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为组织提供含有足够氧、营养、代谢产物及激素的血液,以满足机体瞬间代谢的需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它有两个基本特点:收缩性和节律性。神经系统、神经体液效应及心脏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共同参与静脉回流、血管阻力、心脏收缩频率及心肌收缩力的调节。

  • 标签: 生理功能 生理特征 收缩性 节律性 自我调节机制 心脏周期
  • 简介:由于卵泡功能丧失而导致的月经永久停止称为绝经。临床上,40岁或50岁以上的妇女,除外其他的生理或病理因素,连续12个月闭经,即认为是绝经。平均在绝经前4年左右,多数妇女开始出现卵巢功能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点改变。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既往月经规律的妇女出现月经周期紊乱。这一变化标志着进入绝经过渡期(围绝经期)。

  • 标签: 绝经前 内分泌 生理 月经周期紊乱 临床特点 绝经过渡期
  • 简介:睾酮是一种雄激素,近年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有雄激素受体表达,提示睾酮对血管功能有调节作用。睾酮可影响血压;可通过内皮依赖或内皮非依赖的方式扩张血管;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钾通道及钙通道引起血管舒张;另外还可参与调节血管局部炎症反应。然而,睾酮对血管的作用是复杂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 标签: 睾酮 血压 血管功能 离子通道 炎症
  • 简介:在心室收缩期心肌的同步收缩产生将血液泵出心脏的力量。与之相反,在舒张期肌细胞的松弛和心室的被动运动(主要由胞外基质的性质决定)决定了心跳间期心脏的充盈。许多相互影响的调节机制保证了心脏可以很好地工作并满足循环的需要。本文对心肌收缩的调节机制、以及该调节机制功能失调在疾病状态(如心力衰竭)中的意义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心肌收缩 调节机制 生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结构 兴奋收缩偶联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Zuckerkandl结节(zT)与喉返神经(RLN)和上甲状旁腺(sP)的解剖关系及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同一手术组连续施行的153例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癌121例,甲状腺良性疾病32例)行回顾性分析,观察zT的有无及大小,及与RLN和sP的解剖位置。结果zT出现在多数病例:在右侧为88.2%(135/153),左侧为82.4%(126/153),两侧同时出现的为76.5%(117/153)。RLN主要位于zT与甲状腺腺体之间,其右侧为91.7%(99/108),左侧94.7%(90/95)。sP右侧94.4%(102/108)在zT的头侧10点和11点钟方向,其左侧92.6%(88/95)在zT的头侧1点和2点钟方向。结论ZT与RLN和SP之间有着重要的解剖关系。

  • 标签: Zuckerkandl结节 喉返神经 甲状旁腺 解剖标志
  • 简介:<正>对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组各16例进行连续2次全夜多导睡眠生理录像监测。结果:患者组睡眠结构紊乱,其中总睡眠时间、Ⅱ期睡眠时间、快速眼动(REM)睡眠时间均明显减少,而慢波睡眠成分增多。Ⅱ期睡眠中睡眠纺锤的时限、密度、相对功率、绝对功率及K综合密度,REM睡眠8~13Hz快活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多因素回归分析示,睡眠纺锤密度、波幅以及K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慢波睡眠 睡眠结构紊乱 多因素回归分析 睡眠时间 快速眼动
  • 简介:心力衰竭是一个综合征而不是一个具体诊断,是许多种心脏病的最终结果。心力衰竭通常被看作是心肌疾病,其他原因还包括瓣膜性心脏病与慢性心律失常。在工业化社会中,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但也有极少数病人患“扩张性心肌病”,其冠状动脉正常而心肌有内在性损害。

  • 标签: 心力衰竭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学 冠心病 心脏病 诊断
  • 简介: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将功能学与解剖学紧密联系,了解神经电生理基础可辅助分析神经损伤原因、判读神经肌电信号.不仅用于定位和识别喉返神经,而且可用于预测声带功能,分析喉返神经损伤机制.然而,是否应用神经监测尚存争议,如何解读神经监测的价值,标准化操作与临床指南的意义,及国内外相关进展,将在本文中深入探讨.

  • 标签: 神经电生理监测 临床指南 甲状腺术 甲状旁腺 解读 中国版
  • 简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最早由Hachinski和Bowler提出以弥补血管性痴呆(VaD)的局限性,强调应将血管性因素相关的认知障碍进行统一归类。此后众多学者进一步对此术语的范畴进行研究和探讨。由于典型的VaD与神经变性痴呆相比具有较好的记忆功能存留.

  • 标签: 血管性认知障碍 血管性痴呆 病理生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后对快径传导的影响。方法入选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42例,根据首次放电消融后结果进行分组,第一组:慢径消失组:不能再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第二组,慢径改良组:可见慢径跳跃现象;第三组:慢径残存组,可见慢径跳跃现象,或后可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比较三组患者消融前后的快径不应期,快径前传时间,快径前传时间差值变化。结果慢径消失组17例(40.5%),慢径改良组14例(33.3%),慢径残存组11例(26.2%)。慢径消失组患者消融前后快径不应期缩短(234.71±13.28vs331.18±21.18,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慢径改良组患者消融后快径不应期缩短(245.71±12.22vs323.57±26.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径残存组患者消融前后快径不应期无明显变化(264.55±21.62vs320.91±15.78,p=0.23)。与慢径残存组相比,慢径消失组和慢径改良组传导消融术后快径不应期以及快径前传时间明显缩短,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慢径完全消融后,快径不应期和快径前传时间均明显缩短,提示慢径消融的同时可以改善房室结快径的前向传导功能,这一现象可结合其他指标作为评价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效果的参考。

  • 标签: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快径 射频消融
  • 简介:目的采用解剖M型(AMM)超声技术观察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内支架置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左室侧壁运动的改变。方法28例行冠状动脉左回旋支支架置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在术前、术后72h及3个月时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和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获取前间隔、前壁、前侧壁、下侧壁、下壁和下间隔等各6个节段,在心尖四腔水平切面获取室间隔中间段、侧壁中间段、室间隔基底段和侧壁基底段等4个节段的解剖M型图像,测量这些节段的室壁收缩期增厚率。结果28例左回旋支狭窄置入支架的患者,相比术前,术后72h及3个月时,由左回旋支供血的心肌各节段的室壁收缩期增厚率均较术前显著增高,而术后72h内和术后3个月时的室壁收缩期增厚率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能迅速改善狭窄动脉供血区域的室壁运动状况,并至少维持3个月;采用AMM超声技术测量室壁节段的收缩期增厚率,能随访评价支架置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图 解剖M型 冠状血管 支架
  • 简介:急性胰腺炎(AP)时由于胰酶破坏胰腺附近的腹膜,液体可进入网膜囊及肾旁前间隙,引起积液.肾旁前间隙积液和网膜囊积液各有特点,影像诊断上易混淆.部分学者认为,AP时最先累及的腹膜后间隙是网膜囊,表现为胃胰间距增大.为了进一步明确AP时肾旁前间隙和网膜囊积液的特征,本文分析它们的影像学表现,以进一步提高认识.

  • 标签: 网膜囊积液 肾旁前间隙 急性胰腺炎 解剖学基础 CT表现 腹膜后间隙
  • 简介:<正>10例心房扑动(AFL)患者,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53±10)岁;1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男性5例,女性8例,平均(51±11)岁。对两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电-解剖标测、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分别以周长为600、400、和300ms在冠状静脉窦(CS)起搏的情况下测量AFL和

  • 标签: 心房扑动 三尖瓣环 房间隔 生理意义 AVNRT 电生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