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郭小川是当代新诗主潮“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亦被视为“战士诗人”的代表。他身上始终交织着“战士”与“诗人”的多重性。他的“战士”自我总是努力地去统摄“诗人”自我,而“诗人”自我在心悦诚服地接受这种统摄时,却又常常不由自主地有所游离。他越是真诚地写作,越是陷入时代赋予的困境。郭小川其人其诗,因此成为“文学”与“文学的历史”复杂纠结的一个典型样本。

  • 标签: 郭小川 诗歌 战士 诗人
  • 简介: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著作相比,文学有其特殊性。文学除了要有历史的连续性、系统性,还应该体现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高校文学教学中,不能偏重讲授文学的外部历史而忽略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不能只选读文学作品而不注重文学作品与作家、时代背景之间的历史关联。如何兼顾文学文学性与历史性,是从事高校文学教学的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 标签: 文学史 教学 文学性 历史性
  • 简介:民国时期的文学著风格迥异,对《庄子》的书写也各有特色。文学著述者认可《庄子》一书对中国文学的滋养,但大多习惯以道家文学和诸子文学的视角来看待《庄子》,而不能把它统摄在散文这一文学类型之下,这与当时西学东渐后文学观念的转变有很大的关系。发掘民国时期文学著中《庄子》书写的得与失,可为深入研究《庄子》提供借鉴。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民国时期 《庄子》 文学观念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民族战争初期,从哈尔滨走出的流亡东北作家,使东北文学现象、作家活动及艺术创作成为中国文学叙述中无法回避的一抹亮色。民国时期哈尔滨的文人活动、文学机制也因此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变迁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尝试从沦陷前哈尔滨新文学团体的产生、沦陷时期哈尔滨“文人圈子”与“杂志同人”活动的史料入手,探讨哈尔滨本土的文学机制是如何影响与形塑现代文坛整体视野中的东北文人的。

  • 标签: 哈尔滨 文学团体 东北作家 文学机制 现代文学
  • 简介:中国文学中的语图关系研究,必然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鉴往而知今,知今而明远,未来中国文学中的语图研究趋势,目前已经初现端倪。这种趋势首先体现在:一是图像选择的视野将更为广阔,二是文学文本研究范围的视野将更为开阔。此外,“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观念带给我们的启示意义不容忽视。最后,确立文学著作的语图配合学术规范,关注读图时代的语图关系,也是未来语图研究领域必然出现的新趋势。

  • 标签: 文本视野 文学地图 学术规范
  • 简介:中国文学中的语图关系研究,必然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鉴往而知今,知今而明远,未来中国文学中的语图研究趋势,目前来看已经初现端倪。这种趋势首先体现在:一是图像选择的视野将更为广阔,二是文学文本研究范围的视野将更为开阔。此外,“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观念带给我们的启示意义不容忽视。最后,确立文学著作的语图配合学术规范,关注读图时代的语图关系,也是未来语图研究领域必然出现的新趋势。

  • 标签: 拓宽文本视野 重绘文学地图 确立学术规范
  • 简介:叶炜《福地》中的地主老万,是麻庄的守护神,是乡土精英。但本质上,他还是个农民,还保留有农民的保守、狭隘与自私等弱点,在历史的许多岔路口,既没有选择的能力,也没有选择的机会。他更真实,也更能代表绝大多数的地主,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上最接近历史上大多数地主真实的文学形象。

  • 标签: 老万 《福地》 地主
  • 简介:摘要“中国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从1910年公开出版林传甲著《中国文学》开始,这一学科呈现出一派百花竞放、万木争荣的景象。中国文学版本著作已经使人目不暇接,对中国古代文学版本的述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主要对于建国以后的一百五十余部通代的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的版本作简要述评。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古代 版本 述评
  • 简介:"新文学"和"现代文学"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从"新文学"到"现代文学"命名的更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延续和代替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诸种文学经验被不断改写,一些不合时宜的因素被扬弃,在此一时代是主流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另一时代又可能被边缘化甚至被遮蔽。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元的文学书写过程中,如何选择、确立文学经典是关键问题所在。

  • 标签: 新文学 现代文学 文学史 意识形态
  • 简介:新近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在研究视角、编排结构及论述风格上都有别于现有的文学著,展现了以梅维恒为代表的海外汉学家们的文学研究观念,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首先,透视中国文学的底色与背景,包括语言和文字、早期中国的哲学思想、超自然元素、宗教因素等。其次,扩大文学观照的地域与视阈。中国文学研究在地域设定上不应只限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还应包括受中国文学影响以及使用中文创作的其他地域;同时要以'大文学'的观念,对各类文学作品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予以观照。再次,注重展现文学自身的演绎与发展进程,在突出文学自身内在演绎的同时,彰显中国文学代代相传的内在特征。

