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统计分析医院感染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资料和药敏试验数据,为临床控制和预防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病例及药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描述。结果共152例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感染多发生在人院2周以后,以呼吸系统感染症状表现为主。有基础结构性肺病和恶性肿瘤患者易发生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且以肺炎居多。患者感染前使用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和头孢菌素类广谱抗生素、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老年、免疫力低下、肿瘤为高频致感染因素。患者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内科、胸外科。药物敏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米诺环素(94.7%),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90.1%),左氧氟沙星(86.8%),头孢哌酮.舒巴坦(57.8%),替卡西林.克拉维(54.6%),头孢他啶(51.3%)。老年组和成年组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率和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青霉烯类药物和头孢菌素类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侵袭性操作、免疫力下降的患者更易感染麦芽窄食单胞菌。加强患者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检测,依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治疗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感染 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在体外复制烟曲霉的生物膜模型,研究绿原(chlorogenicacid,CRA)、异绿原(isochlorogenicacid,IRC)对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分离的烟曲霉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将菌株分为空白对照组、CRA实验组(1024mg/L、512mg/L、256mg/L),IRC实验组(1000mg/L、500mg/L、250mg/L),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1aserconfocalscanningmicroscope,CLSM)定性观察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生物膜量。结果37℃培养24h烟曲霉形成早期生物膜,48h形成成熟期生物膜。SEM及CLSM观察到实验组烟曲霉生物膜均较其相应空白对照组空洞、稀疏,但菌丝未见明显减少,死活菌数也无明显差别。CRA、IRC实验组早期结晶紫半定量结果为1.05±0.19、1.14±0.26、0.99±0.14、1.39±0.06、1.41±0.06、1.60±0.04,均少于空白对照组1.91±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CRA、IRC实验组晚期结晶紫半定量结果为2.25±0.05、2.27±0.05、2.31±0.03、2.26±0.02、2.27±0.02、2.29±0.04,少于空白对照组2.36±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A、IRC对体外烟曲霉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

  • 标签: 烟曲霉 生物膜 绿原酸 异绿原酸
  • 简介: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军团菌肺炎抗菌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肺军团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调查38例确诊肺军团菌肺炎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的转归及临床特点,分析联合用药、疗程、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38例患者治疗后痊愈,给药后(2.2±1.1)d体温降为正常,总住院时间(23.5±13.5)d,治疗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选用左氧氟沙星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军团菌肺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 标签: 肺炎 嗜肺军团菌 左氧氟沙星 大环内酯类 抗菌药物 序贯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肿瘤患者术后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Sm)致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1年2月至2008年5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Sm引起的VAP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以同期未发生Sm引起VAP患者105例为对照组。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m引起的V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患者术后Sm引起VAP组在APACHEⅡ〉10,术后呼吸支持〉7d,使用广谱抗生素〉7d,术后血清白蛋白≤30g/L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使用广谱抗生素〉7d是肿瘤患者术后Sm引起V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PACHEⅡ〉10,术后呼吸支持〉7d,使用广谱抗生素〉7d,术后血清白蛋白≤30g/L是肿瘤患者术后Sm引起的VAP的相对危险因素;而术后使用广谱抗生素〉7d是肿瘤患者术后Sm引起VAP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积极改善患者的基础状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减少呼吸机使用天数,是预防和治疗Sm引起VAP的关键。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危险因素
  • 简介:患者女,53岁。2006年10月确诊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2007年3月19日进行同胞间HLA半相合异基因骨髓造血于细胞移植,造血于细胞移植预处理过程中使用司莫司汀、阿糖胞苷和环磷酰胺等治疗,3月29日、30日分别回输外周血于细胞和骨髓于细胞,过程顺利。4月2日加用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4月18日患者连续3d在未输注血液制品的情况下,

  • 标签: 造血干细胞 移植 异基因 人巨细胞病毒
  • 简介:透明质酶(hyaluronidase,HAase)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特异性地分解细胞外基质成分——透明质(hyaluronicacid,HA),其作用是协助细菌在组织内播散,是细菌致病的毒力因子之一,又称扩散因子;HAase还可通过作用于细胞外基质而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并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HAase在很多细菌特别是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主的革兰阳性菌的致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对其致病机制的认识也渐趋清楚。本文就其分类、成分、生物学功能及其在链球菌属及金葡菌相关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透明质酸酶 透明质酸 细菌 致病机制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麦芽窄食单胞菌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qacEΔ1-sulI)和I类整合酶基因(intI1)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27株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PCR法检测qacEΔ1-sulI基因和I类整合酶基因。结果27株麦芽窄食单胞菌检出qacEΔ1-sulI基因4株,检出率为14.8%。I类整合酶基因8株,检出率为29.6%。结论临床分离麦芽窄食单胞菌携带qacEΔ1-sulI基因和intI1基因。

