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种由美国宇航局兰利研究中心研发已商业化畅销高温树脂适用于注塑、树脂转注成型、真空下树脂转注成型等工艺。这种被称之为PETI-330可作为先进复合材料基体材料,已经申请了名为“一种可用注塑树脂转注成型工艺处理高性能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

  • 标签: 高温树脂 韧性 理性 工艺处理 美国宇航局 高性能树脂
  • 简介:以三聚氰胺为前驱体,在氮气保护下进行高温热处理,借助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较低400℃进行热处理时,前驱体中N、H原子即开始选出,产物中有层状g—csN4衍射峰出现,但是前驱体分解不完全。在500℃及高于500℃进行热处理时,制备出纯态g-C3N4,并且随着热处理温度逐渐升高,所得产物氮、碳原予比及其结构与理想层状石墨相g-C3N4差异逐渐减小。

  • 标签: 石墨相氮化碳 制备和表征 热处理温度
  • 简介:复合药物微粒作为新型药物载体,因具有较好超细小粒径、生物相容性及良好体内分布而受到广泛关注。复合药物微粒包载蛋白质、多肽、基因等大分子药物,还可实现缓释、控释、靶向给药等,使药物在病灶处释药,具有减少给药剂量、延长作用时间及降低机体损伤等优点。文章简要介绍利用超临界流体膨胀技术、流化床技术、超临界流体辅助渗透技术、超临界流体反溶剂技术制备药物缓释复合微粒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 标签: 超临界流体 复合药物微粒 药物微胶囊 脂质体
  • 简介:据海外媒体报道,近日,美日科学家合作以镱为基础材料研制出一种奇特新型超导体。该超导体不需要改变压力、磁场强度或经化学掺杂,在自然状态就能达到物理学家所说“量子临界点”。这一发现突破了理论物理限制,为人们理解量子临界状态打开了新视野。这种异常性质,也将改变人们对超导体制造、电子数据存储理解方式。有关研究结果发表于近期《科学》上。

  • 标签: 自然状态 超导体 临界点 量子 基础材料 化学掺杂
  • 简介:以变形条件对圆环链临界损伤因子影响为主要研究目标,确立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仿真相互佐证寻求临界损伤因子基本思路,完成不同温度应变速率条件下多组试样热物理模拟拉伸试验,利用采集到参数完成试验仿真再现,研究温度/机械载荷作用下刨链强度寿命特征。结果表明,最大损伤值总是出现在圆环链肩部,损伤软化现象对应变速率较为敏感,临界损伤因子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在0.15~0.54范围内。

  • 标签: 热物理模拟 临界损伤因子 敏感率 圆环链
  • 简介:Ancorsteel4300是具有高强度韧性高性能铁合金粉末,是首次得到模拟锻造钢复合材料烧结工艺处理产品,制备工艺可在常规烧结温度下进行。

  • 标签: 合金粉末 高强度 韧性 烧结温度 工艺处理
  • 简介:日本理化研究所东京大学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超薄光伏器件,这种器件在被浸没在水中、拉伸或压扁时仍能够提供电力。该电池可以作为清洗穿戴电子产品一部分应用在物联网中。

  • 标签: 太阳能电池 清洗 光伏器件 东京大学 电子产品 科学家
  • 简介: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圣芭芭拉分校及麻省理工学院三校科学家们研发出了纳米级新式“鸡尾酒疗法”,其同时对血液中癌变肿瘤进行定位,并释放抗癌药物,达到消灭肿瘤目标。相关文章发表在即将出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 标签: 纳米级 协作系统 美国加州大学 癌症 麻省理工学院 抗癌药物
  • 简介:来自美国克利夫兰Materion公司团队最近发明了一种具有磁性铜基合金体系。这种由铜、镍、锡、镁四种组分组成合金,为同时需要磁性、导电性以及成形性应用带来了希望。铜合金不具有磁性并且不受磁场影响,有着较低磁导率,该特性在不含铁杂质存在时尤其明显。这一磁透明特性可应用于诸如石油天然气定向钻井传感器电子系统磁敏设备上。与此相反是,新型合金体系表现出明显时效硬化,

  • 标签: 铜基合金 磁性 合金体系 磁场影响 电子系统 定向钻井
  • 简介:采用常压热蒸发锡粉方法制备出尺寸均匀、表面光滑致密SnO2纳米。通过高温退火处理,氧化锡纳米从Sn304SnO2混合相转变为SnO2金红石相。深入研究了SnO2纳米结构光致发光性能,结果显示,退火前SnO2纳米带在600nm附近有一较强发光峰,在375nm有一弱发光峰;退火处理后,375nm处PL峰消失,此现象可能是由于退火后纳米中晶格缺陷减少而导致。

  • 标签: 氧化锡 纳米带 光致发光
  • 简介:15年前,几乎所有封装采用都是引线键合技术,而如今倒装芯片封装技术正在逐步取代引线键合位置。倒装芯片基本概念就是拿来一颗芯片,在连接点位置放上导电凸点,将该面翻转,有源面直接与电路连接。

  • 标签: 芯片封装技术 倒装芯片 竞争力 引线键合 接点位置 键合技术
  • 简介:一般金属材料受到外力作用后,首先发生弹性变形,达到屈服点,就产生塑性变形,压力消除后留下永久变形。1932年,瑞典人奥兰德在金镉合金中首次观察到“记忆”效应,即合金形状被改变之后,一旦加热到一定跃变温度时,它又可以魔术般地变回到原来形状。在发生了塑性变形后,经过合适热过程,能够恢复到变形前形状,这种现象就叫做形状记忆效应。具有形状记忆效应金属一般是由两种以上金属元素组成合金,

  • 标签: “记忆”效应 金属材料 形状记忆效应 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 永久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