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临床病理尸检和法医病理尸检属于目前在尸检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措施,二者之间的方式方法不同,但是临床病理尸检的尸检率比法医病理尸检率低,因此在新时期的环境下为增强临床病理尸检的效率,应全面分析问题的原因,按照实际情况合理采用科学的方式增强临床病理尸检率。

  • 标签: 临床病理尸检 法医病理尸检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少年乳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治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整理2015年-2021年间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中心收治的26例青少年(≤18岁)乳腺肿瘤的相关数据,总结青少年乳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26例青少年女性乳腺肿瘤多为可触及的无痛性肿块,多为单发,肿瘤较大。手术共获得31例组织标本,术后病理证实大多数为乳腺纤维腺瘤61.3%,其次为良性叶状肿瘤22.6%,幼年性纤维腺瘤12.9%及乳腺分泌型癌3.2%。中位随访16月,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青少年乳腺肿瘤多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疗效。

  • 标签: 青少年 乳腺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隆起糜烂型胃炎的临床病理。方法:选择2019.01-2021.01期间,到我院接受检查治疗的隆起糜烂型胃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胃镜检查及快速尿素酶检测,并选取隆起糜烂最明显的部位活检2-4块黏膜,及时送病理检查,并观察统计患者内镜检查结果、内镜分级与病理胃炎程度等相关数据。结果:经检查后,患者中I级26例、II级31例、III级23例。经胃镜检查诊断为隆起糜烂型胃炎患者中有60例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后确诊,两种诊断方法符合率达到75.00%。隆起糜烂型胃炎的内镜分级与病理胃炎程度具有密切关系。结论:将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方法结合有利于提高确诊率。

  • 标签: 隆起糜烂型胃炎 临床病理 诊断
  • 简介:摘要化生(metaplasia)是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被另外一种分化成熟组织替代的过程,是机体针对各种损伤因素的适应性反应。胃肠道是化生性病变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化生在很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此类疾病的标志性病理改变和诊断依据。化生还与某些胃肠道癌的发生有关,是多种相关癌症的前驱病变。胃肠道黏膜化生性病变包括肠上皮化生、幽门腺化生、胃小凹上皮化生、胰腺腺泡细胞化生、潘氏细胞化生及鳞状上皮化生。熟悉胃肠道黏膜常见化生病变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有利于加强病理医师对胃肠道活检标本诊断的把握。本文就胃肠道黏膜化生性病变的病理改变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等方面作一个初步梳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蛋白痣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经临床及组织病理确诊的10例黏蛋白痣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0例黏蛋白痣均为儿童期发病,平均发病年龄6.5岁。7例皮损位于躯干,其中4例位于背部;2例位于四肢,1例躯干、四肢泛发。皮损在局部排列成线状、带状或簇集状,质地柔软至坚硬不等,颜色呈肤色、淡红色和黄色。组织病理检查:10例均表现为真皮内胶原纤维束排列紊乱,其间可见程度不等的黏蛋白沉积,沉积的位置和程度不一,6例在沉积区见胶原纤维增粗、红染,其余4例表现为胶原稀疏、减少;2例出现基底层灶状液化变性,3例出现真皮内不等量成熟脂肪组织等。结论黏蛋白痣的病理主要表现为真皮内程度不等的黏蛋白沉积于杂乱的胶原束间,可与一些其他疾病类似,容易误诊,临床病理紧密联系可确诊。

  • 标签: 肿瘤,结缔组织 病理过程 皮肤表现 诊断 黏蛋白痣 黏蛋白沉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Reed痣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26例Reed痣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男15例,女11例,平均发病年龄17.35岁,中位发病年龄13.85岁。发病部位:下肢12例,面部6例,上肢5例,躯干3例。皮疹颜色均呈黑色,7例为斑疹,19例为扁平丘疹,22例皮疹形态类圆形,4例皮疹形态不规则。皮疹直径2 ~ 10 mm,23例直径≤ 5 mm。组织病理:15例为交界痣,11例为混合痣,26例黑素细胞形态均呈梭形,细胞色素明显,4例痣细胞巢与周围表皮融合,22例与周围表皮形成明显的裂隙,均未见明显细胞异型性及有丝分裂象,6例可见Kamino小体。皮损均予手术切除,随访1 ~ 5年无复发。结论Reed痣皮疹形态可不规则,组织病理可出现呈Paget样分布的大小不一梭形细胞,需与黑素瘤鉴别。

