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西方比较文学界,形象早已不是陌生概念;它的历史已经不短。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日益关注这一研究方向。孟华的不少译介文章及其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2001)一书,无疑为这一研究方向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贡献。然而,当前一些专著和教科书中对形象的历史、方法、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评介,似乎还有一些值得补充的地方。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继续介绍一些形象学文献。本文是狄泽林克(HugoDyserinck)1977年版《比较文学引论》(Komparatistik.EineEinfizhrung)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三节:“比较文学形象”(“KomparatistischeImagologie”)。这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当代比较文学形象的纲领性篇章之一。

  • 标签: 比较文学形象学 代表人物 文学界 教科书 历史 中国
  • 简介:<正>比较文艺与其它文学理论和具体的历史的研究文学的方法一起,是文艺的主要领域之一。具体的历史的研究法所研究的主要对象照例是一种具有自己內部继承性联系的个别民族的文学;与这种研究方法不同,比较文艺首先对两种或几种民族文学在它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加以历史的比较研究,从而探明制约

  • 标签: 比较研究 民族文学 文学现象 文学研究 俄罗斯文学 比较文艺学
  • 简介:关于阳明之研究,至今已若汪洋大海,不可胜计。本文比较研究的方式,从如来藏所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出发,以'他者'的眼光进入阳明的'良知'。认为'良知'在'差异与圆融''信与尺度''行动中的时间观'等方面与如来藏思想的所面临的诘难相似,进而展示'良知'圆融之外的'裂隙'的一面。

  • 标签: 如来藏 良知 差异 尺度 时间
  • 简介:异域形象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热点之一。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同时,形象还可以作为一种观照其他研究对象的方法视角,这类研究共享着同一个学术旨趣,即紧扣形象本身的意指实践何为并为何。就形象展开的理论反思和学术对话,是近年来又一重要收获。形象的观念与方法近年没能得到切实推进,根本原因不在于“西方”理论的借用,而在于问题意识不清晰,缺乏从形象研究去回应时代命题能力。

  • 标签: 形象学 意指实践 “西方”理论 问题意识
  • 简介:时光复旧,母亲的脸褪去仅有耳朵二两光泽我找不到一盏灯,去照亮母亲皱纹里凹陷的影。只有母亲的唠叨,在深夜里次第重生我躲了它千万次,它的影子依旧如这易碎的青春。破碎的,还有母亲的梦。

  • 标签: 影像 时间 母亲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26
  • 简介:这些影像对于人们的意义甚至超出了实在世界,影像就是实在世界,影像即是社会的一部分

  • 标签: 影像时代
  • 简介:<正>照相馆在乡村,最让年轻人着迷的、透着一种乡村的抒情意味的是照相馆。它一般坐落在镇上——这是否意味着它是乡村生活形而上的部分?从外观看它也许十分普通,与其他店面一样裸露的砖墙上用白石灰刷了并用红漆写的招牌:"×××照相馆",字体为不规范的美术字,大概是出自某个乡村教师的手。有些具有广告意味的是墙上悬挂的几镜框照片,照片大小不一,从十二时到七时到一时不等,有全家福、明星照、风景

  • 标签: 乡村生活 十二时 铁匠铺 何竟 不谙世事 悠闲自得
  • 简介:摘要西方社会从产生到发展,至今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西方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异彩纷呈,是长期以来各理论学派呕心沥血的思想结晶,其理论构建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石。近代以来社会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在中国兴起,就与西方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中国的社会思想自古就存在,但中国社会准确的诞生时间却是在近代,而且从本质上说来,中国社会是一种舶来品。从西方社会传入中国直到社会在中国的恢复重建,这个过程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比较西方社会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恢复重建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在进一步了解西方与中国社会的基础上,认识到本土社会发展的局限性,能够将西方社会更符合客观实际的进行本土化,构建由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 标签: 西方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 历史背景 本土化
  • 简介:玫瑰何以开放——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当代德国曾经评选十大伟人,分别为阿登纳、马丁·路德、马克思、巴赫、爱因斯坦、歌德、古滕贝格、索菲·朔尔、勃兰特、俾斯麦。其中最年轻的索菲·朔尔,死时年仅22岁,而且她是十人之中惟一的女性。她凭什么享此盛誉?看起来简单:她暗中参与制作和散发反纳粹的“白玫瑰”传单,并因此慷慨就义。仔细思想,这极不简单。当时在纳粹德国内部,个人言论受到高度限制,进而形成“沉默的大多数”这等晦暗格局。作为脆弱的个人如何发出必要的声音?索菲和其他白玫瑰小组成员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实践着关于发声的自由哲学。

  • 标签: 安迪 玫瑰 影像 电影节 纳粹 日常生活
  • 简介:冬日武汉,这一周全是雾霾,四处高楼的城池幢幢复幢幢,长江也裹在雾里,只有一片黄色块。在街头,四面的楼宇把我比为蝼蚁。然而,即便是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我也觉得它们飘浮不定,幻影一般不能给我坚固稳定的印象。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张可欣.1982年毕业于中国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东盟与中国——10+1艺术战略”创建人。著名东南亚当代艺术研究学者,泰国国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十几年来。张可欣以鲜明独特的当代艺术家个案形象活跃在国际艺术舞台。在运用多种当代艺术语言进行创作之时,又作为当代艺术批评家及策展人介入世界当代艺术领域。

  • 标签: 哈尔滨师范大学 当代艺术 艺术学院 影像 日记 修行
  • 简介:当代世界,是以电影、电视、手机与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影像化时代。我们现在的所有活动几乎都与影像有关。我们的生活几乎都被影像包围着。我们走出家门会有影像,走进电梯会有影像,我们走进停车场还有影像,我们在公路上,在地铁里,在飞机中全都有影像始终陪伴着我们。

  • 标签: 当代世界 影像 传播媒介 互联网 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