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59~1961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那场灾难,人们已习惯称之为"自然灾害",似乎已成不争的事实。金辉撰文,否定了这一说法。这自然灾害确实比较严重,但与往年相比,粮食减产的幅度更大,1959比1958锐减15%,1960比上年再减15.6%,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1949—1983间,年均成灾面积为1295万公顷。这就是说,一中全国若有1000余万公顷耕地

  • 标签: 不能成立 自然灾害说 说不能
  • 简介: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产生的地理事物和地理事件。这些地理事物和事件,只有作用于人类时,才赋予了资源和灾害的内涵;因此,在理解自然资源自然灾害时,要把地理事物(事件)的自然属性和人类活动(发展)结合起来。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干旱程度超过华北平原,但构成灾害的影响却低于华北平原。

  • 标签: 自然资源 自然灾害 高考 地理 专题复习 土地荒漠化
  • 简介:我国的自然灾害大致有七大类:①气象灾害和洪水灾害:包括台风、热带风暴、龙卷风、干旱、洪涝、寒潮、暴雨、霜冻、冰雹、暴风雪、干热风等。②地震和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包括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火山、地面沉降等。③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海水侵入、海水回灌等。④农作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等。⑤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火灾、森林病虫

  • 标签: 泥石流 地质灾害 自然灾害 热带气旋灾害 地面沉降 气象灾害
  • 简介:6至10世纪处在中华5000气候变迁过程中的第个温暖期,开封的温暖气候从隋唐经五代,一直持续到北宋初年.公元1000左右,开封气候转寒.与气候的前后变化相伴随,唐宋开封的水、旱、蝗、风沙等自然灾害也不断出现,但这些灾害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温湿的总体气候特征.

  • 标签: 开封 唐宋 宋初 隋唐 五代 北宋
  • 简介:本文从旱、涝、蝗、盐碱、风、沙、雹、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明清时期河南省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主要原因及所采取的对策,认为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水利事业的衰落是当时自然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今日仍应引起注意。而当时人们所采取的诸多对策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 标签: 明清时期 河南 自然灾害
  • 简介:殷商时期的自然灾害种类很多,旱、水、蝗、雹、震等灾害频频发生,这些灾害肆虐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殷商王朝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区域内的气候因素所造成的.面对众多自然灾害,殷人首先寄希望于神祖的保佑,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力所能及的防灾救灾措施.

  • 标签: 殷商时期 自然灾害 地理环境 神祖 气候因素
  • 简介: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和损失十分严重。从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人手,提出了铁路防灾减灾必须从新线建设的源头抓起,应建立完整高效的防灾减灾信息网络,制订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预案,对已发生的自然灾害,应进行彻底治理,以确保行车安全。

  • 标签: 铁路 自然灾害 防治 新线建设 信息网络 制定预案
  • 简介:唐代关中地震活动的活跃期和稳定期基本上是交替出现的。风灾、水灾和旱灾的发生则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其中风灾在农历六月份发生频率最高;旱灾则大多集中在春、夏两季;而水灾绝大多数集中在秋季,尤以农历八月最为频繁。从其总体趋势看,唐后期风灾和水灾的发生频率均比前期高一倍。另外,自然灾害的阶段性特征也较为明显。这些自然灾害对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变迁具有重要影响

  • 标签: 唐代自然环境 关中环境变迁 自然灾害
  • 简介:根据1950~2002青海省遭受的主要自然灾害的统计数字分析了各类灾害的时空分布、频度等特点,以及对农牧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影响.并对导致青海省各类自然灾害的主要成因机制、致灾因子与孕灾环境、历史演变及地理分布等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为青海省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青海省 自然灾害 灾情与特征
  • 简介:雷州半岛是中国大半岛之一,因多雷暴、唐朝时曾设雷州,故得名。雷州半岛开发较晚,近人称其为“荒蛮之地”。特殊的自然地理区位及日益恶化的人地关系使该地致灾因子多,灾害风险大,长期以来风、潮、旱、涝等交替为患,灾害损失触目惊心。探讨自然灾害对区域发展的制约机制,协调人地关系,建立综合性防、抗、救减灾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 标签: 交替 人称 唐朝 雷州半岛 类型特征 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