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乳头状瘤病毒(HPV)16 E6/E7基因稳定表达的人永生角质形成细胞(KC),为研究HPV16 E6/E7诱导的细胞永生及恶性转化机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两步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人包皮角质形成细胞(HFK),利用慢病毒感染技术对细胞稳定转染HPV16 E6/E7基因,连续培养30代以上,筛选出永生KC,分为3组:①空白对照组:传代2次的原代HFK;②实验组:传代2次的原代HFK感染LV5-HPV16 E6/E7,感染细胞记录为A0代,感染后以传代次数记录(A1、A2……);③阳性对照组:HPV16阳性宫颈癌细胞SiH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印迹实验分别检测空白对照组、实验组、阳性对照组HPV16 E6/E7 mRNA、蛋白及CK14蛋白的表达,CCK-8及Transwell Insert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裸鼠致瘤实验检测实验组A30、阳性对照组SiHa细胞的致瘤能力。结果成功分离原代HFK。LV5-HPV16 E6/E7重组质粒感染原代HFK后,空白对照组细胞无荧光表达,连续传代后出现衰老表现,实验组A30细胞体积、形态较原代HFK无明显变化,且荧光表达率为10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1、A10、A20、A30细胞HPV16 E6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7.12、8.07、6.53、5.66;P值分别< 0.001、< 0.001、= 0.001、= 0.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1、A10、A20、A30细胞HPV16 E7 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3.20、4.29、3.75、4.22;P值分别为0.024、0.008、0.013、0.014)。空白对照组未见HPV16 E6/E7蛋白的表达,而A30及SiHa细胞可见HPV16 E6/E7蛋白的表达。CCK-8实验显示,实验组A10、A20、A30细胞增殖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t值分别为6.49、7.55、9.43;P值分别为0.003、0.002、0.001),而A1的增殖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2.40,P = 0.074)。Transwell Insert侵袭实验显示,A30不能穿过基底膜,SiHa细胞可穿过基底膜被染成蓝色。裸鼠接种A30细胞2个月后无肉眼可见肿瘤,组织学亦显示无肿瘤形成,裸鼠接种SiHa细胞后可于皮下形成肿瘤。结论通过采用慢病毒技术转染HPV16 E6/E7基因成功建立人永生角质形成细胞,可作为HPV相关研究中的理想细胞模型。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16 角蛋白细胞 慢病毒感染 细胞系,转化 HPV16 E6/E7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的条件培养基对永生Müller细胞系MIO-M1细胞增生、黏附和分化的作用。方法BMSCs传至第3代进行成骨、成软骨及成脂诱导培养基诱导分化,并分别使用茜素红、阿利辛蓝及油红O染色进行分化鉴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73、CD90和CD105以及造血干细胞标志物CD34、CD45和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MIO-M1细胞中Müller细胞标志物SOX9、谷氨酰胺合成酶(GS)、vimentin和胞内视黄醛结合蛋白(CRALBP),视网膜干细胞标志物SOX2、nestin和CHX10,以及细胞增生标志物细胞周期蛋白D3(CCND3)的表达。将MIO-M1细胞分为标准培养基组、293T条件培养基组和BMSC条件培养基组,分别在标准培养基、293T培养上清液和BMSC培养上清液中培养。