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特性以及菌株的分布情况,为有效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抗生素副作用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2月-2018年12月于医院临床共分离出147株CRE,我院鉴定仪器采用珠海迪尔DL-96Ⅱ细菌测定系统,进行药敏试验和细菌鉴定。结果一年间临床分离出来的147株CRE中,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75株,占51.02%)、大肠埃希菌(36株,占24.49%)、产酸克雷伯菌(24株,占16.33%)和聚团杆菌(12株,占7.64%),标本分布包括重症监护室、呼吸与危重症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科、消化内科,其中60.5%的标本分布于重症监护室、呼吸与危重症科;CRE主要来源于痰液、尿液、肺泡灌洗液、胆汁和穿刺液,分别占62.58%、19.73%、7.48%、6.12%和2.04%。结论我院的普通病房首次检查出CRE,这是继重症监护病房之外的一个特殊发现,故临床医师在选用抗菌药物一定要严格依据药敏结果,同时采取有力防护措施,预防耐药菌的大肆传播。

  • 标签: 碳青霉烯 肠杆菌科细菌 临床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溶胶囊辅治便秘型易激综合征的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6年2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便秘型易激综合征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乳果糖口服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疾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果糖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IBS-C可提升临床疗效,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 标签: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 临床疗效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复方谷氨酰胺联合嗜酸乳杆菌治疗炎症性病菌群失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炎症性病菌群失调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复方谷氨酰胺联合嗜酸乳杆菌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谷氨酰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WBC(白细胞)、IBIL(总胆红素)低于对照组,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炎症性病菌群失调患者应用嗜酸乳杆菌及复方谷氨酰胺联合治疗,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炎症性肠病菌群失调 复方谷氨酰胺 嗜酸乳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艾司奥美拉唑溶片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0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用药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溶片治疗,观察组应用艾司奥美拉唑溶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总积分(1.1±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艾司奥美拉唑溶片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少。

  • 标签: 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 幽门螺杆菌 反流性食管炎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内和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接诊的1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依照双盲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例。观察组采用早期外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早期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ALB、BUN、ALT、GLU、PA、H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外营养支持对于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指标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值得应用。

  • 标签: 重症脑卒中 高血压脑出血 大骨瓣开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复方乳酸杆菌片联合序贯疗法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的影响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1月确诊且未接受根除治疗的82例Hp感染患儿,对照组40例接受序贯疗法,治疗组42例在序贯疗法基础上口服复方乳酸杆菌片,比较治疗后Hp根除率、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90.5%,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14.3%,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乳酸杆菌片联合序贯疗法治疗儿童Hp能提高根除率,显著降低不良反应。

  • 标签: 复方乳酸杆菌片 儿童 幽门螺杆菌
  • 简介:摘要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是一种营养液经过胃部运送到小肠进行吸收,来给机体补充营养的支持方式。运用该种营养支持的患者经口进食会带来一些不便,相应的所需的营养供给不足,给原本受损伤的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所以可以通过内营养支持来解决这一难题。

  • 标签: 肠内营养 营养支持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予我院ICU收治的老年患者开展内联合外营养支持,比较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1月我院ICU收治的老年重症患者69例,随机分为内组(34例)、联合组(35例),分别于常规护理治疗基础上开展内营养支持、内+外营养支持,比较营养指标、并发症与住院相关指标。结果联合组患者营养指标优于内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场内组、住院指标优于内组,差异显著(P<0.05);但住院费用较内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予老年ICU重症患者开展内+外营养支持,虽住院费用偏高,但可提升患者营养水平,缩短治疗周期,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优势显著。

  • 标签: 肠内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支持 老年 ICU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将122例银屑病患者血样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印迹法定性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抗体阳性判断和分型,同时根据年龄性别选取同时期健康人群60例作为参考.结果122例中男性80例,占65.57%,女性42例占34.43%。其中,寻常型91例,关节型3例,红皮病型10例,脓疱型18例。寻常型36例HP抗体阳性,阳性率39.56%,关节型1例,HP抗体阳性率33.33%,红皮病型2例HP抗体阳性率为20%,脓疱型4例,HP抗体阳性率为22.22%,银屑病患者HP抗体阳性率为35.25%。健康体检对象60例,HP抗体阳性13例,阳性率为21.67%。银屑病患者与健康者HP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银屑病中患者男性比率高于女性,而不同类型银屑病患者HP抗体阳性率不同,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HP抗体阳性率最高,这可能与样本数量较少有关,可收集更多的其他型别银屑病资料以明确其相关性。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银屑病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开展唾液幽门螺杆菌(HpS)检测社区口腔Hp感染的价值,以为HP感染的临床筛查提供帮助。方法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行HpS检测以及胃镜下胃粘膜组织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检测,统计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发现,120例患者中检出HpS的阳性率为65.83%,胃镜RUT检测阳性率为63.33%,两种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上并无显著差异(P>0.05)。使用HpS诊断和RUT诊断二种试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Kappa值为0.654,提示高度一致,HpS诊断HP感染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诊断价值中等。结论在社区口腔Hp感染中,采用HpS检测具有操作简便、准确率高及快速等优势,因此可作为社区口腔唾液检测中筛查Hp感染的有效手段。

