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东山》是《诗经》中的名篇,主要写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的心情,把现实和想象、回忆结合在-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欢欣向往、忧虑等心理活动,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浓郁的家国情怀.主要表现为“制彼裳衣,勿士行枚”的家园眷恋、“果臝之实,亦施于宇”的故园牵挂、“洒扫穹窒,我征聿至”的聚首期盼、“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的婚姻缱绻四个方面.

  • 标签: 《豳风·东山》 家国情怀 家园眷恋 故园牵挂 婚姻缱绻
  • 简介:这是一首有关婚姻礼仪的诗篇,以伐柯起兴,形象说明娶妻必须通过媒人介绍。“媒妁之言”是古代婚姻的主要形式,后代称请人说媒为“作伐”,就来源于这首诗。伐树做斧柄,离不开斧头。要娶妻离不开媒人,女子贤能与否的标准,在于她摆放笾豆是否合乎礼制。全诗短小精悍,富含哲思。

  • 标签: 婚姻礼仪 诗篇 媒人 媒妁 礼制
  • 简介:摘要:《诗经··伐柯》作为一首婚庆礼歌,侧重于规则的昭示,将媒作为婚姻成就的重要条件。同时例举式展现了整个婚姻缔结过程的规范性特征。体现了周代聘娶婚的核心体制。

  • 标签: 伐柯 婚姻 规范 体制
  • 简介:对于《·七月》的思想,学者意见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此诗对当时的社会制度、统治阶级有批判揭露之意;另一种认为其意在"戒成王"。两种观点间的差异根本的在于评价者所处的时代、阶级地位及其主客观思想比例,但我们仍可以抽丝剥茧以相对客观的视角来审视这首先秦诗歌。

  • 标签: 《诗经》 国风 《豳风·七月》 思想意旨
  • 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除一小部份是贵族作品外,大部份是采自民间的歌谣,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历史和社会价值。从它所反映的现象可以了解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因为古今社会差异很大,尤其是上层建筑如风俗礼法等有大变化,我们研究《诗经》就存在着许多不可避免的困难。即使有毛亨、毛苌、陈奂、闻一多、郭沫若、余冠英等等学者的注疏解释,还有不少难解,值得探讨之处。比如:《幽·七月》不止一次提到的“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到底如何解释才对?

  • 标签: 豳风 毛亨 毛苌 四之日 文学作品 余冠英
  • 简介:周人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部族,关于周人的来源和发展,一直是历史学界,考古学界注重的问题之一。三十年代,钱穆提出了周族本来居住在山西南部的新张、闻喜一带,后来在古公亶父时才开始向陕西境内迁移的观点。钱穆先生认为《公刘》“于京斯依”,“于斯馆”,及《史记》载庆节“国于”,其京与在汉代的临汾,今新张县东北廿五里处。邠古今字皆得名于汾水。汾水为一条古水,古公得名由此水。尽管钱氏之说曾得到诸如陈梦家,邹衡,许倬云等著名学者的赞同,

  • 标签: 《豳风》 周朝 中国古代史 考古学
  • 简介:现在能看到的有关《诗经》的版本很多,翻检诸家对《·东山》“熠宵行”一词的注释存在很大的分歧。分歧的原因在于各家的释义只关注了“熠宵行”词语本身的含义,而没有照顾到上下文所赋予它的语境意义。本文尝试运用现代语境学的理论对此进行了重新阐释,以求能为更好地理解诗歌本身的含义提供帮助。

  • 标签: 宵行 语境
  • 简介:旬邑县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重教兴学传统。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超前谋划,优先发展。2011年8月底,投资五亿多元、占地32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能容纳6000名学生就读的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现代化园林式句邑中学新校区建成投用。迁入新校区的甸邑中学,在实现办学条件根本性改善的同时。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实施.倾力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着力夯实学校软实力,发展势头受到了三秦教育界广泛关注。

