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肾癌伴腔静脉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肾癌伴腔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前、中、后的护理配合方法和技巧。结果54例患者中4例因经济困难放弃手术治疗,2例因术中脱落死亡,余4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明显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详细讨论、精心准备,术中严密配合可以使手术顺利进行,缩短静脉阻断时间,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肾肿瘤 腔静脉癌栓 手术配合
  • 简介:肉瘤样肾细胞临床少见,具有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的临床特点。肉瘤合并腔静脉形成者临床上更为罕见,我院泌尿外科近期收治1例肉瘤样肾细胞合并腔静脉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报道如下。患者,女,50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3d"入院。无腰腹痛及血尿,无其他慢性病史及肝炎结核病史。查体:右肾区叩击痛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 标签: 肉瘤样肾细胞癌 腔静脉癌栓 文献复习 临床特点 恶性程度 癌栓形成
  • 简介:患者,女,79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10余天入院。患者10d前因自觉消瘦行体检,发现左肾占位,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诉近1年来体重下降约30斤左右,伴乏力,纳差,无畏寒发热。CT及MRI检查提示左肾癌伴左肾静脉、下腔静脉(图1)。积极完善术前准备,与肝脏外科同台手术。

  • 标签: 下腔静脉癌栓 左肾癌 MRI检查 体重下降 畏寒发热 左肾静脉
  • 简介:膀胱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范围内每年有超过430000例新发膀胱患者,美国每年有74000例被诊断为膀胱,膀胱在男性肿瘤患者中居第4位,女性患者中居第11位,男女发病比例约3∶1。

  • 标签: 膀胱癌 肿瘤微环境 恶性肿瘤 泌尿系统 世界范围 肿瘤患者
  • 简介:肾盂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上尿路肿瘤,以尿路上皮最常见。其组织分型多样,需与肾细胞、肾脏感染性病变以及肾梗死等疾病相鉴别。转移方式亦有多种,包括直接侵犯肾实质或周围组织、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上皮种植,但在极其少见的情况下,可直接侵入静脉或下腔静脉。我院近期收治肾盂伴右肾静脉瘤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患者,女,50岁,因"右侧腰部胀痛1月余.

  • 标签: 尿路上皮癌 瘤栓 肾盂癌 肾静脉 肾细胞癌 转移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在治疗肾癌伴下腔静脉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0例肾癌合并下腔静脉而行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合并MayoⅡ级者5例,Ⅲ级者4例,Ⅳ级者1例。男9例,女1例。年龄31~73岁,平均(53.9±10.9)岁。肿瘤位于右侧者6例,左侧者4例。结果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死亡病例。7例患者行开放途径下的下腔静脉取出术+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下手术;1例患者先采用经后腹腔途径联合经腹腔途径下手术,术中探查肾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遂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288~556min,平均(399.2±91.5)min。术中出血量300~4000mL,平均(1450.0±1136.5)mL。术后住院时间8~39d,平均(16.7±9.6)d。本组10例患者中,6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ClavienⅡ级并发症4例。ClavienⅣa级并发症2例。10例患者随访时间2~1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10例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1例,为骨转移合并肺转移。1例(10%)出现肿瘤特异性死亡。结论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使肿瘤切除更彻底,但存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在治疗肾癌伴下腔静脉患者中较为安全有效。

