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死亡率居第2位的恶性肿瘤,其中以肝细胞(HCC)为主,占95%以上。肝癌的治疗主要是以外科切除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发展迅速,在肝癌综合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在肝癌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 标签: 肝肿瘤 射频消融治疗 疗效
  • 简介:肝细胞(HCC)死亡率高,晚期治疗手段有限,生存期短,对多种化疗药物易产生多药耐药。近年来HCC的分子靶向药物研究取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且与其它化疗药物联合作用有着很好的研究前景。本文对目前肝细胞的治疗药物进行了归纳与阐述,深入探讨各类药物在未来发展的潜力以及可能面对的挑战,为延长晚期肝癌生存期寻求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 标签: 肝细胞癌 治疗 分子靶向药物 多药耐药
  • 简介:HCC的早期诊断是其治疗的关键,HCC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又为其诊断提供了有利的途径,并且操作简单,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目前常用的血清标志物为AFP、AFP变异体、AFPmRNA、AFU、GGT、DCP、AIF、GPC3等。这些标志物的联合使用有助于HCC的诊断及预后。

  • 标签: 肝细胞癌 肿瘤标志物 血清
  • 简介:垂体转移是指颅内或颅外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垂体区域,包括垂体前后叶、垂体硬膜、蛛网膜、鞍膈等,是十分罕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可发生以乳腺癌、肺癌及甲状腺癌[1]转移,肝癌转移至垂体腺,国内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 标签: 垂体转移癌 诊断 出血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TACE和微波固化消融联合治疗肝细胞的疗效。方法治疗组:TACE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PMCT)联合治疗肝细胞46例;对照组:TACE治疗肝细胞40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1a、2a、3a生存率分别是65%、30%、15%和30%、10%、0,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0%、85%和25%、70%,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0.013,P=0.6,x^2=1.35,P=0.25)。结论TACE和微波固化消融联合治疗可望成为肝细胞的治疗途径之一。

  • 标签: 肝细胞癌 TACE 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
  • 简介:肝细胞(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上髙发病率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前十位。肝癌常常伴有门静脉侵犯,并形成门脉栓,但肝癌伴有胆管栓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并且诊断上易与胆管结石、胆管、肝功能衰竭等疾病混淆.文献报道肝癌患者合并胆管栓的发生率仅为1.2%-9%。

  • 标签: 胆管癌栓 肝细胞癌 肝癌患者 科研 恶性肿瘤 门静脉侵犯
  • 简介:目的检测Yes相关蛋白(YAP)在肝细胞(HCC)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探讨其与HC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具有完整临床及预后资料的98例肝切除术后HCC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与旁组织中的YAP表达差异,回顾性分析YAP表达的差异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YAP阳性表达率为21.4%(21/98),YAP阴性表达率为78.6%(77/98),YAP高表达率为10.2%(10/98);单因素分析显示,本组HCC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与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大血管侵犯或存在瘤栓、YAP表达状态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AFP≥20ng/ml、YAP表达阳性是影响H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YAP阳性组中位无复发生存率和中位总生存率低于YAP阴性组(P﹤0.05)。结论YAP与HCC的进展及预后有关,YAP可以作为HCC术后预测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 标签: 肝细胞癌 YAP 免疫组化
  • 简介:肿瘤和炎症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长期争议的焦点。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多种肿瘤与慢性炎症相关,即慢性炎症增加了罹患肿瘤的风险并促进了肿瘤的进展。肝细胞是典型代表,机体在感染因素(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以及非感染因素(酒精、黄曲霉素的体内蓄积及代谢性疾病)的长期刺激下形成了一种慢性炎症状态,在这种背景下有利于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但是肝癌和慢性炎症之间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文将从肿瘤炎症微环境、炎症相关信号通路以及临床上与预后相关的系统炎症指标等方面,就慢性炎症和肝细胞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慢性炎症 进展
  • 简介: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使肝细胞(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的治疗得到较快发展,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明显延长,但复发率仍然较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被认为与HCC发生、发展及复发的关系密切,可能参与第二次致癌过程。目前抗病毒治疗在HCC的治疗中已取得一些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标签: 肝肿瘤 肝细胞癌 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 简介:1病例报告卢某,男,54a,职员。因发现右腹股沟肿物10余年,于2007年3月29日入院。查体:全身情况良好,无发热、消瘦、黄疸,未见蜘蛛痣与肝掌,双颏下、右颌下多个直径2~3cm肿大淋巴结,右腹股沟区扪及6.0cm×5.0cm×4.0cm实质性肿物,肝脾未扪及,移动性浊音(-),右下肢轻度浮肿。入院检查:乙肝HBsAg(+)、HBeAg(+)、HBcAb(+),肝肾功能正常,AFP74.57μg/L。

  • 标签: 淋巴瘤 恶性 肝癌 原发性 重复
  • 简介: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基因在肝细胞(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luorescentinsituhybridization,FISH)检测ALK在213例HC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13例HCC中无ALK基因重排阳性,28例存在ALK基因拷贝数增加(ALKgenecopynumbergain,ALK-CNG)现象。ALK-CNG阳性表达与HCC患者年龄。性别。AJCC分期。Child-Pugh评分及复发情况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HCC患者预后相关(P=0.048),晚期患者中ALK-CN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ALK-CNG阳性是HCC患者的独立预后预测指标(P=0.046)。结论HCC患者ALK基因重排阳性少见,但存在ALK基因拷贝数增加现象,且可能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 标签: 肝肿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 荧光原位杂交法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研究广西地区人肝细胞发生、发展过程中β-catenin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状况。方法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细胞组织中β-catenin基因的突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108例HCC组织中仅有12例发生β-catenin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1.1%。108例HCC组织中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0.0%(75/108),其中14.6%(11/75)为细胞核阳性;57.3%(43/75)为细胞质阳性;28.0%(21/75)为细胞膜阳性。β—catenin蛋白在12例有突变的样本中表达阳性率为100%。结论广西地区肝癌中β—catenin基因突变率比较低;β—catenin基因突变可能为导致β—catenin蛋白过表达的因素之一,并参与了肝癌癌变过程。