  • 标签: 学校发展 周文化 中学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内涵发展 优先发展
  • 简介:摘要:《·狼跋》古今论者纷纭其说,然细观其诗应为一首赞美诗,并且是以狼为喻,写狼与写人之间形成一种正面的比喻关系,赞美公孙之雍容德崇。

  • 标签: 诗经 豳风 狼跋 赞美诗
  • 简介:齐鲁两国作为周初分封于东方的两大重要诸侯国,在建国后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传统民俗以及封君治国方略的不同,遂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以开放务实见称,鲁文化则以厚重严谨闻名。下面拟从对《诗经》中《齐》《鲁颂》和等同于鲁的《》的研读来粗浅归纳《诗经》里齐文化与鲁文化在经济、政治、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不同。

  • 标签: 《诗经》 齐文化 鲁文化
  • 简介:鱼喻两性是中国古代普遍的文化现象,《诗经》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在《诗经》中,鱼除了隐喻两性外,还有其他含义:象征丰收,代表精美食物,比喻人事。《.九罭》之”鳟鲂“二鱼不是隐喻两性,而是象征高贵的;《九罭》是一首留客诗,而不是反映贵族玩弄女性的诗。

  • 标签: 诗经 九罭 题旨
  • 简介:《诗经··七月》所着意呈现的是时间流转过程中的农桑活动,我们通过对其复杂时间描述的梳理,可以对《七月》中体现出来的时间意识进行透视:文本中浮现出的是首尾相连的循环时间序列,而在这个循环的时间序列之下,先民通过观像授时的方式确认了自身存在的节奏。而《七月》作为文学作品,回望与凝视、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双重书写使得这时间意识有了诗性的观照。

  • 标签: 《七月》 时间意识 诗性
  • 简介:·七月》的主题见仁见智,至今很难得出一致的观点.文章试图从礼俗这个角度切入,结合《尧典》《夏小正》论证了《七月》的物候和祭祀性质,又从本文句式出发,探讨了它的歌谣特点.笔者认为,《七月》的最初形态是一首在敬授民时仪式下产生的与《夏小正》有同样功能的一首集农谣和祭礼于一体的歌谣.

  • 标签: 《七月》 祭祀 歌谣
  • 简介:《周礼·春官宗伯·籥章》言籥章及其属官四时演奏之诗、雅、颂,结合《礼记·月令》可以发现,仲春社祀、仲秋社祀、祈年大割、季冬蜡祭皆在社中举行。《·七月》以物候分段,所描写的正是四时祀社之场景,故之诗、雅、颂乃地四时社祀用乐,为乐官协作乐而成,是体现授时布政功能的风土之作,自周迁岐之后,用为周社祭祀音乐。

  • 标签: 《豳风·七月》 籥章籥诗 社祀用乐 协风作乐
  • 简介:《诗经··七月》是借以了解周代农业生产者生活状况的极好资料,历来为史学工作者、中国文学史专家们所广泛引用.但是问题很多,例如该诗的用历;该诗的地域所属;该诗的产生背景等等,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以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和正确的答案.以下不揣浅陋,写出自已的意见,以求教于大家.

  • 标签: 豳风 用历 兼论 中国文学史 夏正 史学工作者
  • 简介:日前,一本系统反映新时期陇东诗群整体面貌的权威选本《高天厚土传——新世纪陇东诗歌群体大观》,由敦煌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兰州大学在读博士、青年评论家唐翰存编选,甘肃省文联、庆阳市委宣传部联合推荐出品。

  • 标签: 出版发行 诗歌 陇东 群体 兰州交通大学 文艺出版社
  • 简介:·七月》是《诗经》中绝无仅有的长诗,它不但篇幅巨大,而且内容包罗万象,在书写地农事与民俗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繁忙和谐的田家乐画卷,体现了地人民热爱生活、勤于农事、尊老爱幼的美好品质。此外,该诗笔法出神入化,呈现出浓郁的诗意之美,为后世田园诗开出境界。

  • 标签: 《豳风·七月》 农事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