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鄂伦春族昔以捕猎为生。随着与外界的接触,鄂伦春人狩猎工具逐渐改进,石质箭头和骨质枪头、铁质箭头和铁质扎枪、弓箭等工具逐渐被弃用,枪支日益受到猎民的喜爱。1918年形成的玛尔路鄂伦春满文枪支档案,真实地记录了玛尔路鄂伦春正白旗头佐及二佐枪支种类、枪支数量、所有者及铅丸火药的购买渠道等信息,对于了解民国时期玛尔路鄂伦春枪支使用状况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库玛尔路 鄂伦春 枪支 满文档案
  • 简介: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其间产生了独特的中华民俗。中华民俗文化从产生、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几千年,并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作为来源现实生活的小说,其中自然会有许多民俗文化。本文以莫言获奖作品《红高粱家族》的英译本为语料,通过考察《红高粱家族》小说中的民俗文化英译来探讨中华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结果认为:葛浩文的翻译以读者为导向,采用以归化翻译策略为主同时也灵活兼顾运用异化以及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作为辅助。其目的就是在介绍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追求行文通顺易懂。

  • 标签: 红高粱 民俗文化 翻译策略
  • 简介:多样性和层次性是汉语中介语语料建设的重要方面。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文本产出者属性、文本属性、文本类型以及文本的时间跨度上;层次性可分为形式的层次性和功能的层次性,形式的层次性又分为文本所反映的学习者中介语水平的层次性及文本处理的层次性,功能的层次性又有语料的专用性和通用性之分。汉语中介语语料建设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从一维到多维再到立体的建设需求,并为中介语对比分析提供丰富的角度和数据

  • 标签: 中介语语料库 多样性 层次性 中介语对比分析法
  • 简介:授受表现一直以来被誉为日语学习者难以跨越的一道难关。本研究围绕习得、运用上难上加难的日语多重授受句法展开,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其在日语教学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并考察其在日中语料中分布的特点,探究日中语言中对应的多重授受表现句法。

  • 标签: 多重授受表现 授受动词 日中语料库 中国人日语学习者
  • 简介:该研究通过专用语料及其关键词分析探讨跨文化商务交际语境下中外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建构环境保护及公司形象过程中的话语实践,具体解析两家世界主要运动服装生产商阿迪达斯和李宁公司对环境类别、环保内容与所持态度等方面的异同。研究表明,阿迪达斯公司关注更为多样的环境类别、直面解决环境问题,而李宁公司侧重员工的工作环境、具有积极语义韵的加强环保等抽象表征。

  • 标签: 企业社会责任 环境保护 话语表征 语料库
  • 简介:翻译学和语料的结合产生了语料翻译学,对翻译学习产生了很大影响。本研究通过自建《骆驼祥子》汉英平行语料,节选部分章节,对其中81例"小"字英译进行探析与分类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汉英翻译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汉英平行语料对文学翻译学习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骆驼祥子 平行语料库 文学翻译
  • 简介:附加是汉语新词的主要构词方式之一,因其能产性很高而被广泛使用。附加汉语新词的产生是人的隐喻思维的结果。本文通过举例,从认知角度对附加汉语新词的类词缀和语义两方面分别进行认知解读,旨在揭示这类新词的构建和语义理据,说明对附加汉语新词的认知也是人的认知机制运作的结果,体现了人类的隐喻、转喻等思维。

  • 标签: 附加式 类词缀 汉语新词 认知解读 隐喻 转喻
  • 简介:现代汉语中使用越来越频繁的"一+量+形"结构虽采用"数+量+形"结构的形式而与一般的"数+量+形"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一+量"并不是对"形"进行计量,而重在对"形"进行形象的描写和意象的勾勒,使其实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它的性质已跨出数量构的范畴,"一+量+形"构是在数量构"数(任意)+量+形(可分析性)"的基础上,随着"量"被主体认知衡量时其主观性的增强,最终为了满足说话人特定的修辞意图——增强语言描绘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定型化、构化的。其得以构化的关键前提——"一+量"从表客观分析计量到表主观整体限定最终虚化为"感知强化标记",从自由形式转变为黏着形式,从客观意义转变为主观意义,也是出于语言描绘形象和提高想象表象生动度的需要。可见,语言描绘形象的功能正是促成语言中某些语法结构、语法范畴得以形成的关键修辞动因。当然,这一修辞动因的实现也有着坚实的语义基础。

  • 标签: “一+量+形”构式 分析量 整体量 感知强化标记 生动度
  • 简介:"X那些/点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指称、叙谈、引介、组合式、提示、配合式等六种。表义功用包括精炼表达与集中概括、聚焦分析与联想阐发、约量评述与小量概括三个方面。从形成动因与构化理据看,构化过程经历了定型与能产,中间经历了构变体逐渐弱化、减少的过渡阶段;构化的动因主要就是高频类推,其构义"与X相关的那些有意思、值得关注的现象与问题"最终形成。

