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传统游离瓣与穿支瓣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两种皮瓣、手术风险、成活率及术后功能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试图找出预防、解决方法。方法通过对2000年至2010年,1320例游离瓣、肌瓣及穿支瓣病案资料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300例,(180例传统瓣、120例穿支瓣)进行随访研究。随访1.5~5年。从瓣选择、设计、切取、移植、供受区的处理以及修复后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找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项分析原因,并根据临床经验和教训,提出预防、应对的措施和方法。结果300例瓣,因故放弃和失败10例,成功率为96.7%,术后瓣坏死率为3.3%。术中发生血管危象38例,其中传统瓣16例,穿支瓣22例,传统瓣经对症处理解除危象27例,手术挽救成功1例;穿支瓣对症处理解除危象19例,1例失败放弃,2例穿支瓣部分坏死。完全失败10例。本组急诊瓣手术32例,感染率仅为3.2%。慢性创面268例,感染率为8.58%,慢性创面感染率远高于急诊创面。其它还有:边缘愈合不良及部分坏死、瓣与受区匹配问题、供区遗留创面、瘢痕,功能障碍等问题。结论预防和及时处理血管危象是保障瓣成活的关健。严格遵守瓣切取原则,控制好修饰性切取适应证,注意瓣张力是瓣手术的技术要求。手术供区正确封闭处理方式,是预防、解决并发症及功能不良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传统皮瓣 游离皮瓣 创伤和损伤
  • 简介:听说学生背地里称呼我高跟鞋老师,因为他们老远听到“扣扣扣”的走路声响,就知道我来了。高跟鞋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上班穿高跟鞋,约会穿高跟鞋,逛街看电影穿高跟鞋,连拖鞋也一定选择有高度的……

  • 标签: 保健法 健身法 登山运动 老年人
  • 简介: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死亡率居第2位的恶性肿瘤,其中以肝细胞癌(HCC)为主,占95%以上。肝癌的治疗主要是以外科切除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发展迅速,在肝癌综合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在肝癌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 标签: 肝肿瘤 射频消融治疗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内注射地塞米松与布比卡因混合剂(简称地塞米松合剂)用于甲状腺肿瘤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甲状腺肿瘤手术的60例患者(甲状腺癌行颈清术的患者除外),ASAⅠ~Ⅱ级。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术后使用静脉泵自控镇痛,为芬太尼10μg/mL,2mL/h,0.5mL/15min。B组为内注射镇痛,沿胸锁乳头肌外缘平下颌角至锁骨上缘连线,用地塞米松和布比卡因合剂行内给药,进针深度约0.1cm,每个丘注入1~1.5mL药液,间隔约1.5cm。注射后,两组患者均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术后2h开始评分,分别记录2、4、6、8、10、12、24h的VAS评分。结果术后VAS评分A组各时间段均值为2.30±1.04,B组为2.46±1.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注射地塞米松合剂对甲状腺肿瘤术后镇痛效果显著.与静脉泵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皮内注射 地塞米松合剂 甲状腺肿瘤 术后镇痛
  • 简介: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肺穿刺活检术对肺部病灶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108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行CT引导下经肺穿刺活检术的诊治过程,并对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经肺穿刺活检术的阳性率、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穿刺病理阳性率91.7%(99/108),穿刺成功率97.2%(105/108)。并发症:气胸15.7%(17/108),出血8.3%(9/108),气胸并出血5.6%(6/108),术后咯血12.9%(14/108),以上症状均较轻微,无严重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CT引导经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快捷、准确的诊断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肺疾病 CT 活体组织检查
  • 简介:随着外科手术微创化时代的发展,经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渐走向成熟。经脊柱内镜技术是在YESS(yeungendoscopicspinesystem)技术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所谓YESS技术,即美籍华人Yeung[1]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了脊柱内镜YESS系统,并应用该系统采用后外侧入路经经Kambin三角进入椎间盘行髓核摘除减压的技术。Hoogland等[2]又在YESS技术基础上进行扩展改进,提出了TESSYS(transforaminalendoscopicspinesystem)技术,借助内镜直视下直接到达椎管内突出的髓核,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颈椎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 简介:目的:总结经肝穿刺胆道金属内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92例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经肝穿刺肝胆管支架置入术。根据胆道梗阻狭窄的不同部位和狭窄的程度采用相应的放置方式。结果:92例患者中,91例胆道支架成功放置,其中12例放置双支架,支架扩张良好,引流通畅,血清胆红素下降明显。术后死亡2例,胆道出血3例,腹水渗漏6例,胆漏2例,支架移位1例,胆管炎9例,胆道再阻塞11例。结论对不能手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经肝穿刺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创伤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胆道支架 胆道梗阻 经皮肝穿刺
  • 简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微波凝固技术主要应用于术中止血和切割[1].一九九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董宝玮教授与航天工业总公司共同研究超声引导微波凝固治疗技术,实现了对微波热场的球形调控.对于直径5.0cm以内的肝肿瘤实现了一次性原位整体灭活[2].2003年6月以来我们共行肝癌凝固治疗手术45例67个肿瘤、肝血管瘤4例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该技术我国走在世界前列,由于该治疗技术开展时间较短手术操作没有共同的标准且不尽相同,为相互交流现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经验介绍如下:

