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焦炉工外周血中DNA甲基转移1(DNMT1)、组蛋白去乙酰化1(HDAC1)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焦炉工人肺癌筛查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以152名男性焦炉工人为接触组,以141名男性水处理工为对照组。采集2组人员晨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内暴露指标1-羟基芘(1-OH-Py)的水平。同时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DNMT1、HDAC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DNMT1、HDAC1蛋白的表达与焦炉工人工龄、工种、吸烟、饮酒等的关系。结果接触组尿1-OH-Py水平[(0.043±0.011)μg/mmolCr]和血清中DNMT1[(28.4±7.2)μg/L]、HDAC1蛋白[(382±64)μg/L]的表达高于对照组[(0.017±0.004)μg/mmolCr、(17.6±3.0)μg/L、(246±2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接触组中不同工种间DNMT1、HDAC1蛋白表达水平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焦炉作业工龄的增加,接触组DNMT1、HDAC1蛋白表达水平都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中DNMT1、HDAC1蛋白可作为焦炉工人肺癌早期筛查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DNA甲基化 肺肿瘤 组蛋白去乙酰基酶1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代谢关键基因表观遗传学改变与缺血性脑卒中(IS)的发病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S)患者30例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群30例为对照组。寻找目的基因(基因上游5kb的区域一直到第2外显子区域)的CpG岛区域,使用重亚硫酸盐修饰直接测序技术进行样本DNA甲基检测,运用单因素或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两组间DNA甲基分布差异。结果:胱硫醚-β-合成(CBS)基因4个CpG岛同源性非常高,放弃甲基分析;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MTHFR)基因有2个CpG岛;半胱氨酸合成(MTR)基因有1个CpG岛。两组这2个基因所有CpG岛都未发现DNA甲基情况。结论:未发现MTHFR和MTR基因DNA甲基改变与ATS相关。

  • 标签: 脑卒中 DNA甲基化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丙氨酸氨基转移联合Nesfatin-1检测对妊娠期糖尿病的预测作用研究。方法:搜集本院 2019.8.1到2020.1.1妇保科建档人群1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到院正常检查的孕妇1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统一开展丙氨酸氨基转移联合Nesfatin-1检测。结果:ALT指标和孕期血糖及胰岛素指标为正相关,回归结果显示ALT、GGT等是导致发生GD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丙氨酸氨基转移联合Nesfatin-1检测能够反映出妊娠期糖尿病指标的变化情况,提高对妊娠期糖尿病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氨酸氨基转移酶 Nesfatin-1检测 妊娠期糖尿病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大剂量L-精氨酸致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方法观察大鼠血清,胰腺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胰腺组织巯基物质和丙二醛(MDA)的变化,以及黄嘌呤氧化抑制剂别嘌呤醇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中的作用。结果血清NO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回升趋势,胰腺组织NO则一过性降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早期大鼠胰腺组织内巯基物质含量明显减法,MDA含量明显增加,而别嘌呤醇可对抗这种变化,并可显著降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血清淀粉的增高程度,减轻胰腺损伤。结论以巯基物质为代表的机体的防御体系与以MDA为代表的损伤体系的失衡可能是大剂量L-精氨酸造成胰腺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别嘌呤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的胰腺损伤。

  • 标签: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一氧化氮 巯基物质 氧自由基 别嘌呤醇 发病机制
  • 简介:【摘 要】目的:通过药品研究试验与正交实,确定能够有效提升头孢拉定药品与精氨酸的实际混合均匀度的可行工艺技术。方法:设定并实施正交试验,对处理头孢拉定药品的工艺条件,从投料次序、混合时间与精氨酸以及头孢拉定原粉等方面来进行改进,使精氨酸物质与头孢拉定药品形成更高的混合均匀度。记录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结果:经过实验,确定了混合精氨酸与头孢拉定药品的最合适工艺条件,头孢拉定原粉需保持 0.4-0.5的松密度;交叉投放精氨酸与头孢拉定药品,混合时间应当控制到 2.5h。结论:改进工艺条件后,混合精氨酸与头孢拉定原粉的均匀度被充分提升,药品制备质量变得更加可控,新的工艺处理手段在大规模药品生产系统中具有极强的适用性。