  • 标签: 当代汉语 那些/点事 构式 标题 表义功用 动因
  • 简介:本文主要从语言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视角讨论构压制现象的分析给予我们的观念和方法上的启发。面对无所不在的构压制现象,本文对构形义关系提出了新的认识,同时对语言用变和演变机制提出了新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特殊界面现象的理论化地位。基于学界对构压制现象的分析策略,进一步分析了贯彻其中的整体论和现代还原论的适用情况及其互动关系。文章最后讨论了目前构压制研究所面对的一些基本问题,倡导建立互动构语法。

  • 标签: 构式压制 语言学价值 用变和演变 界面 融贯论 互动构式语法
  • 简介:本文介绍和分析了社会文化价值理论、新闻理论、语料理论和高频词理论,论证了通过自建语料,使用相关软件提取高频词并进行语义分析,最终对中美新闻标题所折射的社会文化价值异同进行定量定性研究的可行性,同时用流程图的形式展现了这一研究的实现途径,属于跨学科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标签: 社会文化价值理论 新闻理论 语料库理论 高频词理论 实现途径
  • 简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开始引入内容依托教学,这体现了对大学英语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合理调整,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列举出该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试着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 标签: 大学英语基础阶段 内容依托式教学 问题与对策
  • 简介:"X还在,Y没了"与"X没了,Y还在"两种构经一定的修辞动因重塑,从可推导出的初始义生发出不可推导的修辞义,即从语法构演变成为修辞构。二者作为语法构属同义句式,但作为修辞构却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句式。尽管二者都是通过与X存现状态的对比来强调Y的失去或存在,但各自的语义和修辞效果却因强调内容及X、Y之间关系的不同产生明显的差异。在"X还在,Y没了"演变过程中还存在两种非典型的修辞构,可视作处于典型的语法构和典型的修辞构之间的过渡类型。

  • 标签: X还在Y没了 X没了Y还在 构式 连续统 修辞动因
  • 简介:现代汉语语料研究结果表明,“动词+借用动量词”构分为三类,根据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动(+了/补)+动量短语”、“动(+了/补)+名/代+动量短语”、“动(+了/补)+动量短语+名”.本文对人体器官动量词“脚”进行了认知分析,认为三者都是由原型及物构派生来的.第一类构受事论元省略,动作义突显,事件义弱化;第二类和第三类构是同一上位构的变体,二者构角色分布不同,是受事论元与动量短语竞争突显位置的结果.使用频率差异表明,借用动量短语更倾向于被名物化,做宾语,而补语功能相对次要,借用动量词的范畴化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突显某一具体语义角色上,而非量上.

  • 标签: 借用动量词 动量构式 认知
  • 简介: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教育在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作文写作始终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现如今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不仅仅着重于学生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同时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重视度。而层递教学作为一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对层递教学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析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 标签: 语文作文教学 教学模式 小学 应用 层递 独立思考能力
  • 简介:传统英语同义词词典的辨析多采用解说,即用完整句子对各词异同加以解释说明,篇幅较长但实用性较差。呈现辨析则把同义词的差别呈现给读者,须读者自行提炼或总结,优点是简洁、直观、产出性强。文章以《牛津英语同义词学习词典》(英汉双解版)为例,探讨了呈现辨析的不同形式,并讨论了相应的五种翻译策略,即突出核心词义、兼顾用法信息与语义信息、保持词性一致、规范常用表述、补全隐含信息。

  • 标签: 同义词 解说式辨析 呈现式辨析
  • 简介:“一M比一M+VP”构有实比和虚比两种类型,又可分为四种形式。该构的形式特征主要有“M”泛化、“一M比一M”固化等;句法功能方面,“一M”有指代性质,“比”有关系化趋势,“一M比一M+vP”的句法功能存在变异和萎缩现象;语义方面,“一M比一M”具有三个语义特征,VP有五种语义类型,整个构有两种构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成因;“一M比一M+VP”的语用特征主要表现在主观性和蕴含义两个方面;“一M比一M+VP”的形式和功能反映了其作为典型语法构的特征。

  • 标签: 构式 泛化 固化 变异 主观性
  • 简介:汉语许多方言点的单数人称代词作定语和作主宾语时的语音形式不同,常用来作主宾语的形式称为一般,只能作定语的形式称为音变。音变能否带相当于"的"的定语标记词以及领有对象的范围在不同方言中表现出种种差异。音变在不同方言中表现出的语法差异是人称代词句法功能的演变造成的,音变本质上是一种语法格,只是随着语言的演变成为一种残留形式。

  • 标签: 人称代词 音变式 功能演变 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