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中间路途径和传统上路法途径用于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8例入院进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就诊时间处于2021年6月-2022年8月期间内,予以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共计39例选择传统上路法途径,观察组另外39例选择中间路途径,将两组手术指标予以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所用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更少,但术后引流量于对照组大致相同,两组手术指标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与传统上路法途径相比,甲状腺手术中应用中间路途径的手术效果更好,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的同时,促进手术患者尽快恢复,是更值得广泛推广的方案。

  • 标签: 中间入路途径 上入路法途径 甲状腺手术 手术指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路联合前内侧路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20例三踝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20~70岁,平均49.6岁;均采用后外侧路联合前内侧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外踝、后踝和内踝。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5~115 min,平均88.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600 mL,平均12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2~5.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期间无手术切口感染坏死、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87.8±6.4)分]较术前[(32.3±4.9)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54,P<0.001);根据VAS评分:0分1例,1~3分13例,4分6例。结论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路联合前内侧路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少、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踝损伤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前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后外侧路结合内侧路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为传统踝关节外侧路+内侧路手术实施治疗,观察组为改良后外侧路+内侧路手术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为观察组较短/较少P<0.05;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中,观察组97.22%,对照组86.11%,P<0.05。结论:对于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后外侧路+内侧路手术治疗有助于减少失血量、促进骨折愈合以及踝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三踝骨折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职体检中遇到心脏疾病患者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本科室公招职体检中发现的一例无症状心脏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受检者心脏杂音明显,心脏彩超提示左房、左室增大,二尖瓣中-重度反流,进一步心脏MRI增强检查提示左房饱满、左室增大,未见明显纤维化,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结果 通过专科进一步检查与诊断,除外须手术治疗的器质性心脏病,受检者本次体检结果予以合格。结论 参照公务员职试用标准,一些疾病存在限制,本着对受检者及用人单位负责的原则,体检中心需严格把关。

  • 标签: 公招入职体检 心脏疾病 心脏MRI 个案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路与外侧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2019年2月到2021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共70例,按照数字表法对其平均分组,分别为研究组35例并对其用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路,以及参照组35例并对其采用外侧路,观察对两组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髋关节功能,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 ;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路治疗的疗效更为确切,可以有效改善其髋关节功能,并大幅降低其术后疼痛,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入路 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Draf Ⅲ型手术是治疗顽固性额窦炎症、额窦黏液囊肿、内翻性乳头状瘤、骨瘤、脑脊液鼻漏或进行前颅底肿瘤前期切除的主要手术方式。经典的Draf Ⅲ型手术需要首先辨认额窦开口再进入额窦,易导致术腔出血和手术时间延长。经中线路手术即“outside-in”(由外向内)技术,避免了寻找额窦口的步骤,早期即确定解剖界限,大大降低了手术时间和难度。本文介绍这一手术技术的有关解剖和操作方法,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独应用改良Stoppa路或结合髂窝路治疗髋臼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5.2岁(27~78岁);左侧15例,右侧21例。骨折按Judet-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13例,前柱加前壁骨折3例,双柱骨折12例,前方加后半横形骨折6例,T形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6 d(2~12 d)。所有患者采用单独改良Stoppa路或结合髂窝路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8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213.2 min(110~340 min)。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28例,满意复位8例。3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0个月(18~25个月)随访。36例患者术后18个月时VAS评分为(0.7 ± 0.6)分,显著低于术前[(6.7 ± 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2个月(1.5~6.0个月)。末次随访时36例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0~95分,平均90.6分;优26例,良10例。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失效、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单独应用改良Stoppa路或结合髂窝路治疗髋臼骨折的近期疗效良好,可以安全、有效地处理同时累及髋臼前、后柱的骨折。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骨钉 改良Stoppa入路 切开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踝关节后外侧路和传统后外侧路联合内侧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三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2例;年龄19~71岁[(49.2±14.9)岁]。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度33例,旋前外旋型4度13例。25例采用改良后外侧路联合内侧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改良路组),21例采用传统后外侧路联合内侧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传统路组)。比较两组术后3 d和1周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术后患肢麻木及伤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21个月[(14.8±2.2)个月]。术后3 d两组VAS、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改良路组VAS为3.0(3.0,4.0)分,显著低于传统路组的4.0(3.0,5.0)分(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踝关节跖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路组背伸活动度为(11.8±2.8)°,显著大于传统路组的(8.1±3.5)°(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Baird-Jack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传统路组4例出现患肢麻木,2例伤口皮肤坏死,改良路组无患肢麻木及伤口皮肤坏死出现(P<0.01)。结论改良踝关节后外侧路与传统踝关节后外侧路联合内侧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前者具有疼痛减轻、踝关节背伸功能恢复更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 标签: 踝关节 踝损伤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髓内钉固定方法对胫骨干骨折治疗产生的效果,比较髌上路以及髌下路的治疗结果。方法:时间入选为2021年上半年,利用数字表法对接受诊治的胫骨干骨折68例患者进行实践治疗,划分利用髌上路模式进行髓内钉固定操作的实践组与利用髌上路模式进行髓内钉固定操作的基础组,两组患者的数量相同,记录胫骨干骨折疾病治疗成效。结果:实践组患者手术之中出血平均出血量的指标以及手术平均时间与基础组比较,p>0.05.手术透视平均次数指数优于基础组(p0.05,手术之后一年的膝关节能力指数优于基础组,p