  • 标签: 消毒剂 磺胺 耐药基因 整合酶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 简介:目的研究屎肠球菌透明质酶(hyl)基因在细菌感染中的致病意义。方法分别用hyl基因阳性的屎肠球菌和hyl基因阴性的屎肠球菌菌株作小鼠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腹膜炎模型,通过检测相关的腹膜炎指标以分析2株细菌的毒力差异。结果hyl基因阳性株感染后6h和12h,外周血白细胞均高于hyl基因阴性株,前者24h白细胞下降趋势快于后者;前者肠系膜炎症浸润情况也较后者严重。结论hyl基因可能是屎肠球菌的毒力基因之一,它可能与屎肠球菌的致病能力密切相关。

  • 标签: 屎肠球菌 透明质酸酶基因 毒力基因 腹膜炎
  • 简介:二氧化碳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spp.)是定植在口腔的条件致病菌,可引起牙周炎,也可引起脓肿、结膜炎、心内膜炎、骨髓炎、败血症和宫颈炎等感染,围产期二氧化碳纤维菌感染少见,现报道我院1例生痰二氧化碳纤维菌引起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

  • 标签: 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 新生儿败血症 质谱仪
  • 简介:临床使用头孢洛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报道并不少见。Furtek等回顾性分析了波士顿2所医院中接受头孢洛林治疗≥7d的成人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展过程。排除基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低于1800/μL,接受化疗或者放疗的患者。纳入分析的6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50岁(24~93岁)。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头孢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成人患者 临床使用 平均年龄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和小婴儿应用夫西地后血清胆红素的变化。方法对2012-2014年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应用夫西地的半岁以下患儿用药前后的血清胆红素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用药前后的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结果所有138例应用夫西地治疗的患儿,治疗后均未出现新发黄疸或原有黄疸加重的情况;其中64例用药前后检测了血生化指标,治疗前后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等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的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Ibil/Tbil)比用药前下降了约8%。结论该系列应用夫西地的患儿中未见该药对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明显影响。

  • 标签: 夫西地酸 胆红素 不良反应 黄疸
  • 简介:目的探讨痰菌阴性(菌阴)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IL-23、骨桥蛋白(OPN)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初治的菌阴肺结核患者43例,正常对照组40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正常对照组和菌阴肺结核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4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血清IL-6、IL-10、IL-23、OPN的水平。结果菌阴肺结核组治疗前血清IL-6、IL-10、IL-23、OPN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2个月后患者血清IL-6、IL-10、IL-23、OPN水平开始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血清IL-10和OPN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IL-23水平进行性降低,治疗6个月后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菌阴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IL-6、IL-10、IL-23、OPN水平,可作为评估病情转归及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性的敏感指标。

  • 标签: 痰菌阴性肺结核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23 骨桥蛋白 炎性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诊断肠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3例肠结核患者、20例克罗恩病和20例结肠息肉患者,分别行结核菌素皮试(TST)和T-SPOT.TB检测。结果13例肠结核、20例克罗恩病和20例结肠息肉患者中,TST阳性分别为7例、3例和3例,T-SPOT.TB阳性分别为12例、5例和4例;TST检测活动性肠结核灵敏度53.8%(7/13),特异度85.0%(34/40)。TST和TSPOT.TB方法用于检测肠结核灵敏度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SPOT.TB方法可以作为肠结核诊断的一个有效辅助手段。

  • 标签: 酶联免疫斑点法 结核菌素皮试 克罗恩病 肠结核 结肠息肉
  • 简介:目的研究细菌性感染患者血液中的降钙素原(PCT)、人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和中性粒细胞CD64(CD64)的表达水平,为临床细菌性感染早期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7年5月就诊治疗确诊的210例感染患者,另选取8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感染患者分为细菌组105例、病毒组105例,采用热景公司上转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PCT和HNL、BD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测定并计算CD64百分比、制定工作曲线选取PCT、HNL及CD64截断值,从而分析比较细菌组、病毒组和对照组的PCT、HNL及CD64表达水平和诊断细菌性感染疾病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细菌组与病毒组、对照组的PCT、HNL、CD64和WBC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组与对照组的CD64、WBC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组与对照组的PCT和HN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55,AUC(HNL)为0.930,AUC(CD64)为0.928,AUC(WBC)为0.729。PCT、HNL和CD64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截断值分别为:〉?0.79ng/mL、〉87.43ng/mL、〉9.01%。结论细菌感染性疾病导致PCT、HNL和CD64表达水平升高,PCT、HNL和CD64可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其中HNL的诊断价值最高。

