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0例乙肝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时间分辨荧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所有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探讨乙肝病毒患者检测阳性率情况。结果采用时间分辨荧光法检测乙肝病毒患者的阳性检测率明显优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乙肝病毒患者的阳性检测率(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具有较高的阳性检测率,能够为乙肝疫苗的接种提供依据。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 检测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病毒携带者乳汁中乙肝病毒的检测结果,探究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收集1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实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验组,比较血清与乳汁中HBV-DNA表达情况及乙型肝炎相关检测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和乳汁中乙肝病毒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要根据静脉血中HBV-DNA载量的表达量来选择是否采用母乳哺育婴儿。

  • 标签: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携带者 乳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耐药基因突变。方法收集100例接受过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用治疗3年后的患者血清,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对扩增产物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100例患者中拉米夫定耐药67例,占67.00%;阿德福韦酯耐药22例,占22.00%;替比夫定耐药10例,占10.00%;恩替卡韦耐药2例,占2.00%,替诺福韦0例,占0.00%。结论慢性乙肝患者接受过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后,替诺福韦、恩替韦卡有较强抗病毒活性。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HBV) 耐药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常规护理加入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满意度以及总体情感指数。结果实验组乙肝病毒携带者生活满意度及总体情感指数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及总体情感指数。

  • 标签: 心理护理 乙肝病毒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于2013年3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研究个体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在对照组施药的基础上,实验组加服阿德福韦酯。结果治疗2个星期后,对照组HBV-DNA转阴率明显较实验组高,(P<0.05),此后各个时间段两组比对则未见突出差异,(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在乙肝症的临床治疗方面,可有效改善肝硬化的症状,对于提升肝功能有显著效果,与拉米夫定单独治疗相比,长期疗效更为突出。

  • 标签: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阿德福韦酯 拉米夫定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CR对乙型肝炎诊断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得核酸扩增实时荧光检验系统DA7600型对住院33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清标本用ELISA法进行定性检测,再用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相关讨论,血清标志的检测顺序设定为①HbsAg,②HbsAb,③HbeAg,④HbeAb,⑤HbcAb,⑥前SI抗原.结果“小三阳”组和1.5组阳性组乙肝DNA的阳性检出率以及拷贝数均低于“大三阳”组,且与“大三阳”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前SI抗原的阳性检出率与乙肝DNA的阳性检出率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前SI抗原所让与HBV-DNA呈正相关且符合率高,但由于检测成分和表达的意义不完全一致,因此不能等同或代替HBV-DNA的检测。结论PCR定量测定HBV-DNA可以很好地反映体内乙肝病毒复制和传染性。

  • 标签: 乙肝病毒 PCR HBV-D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疫苗与球蛋白对宫内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问题。方法选取100例检测乙肝呈阳性的孕妇分成4组,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只用乙肝疫苗及空白组进行对照,每名孕妇都做HBV-DNA和HBsAg的检测,以及新生儿出生时立即进行静脉血中的乙肝系列的检测,来了解宫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在全程只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和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组的新生儿在宫内感染的几率为(3%VS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只用乙肝疫苗组的感染率与对照组的感染率为(11.7%VS14.2%),乙肝疫苗组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不但可以降低新生儿乙肝病毒的携带率,而且可以节约成本。

  • 标签: 乙肝 乙肝免疫球蛋白 宫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与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732例患者乙肝病毒的血清标志(HBV-M),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HBV-DNA的含量,观察分析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HBsAg(+)、HBeAg(+)、HBcAb(+)组血清HBV-DNA检出率为67.4%,平均含量2.49E+07IU/ml;HBsAg(+)、HBeAb(+)、HBcAb(+)组血清HBV-DNA检出率为52.1%,平均含量5.15E+06IU/ml;HBsAg(+)、HBcAb(+)组血清HBV-DNA检出率为10.8%,平均含量1.32E+04IU/ml。结论HBV-DNA水平和HBVM的表现模式存在关联,大三阳患者的标本HBV-DNA值较小三阳组与HBsAg(+)、HBcAb(+)组的标本更高,说明HBeAg(+)与HBV-DNA含量密切相关,HBeAb(+)、HBcAb(+)乙肝病毒复制并非完全停止,只是其复制水平明显降低。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含量可表达HBV感染和病毒复制水平。

