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对患者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并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153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病史、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情况等),其中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72例、单纯药物治疗81例。治疗48个月后,对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24个月时,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显著高于动脉支架成形术组(P<0.05)。48个月后153例患者中共发生认知功能障碍47例,单因素分析表明嗜烟(吸烟>10年,每日>20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侧颈内动脉轻度狭窄、房颤、支架成形术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支架成形术(OR=0.44,95% CI:0.21~0.88,P=0.01)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性因素。高血压病史(OR=1.79,95% CI:1.22~2.01,P<0.01)、房颤(OR=1.57,95% CI:1.01~1.98,P=0.03)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支架成形术可显著降低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与高血压病和房颤相关,且与高血压病相关性较高。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对患者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并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153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病史、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情况等),其中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72例、单纯药物治疗81例。治疗48个月后,对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24个月时,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显著高于动脉支架成形术组(P<0.05)。48个月后153例患者中共发生认知功能障碍47例,单因素分析表明嗜烟(吸烟>10年,每日>20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侧颈内动脉轻度狭窄、房颤、支架成形术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支架成形术(OR=0.44,95% CI:0.21~0.88,P=0.01)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性因素。高血压病史(OR=1.79,95% CI:1.22~2.01,P<0.01)、房颤(OR=1.57,95% CI:1.01~1.98,P=0.03)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支架成形术可显著降低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与高血压病和房颤相关,且与高血压病相关性较高。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支架辅助栓塞后复发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复发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分析围手术期安全性、术后即刻及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6例既往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复发的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首次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至置入Tubridge的时间间隔为14 ~90 d。4例患者采用单纯Tubridge置入,另外2例填塞弹簧圈后再置入Tubridge。围手术期无并发症,临床随访5~36个月,无再出血。5例患者接受血管造影随访1~3个月,动脉瘤均完全消失。结论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发性血泡样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支架 栓塞,治疗性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儿临时右侧颈内静脉置管管路的护理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8例临时右侧颈内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儿,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护理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临时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患儿在血液透析期间,实施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血液透析 临床静脉置管 管路护理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瘤(ECA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动脉局部扩张病变,其治疗方式包括颈动脉结扎术、颈动脉包裹术、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及腔内修复动脉瘤术等。2019年8月和10月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神经外科收治2例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动脉瘤切除术和手术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疗效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瘤(ECA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动脉局部扩张病变,其治疗方式包括颈动脉结扎术、颈动脉包裹术、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及腔内修复动脉瘤术等。2019年8月和10月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神经外科收治2例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动脉瘤切除术和手术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疗效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血管内再通术(复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66例C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起始处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结果66例患者中,58例(87.9%)血管再通成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4/66),其中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颈部切口肿胀压迫气管,均治愈。术后随访6~33个月,5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中,34例临床症状改善,24例稳定;47例患者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3例(原闭塞节段均在颈内动脉起始段至床突段或以上)再闭塞,4例再狭窄,但均无明显症状。8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6例症状稳定;2例症状加重,出现新发脑梗死。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治疗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的CICA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闭塞率较低,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慢性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血管内再通术(复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66例C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起始处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观察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结果66例患者中,58例(87.9%)血管再通成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4/66),其中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颈部切口肿胀压迫气管,均治愈。术后随访6~33个月,5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中,34例临床症状改善,24例稳定;47例患者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3例(原闭塞节段均在颈内动脉起始段至床突段或以上)再闭塞,4例再狭窄,但均无明显症状。