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检验科2016年12月~2018年3月之间接收的320例梅毒样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所有的样本均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结果经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验结果的血清样本阳性率、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特异性均明显高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的检验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准确性较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更高,适合在临床大量梅毒样本筛查中应用。

  • 标签: 梅毒检验 酶联免疫吸附法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中共选择疑似乙肝患者121例参与试验,安排所有患者在早晨空腹状态下进行静脉血液标本采集工作,将血液标本离心处理后,分别采用ECLIA和ELISA检测方式对其进行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结果。结果经过对比研究,ECLIA和ELISA在检测HBsAg、HBsAb、HBeAg和HBcAb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ECLIA在检测HBeAb方面明显优于ELISA检测方式(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ECLIA和ELISA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而ECLIA在HBeAb检测中具有更高的检出率。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中心接收的100例梅毒患者,所有梅毒患者的收取时间为2017年1月2日-2018年2月1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50例梅毒患者)、对照组一组(50例梅毒患者),分别实施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对比2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梅毒患者的检出率96.00%高于对照组检出率60.00%(P<0.05)。结论通过将梅毒患者实施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进行对比后,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显著优势,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法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梅毒检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及ELISA法用于丙型肝炎抗体检测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诊的100例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每组50例。抽取两组患者血液标本,一组进行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一组进行ELISA法检测。结果检测后,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的组别的阳性检出率(98.00%)明显高于采用ELlSA法检测的组别(46.00%),抗体检情况也明显优于采用ELISA法检测的组别。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较ELISA法,灵敏度更高,抗体检出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丙型肝炎 ELISA 抗体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ELISA法定量测定钙调素(CaM)的最优条件。方法用重组人CaM、免抗CaM,通过对聚苯乙烯反应板进行紫外辐照处理,改善抗原因相化条件;通过对抗原包被液、包被时间等条件优化,建立简便、快速、准确的ELISA定量技术。结果以pH7.40.01mol/L的PB为包被液,包被及后续封闭时间为4℃静置72h,CaM包被浓度为5-8g/ml,抗原抗体反应时间为37℃60min,可获最佳CaM定量结果。结论建立的检测CaM的ELISA测定方法,敏感性、重复性均在临床检测可接受的范围内,标准曲线的线性也较好,可用于细胞内外CaM的定量研究。

  • 标签: 钙调素 ELISA 定量检测 实验条件优化 包被液 抗原包被浓度
  • 简介:目的:探索建立一种利用核酸酶免疫试验中探针的熔解温度差异检测已知突变位点的方法.方法:目的靶基因经扩增后,5'末端标记洋地黄毒苷(digoxigenin,Dig)的等位基因探针与已结合在酶标板上的扩增产物杂交,其杂交的探针-DNA二聚体的碱基错配与未错配之间存在变性温度差异.选择适宜的熔解温度进行已知突变位点的检测,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标记探针进行识别、放大和结果判断.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当熔解温度为37℃时,扩增产物的加样量为5μl/孔和检测探针加入量为10pmol/孔时所测得A450值为0.800~0.923.等位基因检测探针的熔解温度为53℃,P1、P2与靶DNA结合率分别为86%和16%.当P1、P2按不同比例杂合时,其与结合率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r=0.9985).从8例人类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的血清标本检测中证实1例酪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VDD)突变、3例野生型,其余4例可能是杂合型突变.结论:本法具较高的检测灵敏度,且其突出的特点是能检测出标本中杂合突变所占的比例,间接反映出患者体内突变的类型和比例.这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价等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核酸酶 免疫试验 探针 熔解温度 检测 突变位点
  • 简介:摘要ELISA自1971年问世以来,由于其简便、灵敏、特异性高的、酶标记物有效期长、以及是一种快速、低成本的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科各个领域。排除外因操作过程、药物及干扰物、反应温度、离子强等影响因素后。临床还有不可解释的少见模式或矛盾结果时,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实验本身的方法学设计上的缺陷。为我们的检查过程提出如何应对这些缺陷的策略。

  • 标签: ELISA 乙肝 方法学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ELISA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策略。方法我站从2017年5月始,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ELISA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管理,随机选取2017年3月-4月期间(常规质量控制与管理)与2017年7月-8月期间(优化质量控制与管理)各4000份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对比两段时期内的标本检验合格情况。结果与2017年3月-4月对比,2017年7月-8月期间标本采集不合格率、工作人员差错率、标本检测不合格率、结果异常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血站ELISA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检测合格率与准确性。

  • 标签: 血站 ELISA检测 实验室 检测过程 质量控制 管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ELISA法筛查梅毒抗体假阳性的结果。方法先用ELISA法检测8506例患者血清,再用TPPA及WB实验检查阳性标本,以分析假阳性的结果。结果ELISA法检出的阳性标本有324例,其中老年组中204例患者是阳性,中青年组中120例患者是阳性。老年组中,经TPPA法检测发现,阳性为198例,假阳性率是2.94%,经WB法检测发现,阳性为191例,假阳性率是6.37%,经数据分析,TPPA法与WB法的假阳性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中,经TPPA法检测发现,阳性为117例,假阳性率是2.50%,经WB法检测发现,阳性为115例,假阳性率是4.17%,经数据分析,TPPA法与WB法的假阳性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增加梅毒检测准确率,在ELISA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病史及表现,用WB法或TPPA法再次进行复查。