  • 标签: 乙肝血清标志物HBV-DNA乙肝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结果。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50例,选择聚合酶链反应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标本中的血清免疫学标志乙肝病毒基因组和乙肝病毒前S1抗原,分析测定结果。结果检查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检测获得感染模式共有8种,乙肝病毒基因组阳性率和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率分别为78.0%、72.0%。结论和乙肝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相比较,乙肝病毒前S1抗原、乙肝病毒基因组的敏感性更高,是诊断乙型肝炎的有效指标。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标志物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对患者乙肝病毒应答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双盲基础上,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以分组结果为划分标准,给予观察组患者恩替卡韦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阿德福韦酯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应答情况和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ALT、AST、T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乙肝病毒应答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6.00%vs50.00%,92.00%vs70.00%),以上指标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乙肝病毒应答率和治疗有效率。

  • 标签: 恩替卡韦 阿德福韦酯 乙肝肝硬化代偿期 乙肝病毒应答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认识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出现的常见及严重不良反应,提示临床中长期应用干扰素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2009年8月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的108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108例不良反应者,用药初期多为流感样症状,反复多次用药后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系统。结论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中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并随着剂量累积或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一些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应加强用药监测,积极预防并对症处理。

  • 标签: 干扰素 乙肝病毒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体征及预防治疗方法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60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肝五项及肝功能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临床体征,且对乙肝患者进行治疗以及对阴性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结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项检测指标中以单项HBsAg阳性者居多,经过预防接种后乙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加强对肝功能的检测,及时预防接种治疗,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严格管控,是乙肝防治的重要内容。

  • 标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 体征 预防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冠心病(CHD)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方法以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且服用他汀类药物的4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结果分为HBV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感染组用荧光定量PCR法定量检测HBV-DNA.随访6个月复查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470例冠心病患者中,伴HBV感染74例,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应用他汀治疗6个月后,各项生化指标没有明显差异;感染组治疗前后HBV-DNA变化也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慢性HBV感染的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 标签: 冠心病 他汀 乙型肝炎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乙肝病毒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中晚期乙肝病毒性肝癌患者120例,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数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6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方式加以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加以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临床治疗效果也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晚期乙肝病毒性肝癌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改善其自身的生活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中晚期 乙肝病毒性肝癌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病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中生化指标及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3月-2017年03月期间收治的80例NAFLD患者按HBVDNA检测结果分为DNA阳性组与DNA阴性组。比较两组在血糖、血脂及BMI指数变化情况及与肝脏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①当血糖、血脂及BMI指数越高,肝脏ALT、AST上升幅度越大(P<0.05),当BMI一定时,HBVDNA阳性组ALT、AST水平则高于HBVDNA阴性组(P<0.05)。②DNA阳性组患者CD3+、CD4+表达情况明显优于DNA阴性组(P<0.05),两组CD8+,CD4+/CD8+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血糖、血脂及BMI体重指数与肝脏损伤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当患者体重指数增大损伤严重时,乙肝病毒DNA阳性时细胞免疫最为活跃,有利于进行抗病毒治疗。

  • 标签: 乙肝病毒 非酒精性脂肪肝 生化 免疫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10日至2018年1月10日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疑似乙肝患者110例,分别使用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将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化学发光法的HBcAb、HBsAg两项乙肝病毒标志检出率以及总检出率、血清表面抗原灵敏度均高于酶联免疫法(P<0.05)。结论化学发光法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检出率和灵敏度均较酶联免疫法更高,可加大其在临床中的推广使用。

  • 标签: 酶联免疫法 化学发光法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