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全世界第五大常见毒瘤的其中一种是肝细胞癌(HCC)。肝细胞癌的死亡率极高,位居第三位1。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世界新增加病例超过70多万例2。这些年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各种各样感染及非感染因素导致肝细胞癌发生的研究,结果表明肝细胞癌变会慢慢形成一种慢性炎症状态,如果长期刺激肝脏细胞。肝脏纤维化是这种炎症状态的早期症状、其次可能会致使早期肝癌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肿瘤细胞的发展、侵袭和转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是3参与炎症反应的炎症细胞,炎症机制的一种血象指标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UR),凭借肝癌患者肝癌的TNM分期和病理分级、NLR水平等相关性指标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在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比值 临床意义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三年(2015年9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患者能耐受并且完成至少6个周期的一线含铂类化疗治疗方案,化疗前测量血常规,同时对NLR进行计算。以NLR值达到3.86作为界值,将本组患者分为低NLR组(n=33)和高NLR组(n=27),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低NLR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8.92±3.58)个月显著高于高NLR组患者(13.52±2.78)个月;高NLR组中患者年龄>60岁、局限期、KPS评分>70分、吸烟<400年/支中位生存期显著低于低NLR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年龄、临床分期、NLR是影响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临床关注。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存在一定关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NLR有望成为判断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 标签: 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比值(LNR)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26例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LNR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LNR与总生存时间(OS)与无瘤生存时间(DFS)之间的关系。结果LNR与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LNR的水平与OS(P=0.041)和DFS(P=0.003)呈正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LNR是影响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OS(P=0.015)和DFS(P=0.028)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LNR的测定可以辅助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判断。

  • 标签: 结直肠癌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MonocyteChemotacticProtein3,MCP-3)属于趋化因子家族中CC亚家族成员之一。近年来研究证实,MCP-3是重要的炎性趋化因子,机体在炎症等因素刺激下,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肿瘤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等均可被诱导分泌MCP-3。其在机体防御、组织修复、血管增生、抗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要的综述MCP-3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 受体 炎性反应 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异型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IM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数值。结果两组儿童CD3、CD4、CD8及CD4/CD8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异型淋巴≥10%组患儿CD3、CD8值明显高于异型淋巴<10%组,CD4、CD4/CD8值明显低于异型淋巴<10%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M患儿不同程度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异型淋巴细胞可作为标志免疫功能缺陷的特异性指标来应用。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异型淋巴 细胞免疫功能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价其对化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晚期NSCLC临床病理资料,以NLR均值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分析NLR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NLR化疗前后的变化。结果NLR与肺癌病理分期、ECOG评分、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PLR)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血红蛋白(hgb)无统计学差异(P>0.05);NLR值化疗前4.11±2.94与化疗后3.04±2.55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NSCLC患者病理分期越晚,NLR值越高;化疗后NRL值的降低对化疗评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 简介: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为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成人较少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呈多样化改变,全身多器官系统可受累。因为本病成年人患病率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在病程早期易误诊。现将我科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发现异形淋巴细胞并最终确诊的一例病例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异形淋巴细胞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 EB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是否对肺部感染具有指导意义,与降钙素原(PCT)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251例,检测所有患者的单核细胞计数、降钙素原、根据降钙素原的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降钙素原<0.05ng/ml)129例、B组(降钙素原0.05ng/ml~0.5ng/ml)88例和C组(≥0.5ng/ml)34例;对比3组患者的单核细胞的计数水平,并分析降钙素原与单核细胞计数2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单核细胞计数最高,B组及C组的单核细胞计数和降钙素原均无显著的相关性;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没有必然性。结论单核细胞在感染早期,特别是非细菌肺部感染中,可有明显升高,具有指导意义。但在肺部细菌感染患者中与感染程度评价指标PCT无相关性,无法反应感染严重程度。

  • 标签: 肺部感染 单核细胞 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63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肝脏肿大、双眼睑水肿、咳嗽及皮疹。实验室检查显示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10×109/L者57例,EBV-IgM检测阳性60例,异性淋巴细胞检查>10%者55例,伴随血小板减少、贫血、肺炎和肝功能受损等。给予患者阿昔洛韦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98.4%(62/63)。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伴随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且EBV-IgM检测和异性淋巴细胞均具有特异性,能够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给予阿昔洛韦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小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及预测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胃癌患者,以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3为界,将胃癌患者分为高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组(数值≥3,定义为研究组)和低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组(数值<3,定义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接受胃癌根治术。对比两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研究组临床病理资料、预后与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病理类型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肿瘤直径、癌栓、肿瘤侵袭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血清CEA、血清CA-199、术后3月复发、术后6月死亡比较有差异(P<0.05);肿瘤直径、癌栓、肿瘤侵袭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血清CEA、血清CA-199、术后3月复发、术后6月死亡与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均有相关性,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水平与患者病理有一定相关性,同时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大于3的患者手术后预后更差。

  • 标签: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化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护理要点,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方法给予常规治疗,日常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结果病情缓解,增强生活的勇气,甚至长期存活。结论优质护理可改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二联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09年2月-2012年1月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13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发分为对照组(69例)和联合治疗组(68例),分别采用干扰素单用和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二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等。结果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例数分别为44例,59例,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3.8%,86.8%;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高热消退、淋巴结肿大缓解、咽峡炎改善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白细胞计数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白细胞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二联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 标签: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干扰素 丙种球蛋白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增高在幼儿急疹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份至2014年2月份发热的幼儿,分为单核细胞增高组与单核细胞正常组,比较两组与幼儿急疹间的关联。结果单核细胞增高的发热幼儿发生幼儿急疹的比例为76.19%,,而单核细胞正常的发热幼儿发生幼儿急疹的比例为25%,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单核细胞百分比增高为10-15%的发生幼儿急疹几率最高。结论在二岁以内的单纯发热的患儿中,单核细胞百分比增高可用于早期诊断幼儿急疹。

  • 标签: 单核细胞 幼儿急疹
  • 简介:摘要目的经过对患儿的病史分析,提高对该病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水平。方法对我院儿科30例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诊疗方案进行归纳总结。结果30例患儿治疗有效率为100.0%,在治疗期间未发生已知的不良反应。结论经过对科室病案回顾性的研究总结,可以加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治的认识。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 儿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治,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1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随访复查结果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误诊率高,主要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炎、腮腺炎、下呼吸道感染等。当发现发热伴有扁桃体化脓病灶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体征的患儿时,均应考虑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可能,给予细致的体格检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是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关键。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化脓性扁桃体炎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症 误诊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