定量分析各组细胞面积、圆度、伸长系数、周长等形态参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采用成球实验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生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培养上清液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VCAM-1 mRNA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诱导分化培养后视网膜神经元标志物蛋白激酶C(PKCα)、Rhodopsin、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β-微管蛋白(Tuj1)的表达变化。结果培养的BMSCs高表达CD73、CD90和CD105,低表达CD34、CD45和HLA-DR,并可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MIO-M1细胞表达SOX9、GS、vimentin、CRALBP、SOX2、CHX10、nestin和CCND3。与标准培养基和293T条件培养基组比较,BMSC条件培养基组的MIO-M1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形成细长的纺锤形或多极形态,且细胞面积减少,伸长系数增加,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73、12.370、6.311,均P<0.01);与标准培养基和293T条件培养基组比较,不同时间点BMSC条件培养基组MIO-M1细胞形成的神经球面积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34.300,P=<0.001;F时间=82.910,P<0.001);与标准培养基和293T条件培养基组比较,BMSC条件培养基组MIO-M1细胞的EdU阳性率和细胞增生指数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73、74.110,均P<0.05);与标准培养基和293T条件培养基组比较,BMSC条件培养基组的细胞上清液中VCAM-1蛋白质量浓度和细胞中的VCAM-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720、7.896,均P<0.05);MIO-M1细胞在分化条件下,BMSC条件培养基组的MIO-M1细胞在mRNA水平的PKCα、Rhodopsin、Tuj1和MAP2相对表达量较标准培养基组和293T条件培养基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490、5.424、14.330、7.405,均P<0.05)。结论BMSC条件培养基可以改变Müller细胞的形态,并促进其增生、黏附和向视网膜神经元的分化。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 细胞增生 细胞分化 Müller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LncRNA HOX转录反向RNA(HOTAIR)对低氧条件下角质形成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探讨LncRNA参与瘢痕疙瘩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2018年1—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取传代培养的HaCat细胞分为常氧组、低氧组、sh-control组、sh-HOTAIR组。常氧组在常氧条件下培养,低氧组在低氧条件下培养,sh-control组转染sh-control后在低氧条件下培养,sh-HOTAIR组转染sh-HOTAIR后在低氧条件下培养。培养24 h后用双荧光素酶检测LncRNA HOTAIR与HIF-1α的作用关系,用蛋白印迹法检测HIF-1α蛋白表达。结果双荧光素酶检测显示常氧组、低氧组、sh-control组、sh-HOTAIR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分别为0.94±0.30、20.39±1.15、18.09±0.80、3.04±1.15,其中低氧组高于常氧组(t=29.03, P<0.05),而sh-HOTAIR组低于低氧组(t=18.57,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蛋白印迹法显示低氧组、sh-control组HIF-1α蛋白表达高于常氧组、sh-HOTAIR组,分别为1.19±0.07、1.15±0.06、0.56±0.29、0.37±0.38。结论LncRNA HOTAIR参与低氧条件下角质形成细胞HIF-1α表达上调,LncRNA HOTAIR可能通过HIF-1α途径参与瘢痕疙瘩形成

