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12月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项目,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电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HI值及VAS评分、FMA评分及MBI指数。结果:治疗前,两组AHI值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AHI值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FMA评分及M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MA评分及M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上肢部位,缓解疼痛指数的同时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利于病症好转,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12月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项目,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电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HI值及VAS评分、FMA评分及MBI指数。结果:治疗前,两组AHI值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AHI值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FMA评分及M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MA评分及M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上肢部位,缓解疼痛指数的同时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利于病症好转,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浮针结合肌内效贴扎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共60例,病例选取时间2022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均为30例),一组为对照组(应用肌内效贴扎治疗方法),另一组为实验组(应用浮针结合肌内效贴扎治疗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肩关节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肩关节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肩关节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结合肌内效贴扎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肌内效贴布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儿童手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70例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儿童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肌内效贴布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采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精细运动评定量表(FMFM)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进行评定两组患儿的手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PDMS-FM、FMFM和Wee-FIM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儿童实施肌内效贴布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提升患儿手功能康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脑卒中伴肌少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评估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入院的100例脑卒中伴肌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发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并评估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干预对患者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差异在年龄、性别、病史、发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干预后,观察组的肌少症症状明显减轻,肌力恢复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伴肌少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与一般脑卒中患者相似。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肌少症症状,加速肌力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这种干预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40例于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中,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下地活动时间短,P<0.05。比较VAS评分,两组术前对比未见差异(P>0.05),术后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中,复位丢失1例,复位丢失率为5.00%,对照组复位丢失率为35.00%,对比存在差异(P<0.05)。结论: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选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方案疗效较好,能够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度较轻,且患者恢复相对较快,后期发生复位丢失的风险较低。因此,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临床治疗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60例为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骨折患者,并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B(n=30)两组,患者均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入路方式A组为正中入路,B组为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B组较A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更少,腰椎功能恢复效果均更高,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骨折可缩短手术用时及减少出血量,亦可以促使腰椎功能恢复效果提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