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界值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病例一病例研究,3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浆OPN水平,观察6个月时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OPN水平界值,根据该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结果血浆OPN水平危险分层的最佳界值取403ng/ml,其敏感性78.6%,特异性90.9%。高危组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3例(76.5%),而无事件者为4例(23.5%);低危组中依次分别为5例(22.7%)和17例(77.3%)。高危组预后情况较低危组更差(76.5%和22.7%,P=0.001;RR3.365,95%CI1.490-7.597)。结论根据血浆OPN水平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最佳界值为403ng/ml.是较可靠的生化指标。

  • 标签: 骨桥蛋白 心绞痛 危险性评估
  • 简介:临床上常常将二度(含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伴干扰(即混合性房室脱节),误诊为三度AVB。多数学者认为,诊断三度AVB必须同时具备:①心房(含窦性P波或异位房性P波,交接性P波,下同)频率不能太快,不应超过文氏阻滞点(135~150次/min)数值;②心室率要足够的慢(符合房室交接性起源为40~60次/min,心室起源为25-40次/min)。有人形象地表述为:在两个QRS波之间有3个P波时,三度AVB的诊断方为可靠。

  • 标签: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P波 三度AVB 文氏阻滞点 房室脱节 异位房性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判断的价值.方法筛选2002年7月~2004年7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症状发作后24小时内ECG改变.结果Ⅰ导联ST段抬高,ST段抬高Ⅲ导联>Ⅱ导联,导联V4RST段抬高≥0.5mm,V1和V2导联ST段抬高或压低,aVR导联ST段压低.5项标准可用于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IRA,而aVR导联ST段压低为一项新的标准.结论aVR导联ST段压低为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的新标准.

  • 标签: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梗死相关血管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高龄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SHF)急性失代偿期患者预后判断价值。方法纳入128例SHF急性失代偿期高龄患者,根据NT-proBNP数值四分位数法分成四组,为Q1~Q4组,每组32例,随访6月。依据预后结局不同分为:对照组(70例),未再入院;研究组(58例),再入院或死亡。比较组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率(LVFS)、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I)、6分钟步行距离及再入院率与死亡率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NT-proBNP对预后的最佳预测值。结果Q1~Q4组的LVESVI、再入院率及死亡率顺序依次为:Q4最高、Q3次之、Q1最低(P〈0.05),而LVEF、LVFS及6分钟步行距离水平顺序依次为:Q1最高、Q2次之、Q4最低(P〈0.05)。随访6月时,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NT-proBNP及LVESVI显著增高(P〈0.05),而LVEF、LVFS及6分钟步行距离则降低(P〈0.05)。ROC曲线显示NT-proBNP对患者短期发生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血浆NT-proBNP≤205ng/L死亡率高于NT-proBNP〉205ng/L。结论NT-proBNP能独立评估SHF急性失代偿期高龄患者的病情及近期预后结局。

  • 标签: N末端脑钠肽前体 收缩性心力衰竭 急性失代偿期 高龄
  • 简介:目的分析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应用于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随机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例数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给予实验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而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心电图监测,对两组患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心肌缺血呈阳性与心率失常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室上性心率失常比例为28.33%,室性心率失常比例为40.00%,心肌缺血比例为21.67%;观察组患者对应比例分别为11.67%、23.33%与8.33%;实验组患者ST~T段与房室传导阻滞检出异常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可真实掌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的客观数据,为预后治疗患者提供科学、精确的医学数据。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给予58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辛伐他汀20mg,晚餐后顿服,疗程6周,观察血脂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辛伐他汀降血脂作用明显、快速,安全可靠.

  • 标签: 高脂血症 辛伐他汀 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16例,对照组196例。对照组采用一般临床治疗,治疗组加用咽障碍康复训练。以洼田氏饮水试验及腾岛-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作为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明显改善(P〈0.01),且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训练疗效肯定,方法简单易行,应推广普及。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康复训练
  • 简介:过去有研究袁明:睡眠不足,长时间的工作和身体自然周期的紊乱会干扰司机和飞行员的表现。医疗上亦是否有类同的影响呢?美国著名的克利夫兰临床团队进行了一项类似的研究已确定:加班或长期的轮班会影响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表现。他们分析了18597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后,发现手术时间并没有对预后产生影响。

  • 标签: 手术时间 疗效 睡眠不足 自然周期 医务人员 术后患者
  • 简介:目的通过在儿童牙病的临床治疗上应用变异干髓术治疗,观察此种医疗手段对儿童牙病的疗效,搜集儿童牙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日后的医疗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3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儿采用变异干髓术进行治疗,同时采用人性化护理来辅助治疗,减少患儿的病痛。结果经过变异干髓术的治疗,大部分患儿的牙病得到了较好的治疗。结论采用变异干髓术治疗儿童牙病,具有省时、省力、高效、人性化的特点[1]。

  • 标签: 变异干髓术 牙髓坏死 根尖周炎
  • 简介:目的:探讨纳络酮穴位注射对中风治疗的效果.方法:经颅脑CT检查证实中风患者43例,均给予纳络酮0.8mg,分别注射于曲池、内关、足三里、肩.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结果:经治疗11例意识有不同程度障碍的患者中10例清醒,头痛的12例中有10例症状消失,呕吐的7例症状完全消失.43例患者的神经体征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纳络酮穴位注射治疗中风效果显著.

