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生死疲劳》生动描述了中国农村50年历史的壮阔画卷,塑造了大量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丰富、深刻的主题与思想。这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通过对蓝脸形象的塑造来唤醒和歌颂公民个体在公共领域中对自己的生命主体权利的充分意识,是在给蓝脸这样的生命主体精神的捍卫者唱下一曲赞歌。而它透过叙述同时也表达了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即在私人领域,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涉及道德伦理的日常生活领域,对人的德性诉求与人的动物性存在空间同时予以承认的问题。虽然通过蓝解放的新恋情突出传达了对人的动物性存在空间的承认和追求情爱的个人权利的肯定,但小说当然并不否认人的更高的精神追求的必要性。关于互助的一些独特安排,主要就是这样一种终极关怀动机的表达。

  • 标签: 《生死疲劳》 公民个体 公共领域 私人领域 终极关怀
  • 简介:《庄子》里面有一个永恒的命题:关于生死。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

  • 标签: 生死 《庄子》 生命 真人
  • 简介:京剧老段子《祥梅寺》,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末年黄巢造反,要杀人八百万,阎王为此大造“生死簿”,白天干不完,夜里加班干。由于灯油不足,命令两个小鬼往祥梅寺偷取佛前的灯油。

  • 标签: 生死 悬案 唐朝末年
  • 简介:世人习禅,目的不同.有为强身者,有企求心灵平静者,有想藉之开发人体潜能者,动机皆不可谓不善,却都无益于习禅之恒久,盖因许多法门更可以应对这些需要,找对了就立竿见影。例如:强身可以由运动而得,身心平衡练瑜伽也许更好,而开发功能,别说密教的下三部密法,就一般神棍乩童有时也有两把刷子,这些都不像参禅打坐般,往往十年八载还看

  • 标签: 生命哲学 人生哲理 佛教思想 教义
  • 简介: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可见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智慧的重要性,信心只是进入佛法大海的前方便,而能究竟出离生死大海的非得用正知见不可了。信心是先决条件,但非究竟处,没有正确知见(智慧)的认识与指导,确实是十分危险的一件事,“有智无信长邪见,有信无智长愚痴。”将“智”与“信”的关系说得恰如其分。

  • 标签: 生死 解脱 正见 佛法研究
  • 简介:中国方言差异之大,彼此不能互通,于是产生了圣经方言译本。汉语吴方言中的4个分支与圣经翻译有关,即太湖分支的上海方言、宁波方言、苏州方言、杭州方言,台州分支的台州方言,瓯江分支的温州方言,婺州分支的金华方言。据笔者统计,吴方言圣经译本总计114种,其中汉字49种,罗马字65种,含2种《圣经全书》汉字本,1种《圣经全书》罗马字本,1种《旧约全书》汉字本,2种《旧约全书》罗马字本,9种《新约全书》汉字本,8种《新约全书》罗马字本。

  • 标签: 圣经译本 吴方言 汉字 教会方言 罗马字
  • 简介:《圣经》中译本在中国教会目前已基本固定在基督教新教所用“和合本”《圣经》和天主教所用“思高本”《圣经》,教会人士将之视为具有权威性的经典汉译本。尽管汉语语言的发展在语言意义上已经超越了这一阶段,相关《圣经》翻译及研究机构和有些个人亦根据现代汉语有过重新翻译《圣经》的努力,这些新译本却并没有获得教会的普遍承认,而只是在教界和学界之间的边缘领域闪现其存在。这一现象非常值得研究。一方面,这种《圣经》中译本的使用状况反映出中国教会的基本状况,意味着其经典及理论的认知尚未出现根本性突破,教会的基本面貌亦沉于传统而鲜有革新。“和合本”《圣经》的翻译问世曾被视为20世纪初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在现代汉语的白话文运动中留下过颇有意义的一笔。这种《圣经》汉语语言翻译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会的革新及其对社会文化革新的参与,其曾经有过的“与时俱进”值得我们今天反思和总结。中国教会持守传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变革和思想文化的精进,所以教会仅从汉译圣经这个层面就应看到其发展滞后的一面,由此应有奋起直追的意向和准备。教会的现代语言尤其是其宣道讲经所必须的圣经语言应跟上时代。这是从《圣经》汉译上对中国教会的呼唤和激励。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界在基督教研究上已经进入系统释经的时代,其基于《圣经》希伯来语言和《圣经》古希腊语言的圣经新旧约释经正在全面开展,其圣经释经学亦与现代解释学有着密切结合,尤其在方法论上有着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诠释经典已经远远走在了重新汉译《圣经》的前面。然而,如果没有全新的现代汉语翻译的圣经版本,那么这种过于超前的释经

  • 标签: 圣经 中译 解释 文化 研究
  • 简介:当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誓言后,一个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的陶渊明式的高大形象赫然呈现在我们面前,好像他要永远与权贵们决裂,开开心心骑上仙人的坐骑——“白鹿”去寻仙访道,再也不理尘间俗事一样;而当他的神仙信仰有些动摇时,他又提出“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1)的疑问。

