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他早熟而晚成,创作始于上世纪40年代,解放后从事戏曲工作,进入新时期以后,年过六旬的汪曾祺重新提起笔来,发表了大量独具风格的小说和散文。汪曾祺就像一条被埋在地底下的河流,被发掘出来,逐渐引起学术界的瞩目。本文主要根据汪曾祺在不同文学中的书写,来探讨他的文学地位和意义。

  • 标签: 汪曾祺 文学史
  • 简介:文学与历史是什么关系,文学文学的历史之间有何区别,怎样理解文学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文学与经典有何联系,文学撰写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可能性,文学的述模式、述机制是什么,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是什么,文学研究中存在着哪些对话关系,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在中外学界关于文学研究的大量成果中看到,但是,从体系建构和个案分析的角度,在一本著作之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

  • 标签: 李松 学史 历史规律 历史是什么 一本 辅助线
  • 简介:通过对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三人研究进入大陆学界的具体时间和方式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在“重写文学”框架下,三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对这一思潮诞生的推动,李欧梵的“颓废”美学对文学评价标准的丰富,以及王德威对线性文学观的颠覆等,都从不同角度丰富着“重写文学”思潮的内涵。

  • 标签: 夏志清 李欧梵 王德威 重写文学史
  • 简介:摘要“寻根小说”既续了五四文学的文化反思批判,又有对本能非理性因素的极力表现。在追求本土化的诉求中实现了审美现代性,却始终不能摆脱西方世界的“他者”形象。其所寻之“根”的含混与复杂,造成“寻根小说”概念的泛化,其实质是知识分子应对现代性焦虑的文学表现。

  • 标签: 寻根小说 本土化 他者 现代性焦虑
  • 简介:潘岳五古哀悼诗的最大特色就是运用循环、反复的语言手段表现了他的矛盾多重性格和矛盾复杂心态,奠定了他在哀悼诗史尤其是悼亡诗史上的先驱地位:一是使“悼亡”成了悼妻的专称;二是开创了哀悼组诗的先河;三是形成了潘杨之好、潘鱼、潘岳悼亡等常用典故;四是《思子诗》开创了子女哀悼诗的先例。

  • 标签: 潘岳 哀悼诗 内涵 艺术 影响
  • 简介:陈忠实的创作道路陈忠实,1942年8月3日出生于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北坡下的西蒋村。1962年高中毕业。同年秋任西安市郊区毛西公社蒋村小学民请教师。1964年秋,调毛西公社农业中学任教。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2月,借调立新(原毛西)公社协助搞专案、整党等项工作。其中的专案工作,主要任务是给农村和社属单位在"清理阶级队伍"中揪出来的人落实政策,他主要负责文字工作。1971年6月,因工资问题在公社不好解决,立新公社安排陈忠实任公社卫生院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即院长)。1973年春任毛西公社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被任命为中共毛西公社副书记。

  • 标签: 陈忠实 创作道路 文学史意义 清理阶级队伍 白鹿原 农业中学
  • 简介:文学叙述的历史是文学观念的演变与发展文学叙述常被文学观念所左右,它成为文学叙述的潜在支配力量,这是造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现代文学叙述模式历史演变的潜在原因;一个时期的主流文学观念常与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而成为文学叙述的决定支配力量,而这样的文学叙述并不是客观真实的文学叙述,因此,超越特定时期、特定地域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叙述的潜在支配而回归“文学本体”,这样的文学叙述才是科学合理的文学叙述。

  • 标签: 文学观念 文学史 叙述模式 文学本体 本体回归
  • 简介:2010年,剑桥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由美国耶鲁大学孙康宜和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领衔主编的两卷本《剑桥中国文学》。该书中文译本也于2013年6月由北京三联书店翻译出版。《剑桥中国文学》是国外迄今为止最新的一部中国文学通史,集合了西方汉学界众多学术名家,历经数年联合编纂而成。

  • 标签: 剑桥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 编纂思想 解构主义 文化史 思维
  • 简介:壮族文学最闪耀光辉的一条贯串线,就是"南方战斗民族战斗精神",这条贯串线主要由历代或作为艺术形象或作为历史人物的民族首领连接起来。这样的艺术形象或相关历史人物可以列出这么几位:竹王——莫一大王——瓦氏夫人——岑氏父子。

  • 标签: 壮族文学史 贯串线
  • 简介:欧化文学观念的广泛传播及文学体例的引入,使得中国学者开始写作符合西方文学概念之下的文学。以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为研究案例,分析《诗经》在“文学”视野下的全新定位。《诗经》的文学再评价,代表了晚清民国以来,经学在面对西化文学的转变与消解,同时其中亦蕴含了文学评价机制的重要转变。

  • 标签: 郑振铎 “新文学” 文学史 《诗经》
  • 简介:时至今日,"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分析"式的小说写法几成各种文学中论及小说的不易之法则,读者亦早已习以为常。但或许当我们回首上世纪初期的文学家,观照他们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所肩负着的特殊使命时,我们才能发现其对小说所作出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也才能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得以管窥那个时代的文化与学术风貌,从而进一步挖掘出对今人的小说史研究有所裨益的地方。鲁迅就是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一位。本文的宗旨,意在通过鲁迅的主要思想和治学方法,探求其小说史研究的独特学理风格,同时对他以《中国小说史略》等学术经典为代表的小说史研究的典范性价值,本文也力求加以发掘。