  • 标签: 疗效 纳络酮 中风 穴位
  • 简介:目的观察脑心通(NXT)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老年冠心病者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A组)与常规治疗加用NXT治疗(治疗组,B组)的临床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查血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压,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B组心绞痛显效60.0%,有效30.0%,无效10.0%,总有效率90.0%;A组显效率43.33%,有效率33.33%,总有效率76.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组心电图恢复显效率30.0%,有效率30.0%,总有效率60.0%;A组显效率20.0%,有效率23.33%,总有效率4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无异常变化。结论NXT治疗老年冠心病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脑心通 冠心病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探讨普伐他汀(pravastatin)与脉通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普伐他汀组36例,男20例,女16例,采用普伐他汀5~10mg,1次/d,共6个月;脉通组34例,男18例,女16例,采用脉通1粒,1次/d,共6个月.结果:普伐他汀降低TC、TG水平,升高HDL水平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55%及91.7%;脉通降低TC、TG水平,升高HDL水平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2%,5.2%及11.1%;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普伐他汀组有4例出现一过性ALT水平升高.结论:普伐他汀为安全有效的降脂药.

  • 标签: 普伐他汀 脉通 治疗 高脂血症 疗效 对比
  • 简介:将我部在近几年体检中发现的220例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成二组;治疗组120例,用“复方降脂片”治疗;对照组100例,用藻酸双酯纳。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疾病情况见表1,有可比性。

  • 标签: 治疗组 复方降脂片 高脂血症 疗效观察 对照组 病情
  • 简介:目的观察小血管支架术手术成功率、术后即刻效果、术后主要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远期再狭窄率.方法观察我院1997年4月至2002年3月所纳入的290例小血管支架患者的299支血管304处病变共316个小血管支架(支架直径<3.0mm)术后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即刻效果,主要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远期再狭窄率.随访1个月至4年,其中12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复查.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支架全部顺利置入.血管狭窄率由89%±12%改善至术后的5%±5%(直径法),术后1个月随访202例(69.7%),存活197例,5例于术后3h~7d死亡.2例死于术后持续低血压,1例死于急性左心衰,2例猝死.180例随访5个月至4年,无事件存活率(NES)73.3%(132/180).其中12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39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30.3%),37例二次行PCI,2例行CABG,再狭窄患者中2例二次PCI后再次发作心绞痛,经冠脉造影证实再次再狭窄1例行第3次PTCA,1例行CABG.1例患者术后2年死于心衰,1例术后3年再发急性心肌梗死(为支架术相关动脉).结论小血管支架术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即刻效果好,术后主要不良事件率(死亡、AMI及TLR)未增高,术后远期无事件存活率较高,再狭窄率较大血管支架术稍高.

  • 标签: 小血管支架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再狭窄 心血管病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治疗组按康复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两组均治疗4周后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价。结果运动功能和ADL干预后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脑梗死患者康复。

  • 标签: 脑梗死 康复治疗 日常生活能力 运动功能
  • 简介:目的评价先天性肌部室间隔缺损(室缺)采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1-6-16至2010-6-22,成功封堵肌部室缺21例(其中同时合并膜部室缺5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4~35岁(平均12岁)体重13~74kg,中位数38.8kg。均可于胸左缘3~4肋间闻及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左心室造影显示肌部缺损左心室面直径为(8.9±4.8)mm。结果21例均成功建立动静脉轨道,动脉进路选择右股动脉,静脉进路为19例穿刺右股静脉,2例采用右颈内静脉。选用的封堵器为美国AGA公司肌部室缺封堵器4枚,动脉导管未闭蘑茹伞2枚;德国pfm弹簧圈1枚;国产肌部室缺封堵器8枚;国产PDA封堵器6枚。一般选择封堵器直径>肌部室缺直径3~6mm,本组为(9.8±2.8)mm。3例有残余分流者均为多发缺损,分流束≤2mm,随访期间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和传导阻滞。结论肌部室缺发病率较低,仅占我院室缺介入治疗的2%,其特点是多发,且易低估缺损大小。经导管法堵闭肌部室缺成功率较高,疗效明确,操作安全,准确判断缺损的大小和位置,及操作者的经验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介入治疗 封堵器 肌部室间隔缺损 直径 动脉导管未闭 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