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颈内动脉虹吸段假性动脉瘤较少见,仅发生于少部分颅底骨折患者。由于颅底骨折所致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动脉壁或其分支破裂,形成少量出血,易被忽视,血肿吸收后,血肿包膜形成假性动脉瘤瘤壁。假性动脉瘤缺乏真性动脉瘤壁结构,可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大,乃至破裂出血,并且多数是大出血,后果严重。其发病隐匿、易漏诊误诊。及时发现并通过支架将病变的血管隔绝于血流之外,借助支架修复血管是治疗的一种手段。笔者采用Willis支架隔绝受损破裂的颈内动脉壁或者其分支根部颈内动脉17例,探讨Willis支架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虹吸段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介入科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6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患者(共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62个动脉瘤中,33个破裂,另29个未破裂;45个采用单覆膜支架置入术,2个采用双覆膜支架置入术,12个采用单覆膜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另3个采用双覆膜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结果62例患者的62个动脉瘤均一次成功置入覆膜支架。62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53个(85%)动脉瘤完全闭塞,另9个(15%)出现内漏,其中7个表现为轻度动脉瘤瘤腔内显影并滞留。62例患者中,术后3例(4.8%)出现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支架移位,1例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另1例因术中血管穿孔致颅内出血死亡;6例(9.7%)发生眼动脉闭塞,但均未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症状。6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9.0±4.7)个月(3~24个月)。随访期间,61例患者均未发生脑缺血或出血性事件,且均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术后3个月,49例患者进行DSA随访,其中46个(94%)动脉瘤完全闭塞,另3个(6%)出现内漏。至末次随访,61例患者中,60例mRS为0~2分,1例为4分。结论初步判断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破裂或未破裂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较高,内漏发生率较低,且患者术后短期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 Willis覆膜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根据载瘤动脉的直径和累及病变血管的长度选择合适尺寸的Willis覆膜支架。术后对所有患者常规行头颅Dyna-CT复查和支架重建。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是否复发;同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判断患者预后。结果15例患者中,12例均一次性成功置入Willis覆膜支架;另3例置入Willis覆膜支架后存在"内漏",其中1例行1次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术后连续1~2个月辅助压迫病变侧颈动脉。术后即刻DSA显示,所有患者的血管重建成功,假性动脉瘤均消失。术后1例患者因重型颅脑创伤死亡,其余14例术后复查Dyna-CT均未见新发脑梗死和脑出血。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4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4±1.6)个月(3.0~8.0个月)。术后3个月,14例患者的mRS评分为,1~2分10例,3分4例。随访期间,1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至末次随访均未复发,其中2例存在"内漏"的患者于术后4个月随访时"内漏"消失。结论初步推测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能是理想材料之一。

  • 标签: 动脉瘤,假性 颈内动脉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 Willis覆膜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8月至20188月治疗的80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病人员当作研究对象,然后将这些研究对象随机均等的划分为对比组40例、研究组40例,对比组实施药物治疗,研究组患病人员实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病人员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病人员的脑灌注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比组患病人员,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值得进行统计(P<0.05);研究组患病人员的远期缺血性脑血管发病率显著低于对比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值得进行统计(P<0.05)。结论:由此可见,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成形术进行治疗起到明显的治疗效果,能够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变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广泛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内动脉支架植入 颈内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 BB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采用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血泡样动脉瘤患者,收集术后即刻栓塞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术后3个月随访复查的动脉瘤栓塞率、复发率以及mRS评分。结果共纳入38例BBA患者,男性17例(44.7%),女性21例(55.3%);年龄(54±9.3)岁(范围29~71岁);动脉瘤最大径(5.1±1.0) mm,瘤颈直径(4.9±0.7) mm。Raymond分级显示,术后即刻完全栓塞率为71.1%,瘤颈残留率为18.4%,瘤体残留率为10.5%。围手术期发生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和2例术中动脉瘤出血。在术后3个月进行影像学随访显示,31例(83.8%)动脉瘤完全消失,4例(10.8%)改善,2例(5.4%)再通。临床转归良好率(mRS评分≤2分)为81.1%,1例患者(2.6%)死亡,无一例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BB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颈内动脉 栓塞,治疗性 支架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3例OSAs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结果,其中头痛10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7例、月经紊乱1例、无症状5例。23例患者检共出动脉瘤32个,有1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其中6例为双侧动脉瘤(4例为双侧OSAs);破裂动脉瘤者5例。23个OSAs直径范围4~30 mm,平均(8.2±2.3)mm,巨大动脉瘤2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或硬膜下入路,磨除前床突,颈部切口显露颈内动脉辅助术中阻断,夹闭困难采用颅内外搭桥技术。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分析显微手术夹闭治疗OSAs的效果。结果23例OSAs患者中17例进行颈部颈动脉临时阻断,13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未破裂动脉瘤),8例采用硬膜下入路(包括5例破裂动脉瘤),2例患者中1例颅内外搭桥动脉瘤孤立、1例颈内动脉近端阻断。21例患者恢复良好,9例头痛者症状消除,6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者好转,1例月经紊乱者术后好转。随访2~63个月,复发2例(8.7%),并发脑积水3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20例,4分2例,3分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是OSAs治疗的关键。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安全,效果满意。

