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的ALT检测不合格与性别、年龄、职业、献血次数、HBsAg、抗-HCV的关系。方法对佛山市顺德区中心血站2011年共1642例的献血者ALT检测不合格结果进行卡方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合格无偿献血者在男性26~45岁年龄段比率较高,明显高于同年龄段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职业的献血者之间有差异,其中学生与公务人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不合格与HBsAg阳性和抗-HCV阳性均有相关性。结论加强献血知识宣传及ALT筛选,建立更合理的ALT不合格参考值体系,可有效避免血源浪费、控制经输血途径感染和传播病毒性肝炎。

  • 标签: 献血者 ALT 不合格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和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1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与6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中AST/ALT比值,并根据肝功能分级进行分组比较。结果肝硬化组血清中AST/ALT比值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三级各组间两两比较,随Child-Pugh积分的增高AST/ALT比值水平跟着升高,且各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功能分级越差,血清中AST/ALT比值越高。结论血清中AST/ALT比值水平能敏感地反映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有助于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

  • 标签: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AST/ALT比值 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年人群中ALT升高情况,为这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建议。方法选取在我院体检的青年人(18~35周岁),其中ALT轻度升高(40~80U/L)者4604人,其中有复测结果者980人,分析相关检查,了解患者是否进行了药物干预,分析复查结果。结果青年体检人群中ALT升高占11.2%,其中轻度升高占88.1%;在980名患者中446名进行了相关检查,乙肝55名,单纯脂肪肝251名;980患者中403名进行了药物治疗,其中乙肝患者的治疗率达81.8%;980名患者413名恢复正常,治疗组403名患者中228名恢复正常。结论青年人群中ALT轻度升高很常见,即便经过药物治疗,很多人扔不能恢复正常,对于此类患者可能需要综合治疗及长期随访。

  • 标签: ALT 脂肪肝 乙肝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柳州地区无偿献血者献血前的血液丙氨酸转氨酶(ALT)筛查状况,为献血前血液ALT初筛检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2009年10月—2010年9月间所采集的献血者血液检验结果(A组)及2010年10月—2011年9月间所采集的献血者血液检验结果(B组)进行汇总比较。结果将两种血液初筛模式下的数据作比对,A组未进行ALT初筛ALT复检不合率为7.77%;B组献血者通过进行ALT初筛后复检不合率为3.96%,ALT的不合格率和占总报废量的比例都明显降低。结论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血液ALT初筛检测可有效降低ALT报废率,提高献血合格率。

  • 标签: 血液 初筛 ALT 报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ALT升高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8月1日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与同期2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按照ALT升高与否分为正常组和升高组。对比三组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分析ALT升高的有关危险因素。结果ALT升高组、正常组的LDL-C、TG、TC、UA、FFA五项生化指标水平都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FA与UA和ALT升高具有很高的关联性(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ALT升高的有关危险因素当中,FFA与UA两项生化指标关联性较高。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ALT升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精神病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表面抗原(HBsAg)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ALT)阳性情况,为医院有效的控制乙型肝炎在精神病患者中的传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体检者包括1000例精神病患者及856例健康者,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的阳性率,速率法检测ALT的阳性率。结果结果显示精神病患者的HBsAg阳性率为18.9%,ALT阳性率为23.7%,与对照组的健康体检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里,男性的HBsAg阳性率为27.7%,女性阳性率为20%;男性的ALT阳性率为14.3%,女性阳性率为17%;性别比较的结果显示HBsAg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ALT的阳性率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病患者HBsAg和ALT的阳性率都比普通人群高,且男性HBsAg阳性高于女性,因此对患有乙型肝炎的精神病患者应该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监测,隔离治疗,防止HBV的感染和传播,同时对患者的康复有利。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精神病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影响无偿献血者ALT不合格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151974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以ALT不合格为因变量,以可能影响ALT不合格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包括性别、文化程度、献血史、职业、体重指数等,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51974份血液标本经检测后,16212份标本ALT不合格,ALT不合格率为10.67%(16212/151974)。ALT不合格组男性比例高于ALT合格组(P<0.05),小学及初中者比例高于ALT合格组(P<0.05),公务员、职员者比例高于ALT合格组(P<0.05),超重(BMI>25)者比例高于ALT合格组(P<0.05)。结论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及体重均是影响无偿献血者ALT不合格的因素,可将女性、高文化程度、非公务员和职员、正常体重的人群作为献血招募计划目标人群,以提高合格血液的采集比例。

  • 标签: 无偿献血 ALT 不合格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服用药物治疗后其谷丙转氨酶(ALT)增高的精神病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TBA)变化。方法抽取在我院经药物治疗后谷丙转氨酶增高的精神病患者54例,测定其血清总胆汁酸后与54例肝病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值进行对照。结果54例谷丙转氨酶增高的精神病患者中仅3例患者的总胆汁酸值有轻度增高表现,异常率约为5.6%;54例肝病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均有增高,异常率为100%。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主要表现为转氨酶活性的增高1,如不及时治疗会发展成为药物性肝炎,而血清胆汁酸的水平能够作为判定肝细胞损害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2。

