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颅胶质瘤术后的随访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瘤87例,均在术前、术后定期行MRI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其MRI表现。结果:术后反应性强化26例,多表现为均匀环状或伴片状强化,厚度〈3mm,边界清晰,随访变化不明显或变薄;肿瘤残存19例,多为不规则强化,肿瘤边缘结节状或肿块样强化,边界模糊,厚度〉3mm,厚薄不均,随访渐增厚;肿瘤复发42例,MRI表现为术区或其周围出现新病灶,呈不规则环状或结节状强化;2例术后反应性强化,1例误诊为术后残存,1例误诊为复发。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准确显示颅胶质瘤术后残余或复发,对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在胫骨平台骨折固定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2例胫骨平台固定术后患者,分别在术后3、6个月行膝关节正侧位常规DR摄影及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对比2种检查方法获得的图像并作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6个月,胫骨平台及膝关节常规DR优质图像率为53.1%(17/32)、59.4%(19/32),数字断层融合摄影优质图像率为84.4%(27/32)、90.6%(29/32),2种检查方法术后3、6个月优质图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固定患者术后复查中,与常规DR摄影相比,数字断层融合技术获得的图像质量更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 放射摄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肺直径≤10mm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uregroundglassnodule,pGGN)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0年3月-2016年3月广东省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经CT检查确诊为肺部pGGN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单一病灶,结节最大径≤10mm,确诊后接受12个月的随访。根据随访期内病灶是否增大和(或)出现实性成分,分为观察组11例和对照组56例,前者病灶增大和(或)出现实性成分,后者病灶大小无变化且始终未出现实性成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有统计意义的项目进一步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χ^2=0.0487,P=0.8463)、年龄(t=0.1793,P=0.8583)、结节直径(t=0.4919,P=0.6245)、结节形状(χ^2=0.0360,P=0.8700)、病灶边缘特征(χ^2=2.4550,P=0.3071)、瘤肺界面清楚情况(χ^2=0.2887,P=0.615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结节密度(t=2.2296,P=0.0292)、空气支气管征阳性率(χ^2=6.4240,P=0.0119)、血管改变阳性率(χ^2=5.8159,P=0.0176)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节密度(χ^2=5.0306,P=0.0249)、空气支气管征(χ^2=5.2295,P=0.0222)是肺部≤10mm的pGGN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改变是其非独立相关因素(χ^2=1.9711,P=0.1603)。结论:对于肺部≤10mm的pGGN患者,结节密度≥-500HU或空气支气管征呈阳性时应加强监测,以早期发现进展并及时给予治疗。

  • 标签: 纯磨玻璃 密度 结节 肺肿瘤 进展
  • 简介:目的通过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观察单侧乳腺癌病变对双侧胸廓动脉(internalthoracicartery,ITA)的影响.方法:156例患者首次行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选取动脉期时相的相应图像,测量并计算双侧ITA的平均内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69例,右乳癌组44例,左乳癌组43例.正常对照组左、右ITA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组左、右ITA内径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大,且无论病灶位于哪侧乳腺,右侧ITA内径增大程度较左侧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乳腺癌病变会导致双侧ITA不同程度扩张,ITA及其分支可能是乳腺癌病变的主要供血动脉.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乳腺癌 胸廓内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MR体素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incoherentmotiondiffusionweightedimaging,IVIM-DWI)指标预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后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的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9月30日-2017年9月30日于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医院诊治的90例肝癌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6周内分别行IVIM-DWI检查.将性别、年龄、病变长径、瘤栓有无、AFP、ALT值6个临床指标,治疗前ADC、D、D*、f值,以及治疗后ADC、D、D*、f值8个MR功能学定量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及χ2检验,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有预后价值的IVIM参数及临床指标.结果:性别、年龄、治疗前D*值、治疗前f值及治疗后D*值共5个指标在肝癌TACE治疗后的PFS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性别=0.030,P年龄=0.005,P治疗前D*〈0.001,P治疗前f值=0.007,P治疗后D*〈0.001).即男性、高龄、高治疗前D*值、高治疗前f值及高治疗后D*值的患者预后差.以中位数为分界值,即年龄、治疗前D*值、治疗前f值和治疗后D*值4个指标分别以53岁、14.1×10^-3mm2/s、23.63%和11.9×10^-3mm2/s为界值,发现年龄及治疗前D*值2个指标预测预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高龄组=0.027,P治疗前D*=0.003).结论:年龄及治疗前D*值2个指标有助于预测肝癌TACE治疗的预后,即高龄、高治疗前D*值者预后更差.

