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ph联合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对术后水肿及肛门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以来我院收治的90例重度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期间收治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8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中医切开挂线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3.33%高于对照组的 68.89%,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发生肛周脓肿的患者早期治疗,积极地进行全身及局部治疗,切开脓肿一次性挂线法治疗肛周脓肿无后遗肛瘘,配合中医辨证内服中药治疗疗效显著。

  • 标签: 中医治疗 辩证治疗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先天性肛门闭锁新生儿的有效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2019年7月-2021年6月本科接诊先天性低位肛门闭锁患儿70名,都接受手术治疗。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综合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针对并发症发生,研究组0.0%,比对照组11.43%低,P<0.05。针对住院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研究组分别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的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共有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患者91例在本院就诊、治疗。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磁共振检查以及临床综合检查,分析并对比结果。结果:临床综合诊断显示,35例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共有47处病灶,56例肛瘘患者有56处病灶。直肠周围脓肿磁共振准确检出率100.00%,大于超声85.11%(P<0.05)。肛瘘磁共振准确检出率100.00%,大于超声85.71%(P<0.05)。结论:对肛周疾病患者实施磁共振检查,可明确脓肿数量,肛瘘部位,诊断准确性达到100%,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瘘 超声 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益气升提汤治疗中老年肛瘘术后肛门坠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 2017年 10月 -2018年 10月收治的 58例患者按挂号先后顺序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 29例。参照组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益气升提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肛门坠胀情况。结果 治疗后,参照组的肛门坠胀情况显著差于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益气升提汤治疗中老年肛瘘术后肛门坠胀的临床疗效很好,降低了患者的肛门坠胀程度,保障了患者的康复速度,值得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

  • 标签: 中老年肛瘘术 肛门坠胀 益气升提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改良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的效果及其对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从我院 2016年 4月至 2018年 12月期间收治的高位肛瘘患者中抽取 80例进行讨论,按照治疗方式分组,其中 40例接受传统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对照组),另 40例接受改良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研究组),观察比较治疗状况,如疗效、疼痛状况、肛门括约肌功能等。结果:研究组总疗效 (92.50%)高于对照组 (72.50%)( P<0.05)。术前肛门括约肌评分差异小( P>0.05),研究组术后 12hVAS评分、肛门括约肌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高位肛瘘接受改良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可显著缓解疼痛,疗效明显,且肛门功能和肛门括约肌功能受影响较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改良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的效果及其对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从我院 2016年 4月至 2018年 12月期间收治的高位肛瘘患者中抽取 80例进行讨论,按照治疗方式分组,其中 40例接受传统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对照组),另 40例接受改良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研究组),观察比较治疗状况,如疗效、疼痛状况、肛门括约肌功能等。结果:研究组总疗效 (92.50%)高于对照组 (72.50%)( P<0.05)。术前肛门括约肌评分差异小( P>0.05),研究组术后 12hVAS评分、肛门括约肌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高位肛瘘接受改良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可显著缓解疼痛,疗效明显,且肛门功能和肛门括约肌功能受影响较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腹腔镜术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研究期(2021年1月-2021年12月)内,入组案例对象(门诊入院;腹腔镜术后患者;年龄≤70岁)80例,经随机数字分组后,分别对案例对象应用优质护理(观察组,n=40)与常规护理(对照组,n=40),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对患者的积极影响。结果:观察组中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23.72±1.45)h、术后下地活动时间(21.30±2.45)h、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8.95±2.45)h和排便时间(37.25±5.25)h;对照组中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28.85±1.56)h、术后下地活动时间(25.75±5.95)h、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32.75±2.95)h和排便时间(40.75±5.86)h,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促进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中效果显著,可参考实施。

  • 标签: 优质护理 腹腔镜 术后腹胀 首次肛门排气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的价值。方法:2019年2月-2020年9月本科接诊维持性血液透析病患66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并发症。结果:对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0.0%,比对照组18.18%低,P<0.05。结论:于维持性血液透析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中运用针对性护理,利于并发症的预防,建议推广。

  • 标签: 人造血管 针对性护理 并发症 维持性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选择性痔上粘膜吻合术( TST)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以及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7年 1月 ~2019年 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 9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 TST组、 PPH组和 EPH组,每组患者各 30例。 TST组患者行选择性痔上粘膜吻合术, PPH组患者行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 EPH组患者行痔上粘膜环形错位套扎术。观察对比 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和肛肠动力学指标。结果 手术后, TST组患者的显效率为 90.00%,优于 PPH组的 76.67%及 EPH组的 70.00%( P<0.05)。 TST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0.64%,低于 PPH组及 EPH组的 27.66%、 31.91%( P<0.05)。肛肠动力学检测提示术后 1月 TST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和肛管最长收缩时间均高于 PPH组和 EP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ST手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显著,有利于维持术后肛门动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 标签: [ ] 选择性痔上粘膜吻合术 混合痔 肛肠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