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以缺氧为代表的多种因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肝脏是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对缺氧极为敏感,高原缺氧环境下出现肝脏损伤较为常见。本文就高原缺氧环境、肝细胞血供及氧代谢以及缺氧可能导致的肝脏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高原 缺氧 肝细胞损伤
  • 简介:摘要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迅猛发展,B型超声诊断仪被应用到多种临床疾病的诊断之中。由于B超能对脏器进行实时动态多切面观察,因而十分直观,简便快捷。它既可作静态检查,如对各器官和组织的观察和分析,又可作动态检查,如对心脏、胎儿的观察和分析。本文主要对借助B超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方法与临床价值进行探讨。

  • 标签: 诊断分析 肝小细胞癌 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脏损伤的临床治疗选择。方法对于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372例肝脏损伤患者的相应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372例患者当中342例治愈,死亡患者为30例。72例保守治疗患者当中存在4例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治疗298例,基本手术方式为单纯缝合修补、大网膜填塞补清创加肝脏不规则性肝切除、规则性肝切除及其选择性肝动脉结扎。结论创伤性肝脏损伤伤情比较复杂,且病情凶险,需要及早治疗,严格掌握非手术与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 标签: 肝脏损伤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胆汁酸是肝脏合成,是胆固醇在肝内分解以及在肠肝循环中的一组代谢物,随胆汁排到肠腔后,经细菌作用生成脱氧胆酸和石胆酸。胆汁酸的30%通过肝肠循环,每日重复循环10次,其他的由肠腔排出体外。健康人只有很少量胆汁酸进入血液,血清胆汁酸测定是判定肝病尤其是慢性肝病肝损伤程度的灵敏指征。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一直很高,具有传染性和遗传性,病情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者原发性肝癌,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极大,死亡率很高,给患者及家属都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慢性乙型肝炎起常较隐匿,不易发觉,一旦发觉情况已经很严重,且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而影响治疗效果。本文主要总结了总胆汁酸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为今后临床上的肝脏疾病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总胆汁酸 血清 肝脏疾病 肝功能
  • 简介:摘要本文采用共生矩阵的方法提取多幅异常肝脏CT图像的感兴趣区域(regionofinterest,ROI)的纹理特征,对两种病变肝脏组织——肝囊肿和肝细胞癌,以及正常肝脏进行纹理分析,对比得出。结论异常肝脏组织的纹理比较粗,比较杂乱且模糊,而正常肝脏组织的纹理比较规则;肝囊肿组织较肝细胞癌组织局部纹理更相似、更均匀而肝细胞癌局部纹理更杂乱。

  • 标签: 纹理特征 灰度共生矩阵 肝囊肿 肝细胞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观察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变化,来进行量化分析研究。方法采取对照的方法,筛选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治疗的100例肝硬化患者为病患组,100名健康体检群众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成员全部进行16层CT检查,对他们肝脏肝叶的大小进行记录,然后两组患者肝脏的体积大小进行对比,同时,察看各肝叶占整个肝脏比例,最后进行统计学的分析。结果病患组肝脏平均体积,其中肝脏的左叶,右叶占到肝脏体积都明显小于对照组;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来测量肝脏的体积变化,并进行量化处理,对肝硬化的程度可以进行比较合理的评价,建议推广使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肝硬化 肝脏 体积变化 量化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不同气腹压力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以2011年10月~2012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均等的两组,其中A组采用低气腹压进行手术,B组采用高气腹压进行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术后1天和术后3天的AST、ALT和TBiL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但是B组的改变较A组更为明显,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对患者的肝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一过性的现象;不同气腹压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程度不同。

  • 标签: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气腹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核苷酸酶测定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的96例肝脏疾病的患者及同期进行体检的36例健康患者进行了5`核苷酸酶的水平的检测,96例肝脏疾病的患者中包括24例肝硬化患者,23例慢性肝炎患者,25例急性肝炎患者,24例肝癌患者,比较各组患者血清中的5`核苷酸酶的水平及在各组患者中的阳性率。结果肝脏疾病的患者的5`核苷酸酶的水平及阳性率有明显差异,与健康组相比,呈明显升高趋势,阳性率也高于正常体检组。结论5`核苷酸酶对于肝脏疾病的鉴别与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肝脏疾病的诊断与鉴别的一项辅助检查指标。

