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酸钙锌口服溶液中盐酸赖氨酸的含量。方法: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氢二钾2.28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用磷酸调节pH值至4.6后,加1.08g辛烷磺酸钠)-乙腈(895:1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3nm,柱温30℃,流速每分钟0.8ml。色谱柱C18柱。结果:盐酸赖氨酸浓度在0.0010mg/ml-1.3993m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1.19%,RSD为0.96%。结论:本方法灵敏、准确、简便。可用于测定葡萄酸钙锌口服溶液中盐酸赖氨酸的含量。

  • 标签: 盐酸赖氨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葡萄酸锌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小儿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观察组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葡萄酸锌治疗,观察两组血浆与长肠粘膜指标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VIP、NPY、5-HT指标相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IP、5-HT指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HT指标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小儿腹泻患者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葡萄酸锌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浆与肠粘膜指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酪酸梭菌活菌散 葡萄糖酸锌治疗 小儿腹泻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 膝骨性关节炎玻璃酸钠联合氨基葡萄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 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奉贤区金汇镇泰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膝骨性关节炎 患者 100 例,依据 治疗 方法 分为玻璃酸钠联合氨基葡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 n=50 )和玻璃酸钠单独 治疗组(单独治疗组, n=50 )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联合治疗组为 96.0 % ( 48 /50 ) ,单独治疗组为 80.0 % ( 40 /50 ) ,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 P<0.05) 。结论:膝骨性关节炎玻璃酸钠联合氨基葡萄治疗的效果较玻璃酸钠单独治疗好 。

  • 标签: 膝骨性关节炎 氨基葡萄糖 玻璃酸钠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50%葡萄注射液处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角膜上皮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甄选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角膜上皮水肿混浊患者一共37例(37眼)作为研究对象,均在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术眼出现角膜上皮水肿混浊时,通过角膜表面滴用50%葡萄注射液3-4次,每次间隔20-30秒,每次2-3滴,术中必要时可加滴。经50%葡萄注射液滴眼液后37只眼角膜上皮水肿混浊均能在1-2分钟内消失。但其中有2只眼,因是小睑裂、深眼窝,术中结膜囊积液,1-2分钟后再次出现角膜上皮水肿。37只眼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前房毒性反应、角膜上皮脱落等并发症。结果:50%葡萄注射液术中滴眼能有效改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角膜上皮水肿混浊,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顺利完成创造条件。结论:50%葡萄注射液滴眼能够在角膜表面形成一个高渗环境,能够促进角膜上皮内的水向角膜外转移,起到脱水的作用,减轻角膜上皮水肿混浊,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顺利完成创造条件。然而对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角膜内皮损伤所致的术中角膜基质水肿混浊,以及术中角膜上皮水肿混浊伴结膜囊积液,50%葡萄注射液能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

  • 标签: 白内障 角膜上皮水肿 50%葡萄糖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氨基葡萄( aminoglucose, AG)与玻璃酸钠( Sodium hyaluronate, SH)联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2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02例,根据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观察组( 51例)和对照组( 5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 AG联合 SH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 AG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上楼下楼、蹲下、跛行等方面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三个月和六个月的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其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G联合 SH治疗,改善了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降低了复发率。