  • 标签: 痣,色素 痣,梭形细胞 黑色素瘤 Reed痣 Spitz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肿瘤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9例乳腺肿瘤患者,均行术中冷冻切片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诊断,以术后石蜡切片为金标准,评估术中冷冻切片的诊断效能,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用时。结果:术中冰冻切片完全符合率为91.84%,基本符合率为4.08%,延迟诊断率2.04%,假阴性率2.04%,术中冰冻切片诊断用时较术后石蜡切片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肿瘤术中采用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准确性与术后石蜡切片相当,且诊断更快,有助于临床早期施治。

  • 标签: 乳腺肿瘤 冰冻切片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根治性胃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探讨可能影响胃癌术后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7月安庆市立医院肿瘤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5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7例,女性138例;年龄范围16~89岁,平均(62.5±10.7)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资料中的33个变量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并建立ROC曲线,以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1年生存率89.3%,3年生存率68.4%,5年生存率为59.6%;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81.9%,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71.4%,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44.1%;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术前合并症(HR=1.595、P=0.001)、血红蛋白(HR=1.377、P=0.017)、CA199(HR=1.618、P=0.004)、肿瘤范围(HR=1.943、P=0.032)、pT期(HR=1.731、P=0.012)、pN期(HR=2.118、P=0.000)、印戒细胞癌(HR=1.642、P=0.038)和脉管内癌栓(HR=1.391、P=0.039)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CA199(AUC=0.568)、血红蛋白(AUC=0.586)、术前合并症(AUC=0.554)、pT期(AUC=0.636)、pN期(AUC=0.670)和脉管内癌栓(AUC=0.626)预测术后生存具有一定的准确性(P<0.05)。结论根据ROC曲线分析,术前合并症、贫血、CA199、pN分期、pT分期和脉管内癌栓具有预测胃癌根治术后远期生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危险因素 预后 胃癌根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DPHCC患者10例,回顾性描述其肿块大体形态、病理切片镜下形态、免疫组化特征。结果10例DPHCC患者中男8例,女2例,年龄57.4(41~73)岁,其中3例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最大径为6.1 (3.0~10.1) cm。大体类型:巨块型2例,单块型2例,多结节型4例,单结节型2例。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假腺样、粗梁状、巢状及实性片状排列,细胞呈肝细胞样,胞质中等、嗜碱性、细颗粒状,细胞核圆形或略不规则,核膜较厚,染色质粗块状,大部分可见明显核仁,核分裂象多见,少数可见灶性坏死,未见瘤巨细胞及间变细胞。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19(CK19)细胞质阳性10例,细胞角蛋白7、细胞角蛋白8强弱不等阳性10例,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大部分阳性,肝细胞抗原部分阳性,糖类抗原199强弱不等的阳性,绒毛蛋白部分阳性,婆罗双树样基因-4均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30%~70%。结论DPHCC具有肝细胞癌特征并同时表达肝细胞癌和胆管癌的标志物,病理诊断主要依据独特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CK19免疫组化染色呈强阳性。

  • 标签: 双表型肝细胞癌 细胞角蛋白19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国内关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研究也随之深入,根据食管癌高发群体流行病学分析,可以了解到,近年来,食管鳞癌发病率得以降低,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病率却逐年上升。国外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与食管鳞癌发病率,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肥胖症具有密切关联,这也是食管肿瘤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相关机构研究表明,食管癌高发区存在遗传威胁,属于多基因遗传疾病。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理演变机理下,当前食管癌贲门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可以采取内镜下切除治疗,对于重视萎缩性、活动性胃炎患者,干预治疗过程中,应从降低肠化方面下手,这是降低食管癌发病率的主要途径,下面我们将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肿瘤 临床 病例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肺动脉内膜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了解其基因改变情况。方法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间行肺动脉内膜剥除术病例60例,收集其中5例肺动脉内膜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通过RNA测序方法分析肿瘤融合基因改变。结果肺动脉内膜肉瘤检出率为8.3%(5/60),中位年龄49岁,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不特异。肿瘤由异型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可出现骨肉瘤及平滑肌肉瘤分化。肿瘤细胞可表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及MDM2,并伴有MDM2、CDK4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共扩增。RNA测序检出多种框内融合基因改变。结论肺动脉内膜肉瘤是一类罕见、高度异质性并伴有多基因复杂改变的低~未分化肉瘤,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 标签: 肺动脉 血管内膜 血管肉瘤 基因扩增 基因重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纯磨玻璃结节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387例纯磨玻璃结节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其病症浸润程度,分为观察组(301例,肺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患者)和对照组(86例,浸润性腺癌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理特征。结果:与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密度相对均匀,异常血管征、空气支气管征检出人数更多,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纯磨玻璃结节肺腺癌患者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根据其检查结果,可有效鉴别诊断受检者具体病情,则医师可根据其检查结果,为其制定更能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以提升其整体的诊疗效果。

