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国产氯普鲁卡因腰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产妇经L2-3脊间隙行腰麻-硬膜外联合穿刺,向蛛网间隙注入(针斜面向尾)氯普鲁卡因合剂(2.5%氯普鲁卡因1.2ml+10%葡萄糖0.5ml+3%麻黄碱0.5ml)2.2ml/30-40秒。结果:(1)麻醉起效时间,胸11无痛时间,双下肢不能抬起时间,达到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分别为(22.78±9.52)sec,(3.65±0.86)min,(3.67±0.73)min和(8.04±1.1)min;最高阻滞平面为胸4.05±1.38;麻醉消退至胸11开始疼痛时间,双下肢能抬起时间,麻醉完全消失时间,分别为(54.75±8.60),(68.63±13.22)min和(77.50±16.97)min。(2)术中无产妇诉疼痛,术者感觉随腹非常松驰。(3)麻醉后出现低血压反应17例(42.5%),平均出现时间(5.21±1.67)min;单例最大降压幅度SP、DP、MAP分别为53%、63%、54%,均给予麻黄碱15mg好转。心率相对稳定。SpO2正常。(4)麻醉后恶心22例(55%),其中12例(30%)发生在切开子宫前,与低血压有关,其他与手术操作有关,呕吐16例(40%),娩胎前5例,娩胎后11例。(5)麻醉后及其1个月内未见任何精神神经系统不良反应。(6)2.5%氯普卡因PH和比重分别为6.38±0.55,比重为1.012±0.003,其腰麻合剂PH和比重分别为6.12±0.46,比重为1.012±0.003。结论: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可安全有效的用于腰麻,其PH和比重分别为6.38±0.55和1.012±0.003,大于文献所示PH为3-4。

  • 标签: 国产药物 氯普鲁卡因 蛛网膜下腔麻醉 腰麻合剂
  • 简介:目的:观察蛛网阻滞应用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ASAⅠ-Ⅱ级择期会阴、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Ⅰ、Ⅱ二组,每组15例。蛛网用药于组工为单纯布比卡因7.5mg;组Ⅱ为布比卡因7.5mg+芬太尼25μg。测定二组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达到最高平面所需的时间、持续时间、平面消退至L2的时间;运动阻滞程度达到BromageⅠ°、Ⅱ°和Ⅲ°所需的时间、持续时间。结果:二组间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达到最高平面所需的时间、运动阻滞所需的时间和持续时间无显着性差异;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消退至L2时间,组Ⅱ比组Ⅰ显着性延长(P<0.05)。结论:布比卡因7.5mg复合芬太尼25μg用于蛛网阻滞,感觉阻滞时间明显延长,但无运动阻滞延长,利于病人早期活动和加速恢复。

  • 标签: 布比卡因 芬太尼 蛛网膜下腔 阻滞麻醉 麻醉效果 感觉阻滞
  • 简介: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破裂蛛网出血的主要并发症,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针对脑血管痉挛的防治,国内外做过很多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本文就对这些防治措施作一综述。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并发症 防治 实验研究
  • 简介:为了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蛛网阻滞(腰麻)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的可行性,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肖少华等选择80例ASAⅠ~Ⅱ级行下腹部、会阴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两种局麻药浓度均为0.75%、相对密度均为1.020。观察痛觉阻滞平面及其出现和消失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持续时间、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发症。

  • 标签: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蛛网膜下腔阻滞 对照组 治疗组 疗效比较
  • 简介:目的:探讨蛛网局麻药加入新斯的明的术后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择期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均采用单次腰麻:A组腰麻药为0.75%重比重布比卡因15mg;B组0.75%重比重布比卡因15mg中+新斯的明0.2mg;C组0.75%重比重布比卡因15mg中+新斯的明0.2mg+东莨菪碱0.Img。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B、C组术后完全无痛时间和持续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1);B组的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率高,C组仅l例恶心呕吐。结论:蛛网注射新斯的明的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持续镇痛时间长,加用东莨菪碱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显着减少。

