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北京人艺是我年轻时的一个梦。40多年前在北京上大学,能看北京人艺的戏,是一种幸福。每当开幕的钟声响起,灯渐渐暗下,我便沉入了艺术家们营造的一个神圣的境界。《蔡文姬》、《伊索寓言》、《茶馆》伴我走过青春时代。

  • 标签: 北京人艺 《白鹿原》 话剧 《伊索寓言》 《蔡文姬》 《茶馆》
  • 简介:在我的记忆中,北京人艺是首次来陕西演出。剧场的一票难求,充分说明了陕西观众对北京人艺和《白鹿》这个双重品牌的深切期待。看了演出我很兴奋,我认为总体是成功的。要把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搬到仅两三个小时演出时值的话剧舞台上,这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改编的途径无非是截取横断面、剥茧抽丝法,或浓缩、或重构等几种样式。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无疑是压缩饼干式的高度浓缩。尽管它不可能还原小说《白鹿》的广阔、丰赡和深沉雄浑的气魄,但目前所呈现出的总体风貌,仍然是博大、厚重而又苍劲雄健的。

  • 标签: 《白鹿原》 话剧舞台 北京人艺 长篇小说 演出风格 陕西
  • 简介:话剧《白鹿》在古城西安上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可谓万众瞩目、一票难求。伴随话剧《白鹿》的热演,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省戏剧家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话剧《白鹿》高层研讨会于2006年7月10日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启夏苑举行。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李西建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涛在随后的发言中就陕西作家群的研究以及话剧艺术与校园文化的建设谈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白鹿原》 话剧艺术 研讨会综述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陕西师范大学 党委副书记
  • 简介:长篇小说《白鹿》的话剧改编,一直是文艺界人士关注的问题。北京“人艺”来陕演出的《白鹿》,以独到的艺术构想,崭新的话剧表现手段,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不仅把原作中半个世纪的历史容量展现在两个多小时的舞台演出中,而且别具一格地在话剧舞台上创造出了一种史诗性情境。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为话剧艺术改编长篇小说闯出了一条路子。

  • 标签: 《白鹿原》 话剧舞台 史诗性 地域文化特色 长篇小说 舞台演出
  • 简介:小说《白鹿》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多年来陆续被改编为长篇连播、秦腔、连环画、陶塑、话剧、方言广播剧、舞剧、影视等艺术形式。在众多的艺术改编中,《白鹿》的三次戏剧改编演出效果良好,影响较大。分别是2000年由丁金龙改编、西安市秦腔一团演出的秦腔现代戏《白鹿》;

  • 标签: 《白鹿原》 戏剧改编 艺术创新 形式转换 演出效果 艺术形式
  • 简介: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电影《盗梦空间》通过巧妙选取的叙事者和灵活切换的叙事角度,主次分明的人物角色及其功能的自然转化,设想大胆、详略得宜的叙事时空以及繁而有序、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等,使故事在梦境与现实之间不断穿梭,表现出叙事的复杂性。综合来看,影片无论是架构的设计,还是细节的选取,处处体现出创作者的巧思,这些复杂的叙事手法共同编织出一个发生在梦境迷宫中的奇特故事。

  • 标签: 《盗梦空间》 梦境 叙事策略 克里斯托弗·诺兰
  • 简介:20世纪末至今,文学的“空间叙事”逐渐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并成为文学研究和叙事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文章认为,爱伦·坡的《厄舍府之倒塌》就是一篇典型的空间叙事作品。文章借用相关空间理论和空间叙事研究成果,从三方面解读了“空间叙事”在该小说中的体现及其意义:其一,空间的“前景化”;其二,空间与人物的契合;其三,空间的“主题性”。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分析,我们发现,这篇经典恐怖小说的情节具有合理性,因为叙事的重心和小说的意义主要来自空间建构,即来自空间描绘的细节真实,而非情节的真实性。

  • 标签: 《厄舍府之倒塌》 空间叙事 空间前景化 空间主题性
  • 简介:图像叙事中的叙事者包括:图像作者、叙述者、隐含作者。图像叙事视角由图像作者与故事的位置关系、观察点来确定,大致可以类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复合视角。区分不同视角是把握图像叙事的基本要求,以免被片面或表面的图像现象所迷惑。

  • 标签: 图像叙事 叙事者 叙事视角
  • 简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文化型,是基于现有文化的创新。以江苏省为例,从纵横两方面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研究发现,在纵向方面,文化保护不善,传播方式不当,外加刻板印象;在横向方面,消费者缺乏民族信仰和文化认同,企业创新力不足,与文化契合度不足,缺乏品牌建设。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从文化叙事学的角度,首先进行品牌定位,然后利用故事原型设置曲折,通过多媒体传播以吸引注意力,最后将品牌文化升华至真理的高度。

  • 标签: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叙事 品牌 传播
  • 简介:文化与城市发展和旅游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文化名城,并没有首都或中心城市的显要地位,但是仍然利用自己某些特有的因素来塑造一个整体的城市文化形象,拓展出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牌。浙江绍兴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江南著名的水乡,水是绍兴的文化灵魂之一。本文尝试从绍兴城市水文化资源的形成来探索一个城市背后的集体记忆,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文化精神和社会认同。然后,试述这种城市文化和社会认同,如何在现代的文化旅游产业中发挥作用,建立绍兴特有的文化形像和品牌。