  • 标签: 感染 降钙素原 人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 中性粒细胞CD64
  • 简介:目的了解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初步探讨T细胞亚群在老年CAP急性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而为老年CAP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5例老年CAP患者和35名老年健康对照组、25例非老年CAP患者和25名非老年健康对照组,观察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水平。结果1.老年CAP组CD3+T细胞比老年健康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水平比老年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CAP组和非老年CAP组CD3+、CD4+、CD8+、CD4+/CD8+的比较结果显示:老年CAP组的CD3+T细胞低于非老年C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健康对照组的CD3+T细胞、CD8+T细胞水平低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其中,这两组的CD3+T细胞水平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CD8+T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健康对照组的CD4+/CD8+水平高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CAP患者急性期既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又存在免疫调节网络失衡。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老年 CD3+T细胞 CD4+T细胞 CD8+T细胞 CD4+/CD8+
  • 简介:在丝状真菌所致侵袭性感染中,曲霉占首位,居第2和第3位者分别为毛霉和镰孢霉。在66个移植中心报告至美国国际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中,RICHES及其同事确诊了52例镰孢霉病和72例毛霉病,均发生在移植后1年内。这些感染者仅占所有移植受者的1%。与对照组(11856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未出现非曲霉属感染的患者)相比,毛霉病组患者年龄较大,

  • 标签: 毛霉病 曲霉属感染 侵袭性感染 居第 移植受者 侵袭性曲霉病
  • 简介:目的建立分枝杆菌感染巨噬细胞的模型,探讨Toll样受体2(TLR2)在分枝杆菌诱导巨噬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使用豆蔻酰佛波醇乙酯(PMA)诱导U937细胞分化使之具有吞噬能力,分别用胞内分枝杆菌(M.intracellulare)、结核分枝杆菌(MTB)、脓肿分枝杆菌(M.abscessus)感染已分化的U937细胞,于感染后0、4、8、24、48和72h提取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U937细胞凋亡率及细胞膜TLR2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U937细胞感染后72h时细胞内总TI。R2的含量,并观察阻断TI。R2后U937细胞感染分枝杆菌后的凋亡变化。结果M.intracellulare、M.abscessus感染U937细胞后的细胞凋亡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4h后凋亡率已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MTB感染后的细胞凋亡率也有升高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分枝杆菌感染U937细胞后的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为M.abscessus、M.intracellulare和MTB。U937细胞的TLR2表达量在分枝杆茼感染后4h内迅速升高,8h后TLR2的含量稳定下来,不同分枝杆菌感染U937细胞后TI。R2的表达并不相同(P〈0.05).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为MTB、M.intracellulare和M.abscessus。阻断U937细胞的TLR2可以明显降低感染分枝杆菌后细胞的凋亡率。结论TLR2并不直接引起巨噬细胞的凋亡,但TLR2在分枝杆菌诱导巨噬细胞凋亡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巨噬细胞 非结核分枝杆菌 细胞凋亡 TOLL样受体2
  • 简介:目的探讨非粒细胞缺乏肺曲霉病患者血清Dectin-1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非粒细胞缺乏的曲霉病患者22例(肺曲霉病组),健康体检者54例(对照组),留取血清,ELISA方法检测两组血清Dectin-1水平。分析Dectin-1水平与血清1,3-D葡聚糖抗原检测(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和血白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肺曲霉病组血清Dectin-1水平为(427.2±42.6)pg/mL,对照组为(280.8±39.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ctin-1水平与血白细胞计数、G试验、GM试验无相关性。结论在非粒细胞缺乏曲霉病患者血清中,Dectin-1水平明显增高,提示Dectin-1是重要的抗曲霉免疫分子。

  • 标签: 肺曲霉病 非粒细胞缺乏 DECTIN-1 免疫
  • 简介:近20年来,高危血液疾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概率呈显著升高趋势,IFI是血液恶性疾病治疗后死亡的蕈要原因之一。由于IFI确诊困难,而延迟抗真菌治疗导致IFI相关病死率增高,因此时于IFI高危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的临床研究能够降低IFI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常用的顶防药物包括口服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等。泊沙康唑在体外有极好的抗真菌活性,

  • 标签: 侵袭性真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 预防性应用 宿主细胞膜 抗真菌治疗 高危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