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纳洛酮在临床中有广泛治疗作用,近年来,纳洛酮在神经中应用,获得了显著治疗效果,多项研究表明,纳洛酮对神经具有多项作用,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纳洛酮在神经中的临床作用及机制研究,用于指导临床。

  • 标签: 纳洛酮&beta &mdash EP 机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根据中医的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系统都在人体这个统一体中,是不可分离的。本文将基于中医的原理,从内分泌系统神经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基本功能着手,重点分析内分泌系统神经的相互作用。

  • 标签: 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 下丘脑 脑垂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鞘内注药化疗治疗中枢神经白血的护理。方法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随机选择60例中枢神经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我院进行鞘内注药化疗治疗,对患者护理情况做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情况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16.6%)。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同时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护理干预对中枢神经白化病患者鞘内注药化疗治疗前后,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采用。

  • 标签: 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白化病 鞘内注射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滨蒿内酯(Soparone)治疗大鼠脊髓半切损伤,观察神经组织结构、神经细胞尼氏体含量及神经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损伤组和治疗组,手术后对治疗组给予滨蒿内酯治疗,对损伤组给予生理盐水治疗。用尼氏染色法观察神经组织结构变化及神经细胞活性,同时检测大鼠的BBB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过药物治疗后在治疗组神经组织细胞尼氏体含量明显高于损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也明显高于损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滨蒿内酯有利于神经细胞存活及突起重新建立,促进神经运动功能恢复。

  • 标签: 滨蒿内酯 脊髓损伤 尼氏体 BBB
  • 简介:摘要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依据穴位作用和药物性能,在穴位内注入药物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穴位注射法对人体九大系统的部分疾病均有治疗作用,目前广泛用于神经疾病如中风后遗症、周围性神经痛、偏头痛、眩晕等。笔者以“穴位注射”“水针”及神经病名为主题或题名或关键词检索万方、知网、PubMed等数据库,分析总结穴位注射法在神经疾病治疗上的临床运用及其常用穴位、药物、操作方法等。

  • 标签: 穴位注射 水针 偏头痛 脑卒中后遗症 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中枢神经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72例中枢神经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通过CT检查和MRI检查的方式,对其影像学特征、病理关系予以鉴别。结果CT检查中,中枢神经血管外皮细胞瘤检出率为94.44%;MRI检查中,中枢神经血管外皮细胞瘤检出率为91.67%。各数据对比相似(P>0.05)。结论中枢神经血管外皮细胞瘤诊断中,CT检查和MRI检查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还可通过对其影像学数据的分析,为后续诊疗工作的施行创造条件。

  • 标签: CT检查 MRI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累及神经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分析影响其病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便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7年12月81例累及神经手足口病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相关信息和危险因素,按照临床特征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结果痊愈组住院时间、心率加快、颈抵抗和肺出血均优于预后不良组,其中心率加快、颈抵抗和肺出血3类因素在两组患者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心率加快、颈抵抗和肺出血是影响累及神经手足口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心率加快、颈抵抗和肺出血是影响累及神经手足口发生的危险因素,多项因素可诱发累及神经手足口的发生,应积极预后,防治结合,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累及神经系统手足口病 临床特点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三维彩超对胎儿中枢神经畸形的诊断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比较,为日后胎儿中枢神经畸形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进行产检的高危妊娠妇女74例,经病理诊断为中枢神经畸形胎儿为7例;对74例高危妊娠妇女分别设为两组,对照组二维彩超诊断和观察组三维彩超诊断,并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式下的检查结果。结果对照组应用二维彩超检查下的确诊率为4例,确诊率为4(57.14%),观察组应用三维彩超检查下的确诊率为6,确诊率为6(85.71%),观察组应用三维彩超检查下的临床确诊率明显较高,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彩超对胎儿中枢神经畸形具体十分显著的检测价值,能够有效的避免以及减少误诊以及漏诊情况的发生率,从而有效的提升胎儿中枢神经畸形在临床中的的确诊率。

  • 标签: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诊断价值 三维彩超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加以探讨。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1月所收治的52例原发性中枢神经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甲乙两组,两组均予以大剂量甲氨蝶呤静点加鞘内注射治疗,在此基础之上,甲组予以综合护理,乙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甲组(42.3%)低于乙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7,P<0.05);甲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8.5%)高于乙组(65.4%),差异显著(χ2=3.271,P<0.05)。结论对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PCNSL患者予以综合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甲氨蝶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PCT检验在鉴别中枢神经病毒和细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进一步探讨。方法抽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中枢神经感染患者47例视作研究对象,以不同的诊断结果为依据,对3组患者的血清PCT以及脑脊液PCT水平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病毒组以及细菌组的血清PCT水平、脑脊液PCT水平高于参照组,且细菌组血清PCT、脑脊液PCT水平最高,P<0.05。(2)病毒组大多数患者的PCT保持在0ng/ml至0.49ng/ml范围内,而感染组0例患者的PCT保持在0ng/ml至0.49ng/ml范围内,P<0.05。结论PCT检验在鉴别中枢神经病毒和细菌感染患者中可根据患者PCT检测结果有效诊断出细菌感染患者、细菌感染患者。