  • 标签: 头孢拉定 精氨酸 混合均匀度 工艺技术
  • 简介:目的分析对妊娠期高血压大鼠实施L-精氨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建立妊娠高血压大鼠模型共60只,分为对照组(30只,使用硫酸镁治疗)和观察组(30只,使用L-精氨酸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大鼠的血压值和死胎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高血压大鼠使用L-精氨酸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 简介:采用热甩尾测痛法观察全身应用非特异性一氧化氮合(nitricoxidesynthase,NOS)抑制剂-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吗啡镇痛耐受形成的影响,并通过观察脊髓和中脑神经元型NOS(nNOS)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的变化来阐释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NMDA受体在吗啡镇痛耐受形成中的作用。将36只健康成年SD大鼠平均分为6组(每组6只):1组为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ml;2组、3组、4组、5组和6组为处理组,分别皮下注射L—NAME10mg/kg、L—NAME20mg/kg、吗啡10ms/kg、L—NAME10mg/kg和吗啡10mg/kg、L—NAME20mg/kg和吗啡10mg/kg,每天2次。在注射前测量大鼠的热甩尾潜伏期(tail—flicklatency,TFL)基础值,随后每天第一次给药后50min测量其TFL。第8天最后一次给药后80min(除2组和5组之外)断头取脊髓和中脑,采用RT—PCR技术测量nNOS以及NMDA受体1A和2A亚单位的表达。结果显示,2组大鼠第1天至第7天的TFL与基础值相比无显著差异;第7天时3组的TFL仍显著性高于基础值;4组的TFL在第1天时最高,在第2至第6天期间逐渐降低,第6天时与基础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5组的TFL在实验过程中呈下降趋势,虽然第7天时较第1天有所降低,但是仍然显著性高于基础值;6组的TFL变化趋势与5组相同。PT—PCR分析结果显示,与1组相比,3组脊髓和中脑的nNOSmRNA表达显著性降低,但NR1AmRNA和NR2AmRNA表达无显著性改变;

  • 标签: 大鼠 吗啡镇痛耐受形成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 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 抑制作用
  • 简介:N-乙酰基转移2(N—acetyhransferase2,NAT2)是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ASP)在人体内乙酰化代谢的关键。NAT2基因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造成氨基酸序列变化,进而影响含量或活性,并对相关药物的代谢产生影响。近年来,NAT2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与SASP药物效应的相关性备受关注,现将目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N-乙酰基转移酶2 柳氮磺吡啶 基因多态性 药物效应 单核苷酸多态性 乙酰化代谢
  • 简介:目的:以L-半胱氨酸和吲哚为底物,利用色氨酸基因工程菌WW-11法合成L-色氨酸。方法:以IPTG诱导基因工程菌色氨酸表达,将活最高时的工程菌游离细胞作为转化反应的源,通过纸层析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并测定转化液中L-色氨酸的含量,结果:80mL反应液(L-半胱氨酸0.75g,吲哚75g)37℃反应48h,可积累L-色氨酸1.18g,L-半腕氨酸转化率为93.2%,吲哚转化率为90.1%,经分离纯化所得的L-色氨酸晶体,在熔点,旋光性和红外吸收光谱等方面与标准品完全一致,结论:色氨酸基因工程菌能有效地催化L-半胱氨酸和吲哚合成L-色氨酸,这种合成法是工业化生产L-色氨酸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 标签: L-半胱氨酸 吲哚 酶法合成 L-色氨酸
  • 简介:摘要:DNA甲基检测法在法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主要涉及到亲权鉴定的工作,在特殊案例中DNA甲基检测法的应用具有一定价值,尤其可以解决同卵双生的鉴定问题,为法医学的个体甄别提供新思路,同时还能借助甲基状态与SNP“二等位基因”类似性的特点,实现法医学多态性标记目的,给法医学的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为了充分发挥DNA甲基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和优势,下文分析和研究DNA甲基在法医学中的检测方法,提出几点检测方面的建议,旨在为法医学中DNA甲基检测法的合理应用与长远发展提供帮助。

  • 标签: DNA甲基化 法医学 应用前景 检测方法 研究进展
  • 简介:抑癌基因RASSF1A、p16发生甲基,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该两基因和其甲基可以从肺癌组织、呼出气冷凝液、血液、痰液、肺泡灌洗液中检测到。目前可使用去甲基药物5-氮杂-2’-脱氧胞苷等进行治疗。

  • 标签: RASSF1A P16 肺癌 甲基化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NAT2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中按照统一的检索策略,全面检索至2013年8月1日有关NAT2多态性与肺癌风险关系的观察性研究相关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分别来自15个国家,累计肺癌病例4425人,对照病例6663人。结论本Meta分析结果表明:NAT2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之间未见显著关联。

