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100例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儿都要接受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给予系统、精心的舒适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精心的舒适护理干预能提高蓝光照射黄疸患儿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蓝光照射 舒适护理
  • 简介:出现在东北药品零售行业的“东北病”,是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年来种种弊病在药品零售业的典型反映与缩影。对症下药。进行“自我药疗”无疑是疗治“东北病”的最好办法。但“东北病”积弊久矣,加上“自我药疗”疗程长、作用慢,要想在短期内尽快治愈“东北病”。还耍在外来医生、外部力量等方面多下功夫。

  • 标签: 东北 内治 药品零售行业 自我药疗 药品零售业 对症下药
  • 简介: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良性肿瘤,由上皮或间质组织向腔生长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胃息肉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胃息肉的检出率增加。由于胃息肉有一定的恶变率,目前主张胃息肉一经发现及早治疗。镜下治疗胃息肉主要有电凝电切、镜下黏膜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等。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采用上述方法对70例胃息肉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内镜下治疗 胃息肉 疗效分析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氩离子凝固术 隆起性病变
  • 简介:目的研究腹腔镜联合镜胆肠、胃肠引流术对晚期胰腺癌患者术后肝功能及并发症率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40例接受镜鼻胆管引流(ENBD)术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患者术后均配合腹腔镜行内引流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术后3d肝功能指标取得了明显改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低(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肛裂患者改良侧方纵切横缝括约肌切断手术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3月收治的88例肛裂患者的资料,将其中接受开放式侧位肛裂切除手术的44例作为A组,另外接受改良侧方纵切横缝括约肌切断手术的44例作为B组,观察比较其结果。结果B组患者的创口愈合时间(9.21±1.93)d、治疗疗效97.73%、并发症的发生率6.82%优于A组患者(15.98±2.59)d、86.36%、20.45%,P<0.05。结论在对肛裂患者实施治疗期间,运用改良侧方纵切横缝括约肌切断手术,成效优良,能够减少并发症,加快创口愈合速度,值得全方位推行与运用。

  • 标签: 肛裂 运用 效果 改良侧方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的骨折之中应用有限固定加外固定临床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骨科接受诊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的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的主体,随机的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各50例,并对其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手术的方案为用钢板进行内固定,研究组的患者手术的方案为有限固定加外固定法。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案之下临床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关节的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经过分析对比可知,研究组的患者在有限固定加外固定的手术方案之下其临床的治疗效果相较于对照组的患者明显要好(P<0.05),并且研究组的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的情况相较于对照组的患者也明显要好(P<0.05)。结论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的骨折之中应用有限固定加外固定临床的治疗效果较好,在促进患者的尽早恢复以及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方面有较大的帮助,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荐使用。

  • 标签: 有限内固定 外固定 粉碎性骨折 桡骨远端
  • 简介:目的探讨脑室镜下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脑室镜下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4.1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选择脑室镜下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具有明显效果。

  • 标签: 脑室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57例已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固定治疗,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57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8.24±22.25)min,术中出血量为(46.28±3.72)ml。治疗优的患者96例,良的患者42例,可的患者10例,差的患者9例;优良率为87.90%。结论闭合复位PFNA固定术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被推广应用。

  • 标签: 闭合复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跗骨窦切口钢板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性。方法52例跟骨骨折患者,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应用跟骨外侧"L"切口钢板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应用跗骨窦切口钢板固定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结果对照组Maryland评分无痛率为61.54%(16/26),明显低于观察组的88.46%(23/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跗骨窦切口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治疗效果确切,在Maryland评分结构总有效性疗效对比中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 跟骨骨折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ICU危重患者肠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ICU接收并予以治疗的危重症患者76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将其分为干预组(n=38)与参照组(n=38),分别护理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营养喂养耐受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组间比较显示两组护理前患者肠营养喂养耐受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过后干预组肠营养喂耐受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ICU危重患者护理过程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肠营养喂养不耐受情况,促进其机体康复,因此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ICU危重患者 营养喂养不耐受
  • 简介:目的对鼻息肉患者实施糖皮质激素联合鼻镜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以35例鼻息肉的患者为治疗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鼻镜手术治疗,同时选取35例鼻息肉的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单纯鼻镜手术治疗,对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较少,差异显著P〈0.05。结论鼻息肉对患者的鼻通气有着较大的影响,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鼻镜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鼻内镜 鼻息肉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固定的顺序。方法100例旋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行外踝一后踝一踝的顺序行复位固定。对照组行后、外、踝顺序进行切开复位固定。对比两组术后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以及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临床愈合时间。结果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AOFAS踝后足评分(90.4±8.5)分高于对照组的(81.6±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77,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146.5±15.1)ml、手术时间(51.6±6.5)min、临床愈合时间(5.51±1.52)周均少于对照组的(161.6±16.4)ml、(63.4±8.1)min、(6.86±1.64)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90、8.034、4.269,P〈0.05)。结论外踝-后踝-踝的顺序行复位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疗效肯定,手术损伤小,出血量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