  • 标签: 文化空间 文化资源 水文化旅游
  • 简介:“梅派”表演构成梅兰芳艺术的基础和主体,是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范畴,其传播和弘扬均有相对明晰的指向和目标,但梅兰芳的历史文化意义,却远不止“梅派”一词所能全部归纳。梅兰芳艺术精神是对“梅兰芳”这一文化符号更具涵盖、也更为核心和本质的概括,是诠释梅兰芳之所以为梅兰芳、“梅派”之所以为“梅派”、梅兰芳所以能够缔造京剧之崇的索解之码。而这,显然远远不局限于舞台觀餛。梅兰芳艺术精神是一个综合体,是人与艺,艺与时、与世的复合,是艺术与思想、精神的统一。护国寺街9号梅兰芳纪念馆前身为梅兰芳故居,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的北京寓所。从其文化空间来看,每一平方米其实都有历史和文化的印记。就纪念馆而言,不能仅仅停留于对故居的定格和“静止化”,而应追寻这种定格与“静止化”背后的历史记忆、真实生活和故事细节,这样与拜谒参观者所形成的互动和交流应该是最为生动和有效的。

  • 标签: 梅兰芳 艺术精神 文化空间 纪念馆
  • 简介:西方童话影片所呈现的魔法、奇幻、惊艳、恐怖等元素,既取材于童话原著的描绘,又缘于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品对人物角色间的关系进行了全新构建。与之相比,国产魔幻电影的叙事则植根《聊斋志异》《西游记》《白蛇传》等人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文学文本或民间传说,不仅深入展示了东方佛道哲学及其美学意蕴,而且还借古谈今,讲述了现代人的情爱故事。

  • 标签: 西方童话影片 国产魔幻电影 电影叙事
  • 简介:在电影这类时空综合的艺术类别中,空间叙事与时间叙事是创作时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是一种历时加共时的叙事类型.在电影叙事中,时间叙事可理解为情节结构推动故事线、时间线前进的叙事,空间叙事则可看作影像视觉或空间变化所主导的叙事.

  • 标签: 影视叙事 简述
  • 简介:在中国知识分子电影中,存在着一种相对固定的叙事范式,即在现代性的角落——小镇之中,知识分子基于大众启蒙的受挫,将其启蒙行为的客体转向个体化的女性,将之于女性的“身体”启蒙与对于大众的意志启蒙相疏离,以期最终达成“身心分离”的哲学实践,但“身心二元论”的固有缺陷使得这一启蒙行为再次归于失败,无力应对空间挤压的知识分子只得以逃遁者的姿态彻底离开小镇。这一叙事范式可以被归于两次空间逃遁,一是从大众的凝视中逃遁于女性的“身体”,二是彻底逃离小镇这一前现代性时间价值的空间呈现。上述叙事范式将知识分子的启蒙神话彻底解构,更将启蒙和逃遁本身归于虚妄。

  • 标签: 知识分子电影 叙事范式 启蒙 空间逃遁
  • 简介:梅新林、葛永海在《中国社会科学》(2008.2)上刊登同题文章,文章认为,经典“代读”是当今大众传媒时代高雅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产物。文章从五个层面作了理论阐述。文章首先提出经典“代读”这一概念(当一些学者走出书斋、走向荧屏,向电视机前的大众群体广泛传播其经典阅读的心得与体会,受众群体则藉此获得对经典的认知和理解,而这些学者则以学术权威的身份,担当了经典“代读”者的角色。),探讨了它的缘起与走向,肯定了其价值存在的合理性,

  • 标签: 知识空间 文化缺失 《中国社会科学》 大众传媒 受众群体 精神文化需求
  • 简介:在中国观众的记忆中,栗小卷永远是夏子(《生死恋》)的化身,这次,她在京沪两地演出《四川好人》,使我们得以一睹她舞台上的丰采,在日本,人们普遍认为她已经登上了日本戏剧界的王位。是日本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这里我们摘录了栗小卷在报刊上发表的她对婚姻、工作、人生的看法,以飨读者。

  • 标签: 栗原小卷 生死恋 四川好人 三十岁 受苦受难 事要
  • 简介:电影《夜莺》描绘了一对爷孙俩的归乡之旅,蕴含了浓厚的生态意识。该片不仅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生态关系.还着重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生态关系。透过书写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演绎出父、子、孙三代人的家庭温情。

  • 标签: 《夜莺》 生态意识 自然生态意识 精神生态意识
  • 简介:如果我们将截止1930年底的中国影片划人中国早期电影的范围,根据《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05—1930)》影片目录加以计算,到1930年底,国产影片的数量已达590部。它们绝大部分今天已经不能看到。目前比较容易看到的是出版了光盘的六部影片:《劳工之爱情》(1922)、《一串珍珠》(1925)、《西厢记》(1927)、《情海重吻》(1928)、《雪中孤雏》(1929)和《儿子英雄》(1929)。这六部影片并非中国早期电影的代表作,通过它们考察中国早期电影的叙事形态,其结论只能是初步的。

  • 标签: 中国早期电影 叙事形态 《劳工之爱情》 国产影片 《西厢记》 故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