  • 标签: ELISA法 梅毒抗体 假阳性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关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重型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时间节点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的28例重症肝病者做出医疗调研对象,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研究患者的预后效果,检测患者检测TB、ALT、TBA等肝功能数据指标。结果5例(17.85%)、20例(71.43%)患者疗效显著、3例(10.71%)患者治疗无效。经过DPMAS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明显恢复P<0.05.结论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数据进行验证和分析,将患者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数据进行归纳,治疗期间,患者的预后质量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对重症肝病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值得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推广。

  • 标签: 双重血浆分析吸附 重型肝病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临床检验作用。方法将2013年1月~2017年8月疑似梅毒螺旋体感染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采用甲基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分析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临床检验价值。结果TRUST检测后敏感性为91.18%,特异性为63.64%,,检出率为81.58%;ELISA检测后敏感性为93.33%,特异性为66.67%,,检出率为97.73%,TRUST检测法和ELISA检测法组间数据对比(P<0.05)。结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梅毒螺旋体感染进行检测,准确性更高。

  • 标签: 梅毒 酶联免疫吸附法 螺旋体感染
  • 简介:课程建设是一所高校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科研状态、仪器设备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怎样发挥课程建设对教学工作的正面效应,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懈的探索和研究。

  • 标签: 免疫学 免疫学检验 课程建设 医学院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梅毒螺旋体感染诊断中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1日-2017年10月31日我院收治的梅毒患者53例,均行ELISA法和TRUST法检验,观察两种检验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53患者经TRUST检验诊断为梅毒螺旋体感染阳性46例、阴性7例,诊断的准确为86.79%;经ELISA检验诊断为梅毒螺旋体感染阳性52例、阴性7例,诊断的准确率为98.11%,统计学比较后,准确率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ELISA法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准确率较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临床检验价值。

  • 标签: 梅毒螺旋体感染 酶联免疫吸附法 甲基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提高免疫检验准确性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分别抽取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实施前后的90例患者血清样本,实施前均为传统的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归为对照组;实施后接受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归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检验样本的平均变异指数,对比两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结果显示胰岛素、胰岛素抗体、甲状腺功能检测、甲胎蛋白这些样本平均变异指数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针对各个项目的检验准确性,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是在统计学上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检验科实施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可有效降低样本变异指数,促进免疫检验准确性提升,意义重大。

  • 标签: 免疫检验质量 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 准确性
  • 简介: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2009年被评为温州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为了更好地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中击国家级精品课程,对课程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临床经验丰富、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突出科学性和先进性;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强了对学生课外学习的监督和评价,考核方式更加全面客观,教学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 标签: 免疫学 免疫学检验 精品课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工作的免疫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2016年在我院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120例新生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一时间在我院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12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液的检测结果。结果通过比较两组儿童的采集血样发现,观察组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性率为2.50%,对照组儿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0.00%,两组之间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实施基础计划免疫可以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可以有效地将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有效地预防了乙型肝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基础计划免疫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医学免疫检验对临床医学免疫检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5年6月到2016年10月接受治疗患者的血清样本100份,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质控处理,观察组则使用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对二者的检验准确率以及各种变异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变异指数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样本的检验准确率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强化医学免疫检验对临床医学免疫检验准确性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 标签: 医学免疫检验 临床医学 免疫检验 准确性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免疫检验金标法与酶联免疫法诊断结核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活动性结核患者、60例肺外结核患者、60例非结核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及同期来院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四组对象的血清标本分别进行免疫检验金标法和酶联免疫法检验和分析。结果免疫检验金标法对肺外结核患者、活动性结核患者、呼吸道疾病患者、健康体检者的结核抗体阳性检出率为分别为81.67%、71.67%、8.33%、3.33%;酶联免疫法对以上患者的结核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1.67%、63.33%、5.00%、3.33%;免疫检验金标法检出率均高于酶联免疫法(P>0.05),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检验金标法对痰涂片阳性及阴性检出率分别为92.11%、72.73%均高于酶联免疫法的84.21%、6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检验金标法与酶联免疫法对于临床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明显,前者准确率稍高,采用联合检测可以提高结核病的确诊率。

  • 标签: 免疫检验金标法 酶联免疫法 结核病
  • 简介:1过敏性紫癜(HSP)的免疫学变化[1,2]1.1HSP的组织学改变及免疫病理本病的组织学改变主要为广泛的急性无菌性血管炎.主要损害部位是直径<0.1mm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血管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红细胞堆集和浆液性渗出.电镜检查肾小球血管系膜、皮肤及肠道发现有免疫复合物沉着.对这些部位作免疫荧光检查时,发现紫癜皮肤、肠道和肾小球有IgA(少量IgG和IgM)、补体C3、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沉着.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免疫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