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共时和历时的范畴是索绪尔根据语言的时空位置所做出的划分,这一区分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划清了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两条道路。这一对概念也伴随着结构主义的翻译理论进入了翻译领域,但翻译中的历时共时概念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最初的历时共时概念渐渐显露出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对历时共时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再次解读,认为这一对范畴是方法论上的抽象概括,不是机械的对立关系。随后,将这一对概念纳入了翻译领域进行再诠释。

  • 标签: 翻译 共时 历时 结构主义语言学
  • 简介:   摘要:一般意义上的叙事诗据线性序列叙述相继发生的事件,表现为历时叙事;抒情诗则捕捉瞬时情感并将之同时呈现于具体时刻,天然具备共时特质。然中国传统叙事诗却凭借共时的场景呈现显露出鲜明的共时叙事特点。《氓》与《双合莲》分别诞生于中国传统叙事诗的上升与衰落阶段,故能够照应其一以贯之的发展历程。立足两诗文本,可具体把握中国传统叙事诗借助隐转喻现象、关系束搭建、历时叙事结构消解于共时场景呈现以及主人公行为重叠所展露的共时叙事特点。

  • 标签: 叙事诗 共时性 《氓》 《双合莲》
  • 简介:共时层面看,“整整”除了搭配整数之外,还可以搭配有零头的成分;根据其实际的句法功能,“整整”应该界定为形容词。从历时层面看,“整整”的词汇化及词义的形成和“整”的词义演变是分不开的,“整整”是由“整”重叠使用发展而来的。

  • 标签: 整整 词性 词汇化
  • 简介:普通话中“到底”作为短语、时间副词、评注语气副词和疑问语气副词,具有各不相同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特性。不同性质的“到底”之间的语法差异可通过“力量—动态模型”理论和领域扩散理论的综合运用而得到统一的解释,因为它们不同的语法特征是一个统一的认知模框[TO-END]依据不同隐喻机制从行域向知域、言域扩散,从而形成不同的理想认知模型的语言表征。

  • 标签: 到底 力量—动态模型 领域扩散 认知模框
  • 简介:比况助词通常黏附在其它词或短语后面构成表示比喻或推测意义的比况结构。本文从共时角度,研究了比况短语的句法、语义、功能及其在句类、词类、音节、轻重音、位置、搭配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比况助词对黏附对象的状态化作用等等,以期对这一语言现象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 标签: 比况短语 句法 语义 功能 状态化
  • 简介:语法隐喻是语义层在词汇语法层的重新联接与投射。语法隐喻的界定与阐释存在共时与历时两个互补维度。本文以语法隐喻的最典型体现形式——动词名物化现象为例,借助英汉语料库进行了共时与历时对比研究。研究发现:1)从共时角度看,动词名物化不是一个两元的跨类,而是存在大量中间类型的连续统;2)许多表达事件过程的语义常体现为名词,但并不存在动名转换;3)从历时角度看,动词名物化常包含名转动、动转形、形转名等多个过程。总之,语法隐喻现象在不同的层面受到语言类型、认知方式、社会功能等多种因素的促动。

  • 标签: 语法隐喻 动词名物化 共时 历时 事件名词
  • 简介:写作是借助一套根据约定与语言特定构造层位有关的可视符号进行表达的人际沟通方式。英文写作是重要的英语表达和书面英语交际技能,写作也是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思维技能的重要渠道(Dempseyetal.,2009),但也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弱项。

  • 标签: 写作试题 共时研究 高考英语 问题解决能力 英语学习者 人际沟通
  • 简介:摘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认真梳理武术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地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文化,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高校是传承文化精神最重要的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而校园文化是彰显文化精神,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育手段。立足共时,客观、理性地寻求武术助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可进一步完善民族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利于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优秀的武术文化。

  • 标签: 共时性视阈下 武术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 简介:测试使用论证(AUA)作为全新的语言测评理论,是评价语言测试过程的重要理论支撑。本研究依据AUA模型框架,以2014年、2015年江苏省考区3组被试的CET和CET-SET成绩为样本,围绕"内容相关"和"标准关联"两个维度,分析了大学英语笔试(CET)与大学英语口试(CET-SET)的共时关联问题。研究表明:1)现有CET和CETSET考查内容与《课程要求》内容密切相关;2)考生的CET和CET-SET共时成绩的标准关联亦呈正相关,但为弱相关;3)CET和CET-SET在提高测试一致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是今后大学英语测试设计的改进方向。