  • 标签: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前床突切除 显微外科 夹闭 入路
  • 简介:摘要: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因具有微创、安全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但术后低血压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持续低血压发生率为 7% ~ 40%。持续低血压会导致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降低,引起或加重脑缺血,甚至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因此,做好患者围术期护理尤其是血压管理,促进患者血压稳定,成为术后护理难点之一。

  • 标签: 介入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 经皮穿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尤其是侧支代偿不充分,颈内动脉闭塞残端的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的栓塞引起远端脑组织灌注不足引起脑缺血事件发生。随着神经介入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再通技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成为关注的热点。血管内开通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和风险性。如何严格筛选患者,也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开通需要规范化的管理,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 标签: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 缺血性卒中 多模式影像评估 神经介入
  • 简介:摘要1例老年女性因视物重影5个月就诊眼科。眼部检查右眼外转受限,视野示双眼上象限同向非一致性局部视野缺损,头部核磁共振平扫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右侧海马后部异常信号。诊断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动脉瘤,右侧展神经麻痹。行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后动脉瘤栓塞完全。经详细定位诊断后发现患者视野缺损为视放射Meyer襻受损所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62-864)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CEE)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南京鼓楼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明确诊断为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103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15例,年龄(56±8.7)岁(范围:41~76岁)。患者均施行CEE,术前行颈部CTA及彩超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认知功能。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阻断颈动脉时间。随访采用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再狭窄程度。结果手术时间为(90±27.9)min,术中阻断颈动脉时间为(12±3.1)min,手术出血量为(60±30.6)ml,术后出现神经损伤4例,脑出血1例,脑梗死2例,颈部血肿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随访时间18个月,术后6、12个月颈动脉再狭窄<50%各1例及3例;术后12个月再狭窄≥50%为1例;术后18个月再狭窄<50%为4例。术后第1天MoC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8±4.7)分比(21.7±2.7)分,t=4.65,P<0.001],术后MMSE评分虽然高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5±3.76)分比(24.41±2.2)分,t=1.72,P=0.086]。结论CEE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和血管通畅率,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 再狭窄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不同血管内治疗方式的恢复情况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至2018年收治的35例合并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的病例。随访观察术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式ONP恢复情况的差异性,分析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即刻评价的栓塞与否及程度对ONP恢复的差异性,分析ONP恢复与否与年龄、动眼神经麻痹程度、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动脉瘤大小、自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长的关系。结果35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25例(71.4%),部分恢复6例(17.1%),未缓解4例(11.4%);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式,ONP的恢复没有统计学差异(P=1.00);术后DSA即刻评价的栓塞与否及程度对ONP恢复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单纯支架治疗和致密栓塞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得更好;年龄、ONP程度、动脉瘤大小、是否SAH、治疗时间均不是ONP恢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ONP恢复状态没有差异;术后即刻评价的致密栓塞及单纯支架置入,相较部分栓塞及栓塞后瘤腔显影,动眼神经恢复更好。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血管内治疗 后交通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显示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其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卒中注册中心和南京卒中注册中心,连续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进行术中OCT检查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记录患者临床特征,分析OCT图像,观察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同时收集斑块钙化、薄纤维帽、支架贴壁情况、斑块脱垂以及微夹层等OCT图像特征。对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3例患者,其中17例(23.3%)OCT显示支架内血栓形成。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围手术期血管事件,其中1例较严重。支架内无血栓形成组未发生围手术期血管事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夹层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5.439,95%可信区间1.102~26.837;P=0.038)。结论OCT可显示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后者与围手术期血管事件相关,而微夹层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栓形成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显微镜下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破裂BB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7例(17个责任动脉瘤和2个非责任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Ⅱ级者11例,Ⅲ级者6例。根据动脉瘤的发出位置对BBA进行分型,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硬脑膜包裹方式。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及出院后5个月行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术后疗效。结果17例患者的19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中放置动脉瘤瘤夹时动脉瘤破裂7例,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术后CT检查显示,1例发生颞叶部分梗死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例发生患侧内囊膝部梗死导致对侧下肢轻瘫。1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140个月(中位数为3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GOSⅤ级者15例,2例术后发生脑梗死者经康复训练后GOS为Ⅳ级;头颅CTA或DS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显微镜下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破裂BBA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好。