  • 标签: 5`核苷酸酶 肝脏疾病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TBA、AST/ALT比值在诊断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32例肝病患者归为肝病组,其中急性肝炎34例、慢性肝炎41例、肝硬化33例、肝癌24例,并将68例体检健康人归为对照组,检验肝病组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人血清TBA水平,以及AST/ALT比值,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肝病组TB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5),其中,急性肝炎TBA显著高于其他其他肝病患者(p<0.05),而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TB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ASL/ALT比值,肝癌患者>肝硬化患者>健康对照>慢性肝炎患者>急性肝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BA、AST/ALT比值在诊断肝脏疾病中有重要意义,可以反映肝脏受损情况,还可以用于判断预后、观察疗效。

  • 标签: TBA ASTALT 肝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表阿霉素(Epirubicin,Epi)在大鼠血浆和肝脏组织中的浓度的方法。方法通过外周静脉注射表阿霉素后,取大鼠血浆及肝脏组织,经蛋白沉淀,有机相萃取,氮气吹干,流动相复溶等处理后,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检测表阿霉素的药物浓度,结果血浆中最小检测限为5ng/ml,在5~1000ng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肝脏中最小检测限为25ng/ml,在25~2000ng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结论建立了检测血浆、肝脏组织内表阿霉素(EPI)药物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RP-HPLC)。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稳定性好的特点。

  • 标签: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表阿霉素 肝脏组织 血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自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行肝叶切除的手术患者60例,通过随机的方式获得对照组和七氟醚组,每组均为30例。七氟醚组在肝门阻断前1h开始吸入七氟醚(呼气末浓度维持在1.0MAC)。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在肝门阻断前(T1)肝门阻断末(T2)及术后第一天(T3)检测血浆TXB2和6-2keto2-PGFIa浓度以及IL-8和TNF2A含量。结果TXB2不同时点的比较中,对照组只有在T3时刻,与T1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而七氟醚组,T2与T1、T3与T1、七氟醚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6-2keto2-PGFIa不同时点的比较中,对照组在T2与T1、T3与T1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而七氟醚组,T2与T1、T3与T1、T3与T2、七氟醚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IL-8和TNF2A的不同时点比较中,对照组在T2与T1、T3与T1、T3与T2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而七氟醚组,T2与T1、T3与T1、T3与T2、七氟醚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够产生保护作用,对炎症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与控制炎性因子生成有相关性。

  • 标签: 七氟醚 肝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在大鼠血液和肝脏组织中的浓度分布和消除过程,为临床肝脏肿瘤化疗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不同时间采集血液和肝脏组织样本,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血浆和肝脏组织中的5-FU浓度,并计算穿透比率和药动学数据。结果静脉注射5-FU后,药物在血浆和肝脏组织中的最高浓度(Cmax)分别为(36.85±5.96)μg/mL和(13.79±4.56)μg/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42.00±158.00)µg.min/ml和(342.20±108.20)µg.min/g。肝脏组织药物浓度随血药浓度降低而下降。肝脏血液穿透比率(PR)为0.35~0.49。肝脏血液穿透指数(PI)为40.64%。结论5-FU在血液中可达到较高浓度,其对肝脏的穿透力较强。