  • 标签: 李白 意象 陶渊明 呈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 传说
  • 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最初的汉译本是1938年由上海言行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译本,关于郭译本的翻译时期问题,学界存在争论,笔者对比了《译者弁言》《郭沫若年谱》与1947年群益版《序》的记述,推测郭老1931年在日本千叶县的家中译完了此书.通过实例考察郭译本的译注、翻译术语与误译,发现郭译本的翻译底本非郭老在《译者弁言》中所称的梁赞诺夫版德文本,而是栉田民蔵与森户辰男翻译的,1930年作为《我等丛书》第4册出版的日译本,并提出中日学者在《费尔巴哈》章编译史研究中应共同解决的课题.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梁赞诺夫版 栉田+森户译本 郭沫若译本 翻译术语
  • 简介:《圣经》在汉语语境中有一语多译的传统。译本群的语文风格从深文理、浅文理、官话到现代汉语的更迭,客观上是语言与社会现状的流动,但更是译者将多种因素,尤其是读者预设纳入翻译视野的结果。这一结果促成了《圣经》宗教价值的淡化以及文学价值的凸显。译本群表象上丰富的语文风格、多维的主体价值及多样化的读者期待虽然事实上促进了《圣经》从征服文化向使节文化的转型,但这种《圣经》读者翻译观是与彼时中国语境的妥协与协商,而忠实于文本目的才是翻译的终极诉求。

  • 标签: 语文风格 读者期待 文本目的
  • 简介:巴哈欧拉的《隐言经》原文为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自1858年问世以来,迄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期间各种文字的版本层出不穷,多达120余种。在中国及华人地区,根据守基阿芬第1934年英译本翻译的中文版本至少有5种以上,其中包括最早的20世纪30年代廖崇真译本(简称“廖本”)、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台湾本(简称“台本”)、马来西亚苏逸龙译本(简称“苏本”)、20世纪末澳门巴哈伊总灵理会出版的译本(简称“澳本”)和新纪元国际出版社出版的李绍白译本(简称“李本”)。前4个为散文译本,可视为一个系列,最后1个为诗体本,别具一格。将这几个译本加以比较,意在探询其继承关系与创新精神,为《隐言经》译本今后进一步的修订和提高做一些建议。

  • 标签: 巴哈欧拉 《隐言经》
  • 简介:译作的序言跋语是译者翻译思想的重要载体,具有前理论性质,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在漫长的圣经汉译史上,一些西方译者和华人译者通过序言对自己的翻译活动和翻译原则做出记录。本文通过对八篇历时《圣经》汉译本序言加以分析,探讨中西方译者在翻译意图与效果意识、汉语审美意识、文化协商意识、译者主体意识上的渐变过程,对于圣经汉译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

  • 标签: 译本序言 《圣经》汉译 翻译思想
  • 简介:文章从跨文化翻译的视角对比了美国汉学家李克和中国学者翟江月的《管子》英译本.李克的翻译重在介绍,鲜加评论,旁征博引,考证精详.其特色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力求形式对等.翟江月的译本采用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力求功能对等;她的译文语言平实,易于理解.两个译本各具特色,也各有不足,但是都为“中学西传”做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跨文化翻译 管子 异化 归化 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
  • 简介:笔者旅印期间见到了《法显传》的印地文和尼泊尔文译本,觉得这不仅是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史上一件值得记录的大事,也是佛学界和佛学研究中一件令人高兴的大事。

  • 标签: 《法显传》 尼泊尔 译本 佛学研究 文化交流史
  • 简介:题:同未成年人康复中心主任医师鲍里斯·德拉普金(以下简称德)谈我国儿童的性格记者:许多现实表明,社会对成年人往往是公正的,对儿童却并非如此……您作为莫斯科未成年人精神病科主任医师能谈谈这个问题吗?

  • 标签: 精神病学 心理问题 儿童 性格 社会 生活
  • 简介:《隐言经》是新兴宗教巴哈伊信仰的核心经典之一。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隐言经》的英译和中译情况,接着概括了巴哈伊的翻译标准——忠于原文意义,符合译语规范,契合原文风格,然后根据这三条标准来对比分析《隐言经》的两部通行中译本——澳门版和台湾版。

  • 标签: 巴哈伊信仰 翻译标准 隐言经
  • 简介:丹道为道教所重,亦素为道教徒所珍密。择徒授诀,必先盟以誓约,然后师徒授受,口口相传。尔后严谨脩持,方得有所成效。丹道分外丹和内丹,外丹炼五金八石以成金丹或药物,此实为我国化学之先驱。内丹功法,以己身为炉鼎,以自身之精、气、神为药物,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求成丹。考内丹功法,其来已久,东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即已论及,不过隋唐以前,其名不显,自隋青霞子,五代吕洞宾加以弘扬,其名渐著,复经宋陈抟、张伯端,金王重阳之阐发,从此

  • 标签: 内丹功 丹道 炼气化神 外丹 五金八石 张伯端
  • 简介:<正>西方现代主义给世界打上的烙印几乎遍及我们这个星球的每个角落,产生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的这一现象对人类最终是福是祸,这个问题尚待后人去评说。不管怎么说,鉴于西方技术和自然科学的优势,认为西方的人文科学——至少在其理论创建

  • 标签: 德国美学 刘纲纪 人文科学 中国美学史 西方人 西方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