  • 标签: 精神病 谷丙转氨酶(ALT) 总胆汁酸(TBA)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艾滋病人在抗病毒治疗(HAART)过程中ALT、TBIL生化指标变化情况,为抗病毒治疗停用或更换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艾滋病疫情综合系统数据下载,回顾分析随访过程中ALT、TBIL两项检测结果。结果以治疗方案中是否含有奈韦拉平(NVP)为依据分为两组,NVP组(1601份),ALT平均值37.89U/L,TBIL平均值为12.25U/L;非NVP组(911份),ALT平均值46.49U/L,TBIL平均值为12.38U/L。两组ALT检测结果通过t检验,两组间ALT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58,P<0.05)。两组TBIL检测结果通过t检验,两组间TBIL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P>0.05)。结论NVP与EFV的疗效相同,但在不良反应方面,NVP的肝脏毒性发生率稍高。

  • 标签: 艾滋病 HAART ALT TBIL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机采献血者进行采前ALT筛查,减少甚至杜绝因为ALT值单项不合格引起的机采血小板的报废。方法使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机采献血者进行采前ALT筛查。结果近一年来共采集血小板1828人次,ALT值筛查错误导致血小板报废3例。结论使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ALT筛查可以减少血液报废,但也要注意对仪器的正确使用,尽量排除人为因素造成的报废。

  • 标签: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丙氨酸转氨酶(ALT)初筛血小板报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对患者ALT、LDH、AST、m—AST、TBIL、DBIL等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在本院输血的45例患者具体病例情况,对比患者输血前和输血后24小时的ALT、LDH、AST、m—AST、TBIL、DBIL等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患者输血后ALT、LDH、AST、m—AST、TBIL、DBIL等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较为显著,与输血前患者的ALT、LDH、AST、m—AST、TBIL、DBIL等生化指标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输血能够直接影响患者的ALT、LDH、AST、m—AST、TBIL、DBIL等生化指标,在输血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实现科学、规范输血。

  • 标签: 输血患者 乳酸脱氢酶 总胆红素 生化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襄阳市无偿献血者ALT检测方案改变后检测结果,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输血传播肝炎的风险的同时降低血液的报废率。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用ALT试剂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襄阳市无偿献血者的ALT报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不同年龄段的男女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健康征询工作,以及新检测方案、标准的建立有利于ALT报废率的减少,降低血液的报废。而提高外采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加强站内的质量审核和评审等均有利于ALT的检出,减少试剂成本的浪费,降低血液风险。

  • 标签: 无偿献血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 升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不同载量下HBV-DNA与ALT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分析,150例病例,每组50例,按HBV-DNA不同载量分为三组(A组HBV-DNA<104IU/ml;B组104IU/ml≤HBV-DNA<105IU/ml;C组HBV-DNA≥105IU/ml),每例记录下HBV-DNA和ALT,每组内比较HBV-DNA与ALT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各组间的差别,以P<0.05为有显著性意义。结果A、B、C三组的HBV-DNA和ALT的呈显著正相关性(分别为r=0.714,0.812,0.836,P<0.05),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在不同分组中均显示与ALT呈现正相关性。

  • 标签: HBeAg 慢性乙型肝炎 HBV-DNA ALT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自愿无偿献血者ALT升高的非病理影响因素,解决因ALT升高而导致血液报废的问题,有效节约血液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县560名自愿无偿献血者一般资料,采用速率法对所有血资源进行ALT检测,收集自愿无偿献血者的非病理因素资料,分析ALT不合格的各种非病理影响因素。结果所有自愿无偿献血者中有34例ALT检测不符合标准,不合格率为6.07%。年龄、性别、职业、献血次数和BMI等非病理因素可导致ALT不合格率增加,且各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在32岁以下者不合格率低于32~55岁者;男性不合格率高于女性;职业因素中办公室人员不合格率高于其它职业;BMI在21~25者不合格率高于其他人群;而献血次数越高,ALT不合格率越低。结论年龄、性别、职业、献血次数和BMI是导致ALT不合格率增加的重要非病理因素,可依此为依据,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节约血液资源。

  • 标签: 自愿无偿献血 ALT 非病理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BIL、ALT、AST、GGT和ALP检测在胆石症所致肝功能受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胆石症合并肝功能受损患者及50例健康人,分别作为本文的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均接受TBIL、ALT、AST、GGT、ALP检测。结果病例组的TBIL、ALT、AST、GGT、AL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病例组中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亦明显比胆囊结石患者增高(P<0.05)。结论胆石症可导致肝功能指标出现变化,而联合检测TBIL、ALT、AST、GGT及ALP有助于临床评估病情,此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胆石症 肝功能受损 肝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献血人群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异常升高与HBsAg、HCV-Ab反应性的相关性,为降低血液报废率提供参考。方法对泸州地区血站2017年3月-2018年9月期间70510例次血样的ALT、HBsAg、HCV-Ab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相关性。结果ALT检测值的异常升高与血液样本HBsAg、HCV-Ab检测阳性结果具备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样本的ALT水平升高并不能有效反映出HBV和HCV感染前兆,其作为病毒性肝炎窗口期的检测指标并无统计学意义,故而ALT在安全输血血液检测时的作用性需进一步探讨。

  • 标签: 血液筛查 ALT 病毒性肝炎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在脂肪性肝病的治疗中采用熊去氧胆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临床疗效及对TBIL、AL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脂肪性肝病治疗的病患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患分为治疗组共40例病患和对照组共40例病患,给予治疗组病患熊去氧胆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对照组病患单一的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对两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的TBIL、ALT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病患的总体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病患,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组病患的TBIL、AL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脂肪性肝病的治疗中采用熊去氧胆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有着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脂肪性肝病 还原型谷胱甘肽 熊去氧胆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