  • 标签: PCT检验 中枢神经系统 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 脑脊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超(三维)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1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376例进行产检的高危妊娠妇女,376例研究对象均予二维彩超诊断以及三维彩超诊断;将进行二维彩超诊断作为对照组,三维彩超诊断作为观察组。将两组研究对象的影像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376例研究对象中,有54例胎儿为中枢神经为畸形,检出率为14.4%。经过不同方法检查后,中枢神经为畸形的检查情况为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组中检出有54例,无漏诊的情况出现,诊断符合率为100.0%(54/54),二维彩色超声检查组中有50例,漏诊的有4例,确诊率为92.6%(50/54),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组的诊断符合率较二维彩色超声检查组差异,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三维)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畸形的临床价值显著,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畸形胎儿的诊断符合率,有效避免漏诊现象的出现,并且在检查中,对妊娠孕妇身体无创伤,能够有效提高检查的安全性,该方法具有临床诊断意义,值得被广泛应用。

  • 标签: 彩超(三维) 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神经并发症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8例慢性肾衰竭神经并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4例患者,给予参照组患者单纯的血液透析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血清Hcy、PTH、β2-MG水平,分析慢性肾衰竭神经并发症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血清Hcy、PTH、β2-MG水平在统计学上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讨论价值(P<0.05)。结论对慢性肾衰竭神经并发症患者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有利于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清Hcy、PTH、β2-MG水平更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慢性肾衰竭神经系统并发症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74例脑囊虫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内科于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4例脑囊虫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囊虫病患者主要以癫痫、肢体运动障碍,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放射检查显示脑囊虫病灶,吡喹酮和/或抗癫痫治疗有效。结论脑囊虫致癫痫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特点突出,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得到早期诊断和处理;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对脑囊虫的认识,改变不良卫生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对降低其发病率及伤残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脑囊虫病 临床表现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囊虫治疗中吡喹酮与阿苯达唑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囊虫病患者42例,依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均分两组。接受吡喹酮治疗的21例患者为研究组,接受阿苯达唑治疗的21例患者为参照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总结。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2%)同参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6.7%)进行比对明显较高,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结论脑囊虫予以吡喹酮治疗,其治疗效果较比阿苯达唑更具优势,可进一步实践。

  • 标签: 脑囊虫病 吡喹酮 阿苯达唑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青壮年糖尿周围神经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其神经电生理变化。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接收的186例青壮年糖尿周围神经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这些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同期选择前来我院体检的1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神经电生理进行分析。结果青壮年糖尿周围神经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四肢无力,自发疼痛等,在在远端潜伏期以及远端波幅方面神经传导速度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青壮年糖尿周围神经病患者,其临床表现以及神经电生理异常可在该病的诊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青壮年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神经电生理
  • 简介:摘要神经根型颈椎是最常见的颈椎类型,在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目前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少数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者需手术治疗。

  • 标签: 颈椎病 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尿周围神经的临床与肌电图表现,从而为该病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在2013年9月到2015年10月期间,选取我院接收的50例糖尿周围神经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回顾分析所有人员肌电图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与对照组人员相比,有4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MCV减慢以及CSV减慢,总异常发生率为92.0%。结论对于糖尿周围神经采用肌电图检查分析,有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从而为临床及时治疗以及预后评价提供重要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临床分析 肌电图分析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蓝光治疗仪联合外用药物治疗毛囊虫皮炎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毛囊虫皮炎),收治时间为2015年3月7日至2017年3月8日,采用电脑软件随机抽签的方式把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40例,分别采用蓝光治疗仪+外用药物(对照组)以及外用药物(观察组)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蓝光治疗仪+外用药物)治疗后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外用药物),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蓝光治疗仪联合外用药物治疗毛囊虫皮炎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蓝光治疗仪 外用药物 毛囊虫皮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性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为临床研究与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方法以2010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68例糖尿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出复视、单眼不同程度上脸下垂、眼眶及前额痛、头晕等症状,且均未表现出典型糖尿病症状;均为单眼受累,经及时诊断及综合治疗后病情恢复,恢复时间24d-3个月,平均恢复时间(1.5±0.3)个月;其中,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等症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其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并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结论糖尿性动眼神经麻痹通常起较急,具有突发性,且多为单侧发病;患者临床表现出复视、单眼不同程度上脸下垂、眼眶及前额痛、头晕等症状,无典型糖尿病症状;针对此类疾病,给予早期诊断与对症治疗,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且预后良好。

  • 标签: 糖尿病 动眼神经麻痹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