  • 标签: 社区口腔唾液检测 幽门螺杆菌 感染 检测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抗幽门螺杆菌个体化治疗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10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并愿意接受研究的HP感染者3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40例(根据HP感染量,采用动态四联疗法治疗)和对照组120例(采用固定四联疗法,严格执行国际HP感染共识一律采用四联疗法治疗两周),对两组HP根除率、副作用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根治率(95.8%)高于对照组(76.7%)(P<0.05)。研究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35.8%)(P<0.05)。结论根据幽门螺杆菌感染量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周期,其根治率增高,且副作用发生率明显降低。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四联疗法 根治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医院流感嗜血杆菌的感染特点和耐药性,以期为其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2017年住院不同年龄和不同季节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情况。结果分离出的128株流感嗜血杆菌主要感染人群是年龄≥65岁者(59.38%),12~17岁青年群体感染率最低(7.03%);主要发生在第四季度(39.84%),第三季度最低(8.59%)。分离的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44.53%),对环丙沙星、阿奇霉素敏感率均>92%,对于其他接受测试抗菌药物敏感率同样有较高敏感性(>73%)。结论流感嗜血杆菌主要爆发于冬春季节,老年和儿童尤其做好预防,其对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头孢类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均具有较高敏感率,对氨苄西林具有较强耐药率。临床应依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用药。

  • 标签: 流感嗜血杆菌 临床分布 耐药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方法对象为本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共108例,均于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每组各54例,比较两组疗效及再感染率。结果观察组用药14d、治疗1个月和6个月,阳性率分别为5.56%、5.56%、7.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37%、24.07%、31.48%(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的20.37%(P<0.05)。结论采用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可确保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且降低再感染率。

  • 标签: 四联疗法 益生菌 幽门螺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布氏杆菌感染临床的特征表现及其治疗措施。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6例脊柱布氏杆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症状、临床特点、治疗时间及对药物使用反应,采取不同的药物联合抗炎治疗。用药时间为6~11周,平均(7.68±1.35)周。结果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5~66岁,平均(46.36±2.26)岁。脊柱布氏杆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包括,16例为胸背部疼痛、9例多汗、6例为发热、4例为肌肉痛、5例为乏力、6例为神经损伤症状以及2例为睾丸疼痛。患者的发病部位主要包括,2例为胸椎发病、1例为颈椎发病、1例为骶髂关节发病以及12例为腰椎部位发病。经2.5~75个月的随访,治愈13例,基本治愈3例,但临床腰背部僵硬未完全消失。经几个月的理疗和功能锻炼后,得到缓解。结论脊柱布氏杆菌感染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表现,治疗主要为保守药物治疗方式,抗炎药物首选盐酸多西环素与利福平联合治疗。

  • 标签: 脊柱布氏杆菌感染 临床的特征表现 治疗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基因的突变特征。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检测346例经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的菌株利福平耐药基因,分析本地区利福平耐药基因突变特征。结果346例结核分枝杆菌中利福平耐药基因发生突变的例数为58例(16.7%)。利福平rpoB基因耐药位点分布如下531位点为58.6%,526位点为31.1%,511位点为6.9%,516位点为3.4%。结论本地区MTB对利福平耐药rpoB基因耐药位点以531位点最多,526位点次之。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基因突变 利福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吻合术后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4月本院接收的70例胆吻合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脑随机法实施分组。常规组35例术后进行常规化护理,研究组35例术后进行延续性护理。结果研究组生存质量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疾病知识掌握度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以显著改善胆吻合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且满意度较高。

  • 标签: 胆肠吻合术 延续性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内营养在重症胰腺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按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胰腺炎患者采用内营养治疗,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满意度,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重症胰腺炎患者 肠内营养治疗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病的临床表现、诊治及护理方法,提高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诊治的39例缺血性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冠心病等相关疾病;所有患者均有腹痛症状,13例患者有便血情况。结论缺血性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临床护理也缺乏特异性,主要是对症护理,早期应严密观察病人腹痛情况,做好护理评估。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临床表现 诊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和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抽选我院70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再抽选肺结核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诊断指南与肺结核诊断指南对疾病进行诊断,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两组患者的钙化灶、干酪坏死灶、肺门淋巴结肿大、弥漫粟粒状结节影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PPD试验阴性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在阳性、弱阳性、强阳性、耐HR、药敏试验耐相比较,差异大(P<0.05)。结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与肺结核临床特征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定差别,针对出现咯血、咳嗽的患者,而且PPD试验为弱阳性,病灶有空洞情况而且空洞小或者有纤维增殖灶情况,抗结核能力低下,存在肺部基础疾病患者,应考虑是否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及时做好药物敏感试验与菌种鉴定,从而降低误诊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肺结核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小儿旋转不良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方法笔者从我院在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出58例小儿旋转不良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通过病理检查,均确诊为小儿旋转不良,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化方法分成两组,观察组(n=29)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照组(n=29)患者通过消化道造影进行检查,对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中小儿旋转不良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82.8%(24/29),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24.1%(7/29),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旋转不良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临床中可以将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小儿肠旋转不良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