  • 标签:
  • 作者: 赵曼丽 张道恩 汤宏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病理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2,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KK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 Singapore 229899, Singapore
  • 简介:摘要先天性中胚层肾瘤(CMN)是新生儿最常见的肾脏肿瘤。组织学上,可分为经典型、细胞型和混合型3种亚型。除了最常见的ETV6-NTRK3基因融合,新近发现大部分经典型和混合型具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内部串联重复,少部分的细胞型和混合型具有涉及NTRK1、NTRK3或BRAF基因重组和BRAF基因内部缺失。本文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分子病理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科肺活检病理诊断过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a,HP)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提高对HP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20年6月近20年外科肺活检病理诊断HP病例4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CD3、CD4、CD8、CD20等表达情况。结果47例HP病例,年龄15~68岁,男女比例22∶25,症状主要为气短和咳嗽,32例有过敏原接触史。大部分患者出现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85.3%(29/34)患者肺泡灌洗液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31.3%(10/32)患者CD4+/CD8+ T淋巴细胞≤0.8。镜下表现上,59.6%(28/47)的病例出现小灶性肉芽肿/间质内多核巨细胞,40.4%(19/47)仅见间质内多核巨细胞。93.6%(44/47)的病例可见细支气管上皮化生,70.2%(33/47)的病例可见局部富细胞性炎性病变。44例(93.6%)伴纤维化,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样纤维化(47.7%,21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样纤维化(29.5%,13例)、单纯细支气管中心性纤维化(6.8%,3例)和混合性纤维化(15.9%,7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55.8%(24/43)的病例组织中CD4+ T淋巴细胞占比<CD8+ T淋巴细胞占比,14.0%(6/43)的病例两者占比大致相等。32例患者有随访资料,均存活,7例病情好转,12例病情平稳,13例加重。结论外科肺活检病理诊断HP的病例主要为慢性HP病例,临床特点以病程较长、出现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伴肺泡灌洗液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为主,近1/3患者无明确过敏原接触史。镜下纤维化程度较重,纤维化类型多样,以UIP样和/或NSIP样纤维化为主,免疫组织化学半数以上病例肺组织中CD4+/CD8+ T淋巴细胞<1。部分慢性HP患者治疗后纤维化仍持续加重。

  • 标签: 肺泡炎,外源性变应性 肺外科手术 诊断, 鉴别 抗原, CD4 抗原, CD8
  • 简介:摘要涎腺癌是一组异质性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2017)头颈部肿瘤分类将涎腺癌分为22种组织病理学亚型,临床最常见亚型包括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涎腺导管癌、腺泡细胞癌和分泌性癌等。涎腺癌各亚型组织形态学重叠,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涎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酌情术后放射治疗。对于局部进展、复发和转移性病例,治疗方式有限,主要还是姑息性治疗。肿瘤受体表达、基因组和通路改变等的精准确定是改善局部进展或远处转移患者预后的关键。概述了常见涎腺癌组织学亚型的遗传突变、扩增和蛋白表达谱等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对疾病诊断、未来研究和个性化靶向治疗的意义。

