璃窗。仉正就是被这细小的声音惊醒的。窗子关得严实,但仉正还是觉得有阴冷的风吹进来,裹挟着潮气,夹杂着一股土腥味儿。黑洞洞的夜幕笼罩了仉正的双眼,让他的情绪降到了冰点。他用舌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索性坐起来,把手伸向床头,

  • 标签: 故事 《我说红烧 你说肉》 中国 初日春
  • 简介:吕家香,笔名孟嘉、吕山查。1933年生于江苏沛县。1949年考入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山东医学院工农速成中学。1957年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改正后,任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研究。著有《诗潮、诗人、诗艺》、《品与思》、《唐人咏怀绝句精品赏析》、《一朵喇叭花》、《温暖与悲凉》、《从旧体诗到新诗》等。

  • 标签: 青岛 口述 家乡 工农速成中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大学
  • 简介:口述史方法是历史学研究中搜集史料、构建史料的一种重要方法,将这一方法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将不同于以往从某一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本体出发的静态研究和研究者“自上而下”传统观看视角.而是强调“眼睛向下”的民间研究视角,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和发展纳入大的社会历史变迁背景之下进行考量性研究。口述史通过将几千年来基于口传心授记忆之中的民族文化转换成文字材料、进而有效获取非遗的最基本材料,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起到弥补文献资料不足,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空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但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属性决定了传承人的口述史同其他领域的口述史相比.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以重庆花丝镶嵌工艺传承人李昌义口述史为例,从田野实践角度出发,具体探讨口述史方法应用于非遗研究中田野调查工作的必要性,试图建立可操作性的方法体系及理论标杆,力求突破非遗口述史研究中传承人的客位身份,以带动深入研究口述史,同时,以传承人视角关注非遗传承现状,不仅为即将失传的传统手工艺留下技艺存活的可能,也希望能实现从田野到理论再到非遗保护机制的新思考。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口述史研究 传承人 社会历史变迁 传统手工艺 历史学研究
  • 简介:蓝晓强1948年生于青岛。青岛第九中学高中毕业后,在青岛卷烟厂工作。上学期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调入青岛工人文化宫,负责组织工人文学创作活动,主编《工人文艺》《汇泉》。

  • 标签: 工人文化宫 口述 文学创作活动 1948年 1975年 高中毕业
  • 简介:,一棵栋梁之木,你把它破成小块当柴禾烧掉不是不可以的,但是你怎么才能把一大堆木块合成一个栋梁之木呢?他,一片树叶至少可以告诉我,有过一棵树。他,树与树之间不拿树叶作为真正的比较。他,我们从一棵树的树叶上看四季的流转,看一棵树的健康与疾病。他,对于会看的人,一片树叶就是一面镜子,可通过这镜子看到一棵树的局部甚至全部。

  • 标签: 散文 哲理随笔 当代
  • 简介:从前当官都必须会八股制艺,会做诗赋;写字作画不算必修课。但凡书法家都大多当官出身:苏、黄、米、蔡,哪个不曾是官?蔡京还是大官呢!可惜是个坏官。明朝董其昌也是。最小的官数郑板桥之类的县太爷,刻一枚图章铃在书画上:“七品官耳”。我也委人替我刻一方,因为我和老郑一个级别。古之人帝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书法是因人贤而传,并非书法本身。这是古人的观点,恐怕也不一定是人贤,而是官大吧?

  • 标签: 书道 郑板桥 委人 诗赋 品官 书艺
  • 简介:关于癖好,明人张岱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清人张潮亦有言:“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二张所说,言辞有异,意思却很相近。这就是,癖好虽是小事体,但可见出一个人是否有真性情、真趣味和活泼泼的生命气息。

  • 标签: 真性情 张岱 明人 真气 清人 言辞
  • 简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论雍容华贵之美,苏州逊于杭州;但苏州是小家碧玉,自有迷人之处。苏州之美,一是文化历史悠久。苏州建城已有2600多年,最早的苏州城墙建于公元前514年,是吴国大臣伍子胥派人造的。在虎丘山有吴王阖闾的试剑石。到苏州随意走走,那山、那水、那墙、那巷、那坊,都留下无数沧桑与历史沉淀。吴文化源渊流长,那是汉代的,那是魏晋的,那是隋唐的,姑苏老矣!

  • 标签: 苏州园林 苏州人 江南园林 范仲淹 城市聚集 杭州
  • 简介:但凡从事写作者,多少都有一些稿费收入,大家都知道。可是稿费的文章却不多见,似乎丈人羞于言钱,“一便俗”。其实不然。不用市场经济的今天,即使在农耕经济的古代,写作也是要相应报酬的。《隋书·郑译传》载:“上令……立作诏书,高颖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丈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内臣拟诏乃职分所在,他们还戏称“笔干”,要拿钱来“润笔”,这一番对话,大概就是稿费的滥觞吧。唐承隋制,风习相沿,据说玄宗朝宰相王王与“喜为人作碑志”,有一位送稿费的走错门,竟然送到王维家去,一时传为笑谈。北宋重文,此风益盛,《梦溪笔谈》有记:“太宗时立润笔钱,数降诏刻石于舍人院。”看来那时已就稿费作出具体规定,并明令颁布施行了。

  • 标签: 稿费 《梦溪笔谈》 写作者 王维 郑译 北宋
  • 简介:  "过时"为超过"时限".  有人:节俭过时.  接受这一"新兴理论"的人好在不多.……

  • 标签: 说过时
  • 简介:大奎的瞎话,拐弯抹角钻进了喜枝的耳朵里。前几天赶集,喜枝碰见后沟的虾皮。虾皮嘴一咧,露出一口大黄牙,妹子,赶集呢。喜枝脚不停步,嗯

  • 标签: 虾皮 房子 进城打工 故事 长时间 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