8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6例症状稳定;2例症状加重,出现新发脑梗死。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治疗无残端或有残端呈非"锥形"改变的CICA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闭塞率较低,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慢性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底颈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995—2017年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的15例颅底颈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5例患者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7~67岁,中位年龄44岁。15例患者中DSA确诊13例,CTA确诊2例;首发症状为鼻出血的假性动脉瘤13例,其中有明确的头面部外伤史8例,颅底肿瘤放疗史5例;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真性动脉瘤2例。15例患者采用栓塞和/或手术修复等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2~12年,观察患者是否治愈及存活状态。结果8例外伤史患者中5例行血管栓塞治疗痊愈;2例患者未行血管栓塞,之后因大量鼻出血死亡;1例血管栓塞术后出现进行性脑梗死,之后死亡。5例颅底肿瘤放疗后患者,1例行血管栓塞后脑梗死,之后死亡;2例行血管栓塞后因原发肿瘤复发侵及颅内,于院外死亡;1例行血管栓塞联合手术治疗恢复良好;1例放弃治疗,院外大出血死亡。首诊为头痛的2例患者,1例误行手术致鼻出血后于院外行血管栓塞治疗;1例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死亡。总计院内死亡4例,院外死亡4例,生存7例。结论颈内动脉瘤是颅底病变中的高危疾病,伴有外伤、放疗史的鼻出血及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患者应考虑颈内动脉瘤可能,需行DSA、CTA检查进行确诊。耳鼻咽喉科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鼻出血 颅底 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栓塞,治疗性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逐渐成为颈动脉狭窄的主流治疗方法,支架内再狭窄是其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制约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发展。文章对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流行病学、影像学评价、病理生理学机制、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气囊 复发
  • 简介:摘要72岁男性患者,因布鲁氏杆菌感染导致右侧髂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人工血管原位重建术式,术中完整游离了动脉瘤,在扩大清创的基础上,切除主动脉瘤体,用人工血管重建近远端血运,恢复正常解剖关系,人工血管吻合口表面填塞缝固大网膜。术后根据培养结果规范应用抗生素,术后恢复良好,复查血管通畅。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脑组织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常表现为无症状认知损害。即使采用最佳药物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仍存在较高的卒中和认知损害风险。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再通治疗能降低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卒中发生率,但能否改善认知功能还存在争议。文章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其及对认知功能影响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内动脉 脑缺血 认知障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脑血管重建术 支架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右侧颈内静脉行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以2014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心内膜心肌活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初步临床诊断为疑诊心肌炎、心肌病、不明原因心力衰竭等,研究排除了冠心病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纽约心脏协会(NHYA)心功能分级、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胸片、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所有患者均经右侧颈内静脉在X线透视、双体位引导下行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计算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的成功率。观察患者心内膜心肌活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并发症包括死亡、需要紧急心脏手术或高级生命支持、心包填塞需心包穿刺引流、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需安装永久起搏器等;次要并发症包括不需要心包穿刺的心包积液、暂时(持续<24 h)或永久的右束支传导阻滞、一过性莫氏Ⅱ型2∶1房室传导阻滞需要阿托品治疗或需安装临时起搏器、非持续≥10个QRS波的室性心动过速、持续<12 h心房颤动(房颤)或需要转复的房颤;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内膜心肌活检后新出现的三尖瓣腱索断裂或反流。另外,分别观察操作第1、2和3年的术者操作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共入选272例接受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的患者,其中270例成功完成操作,成功率99.3%。入选患者的年龄(42.7±16.9)岁,其中男性164例(60.3%)。21例(7.7%)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0.7%)出现大量心包积液,属于主要并发症,均行心包穿刺引流后缓解;18例(6.6%)出现微量心包积液,1例(0.4%)三尖瓣前叶腱索断裂,均属于次要并发症。无患者出现死亡、需紧急心脏手术抢救或需要永久起搏器置入等严重并发症。术者进行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操作后的第1、2、3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3%(13/140)、7.8%(7/90)和2.4%(1/42)。结论经右侧颈内静脉入路X线引导下行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安全、可行,且随着操作者熟练程度的提高其并发症发生率有降低的趋势。

  • 标签: 心肌炎 心肌疾病 心内膜心肌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总动脉瘤腔内治疗过程中利用髂动脉分支支架(IBD)保留髂内动脉的临床结果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使用IBD技术重建髂内动脉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14例患者中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4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总动脉瘤和髂内动脉瘤2例,孤立性髂动脉瘤7例,腹主动脉夹层合并髂动脉瘤1例。髂总动脉瘤直径为(32.10±9.05)mm。结果植入自制 IBD 和临床试验支架各 7 例。技术成功率为92.9%(13/14)。术后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范围1~42个月)。随访期内1例因髂总动脉瘤破裂而死亡,其余病例植入的IBD支架均通畅,瘤体无扩张。结论IBD是髂动脉瘤腔内治疗中保留髂内动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髂动脉瘤 髂动脉分支支架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流量搭桥术治疗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例采用低流量搭桥术治疗的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决定手术方式,其中6例行颈内动脉闭塞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1例行颈内动脉缩窄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术中采用荧光素血管造影和(或)血管超声检查评估桥血管的通畅情况。术后行影像学随访评估动脉瘤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7例患者术中评估桥血管均通畅。术后1例患者发生脑梗死,预后良好;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随访6~4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或破裂出血,6例动脉瘤消失,1例动脉瘤缩小;mRS 0分者5例,1分者1例,3分者1例。结论初步观察显示,低流量搭桥术治疗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海绵窦 巨大 低流量搭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