  • 标签: 瘢痕疙瘩 角蛋白细胞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 低氧诱导因子-1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来源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永生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初步探讨其作为细胞模型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基础研究。通过河南省立眼科医院遗传门诊眼科招募LHON患者2例和健康志愿者2名。获取受试者皮肤组织,通过感染SV40病毒构建4株永生皮肤成纤维细胞,分别为2例LHON患者细胞(LHON-1、LHON-2细胞)和2名健康志愿者细胞(NC-1、NC-2细胞)。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LHON、NC细胞线粒体形态;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态(NAD+)和还原态(NADH)、三磷酸腺苷(ATP)水平;seahorse线粒体压力检测法测定细胞耗氧量;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活力。LHON和NC细胞中ROS、NAD+、NADH和ATP水平,以及基础耗氧量、最大耗氧量、ATP相关耗氧量、细胞存活率之间的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NC-1、NC-2细胞比较,LHON-1、LHON-2细胞线粒体嵴数量明显减少;ROS水平升高,NAD+/NADH和ATP水平下降,且细胞耗氧量明显抑制。CCK-8检测结果显示,应激条件下LHON-1、LHON-2细胞存活能力更差。结论LHON患者来源的永生皮肤成纤维细胞系存在线粒体功能和能量代谢障碍。

  • 标签: 视神经萎缩,遗传性,Leber 成纤维细胞 皮肤 线粒体 细胞存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骨形成蛋白4 (BMP4)对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中糖酵解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体外培养的hRMEC分为正常组、4-羟基壬烯醛(HNE)组(4-HNE组)、4-HNE+BMP4处理组(BMP4组)。4-HNE组细胞培养基中加入10 μmmol/L 4-HNE;BMP4组细胞培养基中加入10 μmmol/L 4-HNE刺激6 h后,再加入100 ng/ml重组人BMP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噻唑蓝比色法检测4-HNE对细胞生存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法测定4-HNE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正常组、4-HNE组细胞中BMP4、SMAD同源物9 (SMAD9)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Seahorse XFe96细胞能量代谢分析仪测定正常组、4-HNE组、BMP4组细胞内糖酵解代谢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常组、4-HNE组、BMP4组hRMEC内ROS水平分别为21±1、815±5、810±7。与正常组比较,4-HNE组、BMP4组ROS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40、50.30,P<0.001)。正常组、4-HNE组细胞生存力分别为1.05±0.05、1.28±0.05;迁移率分别为(0.148±0.005)%、(0.376±0.015)%;穿过小孔的细胞数分别为(109.0± 9.6)、(318.0±6.4)个。与正常组比较,4-HNE组细胞生存力、细胞迁移率、穿过小孔细胞数量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35、52.84、84.35,P<0.05)。4-HEN组细胞中BMP4、SMAD9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80±0.039、1.760±0.01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66、83.54,P<0.05 )。正常组、4-HEN组细胞中BMP4、SMAD9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20±0.045、0.860±0.190和0.166±0.049、0.309±0.038;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87、53.84,P<0.05 )。正常组、4-HNE组、BMP4组细胞内糖酵解、糖酵解能力、糖酵解储备水平分别为1.21±0.12、2.84±0.24、1.78±0.36,2.59± 0.11、5.34±0.32、2.78±0.45和2.64±0.13、5.20±0.28、2.66±0.33;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HNE组:F=86.34、69.75、58.45,P<0.001;BMP4组:F=56.87、59.35、58.35,P<0.05)。4-HNE组、BMP4组细胞内糖酵解、糖酵解能力、糖酵解储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48.32、56.33、55.01,P>0.05)。结论BMP4通过糖酵解诱导hRMEC的增生和迁移。

  • 标签: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4 内皮,血管 内皮细胞 糖酵解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外泌体对诱导尿源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s,USCs)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USCs和NPCs,提取NPCs外泌体,以Western-blot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以GFP慢病毒转染标记USCs细胞质、DAPI染料标记USCs细胞核以及PKH26染料标记NPCs外泌体;将USCs与NPCs外泌体共孵育12 h并观察摄取情况,采用NPCs外泌体和非接触共培养方法诱导USCs分化,检测各组髓核细胞标志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4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结果分离的USCs具备向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高表达干细胞标志蛋白CD29(99.57%)、CD44(97.46%)、CD73(97.71%),低表达干细胞阴性蛋白CD31(0.59%)、CD45(0.19%)。分离的NPCs高表达髓核细胞标志蛋白COL2A1、ACAN、SOX-9。提取的NPCs外泌体高表达标志蛋白CD63、CD81、Tsg101。共孵育12 h后,NPCs外泌体与USCs细胞膜融合并出现在USCs细胞质中。共培养第3、5、7天时,外泌体组USCs细胞吸光度值(0.44±0.004、0.76±0.004、0.82±0.006)高于共培养组(0.39±0.022、0.63±0.035、0.69±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7、14、21天外泌体组USCs髓核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ACAN(1.80±0.31、3.50±0.21、5.35±0.31、7.46±0.12)、COL2A1(1.43±0.15、4.33±0.23、6.89±0.22、8.11±0.31)、SOX-9(2.21±0.13、3.13±0.11、3.96±0.14、4.52±0.26)、HIF-1α(1.45±0.16、2.14±0.21、4.31±0.41、4.01±0.2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21天外泌体组USCs髓核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ACAN(5.69±0.21、6.69±0.13)、COL2A1(6.33±0.17、7.89±0.15)、SOX-9(4.19±0.29、4.38±0.12)、HIF-1α(4.49±0.32、4.96±0.26)高于非接触共培养组ACAN(3.69±0.35、5.13±0.23)、COL2A1(3.40±0.16、6.79±0.19)、SOX-9(2.26±0.32、3.69±0.26)、HIF-1α(2.39±0.11、3.96±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核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诱导尿源干细胞分化为髓核样细胞,与非接触共培养相比外泌体法具有更高的诱导效率,并可更好地保持髓核样细胞的增殖活性。