  • 标签: 氨基葡萄糖 玻璃酸钠 膝骨性关节炎 治疗效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曲安奈德、玻璃酸钠联合硫酸氨基葡萄对 KOA 疗效及关节滑液 OPN和 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3 月收治的 KOA患者 92 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46 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 玻璃酸钠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 曲安奈德联合硫酸氨基葡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 疗效及治疗前后 关节液 OPN和 VEGF水平 变化。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7.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2.6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 OPN 及 VEGF 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治疗后 OPN 及 VEGF 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曲安奈德、玻璃酸钠联合硫酸氨基葡萄提高 KOA疗效,动态监测关节滑液中 OPN和 VEGF水平对 KOA疾病的疗效及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膝骨性关节炎 关节滑液 骨桥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盐酸氨基葡萄片联合玻璃酸钠治疗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展开对照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70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 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玻璃酸钠治疗,对照组在其基础上予以安慰剂,实验组在其基础上予以盐酸氨基葡萄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比较,实验组治疗有效率 97.1%显著高于对照组 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 VAS疼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 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结论 盐酸氨基葡萄口服与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上有显著的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盐酸氨基葡萄糖 玻璃酸钠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 随机对照试验 效果分析
  • 简介:【 摘要 】 唾液酸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糖酸化合物,而唾液酸 糖苷化 反应与常规糖苷化反应相比较为苛刻,其立体选择性较差 , 并且其立体构型极难控制 , 在 反应中能否有效地对 α 糖苷键进行获得是反应其优劣的重要标志。随着近年来对唾液酸糖苷化反应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本次研究针对唾液酸糖苷化方法的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唾液酸糖苷 α 糖苷键 离去基团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18F-FDG PET/CT 诊断复发性食管癌的病理结果或随访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 18 年 1 月至 201 9 年 12 月期间在 我院 行 18F-FDG PET/CT 的食管癌治疗后可疑复发或转移的 169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结果及 PET/CT 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 18F-FDG PET/CT 对复发性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结果:169 例食管癌治疗后患者中, 18F-FDG PET/CT 显像诊断 137 例发生复发或转移, 32 例未出现复发或转移。 18F-FDG PET/CT 显像在总体病例中诊断的准确率为 93.5%(158/169) ,灵敏度为 99.2% ( 127/128 ),特异度为 75.6% ( 31/41 ),阳性预测值为 92.7%(127/137) ,阴性预测值为 96.9%(31/32) 。 169 例食管癌治疗后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者 52 例。 结论:18F-FDG PET/CT 在诊断食管癌治疗后复发及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判断食管癌患者是否发生复发或转移提供依据。

  • 标签: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食管癌 复发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18F-FDG PET/CT 诊断复发性食管癌的病理结果或随访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 18 年 1 月至 201 9 年 12 月期间在 我院 行 18F-FDG PET/CT 的食管癌治疗后可疑复发或转移的 169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结果及 PET/CT 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 18F-FDG PET/CT 对复发性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结果:169 例食管癌治疗后患者中, 18F-FDG PET/CT 显像诊断 137 例发生复发或转移, 32 例未出现复发或转移。 18F-FDG PET/CT 显像在总体病例中诊断的准确率为 93.5%(158/169) ,灵敏度为 99.2% ( 127/128 ),特异度为 75.6% ( 31/41 ),阳性预测值为 92.7%(127/137) ,阴性预测值为 96.9%(31/32) 。 169 例食管癌治疗后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者 52 例。 结论:18F-FDG PET/CT 在诊断食管癌治疗后复发及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判断食管癌患者是否发生复发或转移提供依据。

  • 标签: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食管癌 复发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18F-FDG PET/CT 诊断复发性食管癌的病理结果或随访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 18 年 1 月至 201 9 年 12 月期间在 我院 行 18F-FDG PET/CT 的食管癌治疗后可疑复发或转移的 169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结果及 PET/CT 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 18F-FDG PET/CT 对复发性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结果:169 例食管癌治疗后患者中, 18F-FDG PET/CT 显像诊断 137 例发生复发或转移, 32 例未出现复发或转移。 18F-FDG PET/CT 显像在总体病例中诊断的准确率为 93.5%(158/169) ,灵敏度为 99.2% ( 127/128 ),特异度为 75.6% ( 31/41 ),阳性预测值为 92.7%(127/137) ,阴性预测值为 96.9%(31/32) 。 169 例食管癌治疗后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者 52 例。 结论:18F-FDG PET/CT 在诊断食管癌治疗后复发及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判断食管癌患者是否发生复发或转移提供依据。