  • 标签: 肾癌 癌栓 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
  • 简介:目的总结甲状腺滤泡样肾细胞(TFCLTK)的临床、病理及免疫学特征,对TFCLTK的诊疗进行探讨。方法报告1例甲状腺滤泡样肾细胞,结合文献检索到的11例,分析此类肿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肉眼观察见肾表面呈结节状,切面可见一巨大肿块,于肾下极并向肾盂内生长,肿块约8.0cm×4.3cm×5.0cm,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切面灰白色,实性,可见散在灰褐色坏死区及灰色出血区,小囊腔形成。镜下观察见肿瘤细胞排列成甲状腺滤泡样,滤泡腔内可见红染胶体样物,肾门旁淋巴结未查见转移地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EMA(+),CK(+),CK7灶(+),NSE(+)。CK34BE12(-),Syn(-),CK20(-),CD56(-),CD56(-),CD10(-),WT-1(-),CD34(-),CD57(-),P53(-),CD99(-),TTF-1(-),CD15(-),Tg(-),Ki-67LI30%(+)。结论甲状腺滤泡样肾细胞是具有一定侵袭性的低度恶性的肾源性肿瘤。目前已明确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为细胞形态学类似甲状腺滤泡癌细胞,但TTF-1和TG蛋白表达阴性。可行根治性肾切除术,预后较好。

  • 标签: 甲状腺滤泡癌样肾细胞癌 特征 治疗 预后
  • 简介:詹鹰医师:首先汇报病史。患者,男,35岁,因左腰部隐痛1个月余就诊。入院后B超示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扩张,左肾积水,双肾实质性病灶(错构瘤可能),左肾结石。MRI:肝右叶异常信号,考虑为良性病变,双肾多发错构瘤,左肾错构瘤突入左肾静脉至下腔静脉入口处,左输尿管上段结石并左肾积水,左输尿管上段管壁增厚。

  • 标签: 左肾错构瘤 左输尿管上段结石 诊治 瘤栓 左肾积水 腰部隐痛
  • 简介:肾集合管(collectingductcarcinoma,CDC)和肾管状囊性(tubulocysticcarcinoma,TCC)均比较罕见,其临床表现与其他亚型肾细胞类似,无特异性。与最常见的肾透明细胞相比,肾CDC和肾TCC的影像学、病理特征及预后

  • 标签: 肾集合管 囊性癌 肾管 肾透明细胞癌 肾细胞癌 肾髓质
  • 简介:患者右侧腰肋部间断性胀痛3年,肉眼血尿1周。原文见《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2年第4期251页。该患者有如下特点:男性年轻患者,28岁;面部蝶形分布血管纤维瘤;20余年癫痫病史。家族史:母亲及双胞胎兄弟罹患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sclerosis,TSC);其兄合并肾错构瘤。

  • 标签: 肾错构瘤 诊疗 治疗 瘤栓 年轻患者 结节性硬化症
  • 简介:肾错构瘤又名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angiomyolipoma,RAML),肿瘤多起自于肾包膜、肾皮质或髓质,以及肾周围的软组织,由数量不等的成熟脂肪组织、平滑肌组织和厚壁血管组成。临床上发病有两种独立的情况:约半数与结节性硬化有关,另一半病例为散发。

  • 标签: 肾错构瘤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诊疗 治疗 瘤栓 平滑肌组织
  • 简介:上世纪70年代起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使睾丸的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化疗和放疗具有潜在的致癌性。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德国睾丸存活者患第二原发(包括原发组织学类型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的风险。我们确认了德国东部地区(1961-1989年和1996-2008年)癌症登记的16990例睾丸和德国西部地区萨尔州(1970.2008年)癌症登记的1401例睾丸。我们用标准化发病率(SIRs)和95%N信区间(95%CI)估计第二原发的风险。我们将估计的年标准化发病率绘制成图以显示趋势。德国东部1961.1989年观察到301例第二原发(SIR:1.9;95%CI:1.7-2.1),1996—2008年观察到159例第二原发(SIR:1.7:95%CI:1.4~2.0)。两地癌症登记的对侧睾丸增加(SIR:萨尔6.0,德国东部13.9)。与其它地区相比,德国东部精原细胞瘤的SIR增加更为显著。数据分析显示对侧睾丸的SIR有稳定的趋势。大多数其它癌症(包括组织学特异性肿瘤)的SIRs的估计精度低,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睾丸患者患第二原发尤其是对侧睾丸的风险增加,因此应进行严密随访。