  • 标签: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 髓内钉固定 胫骨干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上路和髌下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020年05月-2021年06月本院收治的92例胫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实验组(n=46),对照组予以髌下路髓内钉固定治疗,实验组予以髌上路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骨折愈合优良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骨折愈合优良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结论:在胫骨干骨折手术中应用髌上路髓内钉固定治疗的骨折愈合效果优于髌上路,有助于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 髓内钉固定术 胫骨干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胫骨平台骨折中应用改良前外侧路与传统前外侧路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试验主要收集我院2020.11至2022.10收治的4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平均分组研究,主要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1例,前者施以传统前外侧路手术疗法,后者施以改良前外侧路手术疗法,评析二者临床指标及膝关节恢复情况。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指标及膝关节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与传统前外侧路手术疗法相比,改良前外侧路手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大大缩短患者骨折部位康复时间,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传统前外侧入路 改良前外侧入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经桡动脉路与经股动脉路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3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经同侧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0例(桡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3例(股动脉组)。桡动脉组患者另根据椎动脉病变部位分为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根据椎动脉解剖分型分为Ⅰ型亚组与Ⅱ型亚组。对比分析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患者间基线资料及手术资料(支架植入成功率、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对比分析桡动脉组各亚组患者间手术资料的差异。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相比,支架植入成功率、术后3 d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9.01% vs. 30.00%)及穿刺点血肿发生率(3.03% vs. 20.05%)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Ⅱ型亚组与Ⅰ型亚组相比,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相比,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路相比,经桡动脉路实施椎动脉支架植入的手术成功率相当,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手术用时更短,操作难度更低,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其中椎动脉解剖分型Ⅱ型较Ⅰ型、左侧病变较右侧的效果更优。

  • 标签: 经桡动脉入路 经股动脉入路 椎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胫骨路与经辅助内侧路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位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骨科收治的47例ACL断裂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路分为两组:A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为(29.5 ± 4.8)岁;采用经胫骨路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B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为(31.2 ± 9.6)岁;采用经辅助内侧路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比较两组患者的股骨隧道位置、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7例患者术后获18~27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四格表法定位股骨隧道内口中心位点:A组和B组患者的X轴位点分别为25.6% ± 2.5%、26.7% ± 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轴位点分别为19.8% ± 2.0%、30.6% ± 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患者膝关节Lyholm评分分别为(90.9 ± 3.4)、(92.4 ± 3.9)分,IKDC评分分别为(89.9 ± 3.5)、(90.2 ± 3.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之间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胫骨路和经辅助内侧路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ACL,前者位点较后者更接近髁顶位置,二者术后近期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检查 类等长重建 创伤和损伤 经胫骨入路 经辅助内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大颅底路和标准翼点路治疗床突旁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床突旁脑膜瘤患者41例,按肿瘤大小随机分为标准翼点路组(19例)和扩大颅底路组(22例),比较两组在肿瘤全切、视功能改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颅神经损伤等围术期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标准翼点路组与扩大颅底路组的全切率分别为74%(14/19)和91%(20/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38,P<0.05)。视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5%(11/17)和79%(15/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15,P<0.05)。手术用时分别为(201.50±23.17)分和(209.50±19.37)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777,P>0.05)。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34.20±12.37) ml和(159.60±22.47)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352,P>0.05)。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11%(2/19)和9%(2/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P>0.05)。结论扩大颅底路可提高床突旁脑膜瘤患者的全切率和改善视觉功能。

  • 标签: 床突旁脑膜瘤 前床突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胫骨骨折患者在其髓内钉内固定术中采用髌上路或者髌下路的实际价值。方法:观察组行髌上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应用髌下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手术中的透视次数与失血量和住院时间等观察组均短于/少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HS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率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5.26%、18.42%,P<0.05。结论:对胫骨骨折患者采用髌上路髓内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更有利于降低手术创伤、预防术后并发症及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胫骨骨折 髓内钉内固定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