  • 标签: 鲁迅 小说史 《中国小说史略》 经典模式
  • 简介:"民国文学"的写作与讨论成为近些年现当代文学学科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都想在固有的规范之外寻求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以期开拓新的研究空间。随着中国学界对"现代性"理论的研究、阐释再一次兴起,用"现代性"理论来解读和阐释"民国文学"自然成了实现这一突破最重要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论之一。试图展示"民国文学"叙写与"现代性"理论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从多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对"民国文学"研究新的阐释方法和解读方式。

  • 标签: 现代性 空间拓展 再阐释 新文学与民国文学 “民国文学史”的现代叙写
  • 简介:以D·H·劳伦斯为例,通过考察和分析得出,劳伦斯及其作品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等元素于一体,并非某一流派风格就可涵括其特质。由此,提出教师应在教学环节中建立多元合一的评价机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关注作家作品的多重风格,从而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 标签: 多元合一 作家评价观 外国文学史教学 D·H·劳伦斯
  • 简介:编年体现代长篇小说是以编年的方式呈现现代长篇小说的一种体例范式,它应包括长篇小说创作生态史料、长篇小说创作发生学史料、长篇小说创作传播接受史料、长篇小说思想艺术评介、长篇小说装帧艺术呈现等内容。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为连结点,通过对上述几方面第一手资料的全面发掘及长篇小说思想艺术的客观评介,从长篇小说诗学的角度,遵循历史的、审美的、人性的、时代的审美眼光予以审读、辑录、研判,而非政治的、功利的、狭隘的眼光予以遮蔽、删改,可以构建一个足以返归现场的、符合现代长篇小说历史逻辑和秩序的、以深广度占优并以细节取胜的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全景图,也可能使之成为一部内容全面丰富,史料扎实可靠,叙述客观真实而又成一家之言的信史。

  • 标签: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编年史 文学史观念
  • 简介:汪曾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料到会有两个笔墨官司与他相关——一个是在世时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一个是去世后的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帝》。这两个官司有本质上的区别。前一个是真官司,后一个是笔者借用而已。前一个官司涉及到署名权与稿酬等问题,更由于媒体的介入而在社会上风风雨雨、沸沸扬扬,所幸的是,虽经周折但终究达成一致意见。

  • 标签: 汪曾祺 长篇历史小说 现代京剧 《沙家浜》 王安忆 汪先生
  • 简介:该书由著名学者欧阳昱先生编著,2016年5月在台北市猎海人出版社出版。此书以谈文化交流为铺垫,主要讨论了澳中文学交流。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编,先写澳大利亚文学在中国的情况,把澳大利亚的华人文学当做中澳文学关系的一个领域来考察,对该文学的历史进行了诗意的勾勒,介绍澳大利亚文学中华人的英文写作等;中编写中国文学在澳大利亚的译介,起源、流布、影响等情况并探讨了从1788年到2007年这220年来中国文学如何通过英文进澳大利亚等;下编三章分别讨论两位澳大利亚华裔作家以及三位澳大利亚作家等,从各方面揭示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

  • 标签: 澳大利亚文学 英文写作 交流史 文化交流 欧阳昱 上中
  • 简介:发展是一切事物逐渐变化的过程,中日文学在从古至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却又各有千秋。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日本文学也颇有影响力。古往今来,中日文学的发展都是相辅相成的。早期日本文学深受中国文学影响,但伴随着日本国力的逐渐强大,近代文学方面也逐渐变得强盛,作家广泛,大师芸芸。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不过短短数十年,已出现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但中国文学

  • 标签: 日本文学 文学发展史 文学影响 中国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源氏物语》
  • 简介:张爱玲在文学上的遭际与其传奇身世一样也堪称传奇,其在文学上的起落虽然涉及众多缘由,但最关键的恐怕还是文学书写本身。集中分析以张爱玲为中心,探究其被新中国成立后文学遮蔽的原因,集中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著的特点以见出其内在的书写规律,并进一步将目光转向操纵这一书写规律的决定因素——权力政治的影响,借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葛兰西以及福柯等人的理论来分析解释这一外围因素的操作过程,见出在政治权力影响下文学对作家的有意遮蔽。

  • 标签: 文学史与文学史书写 张爱玲 福柯 葛兰西
  • 简介:秦观在百余年来的文学书写进程中经历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变迁过程。建国以前的文学主要集中于对秦观词的文学意义的探讨和发掘,建国初期的文学多受当时流行的机械阶级分析法的影响,未能全面揭示秦观在宋词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和地位。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学对秦观词内容的评价虽仍然带有建国初期以来思想影响的痕迹,但在对秦观词艺术特征和审美意义的分析和描述方面明显有所改进和加强,且将秦观的诗文纳入了书写范围,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趋势。而新世纪以来,在倡导文学本位以及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等书写理念下,文学对秦观的书写呈现出深层次、多元化的格局,秦观在文学中的地位也因此而得到显著提升。

  • 标签: 秦观 文学史 书写 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