  • 标签: 髓核 外泌体 干细胞 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分析在诊断乙肝中应用血细胞分析联合生化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在2021年05月到2022年05月选择乙肝患者100例(试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进行对照分析(参照组),采集所有对象的血液样本,应用血细胞分析联合生化检验进行诊断,对比检测结果。结果:血细胞分析结果中的MPV、MCV、PDW、RDW在试验组中结果均高于参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生化检验中的总胆红素、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LT、γ-GGT以及AST试验组比参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讨论:在诊断乙肝中应用血细胞分析化学发光法联合生化检验,三项指标均有明显升高,且表现为正相关性,可作为诊断乙肝病情的重要方法。

  • 标签: 乙肝;血细胞分析;化学发光法;生化检验
  • 作者: 王淞 李海胜 钱卫 张小容 贺伟峰 罗高兴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创面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 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武汉 430064,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创面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311对微血管内皮细胞1(HMEC-1)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HMEC-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P311腺病毒组和空载腺病毒组,分别进行48 h相应转染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培养1、3、5 d细胞增殖活性;划痕试验检测细胞划痕后6、11 h剩余划痕面积,并计算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体外血管形成实验观察细胞培养8 h血管形成情况,并测量管状结构节点数和总长度;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磷酸化VEGFR2、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及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取HMEC-1,分为P311腺病毒+阴性对照小干扰RNA(siRNA)组、空载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P311腺病毒+siRNA-VEGFR2组和空载腺病毒+siRNA-VEGFR2组,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24 h细胞中VEGFR2、磷酸化VEGFR2、ERK1/2、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体外血管形成实验观察转染24 h细胞血管形成情况,并测量管状结构节点数和总长度。取HMEC-1,分为P311腺病毒+二甲基亚砜(DMSO)组、空载腺病毒+DMSO组、P311腺病毒+ERK1/2抑制剂组和空载腺病毒+ERK1/2抑制剂组,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处理2 h细胞中ERK1/2及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体外血管形成实验观察处理2 h细胞血管形成情况,并测量管状结构节点数和总长度。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结果与空载腺病毒组比较,P311腺病毒组细胞培养1、3、5 d增殖活性均没有明显改变(t值分别为-0.23、-1.30、-1.52,P>0.05)。P311腺病毒组细胞划痕后6、11 h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均较空载腺病毒组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47、-2.62,P<0.05)。培养8 h,与空载腺病毒组比较,P311腺病毒组细胞管状结构节点数和总长度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4.49、4.78,P<0.01)。转染48 h,与空载腺病毒组比较,P311腺病毒组细胞VEGFR2、ERK1/2蛋白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磷酸化VEGFR2、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7.27、16.08,P<0.01)。转染24 h,P311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磷酸化VEGFR2和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载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P<0.01),P311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VEGFR2、磷酸化VEGFR2、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P311腺病毒+siRNA-VEGFR2组(P<0.01),空载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VEGFR2、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载腺病毒+siRNA-VEGFR2组(P<0.05或P<0.01)。转染24 h,P311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管状结构节点数为(720±62)个,明显多于空载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的(428±38)个、P311腺病毒+siRNA-VEGFR2组的(364±57)个(P值均<0.01);P311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管状结构总长度为(21 241±1 139)μm,明显长于空载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的(17 005±1 156)μm、P311腺病毒+siRNA-VEGFR2组的(13 494±2 465)μm(P值均<0.01)。空载腺病毒+阴性对照siRNA组细胞管状结构节点数明显多于空载腺病毒+siRNA-VEGFR2组的(310±75)个(P<0.01),管状结构总长度明显长于空载腺病毒+siRNA-VEGFR2组的(11 600±2 776)μm(P<0.01)。处理2 h,P311腺病毒+DMSO组细胞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空载腺病毒+DMSO组、P311腺病毒+ERK1/2抑制剂组(P值均<0.01),空载腺病毒+DMSO组细胞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空载腺病毒+ERK1/2抑制剂组(P<0.05)。处理2 h,P311腺病毒+DMSO组细胞管状结构节点数为(726±72)个,明显多于空载腺病毒+DMSO组的(421±39)个、P311腺病毒+ERK1/2抑制剂组的(365±41)个(P值均<0.01);P311腺病毒+DMSO组细胞管状结构总长度为(20 318±1 433)μm,明显长于空载腺病毒+DMSO组的(16 846±1 464)μm、P311腺病毒+ERK1/2抑制剂组的(15 114±1 950)μm(P值均<0.01)。空载腺病毒+DMSO组管状结构节点数明显多于空载腺病毒+ERK1/2抑制剂组的(317±67)个(P<0.01),管状结构总长度明显长于空载腺病毒+ERK1/2抑制剂组的(13 188±2 306)μm(P<0.01)。结论P311能够通过激活VEGFR2/ERK1/2信号通路发挥促进HMEC-1血管形成的作用。