  • 标签: 蛛网膜下腔 新斯的明 局部麻醉 麻醉药物 术后镇痛 东莨菪碱
  • 简介:施行硬膜外阻滞时,局麻药误注入硬膜,属少见的意外并发症。MasseyDawkins于1969年首先描述了硬膜神经阻滞,发生率为0.17%,我国吴珏认为发生率在1%左右。我院近年来在施行硬膜外阻滞麻醉中,曾遇到了3例硬膜阻滞意外,其中2例经经注入造影剂X线检查确诊为硬膜外导管已进入硬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硬膜下腔 意外 阻滞 并发症 发生率 硬膜外腔导管
  • 简介:在无麻醉施行人工流产术,常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与不适,严重者可致心血管反应,表现为人工流产综合征,处理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因此。人工流产术时施行适当的麻醉镇痛是完全必要的。我院采用骶管阻滞加子宫阻滞以施行人工流产术麻醉,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人工流产术 骶管阻滞 人工流产综合征 疼痛与不适 心血管反应 不同程度
  • 简介:目的:观察全麻-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以及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胸部手术围术期糖代谢的影响。方法:20例肺叶切除病人,随机分为二组,即全麻(GA)组和全麻-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GEA)组,分别测定全麻诱导前、手术1h、手术3h、术后第1天的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C-肽水平。结果:血糖:GA组在术中术后血糖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1)。GEA组血糖在术中比术前显著升高(P<0.01)。术后恢复基础值,胰岛素:GA组在手术中1h时显著降低(P<0.05),而GEA组在手术中1h、3h较术前显著增高(P<0.01),组间比较在术中1h有显著差异(P<0.05)。C-肽:GA组在术中没有变化,而术后显著升高(P<0.01)。GEA组在术中1h显著增高并显著高于GA组(P<0.05),术中3h及术后恢复至基础值,胰高血糖素:GA组在术中和术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GEA组在术中显著降低(P<0.01),术后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在手术中能够抑制胸科手术应激反应应引起的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胰岛素合成,有利于改善糖代谢。术后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比较对于应激代谢反应无显著抑制作用。

  • 标签: 术中 硬膜外腔阻滞 术后恢复 胸段 全麻 术前
  • 简介:目的:试用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施行臂丛神经阻滞,评估其麻醉效能。方法:选择120例上肢手术病人,随机双盲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用2%盐酸氯普鲁卡因,对照组用1.5%盐酸利多卡因。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由有经验的麻醉医生操作,针刺产生异感后一次性注药26ml(含肾上腺素1:200000)。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以及呼吸循环的变化和副反应等。结果:①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起始时间、运动阻滞起始时间、痛觉恢复起始时间在实验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运动恢复起始时间实验组快于对照组,但P>0.05;②需要哌异合剂加强镇痛者,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0例和22例(P>005);③两组呼吸循环变化无明显差异;④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起效快、神经阻滞效果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属中短效局麻药,能安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标签: 对照组 盐酸氯普鲁卡因 痛觉 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 起效时间
  • 简介: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利多卡因、丁卡因混合液加入不同剂量芬太尼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30例18-65岁ASAⅠ~Ⅱ级择期下肢手术硬膜外阻滞麻醉病人,随机分为三组:A组在局麻药混合液中加用芬太尼2μg/ml,B组局麻药混合液中加用芬太尼4μg/ml,C组在局麻药混合液中不加芬太尼,硬膜外注入试验量2%利多卡因4ml,4-5min后分别注入预先配妥的混合液16.2ml。结果:无痛平面达T10所需的时间(tT10),在A组为8.7±3.1min,B组为5.6±1.4min,C组为8.2±2.1min;B组显著短于C组(P=0.017)和A组(p=0.005);A组与C组之间无差异(P=0.63)。追加第二次药物距第一次给药的间隔时间(t1-2)在A组为57.2±17.1min,B组为66.9±16.0min,C组为50.2±8.7min;B组显著长于C组(P=0.01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在利多卡因、丁卡因混合液中加用芬太尼4μg/ml,起效时间可缩短,作用维持时间可延长。

  • 标签: 芬太尼 局麻药 混合液 利多卡因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丁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