  • 标签: 三踝骨折 内固定 顺序
  • 简介:目的探究了酵母茵与乳酸菌混合发酵培养的工艺参数。从茵的生长动态、还原糖变化动态、pH值变化动态等方面对所选条件进行中试验证。结论从实验中可得在酵母茵与乳酸菌混合发酵培养48小时还原糖含量最少,酵母菌数量不再增加,并且乳酸菌数量也达到一个高峰期,此时pH值达到3.8,适宜此时终止酵母菌与乳酸菌的混合培养。

  • 标签: 酸奶 乳酸菌 酵母茵 还原糖 pH值
  • 简介:目的观察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Gamma-3固定患者手术时股骨近端扩髓与否对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Gamma-3固定手术的1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为三组。A组患者56例,插入髓内钉主钉前股骨髓腔不用扩髓器进行扩髓;B组患者18例,股骨髓腔周径窄,插入髓内钉主钉困难者需用扩髓器进行扩髓;C组患者61例,髓内钉主钉插入前主动用扩髓器进行扩髓。比较各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手术时间等。结果A组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为(103±27)mL,B、C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24±32)mL,(145±32)mL,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隐性失血量为(440±26)mL;B、C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分别为(634±32)mL,(701±32)mL,A组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总失血量为(543±32)mL;B、C组患者术中总失血量分别为(610±32)mL,(656±32)mL,A组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Gamma-3固定手术中,股骨近端扩髓增加隐性和总失血量;股骨近端扩髓是Gamma-3固定手术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Gamma-3 扩髓 失血量 隐性失血
  • 简介:目的观察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效果及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01例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1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6例,其中2例患者因为无法控制肺部感染情况,出现感染性休克,导致死亡;发生消化道出血患者12例,水电解质紊乱患者13例,颅感染患者4例。有27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及偏瘫,经检查均为脑血管痉挛,给予及时治疗后,情况均有所好转。出院前1d及出院后1年患者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需注意各种注意事项,做好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以使患者顺利出院。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脑血管痉挛 防治策略
  • 简介:目的就病变激素注射结合抑酸疗法来治疗喉接触性肉芽肿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60例喉接触性肉芽肿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实验组30例,采用病变激素注射结合抑酸疗法来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30例,采用单纯抑酸疗法来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治愈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且其平均治愈时间也要低于对照组患者。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病变激素注射结合抑酸法来进行喉接触性肉芽肿的治疗时,拥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 标签: 病变内激素注射 抑酸疗法 肉芽肿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早期肠营养对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根据其术后不同的营养方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术后给予早期肠营养支持,对照组30例术后按传统治疗方案给予全肠外营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7天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营养和免疫状况等。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总蛋白、前白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上述各指标两组均出现下降,其中术后第3天观察组体质量、总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各项营养指标在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C3、C4、IgG水平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上述各指标与术前相比两组均出现下降,IgG水平在对照组术后第7天仍低于术前;组间比较发现补体C4和IgG水平在术后第3天观察组恢复较好,且术后第7天各免疫指标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死亡率、腹胀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观察组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早期肠营养能加速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具备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 标签: 老年 上消化道穿孔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 简介:目的探究将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应用于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造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间收入的所有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随机抽取出6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单双数抽签法,将所有患者进行两组均分,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实验组,每组中录入3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石膏外固定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应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改善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愈合时间为(8.2±1.5)周,明显较对照组患者的(14.6±2.6)周时间更短。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0(93.75%),其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6(81.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促进患者的骨折康复,并改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一种有效且积极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使用。关键词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骨折治疗;四肢骨折;术后康复手掌指关节周围结构往往较为精细且结构复杂,容易出现较为明显的骨折状态,所以为了解决掌部骨折的固定和复位问题,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固定1。在本次研究中,探究将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应用于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造成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间收入的所有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随机抽取出6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单双数抽签法,将所有患者进行两组均分,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实验组,每组中录入32例患者。对照组中性别信息为(男18例;女14例),患者年龄31—62岁,平均年龄(45.9±4.3)岁;实验组中性别信息为(男17例;女15例),患者年龄31—60岁,平均年龄(46.2±5.1)岁;所有患者均不合并其他全身器质性疾病。所有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石膏外固定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取平卧位并将上肢进行外展,对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麻醉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手术部位切开。根据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切口制作在手术过程中应当保护患者手上的粗大神经和静脉,根据患者手术部位和骨折类型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微型钢板对患者进行手指钢板固定,而在手术完成后不对患者进行石膏外固定,做好术后抗感染和药物治疗。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各项数据均将其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采用卡方值进行统计检验,实验结果中,患者的愈合时间数据则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数据记录,数据应用t值进行检验,若p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