  • 标签: 伤口愈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血管新生 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 P311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 简介:摘要细胞外囊泡(EV)是包含蛋白质、脂质、核酸的膜结构囊泡。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EV,参与感染细胞和未感染细胞之间的通讯。细胞病毒(HCMV)感染细胞产生的EV通过胞间传递,既可促进HCMV的传播和感染、逃避宿主免疫应答,又可激活机体免疫应答抗HCMV感染。深入研究HCMV感染细胞产生EV的机制及其成分变化,将为HCMV感染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新思路。目前相关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还不够深入。未来EV分离和鉴定技术的进步及经济成本的降低将有助于研究的广泛开展和应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细胞外囊泡 感染
  • 简介:摘要人角膜基质细胞(HCSCs)是一类呈静息状态的神经嵴间充质细胞,是负责分泌基质的高度特化的透明组织,在维持角膜透明度和眼正常视觉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角膜基质细胞呈静息状态并表现为扁平、树突状,在角膜受到创伤刺激后被激活,激活状态的人角膜基质细胞(HCK)向修复表型转变,发生凋亡或向角膜成纤维细胞表型和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HCSCs的表型转化与人角膜损伤修复过程所引起的瘢痕组织形成以及角膜透明度降低等方面具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对HCSCs的3种表型、表型标志物、表型间转化以及体外转化的机制进行综述,发现通过干预HCK向纤维化表型转化过程及TGF-β/Smad等相关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角膜纤维化。因此,深入研究HCSCs表型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干预角膜瘢痕形成的调控机制,有助于临床防治患者角膜纤维化和角膜术后混浊。

  • 标签: 人角膜基质细胞 细胞表型 体外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巨噬细胞极化对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及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收集5例2010~2015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慢性移植物失功(CGD)受者的移植肾组织和正常肾组织(对照组),采用常规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在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样本中CD68、CD206和iNOS mRNA;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体外刺激小鼠血管周细胞系,采用免疫印迹、细胞荧光的方法检测周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的表达;分别构建血管周细胞与M1型或M2型巨噬细胞联合培养模型,采用免疫印迹、细胞荧光、PCR等方法检测周细胞中α-SMA和PDGFR-β的表达。结果在CGD受者的移植肾组织中观察到显著的CD68+iNOS+的M1型巨噬细胞浸润,而CD68+CD206+细胞未显著浸润,且CD68、iNOS、CD206 mRNA在CGD组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CGD移植肾组织中,α-SMA和PDGFR-β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且α-SMA和PDGFR-β双染的细胞浸润于CGD受者移植肾间质中。体外实验中,TGF-β1可刺激小鼠周细胞中α-SMA和PDGFR-β升高(P<0.05),且呈现时间依赖性;免疫印迹和细胞荧光中均可见M1型巨噬细胞可在体外促进小鼠周细胞中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相关指标升高,而M2型巨噬细胞无法促进周细胞发生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结论M1型巨噬细胞极化可能通过促进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促进移植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

  • 标签: 肾移植 巨噬细胞 慢性移植物失功
  • 简介:摘要增生性瘢痕是创面愈合后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和胶原过度沉积的结果。但并非所有的皮肤成纤维细胞都参与介导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不同亚群或位于真皮不同层次的成纤维细胞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此外,细胞外基质亦对皮肤纤维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阐明上述因素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系可能有助于增生性瘢痕的防治。