  • 标签: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食管癌 复发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17年 3月 -2019年 3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 4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20例。对照组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 5~ 10mg/kg加入到 0.9%氯化钠溶液 2mL中, 1次 /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磷酸奥司他韦颗粒,体质量≤ 15kg: 30mg/次, 15kg<体质量≤ 23kg: 45mg/次, 23kg<体质量≤ 40kg: 60mg/次,体质量> 40kg: 75mg/次, 2次 /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 10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热消退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5.0%、 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发热消退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缓解临床症状,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磷酸奥司他韦颗粒 单磷酸阿糖腺苷 小儿手足口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心肌损害采用磷酸肌酸钠给药方案和1,6二磷酸果糖给药方案展开治疗效果及可行性对比情况。方法:对80例罹患心肌损害的患儿予以选取,均于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阶段内,我院儿科收治,随机予以分组,即A组(应用磷酸肌酸钠药物)和B组(应用1,6二磷酸果糖药物)各40例,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心肌指标测验水平。结果:A组患儿总有效率经评定为95.00%,B组经评定为7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展治疗工作后,各指标水平经测验,均有明显降低的情况,且与B组进行比较,A组表现得更为显著(P

  • 标签: 小儿 心肌损害 磷酸肌酸钠 1 6二磷酸果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巴曲在进展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7月至 2019年 11月期间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 7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n=36例)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巴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 91.67%高于对照组的 72.22%,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巴曲用于进展性脑梗死治疗中,具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升临床效果的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巴曲酶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磷酸西格列汀用于 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评价。方法:样本时间: 2018年 12月至 2019年 12月,样本来源:选取本院收诊的 2型糖尿病患者共 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 n=35)采用盐酸二甲双胍药物治疗,观察组( n=35)采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饭后 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均优于对照组,且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磷酸西格列汀用于 2型糖尿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控制血糖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磷酸西格列汀 2型糖尿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究我院分离培养的114株耐药碳青烯肺炎克雷伯菌( CRKP)的药物敏感性,耐药基因分型,并进行同源性分析 , 为临床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并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期间收治的临床住院患者 送检标本 分离培养的114株 非重复性 耐药CRKP。采用 VITECK2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对上述耐药菌重新进行菌种鉴定并验证其对碳青烯 以及其他临床抗菌药物单药或联合用药 的药敏分析 。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 mCIM)检测碳青霉烯,乙二胺四乙酸( EDTA)协同法检测金属, PCR 扩增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其耐药基因。 通过 脉冲场凝胶电泳 (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析 114 株菌株 的 同源性。 结果 采用 VITECK2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鉴定结果表明上述耐药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均位于 95%-100%;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 70%-75%、 82%-87%、 90-95%和 8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此外,该耐药菌对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或碳青霉烯类)联合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联合四环素类或氯霉素类的耐药率均位于 57%-66%、 61%-77%、 79%-84%和 6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114株 CRKP经 m CIM检测结果均显示阳性,阳性率为 100%; EDTA协同试验结果显示 8株为阳性,阳性率为 7.02%。经耐药基因检测及测序结果比对显示, IMP、 KPC和 NDM的基因型别为 IMP-4、 KPC-2和 NDM-1。临床耐药发生率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 P < 0.05)。拉丝试验结果显示高毒力 CRKP1检出率为 16.67%;同时 rep-PCR结果显示 114株 CRKP分为 A-F 6类型,以 A型为主( 80.71%)。通过 Bio Numerics 软件分析 PFGE条带的聚类情况,本研究 114株 CRKP分为 A-F 6类型, A型为主( 80.71%, 92/114), B-F型分别为 4.39%(5/114)、 3.51%(4/114)、 3.51%(4/114)、 4.39%(5/114)和 3.51%(4/114),与 A型相比差异与统计学意义( χ2=15.736, P = 0.001)。 结论 CR-KP是导致临床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且极易发生多重耐药现象,并随着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感染率逐渐上升,提示加强临床用药过程对交叉感染的防护措施,并及时监测致病菌的变化及耐药趋势对临床抗广谱耐药菌的治疗至关重要。

  • 标签: [ ] 耐药菌 痰培养 肺炎克雷伯杆菌 药敏分析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