  • 标签: 测试使用论证 大学英语笔试(CET) 大学英语口试(CET-SET) 关联性
  • 简介:钦州正是广西钦州的一种汉语方言,过去也叫官话,是教学、祭祀等文化活动的工作用语。它与普通话比较的主要语音特点是:有[n,l]两个声母,有舌叶音[t∫t∫h∫],没有舌尖前音[tstshs]、舌面音[tctchc]和翘舌音[h];韵母44个,有[y]韵母,但跟普通话[y]韵母管字不同,阴声韵母像普通话;有入声,平入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舒声的调类像普通话。

  • 标签: 钦州正 普通话 声母 韵母 声调
  • 简介:“饱V”是汉语主观化情态表达的又一潜在词汇库藏.它一方面源自跨层结构“饱+[V+Np]”的重新分析,另一方面源于“饱”与“V”的高频双音词汇化.共时“饱V”词化呈现渐进特征,构成由跨层结构至韵律词到语法词再到词汇词的演化连续统.词性上,“饱V”显现出动词、形容词以及前加词用法,“饱V”的主观化彰显以“饱”词义泛化、引申为基础.

  • 标签: “饱V” 共时连续统 主观化 词库
  • 简介:上古汉语表示"起身"义的常用姿态动词有"兴、作、起"。"兴"最早表达"起身"义,"作、起"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成为"起身"语义场成员。"兴、作、起"各有不同的原始语域,原始语域对后来的词义发展及功能扩展有一定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们共时同现、相互竞争,从语用搭配的频率统计可知,到秦汉之际,"起"完成了对"兴、作"的替换。"起身"义的"兴"词素化于"夙兴夜寐","作"则基本消失。

  • 标签: 共时同现 历时替换
  • 简介:在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中,共时与历时是一对重要的概念.语言的共时态与历时态以及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区分是目前仍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本文对这种区分进行了梳理、辨析,阐述了笔者对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理解与思考.索绪尔严格地为自己规定了研究范围和对象,取共时舍历时,他所提倡的共时研究代表了学术发展的主流方向.

  • 标签: 索绪尔 语言 共时 历时
  • 简介:吴为民将汉语性别词分为原型性别词、特征性别词以及边缘性别词,“草猪”类词就属于原型性别词.其语素“草”表示雌性义这一用法,不仅出现在宿松方言中,在我国的其他方言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表达方式,而且在现存文字记载的书面材料中也可发现其清晰的发展脉络,因此我们将利用训诂学和现代语言学的有关理论来探讨“草猪”类词的共时分布情况与其历史源流.

  • 标签: 草猪 共时分布 历史源流
  • 简介:《西厢记》句末语气词的共时描写及其它刘冬冰元代在汉语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与上古和中古相比,都呈现出一种比较显著的差别,对这个时期具有代表的文学作品做一个静态描写,或许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时期的某些语言实际,从而...

  • 标签: 《西厢记》 句末语气词 共时描写 疑问语气 语法功能 现代汉语
  • 简介:从试题内容、提示语、情景设计3个维度对2018年10道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进行共时分析,研究表明:试题体裁类型多样,主要聚焦应用文;写作主题涵盖面广,多集中在学生熟悉的学校及家庭生活题材,文化意识渗透历年最强;试题提示语信息量适度,但呈现方式单一;试题内容情景设计真实和交互把握较好。基于以上情况,命制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应均衡体裁比例,注重写作主题的广泛和关联,丰富提示语的呈现方式,保证试题情景设计的真实和交互;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要增加真实语言输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高其文化意识,鼓励他们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 标签: 高考英语 书面表达 共时研究 试题分析
  • 简介:汉语方言中"采摘类词"的主导成员数量有限,其差异却相当复杂,具体有成员组合形式多样、时代层级多样、演变度深浅不一、能指所指错位等。这种复杂的主要根源在于北人南迁的波次浪潮及社会生活习俗的差异,为弥补这些差异,汉语方言采用了"初级混合""过渡叠加""强势覆盖"的整合方式,其目的在于形成音义的良好对应,汉语基本词的存在状态多数亦如此。

  • 标签: 采摘类词 差异 成因 整合 北人南迁 社会生活
  • 简介:骆一禾是一位极具建设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他确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对诗的思考与探寻上,他提出了几个关键的核心命题。“修远”与“诗歌共时体”这两个诗学主张是骆一禾长期实践与思索的结果,实际上涉及到了诗歌创作精神和基本原则的问题。论文从“修远”和“诗歌共时体”这两方面具体展开阐释,意在重新挖掘其价值,或许可以给当下诗坛带来某种启示作用。

  • 标签: 骆一禾 诗学 修远
  • 简介:【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综合、实践。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我们有开展实施了“吟赏四季”“跨媒介文化参与”“研学家乡文化”等一系列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在真切的情境中展开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得到有效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 标签: 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素养  文化参与  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