  • 标签: 动脉瘤,破裂 颈内动脉 神经外科手术 血泡样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破裂出血的风险,进行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进行血管内治疗策略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间收治的56例NPC患者,其中男45例,女11例,年龄28~76岁。ASITN/SIR 4级15例,ASITN/SIR 3级24例,ASITN/SIR 2级5例,ASTIN/SIR 1级5例,ASITN/SIR 0级7例。对患者脑卒中事件及死亡事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SITN/SIR 4级及ASITN/SIR 3级患者均通过了球囊闭塞试验及电生理监测,部分ASITN/SIR 2~0级患者通过了球囊闭塞试验及电生理监测。发现ICA假性动脉瘤35例,29例评估后进行了一期的患侧ICA栓塞,其中ASITN/SIR 4级(8例)和后循环代偿明显的ASITN/SIR 3级(10例)患者,顺利一期闭塞患侧ICA;后循环部分代偿的ASITN/SIR 3级患者(9例)栓塞术后发生脑缺血事件5例(5/9,55.6%);2例ASITN/SIR 2级患者进行了一期栓塞,1例发生脑缺血事件(1/2,50.0%);栓塞患者总缺血事件发生率为20.7%(6/29),致残1例(1/29,3.4%)。有明显后循环代偿的ASITN/SIR 3级患者与后循环部分代偿或无代偿的ASITN/SIR 3级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0比5/9,χ2=4.95,P=0.026)。随访生存患者46例(46/56,82.1%),随访时间(10.1±7.8)个月;10例死亡(10/56,17.9%),生存期(2.6±1.4)个月。结论对于ICA受侵犯的NPC患者,基于DSA的ASITN/SIR评分可以简化脑血流代偿评估流程,对于ASITN/SIR代偿4级以及有明显后交通动脉代偿的ASITN/SIR 3级患者可以直接闭塞患侧ICA。

  • 标签: 鼻咽癌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栓塞,治疗性 侧支循环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我科收治的1例颈内动脉瘤病例,患者首诊主诉咽痛,初诊为"扁桃体周围脓肿",穿刺未见明显脓性分泌物,完善咽部增强CT后诊断为颅外段颈内动脉瘤。于血管外科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患者症状改善。随访30个月无异常。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6至11月应用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5例近弓部主动脉病变的诊疗经验,5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6、18个月复查CTA均显示主动脉塑形良好,所有支架形态良好,分支支架通畅,无内漏发生。我们认为主动脉分支支架避免了复合手术带来的手术创伤、烟囱技术比较高的内漏发生率、开窗技术支架稳定性较差等缺点,具有标准的术式,有很合理且精确的定位、释放方式,是一种左锁骨下动脉的重建新方法,但其手术操作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术者不断地总结经验,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狭窄合并肾动脉狭窄支架术后,患者血压、排尿的管理,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 1例椎动脉狭窄合并肾动脉狭窄支架术后的患者,通过充分作好预见性准备,及时发现术前、术中、术后患者血压的变化,把握给药时机,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血管并发症;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术前床上排尿功能训练,术后及时发现患者有无排尿困难,避免因排尿困难引起患者术后血压升高,导致高灌注。结果:通过良好的管理措施,因发现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患者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椎动脉狭窄合并肾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对病人损伤小,痛苦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椎动脉狭窄合并肾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血压的管理及术后排尿的管理,是保证患者安全的有力措施,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椎动脉 肾动脉 支架置入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由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入院后3 d内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检查,分析超声检查对不同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不同斑块形态的检出率,并对超声检查和DSA检查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内动脉轻度狭窄检出率为78.95%,中度狭窄检出率为58.33%,重度狭窄检出率为68.00%,闭塞检出率为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内动脉低回声斑块检出率为90.00%,混合回声斑块检出率为87.50%,强回声斑块检出率为88.24%;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DSA检查在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检测中的Kappa检验值分别为0.558、0.82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颈内动脉斑块形态变化有良好应用价值,对狭窄程度检出准确率相对较低。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超声 狭窄程度 斑块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