  • 标签: 5-氟尿嘧啶 肝脏肿瘤 化学治疗 药物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急性胰腺炎合并肝脏回声改变的超声与CT表现,探讨超声在急性胰腺炎合并肝脏回声改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胰腺炎24例,均有超声及CT检查结果。结果2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超声诊断有13例合并肝脏回声细密增强,考虑脂肪肝超声改变,CT扫描显示有18例CT显示肝脏密度明显减低,低于相同层面脾脏密度。讨论急性胰腺炎为常见的急腹症。其超声与CT表现均有一定的特点,超声与CT对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准确率均较高,CT对于轻度脂肪肝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优于超声检查且超声对于肝脏回声的变化缺少量化的指标,对于急性胰腺炎所引起的肝脏损害的变化,CT优于超声显像。脂肪肝在超声上表现为“明亮肝”,肝区透声差,似有一层“薄雾”。超声在胰腺炎所引起的肝脏变化和脂肪肝的筛选检查中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超声 CT
  • 简介:摘要泄泻的基本机是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关系密切。脾主运化,喜湿恶燥,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密切。脾气虚的泄泻与肾阳虚的泄泻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多发病,通过两个典型病案的对比,希望可以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起到鉴别作用。

  • 标签: 腹泻 脾气虚 肾阳虚 温肾健脾 固肠止泻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手足口的临床流行学特征,掌握其防控策略。方法对绵阳市游仙区妇幼保健院2011年收治的75例手足口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病年龄为7月龄-9岁,以2-4岁幼儿发病率最高,4-6月份为发病高峰,男性儿童多于女性儿童,以普通病例为主,呈现托幼机构聚集状态,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手足口的发病率比以前明显增高,托幼机构为聚集性疫情的主要发生场所;做好疫情监测、加强宣传教育、落实托幼机构晨检制度是手足口防控工作的重点。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嵩县手足口流行学特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学方法对嵩县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嵩县共报告手足口168例,其中重症17例,死亡0例,年发病率33.1359/10万,死亡率0/10万;3-7(数据高的几个月,也可以是4-10)月病例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82%;<5岁儿童占98%;疫情波及范围广,重症和死亡病例多;重症病例病原检出率和EV71感染率都较高,死亡病例均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结论手足口的防控应加强疫情监测,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培训,提高其对重病例的早期识别能力,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尽量做到少死人,不死人。

  • 标签: 手足口病 EV71 重症病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糖尿小屋”在社区糖尿治疗、管理中的作用,探索社区糖尿管理的有效途径,为优化糖尿的社区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160名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糖尿小屋较专一的治疗和随访管理,比较患者经系统管理1年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经过“糖尿小屋”专一系统管理后,患者对糖尿知识的知晓率,遵医行为,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体质指数,血压、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尿微量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糖尿小屋这种专职的系统的对糖尿病患者的干预管理有助于患者的知、信、行的改变,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质量,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糖尿病小屋 糖尿病 社区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50例2型糖尿合并脑梗塞做简要报告。结果本组50例均采取了控制血糖、控制血压及常规脱水、改善脑代谢、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所有病例均未行溶栓治疗。结论积极控制血糖对预防糖尿性微血管并发症作用肯定,但血管病变有许多除血糖以外的其他因素,如血压、血脂、血尿酸等。糖尿合并脑梗死的防治原则引起大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糖、血脂代谢紊乱、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以及高血压。2型糖尿并发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结果。临床应控制血糖,注意饮食习惯,降压、调整血脂和血尿酸及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等综合治疗,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糖尿并发脑梗塞的危险性是非糖尿者的2~4倍,病死率高。

  • 标签: 糖尿病 脑梗塞 病死率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患者在长期多巴胺替代治疗(DRT)基础上,发生的一种强迫性地使用药物称作多巴胺失调综合征(DDS)。然而,若ICDs伴有强迫性的多巴胺类药物使用.则就能诊断为DDS。最常见的与多巴胺失调综合征相关的行为障碍是刻板行为(punding)和冲动控制障碍(impulsecontroldisorders,ICDs)。目前关于多巴胺失调综合征的发病率报道不多,不仅是因为患者及医生对此综合征的认识有限,更在于患者对他们症状的隐瞒。帕金森治疗中心报道的关于多巴胺失调综合征发生率为3-4%。刻板行为为1.4%-14%。而冲动控制障碍介于5.9%—13.7%之间。对于这些数据,目前缺乏大量相关的研究。本文简单阐述目前帕金森多巴胺失调综合征的流行学及其临床表现。

  • 标签: 帕金森病 多巴胺失调综合征 刻板行为 冲动控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