  • 标签: 癌症登记 发病率 肿瘤 第二原发 睾丸肿瘤
  • 简介:患者,男,27岁。以无痛性肉眼血尿1月加重1周于2006年11月20日入院。患者自诉1月前无意中发现小便呈洗肉水样,无尿痛及排尿费力,1周前出现尿频(1次/h),小便时可见血块,伴有胀痛,到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示膀胱肿瘤(右侧前壁),拟住院手术。术前膀胱镜检查见右侧壁新生物3.0cm×4.0cm,实质性,广基无蒂易出血,距右侧输尿管开口2.0cm,双侧输尿管开口及喷尿均正常。术前静脉肾盂造影示右侧膀胱区3.0cm×4.0cm充盈缺损,双肾无积水,输尿管未见扩张。CT示膀胱右侧前壁3.0cm×4.0cm×3.0cm肿块,盆腔未见肿大淋巴结。术前检查腹股沟未见肿大的淋巴结。

  • 标签: 膀胱肿瘤 肉瘤样癌 诊断
  • 简介:经尿道膀胱切除术(TURBt)后膀胱内化疗是治疗浅表膀胱(SBC)的一项重要措施。最近研究认为TUR后立即膀胱内化疗效果最好,并且对各种类型的SBC均有效。另外,化疗药有一个治疗的阈剂量,达到这一剂量即有治疗效果,超过这一剂量只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而不能提高疗效。

  • 标签: 浅表膀胱癌 治疗 BCG 膀胱灌注
  • 简介:上尿路移行细胞(UTUC)是一个具有侵袭性、相对少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在所有泌尿系上皮性肿瘤中所占比例小于5%。在过去的30年里,其诊断与治疗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上世纪80年代较少见的先进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输尿管镜检查、腹部断层成像(CT、MRI)等。UTUC的治疗也发生了类似的改变。

  • 标签: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泌尿系恶性肿瘤 膀胱癌 继发 人口 美国
  • 简介:目的探讨肾结石合并肾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肾结石合并肾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1例术前IVU、B超及CT均提示肾盂,另6例IVU及B超均未发现肾盂,其中2例经术前CT检查发现肾盂内肿瘤性占位;2例PCNL术后因出血行CT检查发现肾盂肿物;1例PCNL术中发现肾盂肿物,后病理证实为肾盂;1例由肾切除术后病理证实。7例均接受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1例因肾盂在皮肤切口处种植,后转移至全身多处,6个月后死亡。余6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现肾盂复发或转移。结论肾结石合并肾盂的诊断较困难,应联合影像学、病理活检等对其筛查,以期尽早明确诊断。当作出肾结石合并肾盂的诊断后,应放弃对结石的治疗,尽快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

  • 标签: 肾结石 肾盂癌
  • 简介:患者男,56岁,因龟头、冠状沟白斑10年于2006年7月18日就诊。患者lO年前发现龟头、冠状沟处出现白斑,未予治疗,10d前发现冠状沟处一蚕豆大小溃疡状肿物,有白色黏液渗出,偶有瘙痒,来我院行包皮环切术,术后切除包皮组织病理报告为疣状。体检: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冠状沟右侧可见一1cm×0.8cm大小菜花状肿物,向内浸润性生长,表面有白色粘稠黏液渗出,B超显示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及腹腔淋巴结无明显肿大。治疗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阴茎3d,每天3次,每次20min,3d后行阴茎部分切除术。

  • 标签: 阴茎 疣状癌
  • 简介:肾盂约占尿路上皮肿瘤的4%-6%,病理类型以尿路上皮细胞最为常见,约占90%;鳞状细胞小于10%,且多与长期结石、感染等刺激因素有关;腺癌罕见[1-2]。国内由于受含有马兜铃酸中草药的影响,流行病学特征同西方人群有差异,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者占78%,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3]。肾盂常呈多中心性生长,具有高度复发和进展风险,处于早期的肾盂可以治愈,但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帮助甚微。

  • 标签: 肾盂癌 尿路上皮细胞癌 诊疗 尿路上皮肿瘤 流行病学特征 鳞状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