  • 标签: 肝细胞肝癌 经动脉化疗栓塞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 无进展生存期
  • 简介:目的:探讨体素非相干性运动DWI(IVIM-DWI)在糖尿病患者足部软组织灌注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例健康人作为A组,选择2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B组,另选择2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C组。使用11组b值行DWI,以第一跖骨掌侧、趾长屈肌肌腹区为ROI分别测量,并将所得图像行IVIM灌注分析,分别得出真性扩散系数(D)值、假性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D值高于A组,C组高于B组(均P<0.05);B组D*值低于A组,C组低于B组(均P<0.05);B组f值高于A组,C组高于B组(均P<0.05)。结论:IVIM对糖尿病患者的灌注情况分析显示,D*值下降,提示微循环灌注情况变差,且糖尿病足患者D*值下降更明显,对评估糖尿病病情有帮助。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 糖尿病 糖尿病足
  • 简介:目的:探讨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CT、MRI多模态成像特点,以期进一步提高PCNSL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PCNSL35例,术前均行CT及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MRI及功能成像的变化及特点。结果:35例共检出39个病灶,3例多发。CT平扫:38个病灶呈等或高密度,32个呈均匀密度。MRI平扫:38个病灶T1WI、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27个病灶DWI呈均匀高信号,ADC值降低。多数病灶呈轻至中度水肿和占位效应。CT和MRI增强扫描多为均匀强化,“缺口征”、“尖突征”的出现具有特异性,少数病灶呈环形强化。PWI表现为低灌注,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延长。常出现胆碱(Cho)峰升高、肌酸(Cr)峰降低、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明显降低或缺失及高耸的脂质(Lip)峰,肿瘤实质区Cho/NAA、Cho/Cr、NAA/Cr比值均明显高于瘤周水肿区和正常组织(均P<0.05)。CT、MRI多模态成像对PCNSL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纯应用CT或常规MRI。结论:PCNSL临床表现多变,病理确诊前诊断困难。CT、MRI多模态成像能有效提高PCNS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 标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脑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小鼠区域性局部皮和静脉注射^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后瘤周淋巴结PET/CT成像的差异,评估^18F-FDG在肿瘤淋巴结微转移中的成像效果。方法:构建4T1原位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模型,区域性局部皮和次日静脉注射^18F-FDG,进行小动物PET/CT显像,对淋巴结摄取^18F-FDG较高者隔日再行瘤周局部皮注射锝硫胶体(technetiumsulfurcolloid,99mTc-SC)后行小动物SPECT/CT成像。显像完成后,取淋巴结组织进行H-E染色,以及上皮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5/6,CK5/6)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transporter-1,Glu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局部皮注射时,有微转移的小鼠瘤周淋巴结摄取^18F-FDG异常增高,ID%/g值为19.2±2.0(n=2),显著高于对照(自身对照时对侧淋巴结;ID%/g值为6.8±0.4)和无转移小鼠(ID%/g值为7.2±0.4)相同位置淋巴结(P〈0.001)。静脉注射时,未发现任何小鼠淋巴结摄取异常增高(ID%/g值为2.5±0.5;P=0.870)。局部皮注射^99mTc-SC时,可观测到多个腋淋巴结,其中1个瘤周淋巴结与^18F-FDG高摄取淋巴结位置相吻合。H-E染色和CK5/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18F-FDG高摄取的淋巴结为发生微转移的淋巴结。结论:区域性局部皮注射^18F-FDG能定性前哨淋巴结,比静脉注射法早期发现肿瘤微转移淋巴结。

  • 标签: 乳腺癌 淋巴结微转移 皮内注射 静脉注射 ^18F-脱氧葡萄糖PET/CT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