  • 标签: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细胞外基质
  • 作者: 任志超 李宗义 谢立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部,青岛26607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岛 26607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青岛 266071
  • 简介:摘要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对于维持角膜透明性极为重要,但在胚胎发育后便不能增殖和再生,其密度随年龄增长而自发减少。全身性因素和眼部疾病均可引起HCEC大量缺失,造成角膜水肿和混浊,最终导致失明。目前角膜移植手术是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患眼唯一有效的复明方法,但供体角膜极度匮乏且其保存技术有限,这使HCEC再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汇总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针对HCEC再生的策略、临床应用现状及其相关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瓶颈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开展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角膜内皮细胞丧失 内皮,角膜 内皮细胞 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 细胞增殖 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软骨脱细胞基质(CAM)3D打印构建适合细胞生长的三维细胞生物支架。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0例抽脂患者的脂肪组织中提取脂肪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取第3代hASCs进行软骨诱导,用阿利新蓝染色检测hASCs的软骨分化。通过脱细胞方法对猪耳软骨进行脱细胞,后对脱细胞效果进行检测。利用制备的CAM和海藻酸钠(SA)按(CAM∶SA 7∶3、6∶4、5∶5、4∶6)进行混合,用3D打印机打印成个性化三维生物支架,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进行支架细胞毒性检测,对不同比例支架的生物学特性如孔隙率、力学性能、降解率进行比较,找出最优的支架混合比例。用上述最优比例接种hASCs(1×106个)行3D打印,三维细胞生物支架体外培养1周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存活情况。组间采用t检验。结果hASCs传代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呈梭形、多角形,胞质丰富,胞核清楚。hASCs经软骨诱导剂诱导后,hASCs可向软骨分化。猪耳软骨经脱细胞后效果良好,内部无细胞残留,DNA残留量和未脱细胞软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20,P<0.05)。支架浸提液和完全培养液分别培养hASCs比较,培养后第2、4、6天时间点,细胞增殖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0、2.365、2.106、P>0.05)。3D打印不同比例的支架,CAM含量越多,降解速率越快,力学强度和孔隙率越小。其中5∶5和4∶6混合比例形成的支架生物学性能更优。hASCs(1×106个)混合这两种比例支架经3D打印形成个性化三维支架,活死细胞染色显示,第3天和第7天时间点,5∶5支架混合的hASCs活细胞更多。细胞增殖比较,第3天和第7天时间点,5∶5支架混合的hASCs增殖数量多余4∶6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0、4.922,P<0.05)。结论比例为5∶5的CAM-SA经3D构建的三维生物支架最适合细胞生长。