  • 标签: 超声引导 经皮微波凝固技术 肝肿瘤 手术指征 无菌操作 围手术期
  • 简介: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微创脊柱外科学组、《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部、卫计委内镜与微创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4Spinendos国际经脊柱内镜学术研讨会”,定于2014年5月9~11日在北京举行。侯树勋教授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席,诚挚地邀请各位同仁前来参加本次研讨会。

  • 标签: 脊柱外科学 学术研讨会 内镜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国际 中国康复医学会
  • 简介:目的探讨倒刺线对儿童四肢骨折内缝合速度和瘢痕的影响是否优于传统可吸收线。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选取我院小儿骨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28例,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36例,女92例;年龄4~12岁,平均(7.3±2.1)岁;缝合部位:上臂35例,前臂29例,大腿24例,小腿40例;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16~30,平均22.1±4.3。所有患者按住院号奇偶分为倒刺线组和传统可吸收线组,其中倒刺线组58例,采用4-0双向倒刺线(强生STRATAFIX)进行内缝合;传统可吸收线组70例,采用4-0可吸收线(强生ETHICON)进行内缝合。术后3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评价量表(vancouverscarscale,VSS)进行瘢痕评价。记录切口缝合速度(切口长度/缝合时间)与温哥华瘢痕评分。结果倒刺线组切口缝合速度和缝合时间分别为(9.37±1.22)cm和(5.06±0.93)min;传统可吸收线组分别为(9.58±1.40)cm和(10.77±2.72)min,倒刺线组均优于传统可吸收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倒刺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77.65%,可吸收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6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倒刺线缝合高效、张力分布均匀、组织刺激小、瘢痕轻微,在小儿骨科四肢骨折内缝合中,缝合效率和瘢痕控制优于传统可吸收线。

  • 标签: 儿童 骨折 伤口缝合技术 瘢痕
  • 简介:目的研究丹酚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探讨丹酚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丹酚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LoVo细胞,用MTT(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LoVo细胞的生长活性,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以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丹皮酚在0.047-1.504μmol/L剂量下对体外培养的结直肠癌Lovo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P<0.05或P<0.01).丹酚0.094-1.504μmol/L作用48h后,光镜可见LoVo细胞呈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升高,呈药物剂量依赖性,Bcl-2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酚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基因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 标签: 丹皮酚 结肠癌 LOVO细胞 细胞凋亡 基因
  • 简介:据意大利学者报道,对于小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肝切除术或经乙醇注射(PEI)治疗的存活率是相同的。意大利那不勒斯NazionaleTumori研究所的BrunoDaniele博士指出,小HCC患者经常采用肝切除术或PEI治疗,为此,研究人员通过意大利肝癌计划(CLIP08)中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了肝切除术与PEI对存活率的影响。研究人员选择进行肝切除术(病例)或PEI(对照)治疗的单结节HCC(≤5cm)患者进行研究,配对标准为诊断时间、

  • 标签: 肝切除术 经皮乙醇注射治疗 肝癌 手术 肿瘤
  • 简介: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移植皮瓣存活的重要因素,如何减轻瓣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提高移植皮瓣存活率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显示,血管扩张药物、核因子抑制剂、氧自由基清除剂及缺血预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移植皮瓣的存活率。

  • 标签: 肌皮瓣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湿性疗法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皮瓣坏死的效果。方法2006年9月至2011年9月,对1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瓣坏死患者,应用改良式湿性疗法进行伤口护理。结果18例患者伤口均痊愈。结论改良湿性疗法能加速乳腺癌术后瓣坏死伤口的愈合,避免了植皮手术,不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