  • 标签: 涎腺肿瘤 病理学,分子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角的组织病理临床特征,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病理科经临床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204例皮角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204例患者中,男88例,女116例,年龄(70.47±14.76)岁,病程[M(P25,P75)]为6(6,24)个月。皮角单发201例,多发3例,共207个皮角,位于头面颈部163个(78.74%),躯干18个(8.70%),四肢26个(12.56%)。按皮角基底损害组织病理性质分类,良性皮角154个(74.40%),基底病变包括病毒疣129个,脂溢性角化病15个,内翻性毛囊角化病3个,毛鞘瘤皮角5个,化脓性肉芽肿1个和钙化上皮瘤1个;癌前皮角40个(19.32%),基底病变是光线性角化病;恶性皮角13个(6.28%),基底病变包括鲍恩病5个和鳞状细胞癌8个。癌前及恶性皮角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良性皮角(H=4.05、3.16,均P < 0.01)。恶性皮角基底宽度大于癌前皮角及良性皮角(H=2.74、3.49,P < 0.05、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73,P > 0.05)。癌前及恶性皮角高基比明显低于良性皮角(H=4.06、3.72,均P < 0.01)。癌前皮角和恶性皮角基底红晕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皮角(χ2=29.57、6.23,P < 0.01或0.05)。恶性皮角出血结痂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皮角(χ2=4.89,P < 0.05)。结论大部分皮角基底是良性病变,以病毒疣为主,癌前和恶性皮角约占1/4。男性、高龄、宽基底、低高基比、基底红晕、出血结痂可以作为早期识别恶性皮角基底的线索。

  • 标签: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皮肤肿瘤 皮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头的胰腺导管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胰腺癌根治术的患者共169例,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切缘(断端切缘、门静脉沟切缘、后切缘、钩突切缘)、阳性淋巴结数目、区域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前术后有关指标与预后相关(P<0.05)。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直接侵犯程度、神经脉管侵犯、病理亚型等对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钩突切缘、区域淋巴结清扫数、术前CA19-9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大于74岁、肿瘤最大径大于3 cm、肿瘤低分化、区域淋巴结清扫少于7枚、钩突切缘阳性、术前CA19-9高于1.5×105 U/L是胰头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肿瘤最大径大于3 cm、低分化、淋巴结检出少、钩突切缘阳性和/或术前CA19-9高于1.5×105 U/L是胰头癌不良预后因素。

  • 标签: 胰腺肿瘤 病理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索样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共12例脊索样胶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39岁)。患者多以视力下降或头痛起病。影像学提示病变均位于鞍上第三脑室区,磁共振成像(MRI)增强均显示有异常强化信号。组织病理学显示12例均表现为脊索样胶质瘤的形态学特点,其中2例存在乳头样结构。全部12例(12/12)肿瘤细胞均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波形蛋白;此外10例(10/10)肿瘤细胞均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11例(11/12)肿瘤细胞弥漫或灶状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及CD34,9例(9/12)上皮细胞膜抗原呈现核旁点状阳性或/和细胞膜着色。9例脊索样胶质瘤采用Sanger测序检测,发现8例存在PRKCA基因D463H突变,IDH1 R132及IDH2 R172位点均未检测到突变。12例患者中,除4例失访外,其余患者随访至2021年1月均未发现肿瘤进展或复发。结论脊索样胶质瘤在临床病理组织学方面均具有相对独特的特征,且绝大多数病例伴有特征性的PRKCA基因D463H突变,可考虑将其作为脊索样胶质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并为以后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方向。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DNA突变分析 第三脑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至2020年10月诊断的25例胸腺类癌,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并对1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患者及其子的外周血进行基因遗传学分析。结果25例胸腺类癌中,男性18例,女性7例,男女比例2.6∶1.0,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50岁,15例(60%)患者有吸烟史;典型类癌1例(4%),不典型类癌24例(96%);15例患者(60%)伴有肿瘤压迫症状,1例(4%)有内分泌相关症状(满月脸、皮肤紫纹),3例(12%)有转移引起的相关症状,6例(24%)无症状。8例(32%)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升高,2例为MEN1患者,1例合并Cushing综合征。Ⅰ期20例(80%),Ⅱ期1例(4%),Ⅲ期3例(12%),Ⅳ期1例(4%)。手术治疗18例(72%)、手术联合放疗2例(8%)、手术联合化疗5例(20%)。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呈梁状、腺样、实性,瘤细胞巢间血窦丰富。其中5例可见梭形细胞形态,1例为嗜酸细胞亚型。广谱细胞角蛋白、CD56、突触素、嗜铬粒素A、甲状腺转录因子1、p53及PAX8的阳性率分别100%(25/25)、92%(23/25)、96%(24/25)、72%(18/25)、4%(1/25)、0/15、0/16,Ki-67阳性指数为5%~30%。1例MEN1患者及其子均有MEN1基因突变。Cox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影响胸腺类癌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胸腺类癌以不典型类癌常见,临床症状不典型,明确是否为胸腺原发需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伴MEN1的胸腺类癌患者,要对其直系亲属进行基因检测和随访;影响胸腺类癌的预后因素需更多病例及更长时间的随访。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