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知音,作为音乐生活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很早就被各类文献典籍注意到,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文字记载。虽然就其广义而论,涵盖一切音乐理解现象,但就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及相关文论而言,却主要指文人高士之间由乐而心的交互、印契,乐者与听者以相知故,彼此引为知音。这就是说,知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是一种有着鲜明特征与特殊意义的高文化的以文人音乐家为主要参与者的交互主体性行为,这就是知音的专指范畴。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士人群体审美价值观及文化生活方式有着较大的意义。

  • 标签: 古代音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士人群体 知音 现象研究 交互主体
  • 简介: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组建的国内最大规模的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机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今天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组建中国广播影视节目交易中心,是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广电集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广播影视业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

  • 标签: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 广播影视事业 广播电视事业 节目资源
  • 简介:本文选择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个案群体,即区分作为北大出身的冯至(通过纵向的时段线索)和清华背景的季羡林、李长之、杨业治等,来探讨现代中国荷尔德林接受史的一个面相,进而从荷尔德林的中国结缘讨论德文学科史的深层问题,强调学者学术趣味形成受到学术语境和生性选择的双重制约;学术传承的代际迁变、中外激荡氛围里的刺激成长和中国日耳曼学传统的初步建构的关系;中国日耳曼学的建构形成最终和本土问题引发的主体意识之形成密切相关。

  • 标签: 荷尔德林 冯至 季羡林 李长之 杨业治 接受史
  • 简介:1920年代创刊于中国大连的《亚》被公认是体现了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特点的重要杂志,而同期创刊于广州的《铜锣》则被视为具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重要杂志,代表了日本1920年代广义上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另一个谱系。本文以《亚》和《铜锣》为中心,从两者创刊时的历史语境、不同的都市背景,以及杂志中心人物安西冬卫与草野心平各自不同的越境体验等方面,论述日本现代主义诗歌与中国的至深关联。

  • 标签: 现代主义诗歌 大连 广州 安西冬卫 草野心平
  • 简介:2001年初夏的一天,小瞿突然和我谈论起她家的猫来。开始是在单位食堂的餐桌上,后来延伸到了外面。话头大概是由老鼠引起的。我和她并不十分熟悉,她是我们影视中心下面影视学校聘请的辅导员,一个很自来熟的女人,高大、朴素,又妩媚。她端着餐盘先是在四下找人,看见我妩媚地一笑,就径直来到我对面班下来。

  • 标签: 世界 2001年 辅导员 影视
  • 简介:在倡导“中国中心观”的名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柯文(PaulA.Cohen)描述了美国中国学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地方性”转向——对现代中国历史的探讨从以整个国家为单位转向以某一地区为单位。作为该转向的一种代表性实践,在对三四十年代中共根据地的研究中,

  • 标签: 文艺生产 新中国 性问题 《在中国发现历史》 20世纪70年代 “中国中心观”
  • 简介:阿米亥在《开·闭·开》第十六节中说:精确的痛苦,模糊的欢乐。我在想,人们在医生面前描述自己的痛苦是多少精确。即使不曾学会读写的入也是精确的:“这儿是抽痛,那儿是绞痛,这儿是挤痛,那儿是烧痛,这是刺痛,那个一噢,是隐隐作痛。这儿,就在这儿,对对。”

  • 标签: 札记 疾病 痛苦
  • 简介:若以境界为诗词的"来源",则应回到传统的解释上去.一般人所说的"人生境界"、"道德境界"、"艺术境界"等等,应顺着上"比丘白佛,斯义深宏,非我境界"的意义来了解.此处的所谓境界,乃指人的精神生活所能达到的界域而言.……读不懂大作家的诗,只有反复地读.久而久之,读者于不知不觉之间,会与诗人的境界接近,而渐渐地懂了.不仅是多知道了什么,而是以诗人的人生境界,提高、洗炼了读者的人生境界.这便是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对人类"不废江河万古流"的贡献.

  • 标签: 诗人 诗学 中国文学 人生境界 作家 艺术境界
  • 简介:一个伟大的诗人或作家,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为在他的心灵宇宙中涵纳着整个世界;同时,他也为世界所景仰、所包容.普希金就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俄罗斯诗人和作家.最近读到张铁夫先生主编的《普希金与中国》(岳麓书社2000年9月出版),对这一点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

  • 标签: 普希金 诗人 作家 心灵 包容 民族
  • 简介:中国传统的史书中,对人物的记述总是受到史家的重视。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具体到文学史这一专门史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便主要是作家。如何对作家进行选取、介绍与编排,是每一部文学史著作都绕不开的问题。德国汉学家顾彬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后文简称《顾史》)也不例外。《顾史》的现代文学部分中,其编排体例虽然是作家、文体和文学思潮并存,但整体上仍是以一个个的作家为线索串联起来的。

  • 标签: 文学史书写 中国文学史 20世纪 顾彬 郁达夫 “论”
  • 简介:《红字》是由美国19世纪前半期最伟大的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所讲述的并不是一个娇美的罗曼史,但却是一部很成功的文学作品,霍桑因此而成名,并被公认为是心理分析作家,是当时重要的作家之一。本文对这部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部分进行分析,进而揭露霍桑小说的"心理罗曼史"。

  • 标签: 《红字》 纳撒尼尔·霍桑 罗曼史
  • 简介:如何阐释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焦虑,即使对于中国中国人来说,这也并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说清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感受息息相关。如果从长时段来看,我们可以将当下中国视为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中的一个阶段,这一转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仍然没有完成;同时这一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全球体系不断扩张、

  • 标签: 中国文学 阐释 “转型” 现代中国 传统中国 鸦片战争
  • 简介:上篇:"红色创业史"的小主题与大主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红色小说中,许多农民英雄身上都流淌着纯正的革命血液,柳青曾经是土改时期民兵队长的共产党员梁生宝;浩然中退伍军人、坚定的共产党员萧长春,都是战争年代的红色武装人员,接受过革命战争的熏陶和考验.这种出身对于表现这些农民革命新人的政治坚定性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不过,另一批出身于战争、土改年代的"老干部"则相反,他们在农村新的革命过程中并不能保持足够的革命干劲,而是"退坡"了.赵树理中的农村干部范登高、柳青中的代表主任郭振山,在土改后,由于缺乏政治热情,享受了土改的成果,却走发家道路,竞蜕变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对立面.

  • 标签: 小说 《创业史》 柳青 浩然 战争年代 革命
  • 简介:2016年6月6日,由吉林省文艺理论研究室、《文艺争鸣》杂志社、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松苑宾馆隆重召开。来自国内二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强化史料意识,助推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问题展开了研讨。《文艺争鸣》主编王双龙主持了开幕式,

  • 标签: 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史料 历史化 文艺争鸣 史料研究
  • 简介:<正>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写成或纂成以来,至今至少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它在印度、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之巨大、之深入,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对中国的影响,过去学者们多半强调《罗摩衍那》没有译成汉文,言外之意就是说,它对中国影响不大,至少对汉族影响不大。实际上

  • 标签: 罗摩衍那中国
  • 简介: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的专门著作。作者运用比较文学传播研究的理念和方法,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对近百年来巴氏在中国的翻译、评论、

  • 标签: 巴尔扎克 中国 传播研究 比较文学 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