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圣经的属灵价值为全世界的基督徒所公认。而圣经的文学价值也同样为知识界人士所推崇。在世界文学这块五彩纷呈的苑圃中,圣经这朵奇葩异卉格外绚烂夺目。如果说,圣经中的文学有如一块广袤湛兰的天穹,那么其间的修辞就是那满天星辰,熠熠生辉。修辞是一种写作或说话的技巧,运用修辞的技巧,可以使文字或语言显得优美、生动、形象。从而给

  • 标签: 修辞手法 圣经 以色列 大卫 象征物 生动形象
  • 简介:目的论作为一种修辞形式,可有效解释人如何突破有限性通达无限性。对于目的论这种泛灵论的世界观,马克思一向是极力反对的。但有证据表明,马克思仍在《资本论》中不自觉地运用着目的论修辞。当马克思引用黑格尔的带有目的论结构的论断——“理性的狡猾”——来支撑不假于此便无法言说的观点时,他也就发出一个讯息:他是在目的论解释框架中说明问题的。而当马克思冒着风险把“历史”或“人类”诸如此类的范畴隐喻化为超级主体时,他也就在运用着目的论修辞,与此相关的是无意示人的目的论图景的显露。事实上,马克思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实际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具有严格一致性。

  • 标签: 《资本论》 目的论 修辞
  • 简介: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当下纷纭复杂的艺术实践,譬如既有抽象、暧昧、观念性的先锋试验,也有感官化、生活化而不无媚俗嫌疑的大众文化,怎样的理论描述或阐释才算是较为恰切和有效的呢?时至今日,艺术与理论似乎正不可避免地遭遇着一场尴尬:一方面,艺术越发变得莫名其妙,包括"过去的精神创造,艺术和历史,不再属于现在不言而喻的内容而是委弃给研究的对象";而另一方面,理论又愈加独立甚至制约着艺术,玩起了自足、自我阐释及阐释循环的游戏,其"对象接近于零",而其自身"却接近于无限"。在这种情势下,倘使延续一种理性、透明的形式主义批评,或者喧嚣地展开各式浮光掠影、言之无物的文化研究,那只会使天堂和地狱变得更为人烟稀少。可能的办法也许是:回到经验现象,返归艺术语言本身,寻找切入艺术实践的理论话语的新的可能。

  • 标签: 修辞阐释 意识形态和合 美学意识形态
  • 简介:道教碑文包括碑传、碑记、碑铭、题辞、摩崖等等,既有史传征实之强,又兼文辞精美之善。目前对道教碑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拓片的整理与研究、源流考辨、版本校勘等方面。对碑文中富有鲜明道教语体功能的修辞套式,以及道教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叙事结构上的修辞模式等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运用修辞结构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构成或制约道教碑文语体特征实现的修辞模式。

  • 标签: 道教碑文 修辞结构 语体
  • 简介:安迪·沃霍尔作为20世纪世界艺术史上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是波普艺术的典型代表。运用视觉修辞理论来研究沃霍尔的作品可以看出:其早期的艺术作品开始借鉴广告设计中视觉元素的排列组合方式,主要修辞格是视觉反复;后期作品对于视觉修辞的运用更加娴熟,主要修辞格是隐喻、借代等手法。视觉修辞的运用使得艺术符号化、平民化,并且使其作品成为现代艺术的一面旗帜。

  • 标签: 波普艺术 视觉修辞 安迪·沃霍尔
  • 简介:  "85新潮"以降,中国艺术界骤患强迫症,艺术开始"有思想"、开始有追求"自我身份认同"的冲动了.尤其是在被命名为"中国观念艺术"的先锋实验领域,种种迹象表明,作为"后社会主义"阶段或精神上刚刚从政治意识形态中解脱出来的艺术形态,其最后仍然不过是一则包含着巨大反讽与悖论信息的暧昧的"寓言".它浓缩了所谓"本土当代艺术"建构的最大真理,同时也承载着这一建构本身所天然蕴藏的最大的谎言.……

  • 标签: 中国观念 修辞性向 寓言艺术作品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我国科技发展的主体、目标、动力、方向、途径和战略部署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丰富的具有哲学和实践内蕴的科技思想。习近平科技思想具有六个基本特征,即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创新为首要驱动力的创新性、紧跟时代步伐的时代性、广纳互鉴世界经验的开放性、抢占先机的前瞻性、结合具体实践的实践性。习近平科技思想总结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指出当前我国科技进步的现实问题,勾画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蓝图,为新时代中国科技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 标签: 习近平 科技思想 特征研究
  • 简介:《如何读诗》是伊格尔顿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本诗论作品,也是继《文学理论导论》之后的第二本教材类著作。围绕"何为诗歌"和"如何读诗"这两个重要问题,他从诗歌本身的"物质性"和"话语性"视角,揭示当代诗歌批评在话语和语言、内容和形式、意义和符号、语境与文本、经验与体验之间的范式危机,探讨诗歌本身的修辞传统、语言形式、物质内涵和阅读方法。该书呈现出伊格尔顿从意识形态批判到审美意识教育的理论转向。