  • 标签: 人脂肪干细胞 软骨脱细胞基质 海藻酸钠 3D打印 细胞支架
  • 简介:摘要由于人类肝脏功能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对肝脏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变化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人类肝脏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其中肝细胞承担着肝脏几乎所有的主要功能,因此原代肝细胞被认为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金标准体外模型,也是应用于临床肝细胞移植、构建生物人工肝系统的理想细胞类型。发展至今,原代肝细胞已经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原代肝细胞体外应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肝细胞 药代动力学 药物评价,临床前 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参数的重复磁刺激(rMS)对神经母细胞细胞系SH-SY5Y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不同频率、不同强度和不同脉冲数的rMS作用于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按照刺激强度设置最大输出强度的15%组、30%组、60%组,按照刺激频率设置0.5 Hz组、1 Hz组、5 Hz组、10 Hz组、20 Hz组,按照脉冲数设置每日800个脉冲组、1600个脉冲组,所有组均rMS干预4 d。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活力。采用神经毒素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SH-SY5Y细胞凋亡,采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SH-SY5Y细胞分化,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神经元特异核蛋白表达及表征细胞分化程度。结果在rMS对SH-SY5Y细胞增殖的影响方面,0.5 Hz的rMS抑制SH-SY5Y细胞增殖,10 Hz的rMS促进SH-SY5Y细胞增殖。rMS频率为5 Hz时,最大输出强度15%组和30%组的细胞增殖表现为明显加快(P<0.05)。1600个脉冲组的刺激效果优于800个脉冲组的刺激效果,其中10 Hz的rMS对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在rMS对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方面,在30%最大输出强度下,0.5 Hz组和10 Hz组细胞凋亡被抑制(P<0.05)。在rMS对SH-SY5Y细胞分化的影响方面,0.5 Hz和10 Hz的rMS均能促进SH-SY5Y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结论rMS能影响SH-SY5Y细胞增殖,表现为低频抑制、高频促进,且影响程度会随着刺激脉冲数的增多而提高。rMS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SH-SY5Y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 标签: 重复磁刺激 SH-SY5Y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WNT2B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载体在hMSCs中过表达WNT2B基因(实验组),以空慢病毒载体作为对照(对照组),并将hMSCs进行脂肪细胞诱导分化7 d,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脂肪细胞标志基因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脂蛋白脂酶(LPL)和降脂素(Adipsin)的表达,在光镜下计数油红O染色阳性细胞的数目,并对油红O染色强度进行定量检测。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Mann-Whitney检验。结果在hMSCs成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WNT2B的蛋白表达水平在分化早期即发生改变,实验组hMSCs的PPARγ2(3.85±0.01比0.70±0.10,t=54.289,P<0.01)、LPL(17.78±1.78比1.29±1.30,t=12.958,P<0.01)、Adipsin基因表达强度(0.88±0.11比0.38±0.05,t=7.167,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hMSCs单位面积形成脂肪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30.50±2.07)个比(10.33±1.63)个,t=50.230,P<0.01],油红染色定量分析显示实验组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0.77±0.02比0.49±0.02,t=10.39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表达WNT2B可以抑制体外hMSCs向脂肪细胞的分化。

  • 标签: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细胞 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TMEM)240慢病毒载体,并在神经母细胞细胞中表达。方法提取神经母细胞细胞SH-SY5Y的RNA,逆转录成cDNA并作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扩增TMEM240的CDS序列,与pLVX-EGFP-N1载体连接,转化、验菌送公司测序,pLVX-TMEM240-EGFP-N1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a细胞,收取上清,感染SH-SY5Y,嘌呤霉素筛选,获得表达TMEM240的SH-SY5Y细胞,将感染pLVX-EGFP-N1的SH-SY5Y细胞作为对照组,感染pLVX-TMEM240-EGFP-N1的SH-SY5Y细胞为实验组。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TMEM240表达。结果测序结果显示pLVX-TMEM240-EGFP-N1质粒构建成功;共聚焦显微镜下,表达TMEM240的细胞内出现点状绿色荧光;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细胞内TMEM240表达。结论成功构建TMEM240慢病毒载体,慢病毒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引起TMEM240表达升高。

  • 标签: 跨膜蛋白240 慢病毒载体 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
  • 作者: 蔺江涛1,2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10-26
  • 出处:《中国科技人才》 2022年第11期
  • 机构: 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015  2. 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015
  • 简介:摘要:本文将三边定位方法与RSSI距离测量相结合,并通过二次三角形质心定位算法减少误差,使用ZigBee定位系统确定移动节点(井下人员)的准确位置。硬件系统实时记录井下人员在生产和移动中的位置。根据位置绘制轨迹图,同时记录井下人员所在场地的温度、湿度和气压。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传输到上位机。根据不同的ID,存储所有数据,用于分析井下人员的身体和生产状态,更好的检测井下人员的动态,提高安全生产能力。

  • 标签: ZigBee定位 RSSI测量距离 三角形质心定位 实时定位
  • 简介:摘要:本文将三边定位方法与RSSI距离测量相结合,并通过二次三角形质心定位算法减少误差,使用ZigBee定位系统确定移动节点(井下人员)的准确位置。硬件系统实时记录井下人员在生产和移动中的位置。根据位置绘制轨迹图,同时记录井下人员所在场地的温度、湿度和气压。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传输到上位机。根据不同的ID,存储所有数据,用于分析井下人员的身体和生产状态,更好的检测井下人员的动态,提高安全生产能力。

  • 标签: ZigBee定位 RSSI测量距离 三角形质心定位 实时定位