  • 标签: 湿性疗法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皮瓣坏死
  • 简介:目的观察经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科应用经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7例,其中男32例,女35例;年龄34-78岁,平均(61.3±11.9)岁;手术方式:椎板间入路45例,经椎间孔入路2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和各时间点评估,随访6-14个月,平均(10.2±2.2)个月;手术时间60-125min,平均83.5min,术中出血量10-50ml,平均25ml。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别为(6.42±0.94)分、(3.76±0.53)分、(3.28±0.51)分、(2.88±0.62)分、(2.45±0.38)分、(2.21±0.39)分,腿痛VAS评分别为(6.23±0.87)分、(3.52±0.48)分、(3.27±0.61)分、(2.72±0.49)分、(2.43±0.31)分、(2.35±0.30)分,ODI评分分别为(70.48±7.61)分、(38.84±3.49)分、(35.67±2.33)分、(32.19±2.09)分、(31.34±2.31)分、(30.83±1.90)分,3项指标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MacNab疗效评价:优49例,良12例,可6例,优良率为91%。术中硬膜囊撕裂2例,术后感觉异常3例,未出现感染、神经根损伤、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结论经内镜可以实现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减压,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等优点。但须根据狭窄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并对手术设备及技巧要求较高。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腰椎 椎管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0例晚期恶性肿瘤病人,采用经右锁骨下静脉及右股动脉穿刺植入导管化疗药盒系统于右侧前胸壁及大腿内侧腹股沟下约3cm,留置管到达相应靶血管,术中给予化疗栓塞,术后行经药盒规则灌注化疗及定期护理。结果10例病人成功植入10个导管药盒系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2个月均保持药盒通畅及无留置管移位。本组病人生存期最短10个月,最长约37个月。结论经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为行长期规律性晚期恶性肿瘤区域灌注化疗或化疗栓塞提供了一条安全、微创、简便有效的途径。在床边或门诊即可实现区域化疗,达到提高疗效,降低费用的效果,易为病人接受,不失为治疗恶性肿瘤良好手段。

  • 标签: 导管药盒系统 植入术 恶性肿瘤 介入
  • 简介:目的:通过明确膝关节周围神经各个分支的相对位置为临床通过去神经化手术治疗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具成年防腐尸体(4下肢)及2具新鲜成年尸体(2个下肢)进行解剖,明确各个神经支及神经走行的毗邻关系。并通过对这些神经进行磁共振扫描,给临床提供直观立体的形态学参考。结果膝关节周围恒定出现三支神经,其分别为股内侧神经、隐神经髌下支、股中间神经。这些神经位置表浅、直径较细,局部视图较难分辨。通过磁共振三维成像,能够进一步明确神经的走行关系,使各个分支与膝关节周围骨性标志和相对位置易于观察。结论通过膝关节周围神经的解剖,可明确在实施膝关节置换术后引起疼痛的病变神经,为指导临床实施去神经化手术解除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神经源性疼痛提供指导。

  • 标签: 膝关节 皮神经 解剖 疼痛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 简介:目的:研究放射线及槲素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侵袭性变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VEGF、MMP-9表达对其影响。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槲素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分别观察放射线及不同浓度槲素作用后24h细胞的侵袭能力的改变。Western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槲素、放射线单独及联合应用后Hela细胞中VEGF、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槲素对Hela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24小时的IC50值约为120μmol/L。与空白组比较,X线照射24h后细胞侵袭能力增加(P﹤0.01),槲素对HeLa细胞的侵袭能力具有抑制作用(P﹤0.01),槲素与X线共同处理细胞后,仍具有明显的抑制侵袭能力(P﹤0.0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线单独作用后VEGF、MMP-9蛋白表达在一定时间内有增加的趋势(P﹥0.05),槲素、以及联合X线组VEGF、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X线照射后宫颈癌Hela癌细胞侵袭潜能短暂增强;槲素能抑制X线照射后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机制可能与槲素能下调VEGF、MMP-9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宫颈癌 HELA细胞 放疗 侵袭性 MMP-9
  • 简介:目的评价椎体入路经内镜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cervicaldiscectomy,PECD)的临床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我科收治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例,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24-68岁,平均(44.5±12.4)岁。突出节段:C(3-4)节段1例,C(4-5)节段3例,C(5-6)节段4例,C(6-7)节段1例。行椎体入路PECD,于血管鞘和气管食管鞘之间进行椎体穿刺,置镜鞘于椎体内,镜下磨钻建立骨性通道,经内镜直视下去除突出的髓核,减压脊髓或神经根。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髓核组织摘除量以及相关并发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记录颈部和上肢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术后随访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颈椎CT以及MRI检查。结果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35min,平均(81.5±23.4)min,髓核组织摘除量0.3-0.8g,平均(0.5±0.2)g。1例术后发生了四肢的肌力减退,2例出现了钻孔椎体的塌陷。术前VAS评分为(75±10)分,术后1天(32±4)分,术后1周(22±3)分,术后1个月(19±2)分,术后3个月(16±2)分,术后6个月(8±2)分。术后1天时VAS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时VAS评分与手术后1天比较进一步下降,6个月随访时,9例椎体骨隧道愈合。结论椎体入路PECD是可行和安全的。作为PECD一个补充的手术入路,该手术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椎间盘移位 颈椎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