  • 标签: 伊格尔顿 《如何读诗》 诗歌批评 物质视角 形式政治
  • 简介:反讽往往因与修辞相涉而被理解为某种语言表达方式,其形而上学的意蕴常被忽略。但事实上,反讽理论在其得以产生的原初形态中就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进而延至现当代,反讽始终秉持着语言学意义上的修辞传统,但在其理论逻辑的衍化中却始终自享着与形上之思难以厘界的关联。在长时间遗忘苏格拉底反讽理论的哲学旨趣之后,德国早期浪漫派又再次赋予了反讽以哲学、美学、艺术与诗等规定相互交融的多重意义,而克尔凯郭尔以存在主义的视域超越了这一错综复杂的含混界定,他将反讽理解为人的生存境遇中的“立场”,这就将反讽提升至了纯粹的哲学层面。美国学者维塞尔虽无意承接克尔凯郭尔所规定的反讽的实践性,却在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别出心裁的阐释中将无产阶级视为反讽在现实世界中的肉身化,这成就了反讽由修辞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内在意蕴的提升过程。

  • 标签: 反讽 主观性 实践 无产阶级 浪漫主义
  • 简介:信息的基本特点是必须依赖于载体而存在,这种依赖性在本体论意义上是随附于载体上,其基本理由有三点:第一,两个物理载体的属性如果存在着物理意义上的不可分辨性,那么载体之上随附的信息也是不可分辨的;第二,信息与载体之间具有典型的不对称性;第三,从不可分辨性和不对称性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信息具有多重实现现象。信息随附性特征的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信息在本体论意义上是一种随附性存在,在认识论意义上它是随附于科学。

  • 标签: 信息 随附性 载体 信息哲学
  • 简介:本文尝试采用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剥离的方式对回族民居进行梳理和呈现,即从全国范围内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到'围寺而居,以坊而治'的传统聚居社区组织方式,再到'形散,神不散'的具体民居建筑,三个层面呈现回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三大特征

  • 标签: 回族 民居 建筑文化
  • 简介:1.永远找不到自己的笔;2.永远对自己的发型不满意;3.所有的电器都不看说明书;4.尽量使用自助办理业务;5.使用最多的称呼是同

  • 标签:
  • 简介:公德总是相对于私德而言的。根据对公德的“公”之范围的不同界定,原先的公德就会转变为私德。公德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个体性美德与制度性美德。在个体性美德中,正义具有与其他美德极为不同的特征。我们的公德建设应从个体正义感的培养与制度正义的构建和维系入手。

  • 标签: 公德 私德 制度性美德 正义
  • 简介:本研究采用等级排序的方法,60名被试分别在大、小两种恒定的期望值条件下,对不同风险来源和不同风险水平的抽彩方案进行偏爱排序,以此来检验组合理论有关风险偏爱模式的假设.结果发现(1)被试的风险偏爱模式以单峰模式为主;(2)期望值的大小和不同的风险来源对偏爱模式没有显著影响.通过与美国研究者的结果比较发现,中美被试对于固定收益、中等风险和高风险评为最不偏爱的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风险偏爱 组合理论 中美比较
  • 简介:《资本论》商品观的内容是经济的,但商品观的概念要素却牵涉不少哲学性问题。分析涉及内外空间性的财富“表现”问题、“需要”的满足问题、作为抽象结果的“抽象人类劳动”之被表现问题、随之而来的劳动时间之“凝固”及其异化问题,构成本文的基本任务。在所有这些分析中,抽象和简化之现实性和理论性特别值得重视。在此基础上,《资本论》商品观的理论结构将得到新的哲学评估,相关的方法论自觉也将得到新的学理阐释。

  • 标签: 商品 表现 空间 时间 抽象 隐喻
  • 简介:采用三角验证法对长春180名10.1-15.3岁儿童进行研究,以自然范畴的事物、家庭内外事件和熟悉的文本为测验材料,探测了儿童对图式特征的认知特点。结果发现:(1)儿童对自然范畴、事件、文本图式特征的认知存在三级水平:①成分水平,②成分与整体水平,③整体水平。这三级水平与儿童思维特点相一致并受生活经验或事件的制约。(2)儿童对三类图式特征认知是随年龄的升高而不断提升的,其标志是对图式本质的理解、概括与把握不断加深,到13岁以后儿童对三类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迅速。

  • 标签: 图式 特征 认知发展 验证法 三角 整体水平
  • 简介:《孙子兵法》的思维方式代表着我国先秦时期思维发展的正确方向,对构建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学者们对此多有论述。本文从综合的角度,对《孙子兵法》七个方面的思维特征进行整理与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 标签: 孙子兵法 思维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