  • 标签: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文学观照 文学演绎
  • 简介:接受美学认为,读者"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从历时角度研究文学作品的接受史,作为读者的文学书写者所书写的文学无疑是研究的重要参考。对于《西厢记》的接受史而言,可以观察从1904年至今的文学书写,并将其分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清晰地体现出《西厢记》接受史演变的轨迹,可为《西厢记》研究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 标签: 文学史书写 《西厢记》 接受史
  • 简介:“当代文学”的莫言书写,呈现出无法有效阐释的危机:或是认知错乱,或是极度失语;莫言成为一个巨大的意义缺失。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当代文学”陷入极大的自我反讽中。陈晓明对第一版《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修改,是对莫言获奖的回应,它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是发现问题;与其说要改正观点,不如说要更新观念。“当代文学”无法有效阐释莫言的艺术经验并提取为文学意义,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 标签: “当代文学史” 莫言书写 历史化
  • 简介:常建的诗歌创作与汉魏六朝诗歌传统之间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他的山水诗创作在艺术手法上承袭了大谢山水诗"极貌写物"之法,吸收了小谢诗清新秀美、光影灵动之特点,形成了自己山水诗"清远幽僻"之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边塞诗、音乐诗等诗作也能在继承汉魏诗歌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同时,南朝乐府民歌及齐梁宫体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常建汲取汉魏六朝诗歌"通庄"的营养,加以个人的创造性发挥,最终汇入盛唐"大道",甚至被认为是盛唐诗坛上"超王越孟"的重要诗人,深刻影响了中唐李贺、孟郊等人的诗歌创作。

  • 标签: 常建 汉魏六朝 诗歌渊源 继承与创新
  • 简介:目前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韩国文学尚无全面系统的文学的整理。本文选取了20世纪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两篇小说崔允的《灰色雪人》和梁贵子的《隐藏的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两篇小说特点及其在文学上的意义,进而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韩国文学的一些新流向及其产生的原因。

  • 标签: 崔允 梁贵子 1990年代 文学史意义
  • 简介:西方文学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材普遍存在同质化与学术化倾向,且撰述大多忽视教学实际。宋德发所著《做一个受欢迎的外国文学老师:西方文学的口语传承》是一部极具个性化的西方文学,有三个显著特点:以'微观教学学'为中心,从西方文学'史'走向西方文学,由专业化转向大众化。

  • 标签: 《做一个受欢迎的外国文学老师:西方文学的口语传承》 西方文学史 微观教学
  • 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是"粤派评论"最为鲜亮的一道风景线。在这方面,"粤派评论"几乎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的半壁江山,而且处于前沿位置,有的甚至成为这一领域的高地。比如上世纪80年代,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联合发表的著名论文《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其中的陈平原、黄子平均为粤人。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教程》被学界誊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南北双璧"。

  • 标签: 文学史写作 文化建构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中国当代文学史》 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
  •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课堂学时缩减与体量庞大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是当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一大困局。本文从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形式、学生动机三个层面提出三种应对策略:将知识目标转变为技能目标,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试图破解此困局,使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活动展现出活力。

  • 标签: 课堂学时 教学策略 技能目标 翻转课堂 学习动机
  • 简介:教育口述史作为一项学术实践的兴起,与当代哲学发生实践的转向以及日常生活逐渐被纳入研究视野有关,是一种将自述、记录、整理和分析验证相结合的教育史研究方法。口述的教育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表现为自然的、自为的和自觉的教育口述史三种形态,在呈现教育生活、下移历史重心和重构社会记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教育口述史作为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对于当代教育史学科建设、促进公共教育史学发展均有着显著的学术拓展意义。

  • 标签: 教育口述史 公共教育史 教育记忆 质性研究
  • 简介:在我国历史发展的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文化或者运动的发展历程,其中古代蹴鞠运动是主要的研究目标,以蹴鞠运动为中心清晰的了解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以及每个时期思想和文化的兴衰,同时促进对古代腿运动文化的挖掘和继承。本文将以古代蹴鞠运动发展史研究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时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 标签: 古代蹴鞠 发展史 研究方向 发展时期
  • 简介:全球史是近年来史学界关注的热点,全球设计史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本文试从全球史的角度探讨全球设计史的理论与方法,从理论分析、个案研究论证全球设计史的方法论特征,设计史学研究意图,揭示历史表象下设计的内在深层的意义和影响设计的诸多因素,从而吸收和借鉴西方设计历史研究,作为建构中国设计史研究学术框架的一个路径,促进当代中国设计发展。

  • 标签: 设计史 研究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