  • 标签: N-乙酰基转移酶2 多态性 肺癌 META 分析 N-acetyltransferase2
  • 简介:肾小球滤过率(GFR)是评价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肾脏功能主要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及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排出代谢产物,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半胱氨酸蛋白抑制剂C(Cys—C)可自由透过’肾小球基底膜,且披近曲小管吸收,同时无’肾小管的分泌,在所有组织中产生速率是恒定的,不受人体肌肉量、代谢、年龄、性别及炎症等因素的影响,是反映GFR的理想的内源性标志物。

  • 标签: 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肾功能 临床应用
  • 简介:脑缺血为高发的脑血管疾病,且常给病人带来不可逆性伤害。作为传统的抗炎药物,小檗碱(BBR)近年来显示出对脑缺血的防治作用,但是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为此,我们从体内体外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PPARγ是小檗碱的作用靶点之一:小檗碱在缺血再灌损伤中可以上调PPARγ表达。抑制PPARγ可以减弱小檗碱对缺血再灌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脑缺血损伤过程中BBR可以降低DAN甲基,下调甲基转移DNMT1和DNMT3a的表达。同时可以降低PPARγ启动区甲基水平。上述结果提示,PPARγ是BBR的主要作用靶点之一。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BBR促进PPARγ表达的作用机制与其抑制启动子区的甲基水平有关。

  • 标签: 小檗碱 脑缺血再灌注 PPARΓ DNA甲基化 神经元
  • 简介:摘要:菠萝蛋白是从凤梨属植物菠萝中提取的一组复合巯基蛋白水解。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菠萝蛋白具有抗炎、抗血栓、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与其它药物配合使用时具有增效作用,在治疗各种炎症、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烧伤及呼吸道疾病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者综述了历年来国外菠萝蛋白的主要药效学研究成果,旨在为菠萝蛋白酶制剂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菠萝蛋白酶 药学研究
  • 简介:目的筛选丹参中对酪氨酸活性具有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方法基于受试物抑制酪氨酸催化底物L-多巴的反应原理,将丹参经80%乙醇提取后依次经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饱和正丁醇和水5种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分别检测各提取部位对酪氨酸活性的抑制作用;并通过UPLC-MS/MS技术鉴定活性最强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各成分潜在活性,并通过学检测验证。结果丹参氯仿萃取层具有较强的酪氨酸抑制活性。其生物活性与丹参素、原儿茶醛等6种成分有关,学检测验证结果与筛选结果一致。结论丹参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等成分对酪氨酸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标签: 丹参 酪氨酸酶 美白祛斑 活性成分筛选
  • 简介:肝素(HPSE)是一种糖苷内切,能特异性水解位于细胞表面、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的硫酸乙酰肝素。肝素可促进肿瘤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并参与免疫监视、胚胎植入等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对HPSE促进肿瘤转移的相关机制和肝素抑制剂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过程。本文对HPSE促进肿瘤转移的相关机制和肝素抑制剂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素酶 肿瘤转移 抑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甲基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对结直肠癌细胞株HT-29和Lo-Vo中p16基因甲基状态、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TaqMan探针为基础的实时定量PCR法、SYBRGreenPCR法及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blot)检测不同浓度5′-Aza-CdR处理前后HT-29和LoVo细胞中p16基因的甲基状态、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TaqMan探针为基础的实时定量PCR法检测HT-29和LoVo细胞中p16蛋白在药物作用后异常甲基得到逆转;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到0.5、1.0、1.5μM5′-Aza-CdR处理后p16基因mRNA和蛋白均重新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结直肠癌细胞株HT-29和LoVo中p16启动子甲基可能是导致该基因表达下调甚至失活的主要原因。5′-Aza-CdR能够较成功的逆转结直肠癌细胞株HT-29和LoVo中p16基因的甲基状态,并能恢复mRNA及蛋白重新表达。

  • 标签: DNA甲基化状态 5′-氮杂-2′-脱氧胞苷 HT-29 P16基因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半胱氨酸蛋白抑制剂C(CysC)同血清肌酐(Scr)相比,在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期以及出现术后感染时,监测肾功能变化时的应用比较。方法50例肾移植患者,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内、感染发生时及第2天血清中CysC和Scr的浓度,同时选取20名健康人和20例非肾移植感染者,检测血清中CysC和Scr的浓度作为对照。采用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人和非肾移植感染患者的Cys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术后前3天内CysC和Scr都下降(P〈0.05),随后各监测点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自身比较,术后感染组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时,CysC比Scr早升高;术后感染组CysC和Scr较肾稳定组都升高(P〈0.01);根据ROC曲线,感染组CysC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及曲线下面积均优于Scr(P〈0.05)。结论肾移植后,CysC能早期、灵敏、准确的判断肾功能变化,是优于Scr的一种血清标志物。

  • 标签: 肾移植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Cys C) 肌酐(Cr)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