  • 标签: 肝肿瘤 Β-CATENIN 突变
  • 简介:探讨miRNA-21在肝细胞(hepatoeellularcarcinoma,HCC)组织及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30例HCC患者为研究组,3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老年肝癌组织及对应旁组织中以及患者血浆中miRNA-21表达水平。结果miRNA-21在肝细胞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应旁组织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癌患者血浆中miRNA-2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肝癌组织及血浆中miRNA-21表达与肝癌的分化程度均显著正相关(r=0.685,P<0.05;r=0.603,P<0.05);而肝癌旁组织中miRNA-21表达与肝癌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r=0.125,P>0.05)。结论miRNA-21在老年肝细胞组织中的表达较对应旁组织及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织明显升高,其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关系密切,提示miRNA-21可能作为老年肝癌潜在预后评价指标。

  • 标签: MICRORNA-21 肝细胞癌 预后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调节亚基1(cyclinkinasesubunit1,Cks1)在老年肝细胞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ks1在老年肝癌组织及对应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ks1在肝细胞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7%(43/60),在对应的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0%(12/60),Cks1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应的旁组织(P〈0.05);肝细胞中Cks1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和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但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明显相关(r=0.817,P〈0.05)。结论Cks1在老年肝细胞组织中的表达较对应旁组织明显升高,并且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明显相关,提示Cks1可能作为老年肝细胞潜在的预后因子。

  • 标签: CKS1 老年 肝细胞癌 预后因子
  • 简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中心估计。2012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为78.2万例.中国占50%。2015年我国肝癌的新发患者数估计为46万人.死亡人数为42万。二者均在所有肿瘤中排第三位[2]。局部区域治疗失败是肝癌患者的常见死因。因此局部区域治疗技术的改进.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生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早期的肿瘤可以用可治愈的方法治疗,局部晚期肿瘤主要治疗目的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延长生存率。

  • 标签: 肝细胞肝癌 放射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 肝癌患者 局部区域治疗 晚期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肝细胞(H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8例HCC组织中COX-2mRNA和HIF-1αmRNA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sP法,用抗CD34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COX-2mRNA在HC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并与肿瘤数目、血管侵袭、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HIF-1αmRNA在HCC中的表达亦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并与肿瘤分化程度、包膜形成、血管侵袭、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COX-2mRNA、HIF-1αmRNA的表达均与MVD呈正相关(P〈0.05);COX-2mRNA与HIF-1αmRNA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COX-2和HIF-1α在HCC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血管生成,且两者具有协同效应。

  • 标签: 肝细胞癌 环氧化酶-2 缺氧诱导因子-1Α 微血管密度
  • 简介:肝细胞(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居世界癌症死因第三位,5年总体生存率只有5%左右。外科干预目前被认为是HCC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佳治疗手段。但多数HCC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对晚期HC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已被证明是最佳的辅助疗法,但其作用有限,因此TACE联合其他手段治疗的研究已逐渐开展。

  • 标签: 肝细胞癌 放射性粒子 碘-125粒子 近距离放射疗法 TACE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CD34抗体标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在人原发性肝细胞(HCC)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HCC患者手术切除肝癌组织和旁组织标本中IGF-Ⅱ、VEGF和CD34的表达,分别对IGF-Ⅱ和VEGF表达进行积分光密度值(IOD)测定,对CD34阳性组织进行MVD计数,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GF-Ⅱ在HCC肝癌组织、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IOD值分别为55940.00±44570.41、83688.81±64460.15和0;VEGF的IOD值分别为37315.79±27315.09、38181.70±33391.02和2528.96±1445.21。肝癌组织、旁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相比,IGF-Ⅱ和VEGF的IO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癌组织与旁组织比较,IGF-Ⅱ的I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的I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肝癌组织MVD值为42.10±20.63,旁组织MVD值为28.96±8.55,正常肝组织MVD值为17.70±9.67,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F-Ⅱ、VEGF和MVD的表达都与淋巴结或肝内转移、病理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其他因素无关(P〉0.05);且IGF-Ⅱ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IGF-Ⅱ和VEGF共阳性表达组MVD值为44.24±21.22,高于IGF-Ⅱ和VEGF共阴性表达组MVD值(19.25±1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GF-Ⅱ在HCC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VEGF呈明显正相关(P〈0.01),随着IGF-Ⅱ强度的增加,VEGF表达增强。结论IGF-Ⅱ在HCC中表达显著增加,并可能诱导VEGF和MVD的过表达,且与HCC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 标签: 原发性肝细胞癌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D34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比较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125I粒子与单独TACE治疗肝细胞(HCC)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WebofScience、CBM、VIP、WanFangData、CNKI等数据库,纳入TACE联合125I治疗HCC的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入选标准,纳入5个研究共431例.结果显示,TACE联合125I组在0.5年生存率(OR=11.19,95%CI:4.48~27.95,P<0.01)、1年生存率(OR=4.55,95%CI:2.63~7.88,P<0.01)、总有效率(OR=2.07,95%CI:1.91~3.08,P<0.01)、AFP下降(OR=-57.98,95%CI:-74.01~-30.22,P<0.01)均优于单纯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独TACE治疗相比,TACE联合125I治疗无法手术切除肝细胞能提高局部疗效及患者生存率.

  • 标签: 肝细胞癌 TACE 125I粒子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